首页 > 科幻魔法 > 从手搓CPU开始横扫宇宙

从手搓CPU开始横扫宇宙 第353节

  第二种路线,则再次走了间接影响路线。这一派实验物理学家认为,那种辐射的强度实在太低,要将其从干扰辐射之中分离出来,以当前的技术水平不太可能做到。既然如此,不如转换思路。

  一些理论物理学家和研究团队认为,这种被称之为“暗力辐射”所释放的粒子,会对中微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令中微子呈现出某种改变。

  那么,我们不去直接观测这种辐射,转而去观测中微子。如果中微子确实存在这种改变,那就可以证明确实存在这种辐射。

  韩阳经过思考之后,最终决定,两种方案一同上马。

  于是,在这颗中子星周边,庞大的建设再一次开始。

  首先进行建设的,是阵列中子望远镜。

  韩阳总计建造了106台大型望远镜,以平面的姿态,在距离中子星约800万公里处对其展开探测。

  呈现平面布局的这些望远镜联合起来,其观测效果便可以类比于口径达到了100万公里的单台望远镜。

  它就像是一台巨大的放大镜一般,对准了这颗小小的中子星,试图察觉到它身上最为细微的变化。

  至于另一条思路,韩阳则建造了一台巨大的中微子望远镜。

  观测中微子,人类科学界一直都有十分成熟的观测思路,无非就是采集到足够多的纯水,建造足够巨大的纯水罐子,安装足够多的光电倍增器而已。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刻这台中微子望远镜尤为巨大。

  望远镜主体是球形的,其半径达到了1.2公里,内部储存的纯水质量达到了72.3亿吨。

  将其释放在星球上的话,这些水可以铺满一个深度为两米,宽度和长度各自达到60公里的巨大湖泊。

  而如此之多的水,其中的所有杂质加起来,总质量仅仅只有不超过一公斤。

  一线科学家们也分成了两个团队,操纵着这遵循两个思路所建造的观测设备,再度对这颗中子星展开了观测。

  观测总计进行了十年时间。在这其中,总计进行了数千次观测,产生了高达万亿GB的数据。

  整个人类文明,所有专业与之相关的科学家们都投入到了对这些数据的解析之中。

  韩阳也分配出了大量的算力,亲自对这些数据展开解析。

  但最终的结果,再一次让所有人都失望了。

  这几乎已经达到了人类观测精度极限的两种观测设备,仍旧没能找到暗力辐射所存在的证据。

  这个时候,科学界内对于暗力辐射猜测的质疑逐渐产生。毕竟,我们的观测精度都已经这么高了,已经达到了理论预测的要求,却仍旧未能找到证据,这很显然是理论体系出现错误了啊。

  对此,也有更多的研究团队投入到了进一步的研究之中。有人尝试对这一套理论体系进行修正,也有人尝试提出新的理论。

  最终,对于暗力辐射理论进行修正的方案,引起了韩阳的重视。

  修正理论认为,原本的理论未考虑到中子星内部微对流所导致的密度细微变化的影响,所以对于暗力辐射的强度估算存在错误。

  如今加上这一影响之后,最终估算出的暗力辐射的强度,应该比原本的估算低80%到90%左右。

  这一修正在数学计算和物理推导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价值,看似值得尝试。

  但这却意味着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如果暗力辐射的强度真的那么低,那么之前所设计的两套观测方案,暗力辐射望远镜和中微子望远镜,精度都无法达到。

  人类必须要开发观测精度更高的观测设备,才有希望真正看到暗力辐射存在的证据。

  多条路线共同推进之下,又有一个科研团队提出了一个堪称有些疯狂的观测方案。

  当前阶段,制约人类观测精度的主要障碍,是中子星那过于强大的辐射和引力,导致人类根本无法抵近观察。

  人类的观测设备根本无法过于靠近中子星。因为一旦过于靠近,就会被中子星摧毁。

  既然如此……那能否建造一次性的观测设备?譬如建造一颗观测卫星,直接将其扔到中子星上,借助其撞击到中子星上被毁掉之前的极短时间进行观测?

  一颗探测器可进行的观测时长可能仅有几微秒甚至几纳秒。但如果我们能建造成千上万颗这样的探测器,源源不断的扔到中子星之上,观测时长是否就足够多?

  韩阳开始仔细思考这一探测方式的可行性。人类科学界之中,众多科学团队也开始探讨这一方案。

  这个方案存在的几个障碍之中,中子星的庞大引力可以不必考虑。

  因为探测器是自由落体状态的,所以会处于失重状态,不必考虑引力。

  潮汐引力也不必考虑。相比起天然星体,探测器可以被视为刚体,自由落体状态下不会被潮汐引力撕裂。

  辐射和热量倒是需要仔细斟酌一番。能否制造出抵御中子星辐射和热量,保护观测仪器正常运转的材料,是这一方案能否成行的关键。

  其次还需要考虑观测精度的问题。因为这种探测器不可能太大,太大的话,任何缺陷都会被中子星的恶劣环境所放大,最终导致工程上不可行。

  但人类同时还必须要确保足够的观测精度。否则就算将其扔到中子星上也没有用处。

  如何在有限的体积和质量内,实现足够高的防御能力的同时,实现足够高的观测精度?

  这是一个难题。

  在韩阳的统一安排之下,人类文明的科研力量再次全面发动起来,对这一难题展开了冲锋。

第437章 万秒

  在抽调了大量科研力量对这一课题展开冲锋的同时,韩阳,以及人类的科学界也并未放松对其余路线的探索。

  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瞄准了一条路线就一条道走到黑。因为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没人知道哪条道路是正确的。

  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多条路线同时推进。哪条路线表现出了潜力,就适当向哪条路线倾斜一点资源,但除非局面已经明朗,否则不可能就此放弃其余路线。

  在科研之中,错误也是有价值的。错误至少会证明某一条路线不可行。并且,确定某一条路线是错误的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积累。

  它们,同样是最终成果的地基的一部分。

  此刻,经过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研究,第一种试验型号的探测器装置终于确定了相关参数和型号,并确定了制造方法。

  在提交了相关方案之后,中子星那里,在韩阳控制之下,数千万名工程人员借助先期携带的设备和资源立刻开始尝试建造。

  最终,第一批100颗被命名为“中子一型”的探测器造了出来,并立刻开始试验。

  它们遵循着锐角撞击的轨道,向着中子星投放了过去。

  但很遗憾,这一批探测器并未能成功到达中子星地表。在距离中子星“大气”——人们普遍将中子星所谓的大气视为中子星的地表,因为其同样密度极高——尚且有10万公里的时候,就已经被中子星的猛烈辐射所摧毁。

  收集了相关数据之后,人类科学界立刻开始了针对性的改进。于是“中子二型”探测器很快成型,并投入实际试验。

  这一次,因为隔热层出现了问题,再度导致失败。

  然后是中子三型,四型……一直到七型,这些探测器才通过了试验。

  最新成型的中子七型探测器,整体呈现出椭球状,外层被一层高隔热且高反射玻璃所覆盖,内部则另有总计十二层防护层,共同保护着处于核心的观测设备。

  它的总长度达到了四米,总质量有8.15吨。

  第一批中子七型探测器总计制造了1000颗。在万千瞩目之下,它们遵循着不同的轨道和相同的速度,各自向中子星飞行而去。

  在距离中子星约1000万公里处,外界物质所受到的引力加速度约为1.33米每二次方秒,环绕速度约为115公里每秒。

  这些中子七型探测器首先被放置到了一艘飞船之中。这艘飞船首先进行反向加速,将环绕速度抵消,失去了环绕速度,这艘飞船以及内部的探测器,便开始了相对于中子星的自由落体。

  在这过程之中,飞船进行了一些微调,将这些探测器各自分散。

  1.33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看似很慢,但不要忘了,物体距离中子星越近,这个加速度便越快。

  在距离缩短到500万公里的时候,重力加速度便增加到了约5米每二次方秒。距离缩短到10万公里的时候,这个数字变成了约13公里。

  每过去一秒钟,在原来的坠落速度之下,速度便增加13公里。

  最终,在中子星的庞大引力之下,这些进行着自由落体运动的中子七型探测器,被加速到了这颗中子星的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5万公里每秒。

  它们以15万公里每秒的速度,向着这颗中子星狂奔。

  据前期计算,要通过这种方式探测到暗力辐射,中子七型探测器必须要靠近到距离中子星大气层不超过10公里的地方。

  而,中子七型探测器的防护层,在距离中子星约3公里的地方,就必定会被摧毁。

  这中间仅有七公里的观测窗口。

  以15万公里每秒的速度,飞过七公里的距离,仅仅只需要约0.047微秒的时间。

  考虑相对论钟慢效应修正,真正的观测时间最终仅有0.039微秒。

  据韩阳估算,以人类币购买力计算,一颗中子七型探测器的制造成本,大约在1500万人类币。

  这还是考虑了规模化效应之后的结果。

  top1000大学普通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大约在一万人类币。而这一万人类币的月薪,就足够让该名学生过上相对优渥的生活,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配得上年少多金的赞誉。

  如此计算,便是125名顶尖大学生工作一年所创造的财富,仅仅只足够对这颗中子星进行0.039微秒的观测而已。

  在精密芯片的控制之下,一颗中子七型探测器在进入到观测窗口的一刹那,便打开了观测设备。观测设备刚刚打开,仅仅只观测了一瞬间的时间,下一刻,探测器便猛烈撞击到了中子星之上,爆发出了相当于几十亿吨TNT爆炸所释放出的能量。

  总计1000颗中子七型探测器,前赴后继,如同飞蛾扑火一般猛烈撞击到了中子星上面,贡献出了总计约39微秒,约0.039秒的观测时间。

  第一次撞击观测实验之后,庞大的科学家团队再次对此次观测所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最终的结果,让人们即感到欢喜,也感到忧虑。

  欢喜的是,这1000颗中子七型探测器的毁灭,以及毁灭之前获取到的数据毫无疑问证明了这种观测方式是可行的。

  人类科学界真的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真正发现暗力辐射存在的证据。

  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在当前观测水平下,观测到暗力辐射的期望时间,高达约60万秒。

  也即,从统计概率来计算,如果当前有关暗力辐射的理论预测是正确的,那么关键证据要在持续观测60万秒之后,才100%的可以被发现。

  打个对折,算人类文明运气好,仅仅只观测了一半的时长,也需要30万秒的观测时间。

  以一颗中子七型探测器可以贡献0.039微秒的观测时长计算,总计30万秒的观测时间,需要总计约77亿颗中子七型探测器。

  一颗中子七型探测器的质量为8.15吨,这就是总计627.55亿吨的质量。

  将其换算成水的话,可以填满一个平均水深为10米,总面积达到了6275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

  以一颗中子七型探测器造价为1500万人类币计算,这总计需要11.55亿亿人类币。以一名top1000大学毕业的毕业生月薪一万,总工作年限以500年计算,需要约19.25亿名顶尖大学毕业生毕生所创造的所有财富投入进去。

  以及,要生产出如此之多的探测器,其所需要的原材料、工业设备,以及建造工厂所需要的资源,又有多少?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一线科研舰队的工程能力。

  并且……真正投入了这么多资源和财富,就一定能获取到成果么?

  不一定。

  因为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那便是理论预测是正确的。如果理论预测不正确,再投入一万倍于此的资源和财富,都只是白白浪费。

  如此重大的问题,就必须要拿到执政委员会会议上来决定了。

  虽然委员们心中都知晓,就算确定了要执行这个方案,最终也会是由韩阳去执行,消耗的只是韩阳的算力。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想,韩阳的算力也是人类文明的财富。如果将这些算力放到其余方面,同样可以创造出等量的财富。

首节 上一节 353/3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通关了现实日常游戏

下一篇:恐怖末世,开局我有11万万亿冥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