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5节

  “从定型的角度上讲,后一种方案的前翼涡和后翼涡之间的距离会更大,在较大的攻角之下,其涡破裂点的位置已经推进到前翼面的中部,螺旋形涡破裂后形成的分离流动由于受到不断增大的当地后掠角的影响,重新形成结构相当紧凑的旋涡结构。”

  “这样的分离涡结构分布使得后一种方案在前翼涡破裂后仍能够产生可观的涡升力,换句话说,飞机的失速攻角和升力系数会增大,并且大攻角下的操纵性,尤其是滚转操纵性更好。”

  “而作为代价,这种方案的阻力要比第一种方案大得多,飞机的最大航速应该很难超过1.5倍音速。”

  说到这里,常浩南总算把几个初步做好的部分拼在一起,组成了一架飞机的形状:

  “不过对于一架教练机来说,只要能让学员体验到超音速飞行就可以了,最大速度并不是核心性能,用它换来大攻角性能的全面提升,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当然,更详细的数值计算工作还没有开始,具体的设计方案,以及最终能优化到什么程度目前还不知道,所以这也是后面这段时间我们的主要任务。”

  不过这最后两句话,他身旁围着的一众人多数都没有听到。

  因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已经被屏幕上那个飞机建模所吸引了——

  尽管它目前还没有经过详细设计,十分粗糙且不太协调。

  但是……

  两肋进气道、带大边条的后掠翼、由于腾出空间所以空间巨大且视野优良的座舱、甚至能塞进去一部小型雷达的机头……

  如果说从歼7F身上,还能看出一点点原来型号的影子。

  那么眼前这架飞机,哪怕把米格设计局的设计师拉过来,他们也绝对认不出这是一架米格21的改进型!

第189章 DSI进气道的设想

  “这架飞机……”

  在盯着屏幕欣赏了许久之后,孙惠中总算再次开口了:

  “我觉得,这架飞机的潜力,或许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架教练机,或许还可以兼职作为轻型攻击机使用。”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想办法搞出一架需求量更大的飞机来。

  最好还能卖给外国客户。

  在现如今这个时候,能给国家赚取外汇的企业,那地位都能跟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而双座战斗机除了可以用来教学之外,多出来的一个飞行员也恰好可以用来做一些跟操作飞机无关的操作,比如搜索目标和控制精确制导武器。

  尽管这些功能也可以集中在单座型飞机上,但是让飞行员一心二用毕竟还是有风险的。

  所以让飞行性能本就不错的高级教练机兼职一些对地攻击的任务,似乎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毕竟成本低嘛。

  “但毕竟跟歼教7是同一个体量,载弹量和航程恐怕都不会太乐观啊……”

  另一个人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总要比现在装备的强5更好吧?”

  马上有人反驳道:

  “而且还能装备雷达和精确制导武器。”

  “我们现在有什么精确制导武器?”

  “呃……总会有的……”

  “……”

  周围很快响起了成片的讨论声。

  “这个么……其实完全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做一些微调。”

  处在中间位置的常浩南话一出口,其它人很快安静了下来,等待着他的下文:

  “比如尝试进一步增加翼展、减小后掠角,这样外翼段部分的面积增大,能容纳一组额外的油箱提高航程,再装上不同的机载设备,就可以开发两个子型号出来分别面向有不同需求的客户。”

  “像我们国家,以后可能也不再有轻型攻击机的需求了,那么就可以购买高级教练型,也就是后舱只保留更高权限的驾驶功能,也无需安装雷达和挂载大尺寸弹药。”

  “强5不会有后续型号了么?”

  孙惠中对这个判断有些意外:

  “我有个在洪都工作的同学,说他们正在考虑新的攻击机项目来着。”

  常浩南点了点头:

  “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未来将会是多用途战斗机的天下,最多再算上少数的战斗轰炸机。”

  强5的定位与目前比较常见的苏25和A10完全不同,它没有装甲,低速性能也很差,这个型号从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携带核武器执行注定有去无回的低空高速突防任务。

  只不过由于技术条件所限,与之搭配的弹药始终未能问世,狂飙一号实际上只是一个核扳机而已,所以秉着发挥余热的态度,加上陆军长期缺少专用的武装直升机,才让这个型号顶缸担任起了近距支援一类的任务。

  在这个即将步入新世纪的阶段,空军序列里已经没有留给轻型攻击机的位置了。

  “那么,除了高级教练型以外呢?”

  还是有人把话题拉了回来。

  “虽然我国没有需要了,但一些外国用户,尤其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用户,他们的主要作战对象基本只是叛军或者恐……游击队,所以还是会有这种飞机的用武之地,可以购买战斗教练型,给后舱安装更高级的机载设备,比如多功能显示器,再留出两个空间比较大的挂点用来挂一些空对地导弹之类的。”

  “嘶……竟然可以这样么?”

  其余众人纷纷露出或是讶异或是恍然大悟的表情。

  这个思路在90年代中期这会还不太流行,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战斗机成本的迅速飙升,很多小国开始考虑放弃建立一支具有空战能力的空军(反正也打不过,不如干脆弃疗),转而以教练/攻击机和查打一体无人机作为主力型号。

  “当然,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会跟你们一起把这个方案完善一下,再对几个关键的部分进行设计优化,等你们自己掌握了设计方式,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以后的试飞情况对飞机进行后续调整。”

  常浩南回过头,看着眼前几名648所选派过来的好苗子说道。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历练,他已经逐渐习惯了这个时代人们的计算机基础,不会再出现当初教姚梦娜时候那样的乌龙了。

  重生之前,但凡毕业的研究生,必定已经对数值模拟相当熟练,并且多少会一两种基础的编程语言。

  但1997年,大部分设计师也就是对几种常见的建模和流体计算软件有些了解,看过书并且亲自动手操作过都能算是凤毛麟角。

  这种情况大概还要再过上两三年,等到跟常浩南同一批的学生硕士或者博士毕业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我们都听您的!”

  包括孙惠中在内的所有人都瞬间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大家都是能进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人,自然知道一顿饱和顿顿饱之间的差别。

  这种大佬手把手教你设计飞机的机会,可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

  不说把对方的能耐全都学到,就算学个三四成,也足够648所折腾出一些新花样了。

  “那好,刚刚我已经对飞机的总体设计进行了说明,那么接下来我先系统性地介绍一下数字化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步骤……”

  在随后的大概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常浩南在旁边一间有黑板的空会议室里面,给648所的工程师们上了一节大概相当于绪论的课程。

  好在这些90年代,甚至80年代末毕业的大学生,理论基础相比后世都要扎实得多,因此这方面并不费劲,只是跟601所那边林示宽他们差不多,需要更换一下思路。

  “考虑到大家的经验还不太足,在设计难度这方面还是要循序渐进,无论如何,先尽快把具体的设计方案搞出来,这样上级单位和用户方面才会有信心。”

  “所以我们在初版设计中可以先采用比较传统的隔板进气道,边条翼的设计也可以稍微保守一些,等到项目真正申请下来,甚至第一架原型机首飞之后,再慢慢用上一些更激进的技术。”

  说完这些之后,口干舌燥的他放下粉笔,拿起杯子猛灌了一大口水。

  实际上,专门用一架飞机对某项技术进行验证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比如美国那边,就是在一架经过改装的F16block30上面对DSI进气道进行的技术验证。

  苏联也是在一架经过改装的苏27UB上验证了轴对称适量喷口

  只不过常浩南想要更加高效一点,在这个过程中顺便把教练9/FTC2000给搞出来罢了。

  “您这么确定空军会认可我们的型号方案?”

  明显有人底气不太足,毕竟648所过去在这方面确实没什么成功经验。

  “当然,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事情。”

  常浩南把已经写满的黑板翻到另外一面:

  “在最终版本的设计方案里面,我准备使用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也就是DSI进气道。”

  “一方面这样可以给飞机减重大概130-150公斤,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也是借用这个总体风险较低的项目进行一下验证,如果技术成熟,那么可以用在十号工程,甚至更未来的第四代战斗机上面。”

  “有了这第二个理由,加上空军也确实需要一种新型高级教练机,我想,把这个型号正式确定下来,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第190章 波斯雄猫

  “DSI进气道?”

  尽管相关概念很早就已经被提了出来,但是在1997年显然还不算特别常见,因此孙惠中也是思索了一会之后,才从脑海中搜索出相关的知识:

  “我记得……前些年,美国那边搞了个什么高级紧凑进气道系统,好像研究的就是这个东西?”

  “没错。”

  常浩南点了点头,在信息并不发达的时代,对方能知道这个事情也着实让他有些刮目相看:

  “其实DSI进气道的中心思想,我在之前的设计上面已经有过应用了。”

  说话的同时,他已经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DSI进气道和一个隔板进气道的横截面示意图:

  “歼7F上面,我用机头雷达罩作为一个锥形前体,而不是复杂的隔板对来流进行一次处理,以避免低能流进入进气道中,大大提高了进气效率。”

  “但实际上,标准的半圆锥形对于流场的控制并不太精确,所以还是需要比较复杂的扇形唇口设计来提高对附面层的排除能力,这一方面会带来很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又会增加进气道体积,把取消隔板减轻的重量给加回来。”

  听到这里,旁边的另一名工程师似乎想起了什么:

  “我确实见过一张F16的照片,虽然有点模糊,还是黑白的,但那个进气道确实跟黑板上这个差不多,外形相当夸张,有点……有点之前您说的蛤蟆嘴的意思。”

  而孙惠中思考的事情显然更深入一些:

  “所以,这个DSI进气道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唇口附近这个……这个鼓包的形状?”

  后面的内容已经完全超出常浩南的画功所及了,因此他干脆也没再继续无意义的尝试。

  好在大家都是专业人士,只靠语言也能说明白个七七八八:

  “没错,DSI进气道的鼓包压缩面是根据乘波原理设计的,它的基准外形仍然是圆锥型面,但需要从前缘线上选定若干个追踪点,在流场中从这些追踪点开始向流场下游追踪,这些追踪出来的流线所构成的流面就是鼓包压缩面。”

  “这个过程虽然说起来不难,但涉及到的数值计算相当复杂,我也需要整理一下思路,所以暂时急不来,先按照我之前的计划,把总体设计给搞出来再说。”

  实际上,常浩南的想法跟之前对于涡扇9的设想差不多,都是为了后续的重点型号而提前对某些关键的新技术进行研究。

首节 上一节 135/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