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14节

  是夏天。

  就是跟着方振和姚梦娜一起做项目的那个硕士生。

  然后她就看到了办公室里面正坐着的三个人。

  “师……弟?”

  尽管她和常浩南也有几个月没见面了,但这段时间以来也是一直耳闻后者在603所又做出诸多成绩云云,再加上就连方振也经常念叨自己的博士论文是托了对方的福,以至于夏天在叫出这个称呼的时候甚至还犹豫了一下。

  感觉叫师弟已经不够尊敬了。

  但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称呼。

  此时杜义山也重新站了起来:

  “我上午还有个会要开,你们先忙着,小常你跟我来拿钥匙,然后可以去看一下你在高性能计算中心那边的新办公室。”

  “新办公室?我的?”

  听杜义山说起这个,常浩南才注意到,这间屋子里自己的工位上面还保持着原样,并没有像其它人一样摆上同一款式的电脑。

  “总不能让计算中心管事的跟我们挤在一起吧,要是传出去让人觉得我们京航缺个房间似的,而且很多事情也不方便。”

  旁边的方振咂了咂嘴,语气中带着一些羡慕。

  “小方说得对,就算你平时不怎么过去,但地方总要保留着的,其实本来连机房设备什么的都已经运到了,但是厂家的工程师还在进行最后调试,没办法正式启用。”

  杜义山也跟着解释道。

  常浩南在路上才得知自己被钦定为计算中心负责人的事情,万万没想到连办公室的事情都已经被落实下来了,愣了一下才点点头,然后跟着杜义山再次出门。

  “唉……”

  看着一老一少二人离开的背影,方振怔怔地叹了口气:

  “想想去年师弟刚进组的时候,还是我亲自帮他收拾好的位置,结果这还不到一年时间,人家已经混到独立办公室了,而我博士甚至还没毕业……”

  “往好的地方想想,他博士甚至还没入学。”

  夏天拍了拍方振的肩膀,也看着门口的方向回答道。

  “……”

  听到这句话的方振更郁闷了:

  “我就当你刚刚是在安慰我吧……”

  ……

  过了大概半小时,常浩南就再次出现在了杜义山课题组的学生办公室里。

  “师弟?你怎么又回来了?”

  夏天从巨大的CRT显示器后面探出头,有些好奇地问道——因为她的身高比较矮,所以坐在位置上的时候整个人都会被电脑给挡住。

  显然她以为常浩南肯定会去用那个新的个人办公室。

  毕竟有谁不想要一个独立的工作空间呢。

  常浩南摆摆手,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

  “别提了,那间办公室刚装修好,味道大得快要把我熏死,而且周围还在施工,各种噪音搞得我头疼,所以去认了认门就跑了。”

  此时方振也突然想起了什么,起身从旁边的书柜上找出了一个文件袋,然后来到常浩南旁边:

  “对了,师弟你回来的正好,我这边有个项目需要用到你之前注册的一个专利。”

  “我的专利……设计叶片弯掠方式的那个?”

  那还是去年常浩南趁着闲工夫给一家企业干私活时候顺手注册的。

  根据国际惯例,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出了专利,那么完成人是写研究者的名字,而所有权人则是写项目出资的人的名字。

  如果是纵向课题,那就写机构名字,横向课题一般是企业。

  当然要是研究者自费搞项目,那就都是他一个人的。

  而常浩南那次的情况比较特殊,估计对方一来是个小公司也不太重视专利什么的,二来也没有足够的钱赞助一项完整的课题。

  那五千块钱只是常浩南的辛苦费和吴懿范的中介费,肯定是不能按照研究经费算的。

  总之一系列原因导致专利所有权最后也落在了常浩南个人的手里。

  “对,这个项目需要用到一个高空的后掠桨叶螺旋桨,设计方式和你专利里面的很像,甲方考虑到未来可能有法律风险,所以让我和你谈一谈专利使用费的问题。”

  在不是必要标准专利的前提下,专利使用费是一个完全由双方谈判决定的事情,无论是免费许可还是收个天价都没人能管。

  “这个没问题,他们设计这个螺旋桨是要做什么,准备出多少钱?”

  常浩南是个俗人,对钱还是有兴趣的。

  他把已经掏出来的电脑重新扣上,从旁边的方振手里接过档案袋。

  专利使用费可以有很多种收取方式,常浩南自然要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利的。

  比如对于出货量很大的产品,像是普通电机、离心机之类,可以像日后的高通那样,先收个比较低的入门费用,再按照售价的一定比例,对每一台产品收取提成。

  而如果产量很少,那就不如一次性谈妥,省的后面还要每年搞核查的麻烦。

第291章 平流层飞艇和国际互联网

  “嗯……就咱俩的关系,我也就不绕圈子了,那边给我的专利预算是5万,授权两年,只用在一个特定型号的螺旋桨叶片上面。”

  方振直接给出了一个还算有诚意的数字。

  像这种许可期限很短、许可范围和方式又限定很死的授权,也不可能要个太高的价格。

  当然要是找个专门做专利的律师跟对面死磕,估计再抬个几千到一万问题不大,但似乎也没那个必要。

  毕竟还有方振这层关系在。

  而且90年代这功夫,国内的知识产权管理突出一个乱套,真把对方逼急了就直接侵权,常浩南这边打官司的成本也很高。

  所以就这样挺好。

  “金额和许可方式倒是没问题,不过这个高空后掠桨叶螺旋桨,你们要在天上发电?”

  常浩南打开档案袋,里面基本都是一些法律文件,并没有涉及到太多技术内容。

  由于螺旋桨推进的原理问题,就算设计效率再高,到了空气稀薄的高空中也会出现推力和升力不足的问题,所以螺旋桨飞机,除非采用特别夸张的展弦比,否则无论是活塞还是涡桨,升限基本都在万米左右。

  只有少数像桨扇发动机之类的作弊选手能进一步突破高度。

  他想起前世倒是有过把风力发电机用空飘气球带到空中,利用对流层强风发电,再传输到地面的狂野想法,所以才有此一问。

  只是这种思路从工程实践的角度价值不大,要是真接了类似的项目,那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提桶跑路。

  “那倒不是,我现在做的项目,是跟浙省大学一个搞气象研究的团队合作,给他们设计一个能在平流层长期保持存在的高空飞艇。”

  见到常浩南对自己的项目感兴趣,方振干脆拽来一张椅子坐在了前者旁边:

  “因为那东西一上去可能就是两三个月,期间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来对气象条件进行跟踪,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自主动力才行。”

  浙省大学的气象学虽然这些年有点衰落,但由于华夏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就是他们的前校长,所以名望还是在的,应该不至于拿个假项目来坑人。

  “高空飞艇……”

  这个意料之外的名词让常浩南脑子里的某根弦被拨动了:

  “有多高?”

  前天在东莱开总结会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造一架通讯中继机,来解决当前通信卫星数量不足的情况下,600公里距离以外的数据传输问题。

  之前和罗汇川聊天的时候,他也提起来过,这些年航空兵部队之所以很少往南海深处飞,除了飞机航程所限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飞远了之后很难和琼省的基地取得联系。

  说明这种需求还是存在的。

  而且不仅是军用,在面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时,这类装备也能提供应急通讯支援。

  只不过专门造几架飞机的成本太高且效果有限,所以没能成型。

  但现在想想,要是放弃固定翼平台,转而采用飞艇的话,似乎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他们是要研究一个叫平流层准零风层的东西,高度大概是……22km到28km,在这个范围附近正好是东西风发生转换,南北风分量也很小,能以较小的能源和动力代价实现飞行器的区域驻留或轨迹规划。”

  “比如我们现在设计的这个飞艇,在有零风层的季节,载荷能力大概是没有零风层季节的16倍到25倍。”

  十分令人心动的数据。

  虽然在上面部署一个雷达可能还比较困难,但如果只是做通讯中继的话,应该是足够了。

  “也就是说,这个零风层的出现是季节性的?”

  常浩南挑了挑眉。

  如果是这样的话,情况倒是会变得有些复杂。

  工程人员还是比较喜欢稳定的现象。

  “这就是他们准备研究的内容了,目前可以确定在琼省附近,北纬10°左右的区域内存在一个从5月末到9月初的稳定零风层,平均风速不超过5m/s,这个数据也是我做飞艇设计时候采用的标准,至于更具体的理论部分,他们倒是跟我说过什么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之类的东西,但实话说我完全没懂,你要是感兴趣,我可以把那边的联系方式给你。”

  “我有……”

  其实刚刚常浩南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林国范,二人之前在做飞机结冰预测的时候合作的相当不错,并且对方也是气象学专家,应该比自己了解更多。

  但这个项目是人家浙省大学那边还没做完的内容,学术界里面把别人正在做但还没公开发表的成果透露出去几乎是掘人祖坟的大忌讳,非常败坏名声。

  所以他思索片刻,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行吧,那师兄你帮我联系一下他们,就说有一个关于应用层面的研究需要跟他们合作,京航大学和电科集团都会参与。”

  虽然还没跟14所那边取得联系,但常浩南还是很笃定地把对方也一起拉了进来。

  主要是这个年头,电科集团算是相对财大气粗的主,有了他们的名字吸引力会更大一些。

  “何必我来联系,你给他们发一封电子邮件就可以了。”

  方振指了指旁边的一台电脑。

  就是之前常浩南在上面演算过机翼颤振模型的那台。

  “实验室联网了?”

  常浩南脱口而出,随后才觉得这个问题跟“致远星战况如何”好像有点像。

  但是没办法,自从去年夏天开始参与八三工程到现在,他就没怎么在学校里呆过,对实验室的情况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首节 上一节 214/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