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97节

  “梁总,之前丁主任说的,从俄方那边引进D436T1发动机的谈判,已经结束了?”

  他还记得上次三个人见面时,最终讨论的结果是等到这件事情有了着落之后再开会。

  梁卓平点了点头,放下手中的保温杯:

  “差不多吧,三方的条件基本上都已经确定,具体的技术引进形式跟十一号工程类似,刚开始用于地面测试和第一架原型机生产的4台发动机,从莫斯科和乌法的工厂进口整件进行组装,然后逐步过渡到由我们生产核心机以外的所有零部件,在按照这种方式完成300台发动机的订单之后,把全部相关生产任务转移过来,最终实现在两边并行生产俄版和华夏版两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方案……”

  “同时,发动机设计方伊夫琴科公司也会跟我们的配套研究所对接,逐步转让全套设计方案,并且跟我们合作,继续改进这款发动机。”

  “这……确实已经对我们相当有利了。”

  常浩南在听到协议的具体细节之后甚至感到有些惊诧。

  这个条件哪怕是跟之前的十一号工程相比都丝毫不差。

  要知道这可是航空动力领域,华夏历来的短板,也是对外合作中议价权最低的部分。

  非要说的话,或许只能解释为二桃杀三士的策略发挥作用,以及去年被他搓出来的涡喷14确实给予了俄国人很大的震撼:

  “那么……我们这边是由哪一组厂所负责对接D436T1的研制和生产任务?”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趁着航空发动机产业大会的机会,给承接了这项大活的厂所专门去倾斜一些资源。

  “还没最终确定。”

  梁卓平说着又从包里掏出了一份资料交给常浩南:

  “上次我看你给丁主任的那份报告已经非常详细,所以咱们系统内各个航空动力相关厂所的情况和水平,我也就不多跟你废话了,总之除了606所和黎明厂之外,其它的几家眼下肯定是不具备单纯靠自己完成这种项目的能耐,但盛京那边要集中力量负责涡扇10的研发和涡喷14生产,短时间内恐怕又没办法腾出精力。”

  “所以,丁主任的意思是,在这件事情上,要配合浩南同志你在航空发动机产业大会上准备部署的工作,根据在涡扇10项目上,伱给各个厂所分配到的资源决定到底谁来负责D436T1的国产化。”

  后者接过资料,整个人差点没绷住直接笑出来——

  这波啊,这波是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

  华夏这边虽然表面上有不少机构都在造航发,但正儿八经有完整研发生产能力的,除了盛京,就只剩下建宁。

  但后者主要是搞涡轴和涡桨动力的,尽管跟涡扇的原理相同,但具体技术路线还是有很大差别。

  况且实力也非常弱。

  这样一来,总归都是要获得技术援助才能推进下去,那就不如放到航发产业大会上一并给办了。

  只不过就连常浩南自己也没想到,丁高恒会直接把这件事情的决定权放手到自己这里来。

  他手中的资料是D436T1发动机总装过程中需要的一些技术能力。

  作为一款相当先进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哪怕只是总装,对于过去只生产过涡喷乃至活塞发动机的华夏航发制造厂来说,也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技术延续性的角度,位于镐京的430厂无疑最适合接手D436T1发动机的生产任务。

  他们过去就负责生产轰6使用的涡喷8发动机,对于中涵道比航发多少算是有些经验,并且手头还有斯贝MK202也就是涡扇9这么个华夏涡扇航发的独苗,至少有相关的产业底子。

  虽然430厂并没有专门配套的研究所,但他们多年以来在对涡喷8进行生产和改进的过程中,还是拉起来了一支自己的技术队伍。

  总归是值得培养的。

  而且,镐京距离京城和盛京都比较近,也是个不大不小的优势。

  于是,在把资料翻到最后一页的同时,他也基本做出了决定。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应该会考虑把参与涡扇10项目的机会往430厂那边倾斜一些。”

  常浩南把手中的资料合上,重新还给梁卓平。

  他相信对方肯定听得懂这句话里面的意思:

  “去年年末精工计划刚刚开展的时候,430厂就派了不少工程师去盛京参与和学习,不说能获得多少功底,至少跟410厂对接的经验会更丰富一些。”

  “另外,因为涡扇10这个项目,几乎所有技术对于咱们来说都是全新的,风险实在太高,所以我之前就考虑过,把一些关键技术,尤其是发动机制造技术在斯贝MK202的国产型号,也就是涡扇9上面提前做技术验证,一方面是分摊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加快研发进度,这本来就需要让606所、410厂跟430厂进行深度合作,也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咱们自己的第二个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给拉扯起来。”

  常浩南的一番解释有理有据,因此梁卓平也没有任何异议:

  “可以,那我回去之后再具体安排一下。”

  毕竟镐京在过去也是主要负责大中型飞机的生产和研发,现在把华夏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放在这里,也算是近水楼台:

  “对了,还有这个。”

  临离开之前,梁卓平又交给了常浩南一个印刷精美的纸质信封:

  “会议的邀请函,还有出席证,虽然我已经把你的照片给了现场负责同志,应该用不上这些,但还是可以留个纪念。”

  “我有预感,这次开的这个会,恐怕会成为咱们华夏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下一章需要改,可能晚点发

第393章 华夏航空发动机产业元年!

  梁卓平会如此直白地说出这种话,一方面是他现在急于和常浩南拉近关系因此出言恭维,另一方面也确实是考虑到后者在过去的辉煌履历。

  上次在丁高恒的办公室跟常浩南第二次见面之后,痛定思痛的梁卓平迅速找来了对方参与过的所有项目资料,一连看了好几天。

  最后发现,只要有常浩南参与的项目,最次也是个“按照计划顺利完成”。

  稍有不慎还会获得一些意外之喜。

  而且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常浩南在大局方向上似乎也有着某种惊人的判断力。

  无论是利用国内法对波音麦道合并提出合规性调查,还是拿出自己看家的飞机防除冰技术跟欧盟合作,最后都被证明是收获极大的选择。

  总之就是两个字,牛逼。

  实际上,梁卓平之前就听到过一些传言,说本来应该离开领导岗位的丁高恒之所以能继续接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常浩南搞出来的动静太大,上面觉得此时应该求稳不能临阵换将。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流言的真实程度往往都高的吓人。

  更何况原本预计接手科工委的曹刚纯在卸任副总参谋长之后,先是赋闲在家了一个多月,又被光速任命为新组建的总装备部部长,也属于相当异常的情况。

  反正梁卓平是相信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几乎是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抱紧常浩南这条大腿,应该有利于自己在目前这个位置上坐的更稳。

  因此,他选择无条件支持常浩南的任何主张也就不奇怪了。

  毕竟最稳固的关系,就是二者的利益完全被捆绑在一起。

  当然,常浩南并不清楚,也不太关心梁卓平心里面的这点小九九。

  后者作为航空工业总公司董事长,一年之前在他这边还算是高不可攀,半年之前也能算是重人物,但是现在么……

  虽然还不至于沦落到阿猫阿狗这个层面,但也基本就是跟他平起平坐的关系。

  在已经获得丁高恒,乃至更高层支持的情况下,梁卓平作为一个夹在中间的管理人员,对于具体项目产生的影响甚至还不如像是林示宽还有孙惠中这样的基层工程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眼光的公司,哪怕要降本增效,也会倾向于先用中层管理开刀。

  因为少了这些人往往不会对组织运行产生太恶劣的影响。

  最多就是高层管理人员需要亲力亲为,工作量增加一些而已。

  反观一些垃圾公司,在裁员的时候总是从基层下手,最后导致真正干活的员工数量锐减且人心浮动,对公司核心业务造成影响,结果既没有降本也没能增效,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

  三天后,港城。

  作为官方盖章的知名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这里很长时间以来都被称为疗养圣地、会议之都。

  很多公务或者商务会议,都会选在这里召开。

  而本地的国际会议中心,也几乎一年到头都处在比较繁忙的阶段。

  哪怕是最近的水灾,似乎也并没有对这里产生什么特别明显的影响。

  港城距离京城只有不到300km距离,坐飞机肯定是太折腾了,所以丁高恒直接给常浩南派了一辆专车,把他直接送到主会场。

  尽管梁卓平之前说过他可以全程刷脸,但常浩南为了避免有人认不出自己而发生一些尴尬场面,还是带上了邀请函和出席证。

  只不过,当他下车进入到国际会议中心之后,就发现还是有些低估了自己在航空工业系统内部的影响力。

  “常总!”

  几乎是在常浩南进门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听到面前不远处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循声望去,那里正扎堆站着好几个一身西装的人。

  其中就包括跟常浩南已经非常熟悉的410厂技术部部长钟世宏。

  “钟部长,好久不见。”

  常浩南走上前去,跟对方握了握手。

  “常总,世宏同志现在可是已经升任黎明发动机公司(就是410厂这时候的正规称呼)的副总经理了。”

  旁边有人用略带幽默的语气打趣道。

  “哦?那确实应该改一下称呼。”

  常浩南也笑着回应。

  听到这句话的钟世宏赶忙摆手:

  “不用不用,这还不都是沾了常总的光嘛,要是没有这么多涡喷14的订单,没有精工计划带来的质量提升,别说升职,我那个技术部部长都快要没脸继续干下去咯。”

  “常总您还是叫我世宏同志,或者钟工就好。”

  在见面之后的简单寒暄之后,钟世宏也向常浩南介绍了他旁边的另外几个人。

  “这位是刘永全同志,之前一直在606所负责对第三代涡扇发动机的项目预研工作。”

  首先是刚才第一个跟常浩南搭话的那位。

  此人只看面相应该也就三十岁左右,但一个光头在人群中极为显眼,而且直接把整个人的气质增加了少说十岁。

  “常总您好。”

  刘永全也收起了刚刚玩笑的语气,双手和常浩南握了握手:

  “去年涡喷14改进的时候,我就对您的名字有所耳闻了,尤其是您提出来的,对高压压气机叶珊内部进行流动控制的方法,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最近这大半年,我在大展弦比叶片弯掠设计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究,等一会就要在会议上做报告,还希望能请您指点一二。”

  显然,这位也属于受到过后者影响和启发的众多研究人员之一。

  “听起来,刘工对我去年的工作很了解嘛。”

首节 上一节 297/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