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50节

  何明从后面走过来,跟常浩南并肩站在一起:

  “毕竟,虽然R73的购买数量不少,但打一发少一发,咱们的主力还得是国产弹。”

  姚梦娜眼神不善地看了一眼突然插进话来的何明,但奈何后者毫无自觉,只好回到正题:

  “出卖灵魂这种事情,一回生二回熟,刚开始要跟咱们一起改歼11的时候,苏霍伊那边还有点扭扭捏捏的,不过后来习惯了,也就没什么了……”

  尽管歼11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称之为一种新型号,但这前两架飞机还是得先进行一些地面测试,不能出厂之后马上试飞。

  所以这次庆祝仪式持续很短,只是所有人围在飞机边上照了张照片就结束了。

  告一段落之后,何明便把常浩南拉到了一个稍微偏僻的角落:

  “浩南同志,我们正好有件事想要联系伱来着,正好你今天过来,那就当面说好了。”

  后者微微点头,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之前您开发的那个电子战吊舱,我们在歼8C上面试装的时候,苏霍伊那边的工程师希望能用对等交换的方式获得完整的相关技术,我们问了电子14所,他们原则上同意由我们进行处置,但要求先征求一下您的意见。”

  一句话直接让常浩南一愣。

  他万万没想到武器装备反向出口俄罗斯的日子竟然会如此快就到来。

  尽管交易方式比较特别。

  “技术换技术当然可以,但是得看对面拿出来点什么。”

  思索片刻之后,常浩南回答道:

  “咱们也不指望占对面什么便宜,但肯定不能吃亏才行。”

  “现在老毛子那边也成立了一个统一的武器装备进出口负责单位,所以能拿出来的东西比较杂,他们这次给开出来的条件,是可以转让一整套多弧离子镀设备,以及相关技术!”

第461章 高性能航发的技术拼图

  “他们看得这么开?”

  俄国人的态度确实出乎预料,毕竟从卖技术到拿技术换技术,这中间的思维转变可没那么容易完成。

  “嗐……姚工刚刚说得对,一回生二回熟,他们都豁出去跟咱一起改苏27了,那这些小事自然也就不在乎了……”

  何明说着耸了耸肩:

  “再者说,皇家海军在南海吃瘪那事,虽然咱两边都没大肆宣扬,但是英国人自己都知道了,那俄国人肯定更早就收到消息了,再跟咱们这边的情况核实一下,不难推测出来龙去脉……”

  “刚开始老毛子是拿出来双方对十一号工程框架内的技术拥有同等权利这条,要求共享的,但是我跟他们说这是电子工业部那边单独开发出来的,跟十一号工程没关系,之后才……”

  他又大概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介绍了一下。

  “要是这样的话……那确实值得交易……”

  常浩南并没有经过太长时间纠结就点头同意。

  多弧离子镀,一种在真空蒸镀技术和真空溅射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气相沉积镀膜技术。

  由于其安全性和沉积速率高,膜层结合力好的优势,是过去和未来二十年中涂层制造领域最主要的工艺方法之一。

  而几乎所有高端的机械加工领域,都离不开涂层制造。

  从机床刀具表面可以延长使用寿命的硬质耐磨涂层,到轴承外圆表面为了增强耐受力而进行的增厚处理,到航天器元器件表面用于减缓太空中巨大温差的热障涂层,再到常浩南眼下最急需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表面的耐高温腐蚀涂层,都需要同类型的技术进行生产制造。

  在过去,国内能买到的多弧离子镀设备都是等级很低的落后型号,不仅镀层质量差,对于镀膜材料也有各种限制,因此这一类元器件大多数都只能直接进口,当然也买不到什么规格特别高的。

  显然,老毛子那边是做过功课的。

  用关键的电化学工艺交换电子战技术,这一波基本相当于互相取长补短。

  实际上,跟很多刻板印象不同,苏联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的电子工业水平发展相当迅速,哪怕和美国的差距也基本在几年的水平上。

  然而问题在于这些产业集中在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范围内,联盟解体之后几乎一点遗产也没给如今的俄联邦留下。

  80年代末的时候是相差几年,经历了将近十年的完全停滞之后,到眼下的90年代末,相差的可就不止二十年了。

  毕竟整个90年代都属于电子产业大爆发的时代,错过这段红利期,损失远不止纸面上的10年那么简单。

  而电化学的情况则恰好反过来。

  多弧离子镀技术虽然是由Multi-Arc公司和Vac-Tec公司率先投入商用,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相当一部分关键技术其实是70年代末从苏联买的……

  没错,即便在冷战最高峰的时期,铁幕两边其实也没有完全断绝技术交流和往来。

  常浩南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他前世的实验室里面,就有一套俄制的STANKIN-NBC-1多功能镀膜系统。

  尽管并不是他本人的课题方向,但是在一众汉语和英语操作界面的设备中,这台设备独一无二的俄语界面着实让整个课题组的人都头痛了好久。

  最后十几个人对着俄语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对照,才勉强搞清楚操作方式。

  别说,还真挺好用,做出来的样品膜层结合力超过100N,几乎是从某第三国采购样品结合力的三倍……

  总之,这笔交易如果能做成,对于双方来说都绝对是件好事。

  不过常浩南很快又嘱咐了一句:

  “如果要交换的话,在谈判的时候一定记得带上受控平面电弧蒸发器和快速中性分子束源,至少设备要搞到手,这两个东西是独立在镀膜设备以外的单独组件,但发挥的是核心作用,要是没有的话,实际使用效果会大打折扣。”

  “另外,还有电子加热和气体离子溅射清洗,这两个可以让金属粒子穿过隔离屏,进入腔体内部,对经过腔内溅射清洗的工件进行镀膜,对于咱们的涡轮叶片还有未来的机床生产都非常重要,所以不仅是设备,技术也得拿到,就算多花点代价也行……”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顿住,看了一眼旁边的何明,有些无奈地摇摇头:

  “唉,算了,我回去之后给你写个备忘录吧,现在这么说你估计也记不住……”

  “我……”

  何明感觉自己好像被轻视了。

  他很想反驳,但又无从开口。

  因为他真没记住……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常浩南语速本来就偏快,何明自己也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连续四个略显拗口的专有名词直接把他弄宕机了。

  “那就麻烦浩南同志了……”

  好在何明的心态不错,很快调整了回来:

  “不过说起来,你竟然对电化学还有研究?”

  他和常浩南之间的接触虽然不少,但基本只局限于八三工程那段时间,对于后者的认知显然还不够全面。

  “那倒没有,我从上了大学就基本没怎么学过除了物理化学以外的化学知识了,以后或许有可能会涉猎,但肯定不是现在。”

  常浩南摆了摆手否认道:

  “只不过我最近在带团队搞涡扇10嘛,很多零部件都离不开高性能涂层,就看了一些资料,算是了解吧,研究谈不上。”

  他确实也不是谦虚,要是真懂电化学那还何必去拿技术换技术,自己开发一套就完事了。

  实在是两辈子都没正经接触过化学,而眼下的情况也不允许他从零开始慢慢学。

  就算没有这档子事,常浩南也想过去买几台前世用过的同款。

  第三代涡扇发动机,对于华夏目前的工业底子来说,本就是极其难以触及的巅峰,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要用尽一切可能的办法。

  “涡扇10……”

  说起这个事情,何明顿时就来了精神:

  “浩南同志,伱有没有个大概的计划,咱们的歼11什么时候能用上国产航发?”

  作为飞机制造厂的副总工程师,他对于航发那边的项目也就是了解个大概。

  “这个么……当然是有的,五年以内吧,五年以内让咱们的三代机完全摆脱对进口的依赖。”

  常浩南的计划是在99年阅兵的时候至少让装备国产发动机全状态原型机的歼11出场,不过他的习惯一直是话不说满。

  当然,即便是没说满的计划,也足够让何明感到惊喜了:

  “这么看,在我退休之前,还有机会造出来一架100%国产的三代战斗机?”

  “当然……”

第462章 高性能气膜冷却,突破涡轮前温度

  在参加完国产歼11的首机下线仪式之后,作为涡扇10项目的总设计师,常浩南既然到了盛京,那肯定要去606所和410厂看看。

  毕竟,来都来了。

  对于华夏的航空工业来讲,涡扇10几乎是一款“零基础”发动机,之前在研发涡喷14过程中开发出来的一些技术虽然能用上,但不多。

  至于更古老的型号,那就完全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了。

  在涡喷14之前,华夏甚至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体系。

  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常浩南在这个项目上破天荒地采用了设计和生产两条线完全并行的操作,代价就是风险和工作量的提升。

  “常总。”

  常浩南来盛京本来就属于临时起意,下飞机之后也只在112厂露过一面,所以他到606所之后,除了一直在盛京牵头负责组织工作的总工程师海谊德之外,其它人甚至都没有什么准备。

  “常总怎么来之前也不跟我们说一声,我们好歹拾掇一下……”

  跟在海谊德后面的一名工程师摸了摸胡子拉碴,显然已经好多天没怎么打理过的鬓角,又扫了一眼几乎被各种资料和图表铺满的设计研究室,脸上露出有些尴尬的表情。

  虽然如今发动机的设计工作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数字化,但这个房间其实是他们几个研发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的地方。

  航发毕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真像捏橡皮泥一样把几个部分弄到一块就完事了,涡喷14最开始时候那个失败的压气机设计已经证明了这种玩法绝对行不通,所以即便还处在项目初期,大家仍然需要经常在总体设计组的牵头下互通有无,以免某个子系统的研发方向过于跑偏。

  而这个过程中往往还是纸质材料更加方便一些,毕竟这年头可没有那些在线工作软件。

  “这就见外了不是。”

  常浩南随手把一张盖住了两张椅子的巨大图纸放到一边,然后坐在其中一张上面:

  “我虽然人不是一直在盛京,但咱们既然是同一个研发团队,那就是一家人,不要搞得像是欢迎领导一样。”

  由于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工作涉及到大量复杂的数值计算部分,而目前全国超算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就是京城,加上未来计划中的压气机研究中心也在京航大学里面,所以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研发人员是跟着常浩南常驻京城的。

  而且他也是一线设计人员出身,对于项目进行过程中,尤其是起步和攻关的关键阶段大家是个什么精神状态深有体会。

  办公室乱,就让它乱着,一旦整理好,反而总会有些东西找不着。

  作为总设计师,他在整个项目里已经几乎无处不在,没必要像某些领导一样靠没事瞎折腾来彰显存在感。

首节 上一节 350/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