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72节

  看上去确实干练了不少,但也让常浩南一时间差点没认出来。

  “这个总装模式,是之前在镐京那边改歼轰7的时候,我跟172厂那边的总装工程师团队研究出来的,就是咱们搞歼轰电7那段时间,所以你才会觉得有些熟悉。”

  姚梦娜整了整身上的衣服,从常浩南和何明中间钻过来,站到距离总装型架更近的位置上开始进一步介绍:

  “这种方法有两个主要特点,在空间上,可以多区域并行作业,而在时间上,可以多工种协同装配,理论上讲,生产效率应该可以比过去的连续移动生产线提高至少50%到100%。”

  “理论上……”

  同为科研狗,常浩南很快抓住了这段话里面的重点:

  “也就是说实际情况……”

  刚刚还满脸扬眉吐气的姚梦娜顿时没了精神,双手叉腰,一副气鼓鼓的样子:

  “怎么说呢……从零开始总装飞机跟之前的升级大修还是不一样,涉及工种的复杂程度也远远比我预计的更高。”

  “所以好几轮调整下来,还是会出现部分小组满负荷的情况下装配任务等待,而另一些小组处在空闲中等待装配任务的问题,综合效率跟连续移动生产的老办法比没什么变化……”

  实际上,姚梦娜搞出来的这套东西已经十分接近后来的“脉动生产线”概念。

  而且巧合的是,前世的脉动生产线也是先在镐京投入应用,然后才推广到整个航空工业系统的。

  只不过90年代末的计算机硬件和算法水平都还比较有限,因此对这种高级生产方式进行优化的难度很高。

  “也不能这么说。”

  刚刚一直没说话的何明终于开了口:

  “其实,最开始用新方法总装前面两架飞机的时候,效率还没有原来的连续移动生产模式高。”

  “现在经过几次优化下来已经好很多了,说明这个办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只要能根据实际生产经验继续调整下去,肯定能达到理论效果的。”

  “我们毕竟才造了六架飞机而已,生产上的事情,急不来的。”

  何明的安慰让姚梦娜的情绪明显好了不少。

  “其实,我也尝试过用你和徐洋姐开发的那个差分进化算法,从数学角度上进行优化,但是……效果不好。”

  常浩南记得,上次自己见到姚梦娜的时候,后者对徐洋的称呼还是徐研究员。

  这段时间俩人的关系似乎变好了不少……

  他轻轻摇摇头,把脑子里胡思乱想的东西丢掉,紧接着解释道:

  “差分进化算法虽然先进,但也不是万能的,对于这种离散、整数、高维、大规模、多约束的优化问题,非常依赖问题特征总结和经验,而且还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麻烦,总之不适合飞机生产线这样的应用场景。”

  听到常浩南头头是道的分析,姚梦娜瞬间来了兴致:

  “师……常总你有更好的办法?”

  私下里的时候,姚梦娜还是习惯叫常浩南师弟,这也算是她的专属称呼了。

  不过在公开场合,她还是比较有分寸的。

  “更好的办法么,大概是一些路径规划性质的算法,但需要一些额外的时间研究。”

  “你可以先用普通的遗传算法先试试,效果应该比差分进化算法还要更好一点。”

  常浩南先是给出了一点建议,然后又补充道:

  “我对控制学和优化算法领域的研究纯粹出自兴趣,现在涡扇10、模锻压机还有TORCH Multiphysics软件三块都需要我亲自抓,短时间内恐怕没有太多精力放在这上面。”

  旁边一直当听众的何明直接就被这段凡尔赛给惊呆了。

  好家伙,你出自兴趣随便研究一下,就碾压了国内,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同行?

  让不让别人活了?

  不过姚梦娜对此倒是早就已经习惯了。

  她顺势话锋一转:

  “说起TORCH Multiphysics,我们最近在给歼11做结构优化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结构优化?”

  常浩南抬起头,看了看眼前堪称庞然大物的那架半成品歼11:

  “你们做到哪一步了?”

  姚梦娜带着他来到飞机一侧主翼下面,指了指机翼最内侧的地方:

  “按照双方签署的技术共享协议,苏霍伊方面已经把第一阶段的结构优化成果带到了我们这边,体现在产品上的区别就是在机翼最内侧增加了一对载重上限2000kg的重载挂架,把挂架总数从10个提高到了12个。”

  “我们计划从第四批次,也就是低散件组装的飞机开始引入这种升级型的新机体。”

  最早的苏27由于结构强度限制,这个本来十分适合挂载大尺寸空对面弹药的位置并没有设计挂点。

  在上一世,这个问题在苏27SM上面得到了解决,但由于十一号工程的合同深度远不及如今,因此华夏方面一直到新世纪引进苏30MKK之后才用上这两个优质重载挂点。

  “既然机翼这边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那想必问题出在中央升力体本身咯?”

  常浩南对于侧卫的优化进程大概是清楚的,因此直接问道。

  “没错。”

  姚梦娜直接点头:

  “这是我们和苏霍伊方面的专家都在苦恼的问题,飞机在特定速度段的可用过载会从+9G降低到+5G-+6G的水平,虽然可以通过升级数字电传飞控把受影响的区间降到最低,但终究是个隐患。”

  “在对歼11的翼身融合体进行结构力学计算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动态重迭网格、动态非结构网格、非结构重迭网格等很多种办法。”

  “但要么生成精度不达标,要么生成效率太低,要花上几个月时间,要么就是计算时间步长不能太大,否则就要发散……”

  “还有这种事?”

  TORCH Multiphysics的网格生成算法是常浩南专门过问的。

  不过当时的研究重点在于解决脏模型的网格生成问题,对于这类翼身融合体的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复合分析问题确实没有专门优化过。

  现在遇到问题,自然要十分上心:

  “走,我们去看看具体情况。”

第490章 十一号工程的进度

  常浩南本来的意思,其实是直接去601所。

  毕竟112厂只负责生产,结构改进这块是交给研究所来负责。

  然而姚梦娜却直接调转方向,带着常浩南往总装车间旁边的一处小门走去。

  “我们在生产第一批次的两架飞机同时,还多组装出了一个完整的机体,用来给601所的同志们进行一些气动、结构和飞控方面的测试,为了方便跟生产流程对接,所以就放在隔壁的测试车间。”

  何明边走边解释道。

  这下常浩南总算理解,为什么会这么巧合地在这里碰到姚梦娜。

  后者理论上应该是挂在研究所那边的才对。

  在走廊里面弯弯绕绕地走了几分钟后,何明推开一扇不太起眼的小门。

  里面是一个面积相比刚刚的总装车间稍小的空间。

  “这是我们为了十一号工程,专门用过去的一个老车间改出来的。”

  三人依次走进去后,何明反手关上门,同时开口介绍道:

  “本来这里是计划用来生产测绘仿制之后的歼7,后来因为整个项目转到南边,就一直空闲着,后来当过一段时间歼8的总装车间。”

  “但是因为总体设计已经太老了,所以很难适应新机型的生产需求,之前计划是拆掉重建作为歼8C的二车间用,后来觉得正好离着歼11总装线近,就拿来做测试了。”

  说话间的功夫,一架被吊在半空中的飞机已经出现在常浩南面前。

  准确来说,是一架飞机的壳子。

  因为即便距离不近,还是能看出来像雷达还有发动机一类的地方装的全是配重块。

  而且,飞机表面的蒙皮颜色也从黄色换成了微微发绿的颜色。

  “看来你们在这个改进方案上下的功夫很深啊……”

  正常情况下,单纯引进一条总装线是没必要搞这种结构测试的。

  比如印度,苏30MKI的静力测试就是在俄罗斯完成的。

  至少没必要这么早搞。

  比如歼6的静力测试是在准备搞歼教6的时候完成的。

  因为这种测试的最后步骤都是要破坏一架甚至多架完整的飞机,对于眼下严重缺少即战力的华夏空军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作战资源。

  上一世,歼11的静力验证机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才开始投入使用。

  而现在,动作显然早了很多。

  “根据我们定下的‘边生产,边改进’的路子,前三批六架飞机除了翼尖挂架以外,和之前我们进口的苏27SK飞机没有任何区别,”

  何明在旁边解释道:

  “从第四批到第六批的24架单座机,以及第一批4架双座机,就会开始采用刚刚姚工说的,升级之后的新机体,以及性能稍好一些,最主要是有对地对海模式的N001M雷达,获得有限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

  “相当于共青城那边原厂的苏27SM和苏30?”

  常浩南回过头确认道。

  基础型号的苏27除了火箭弹和铁炸弹以外并没有任何对地攻击能力,其实完全浪费了侧卫这个机体带来的巨大载弹量。

  歼10确实有多用途能力,但身板还是严重限制了发挥。

  而如果能提前几年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用途战机,对于空军的战斗力升级以及战法转型来说,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当然,代价是歼轰7的数量肯定就不需要那么多了。

  不过也是好事,镐京那边本来就专攻大型飞机,产线拿来造战斗轰炸机太浪费了。

  “对,这六批总共34架飞机,也是咱们100%使用俄方零组件生产的全部数量,后面就会逐渐采用串装件生产,逐步过渡到除了动力系统以外完全国产。”

  十一号工程是华夏航空工业和苏霍伊公司之间的合同,跟造发动机的留里卡-土星没关系。

  不过说到这里,何明先是停顿少许时间,又紧接着补充了一句:

  “当然,等到常总那边的涡扇10搞定之后,那就连动力系统都解决了,到时候,就能完全国产化第三代战斗机了……”

  “你刚刚说,除了动力系统以外,那包括飞机紧固件之类的小东西,也能一并完成国产化?”

首节 上一节 372/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