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84节

  “两枚中距空空弹,再加上对应的挂架,大概也要400-450kg上下,在进气道前半段侧边沿增加这样一部分重量,是否会影响到唇口部分的强度?”

  他的担忧显然是有道理的。

  毕竟在现有设计当中,进气道和机体连接部分的那六根棍子,主要作用真的是加强结构……

  “这个问题,在方案计划之初就考虑过,起初是准备在连接处进行额外补强,但后来发现DSI进气道本身相对于二元可调进气道就能减轻将近300kg的质量,因此一来一回,也并不会有那么大的区别。”

  “真正需要参与结构设计的同志妥善处理的部分,是如何在进气道外壁中布置那两个挂架所需要的电气线路……”

  “也就是说……机腹部分,就不准备用来布置副油箱了?”

  “没错。”

  常浩南直接点了点头:

  “机腹这个位置,原来计划布置的副油箱也只有900升,在修改过机体之后,机内燃油量预计可以增加大约1100L,完全可以覆盖掉这个机腹副油箱的900L燃油。”

  “这样把两个起落架之间的黄金位置留出来,完全可以挂载两枚尺寸和重量都相对比较大的空对面武器。”

  “把大型挂载放在距离飞机中心线最近的位置,相比于按照常规方案布置在机翼下方,虽然总重量没有变化,但飞机的转动惯量更小,于是可以维持更高的机动性。”

  讲到这里,反应比较快的人已经基本悟出来常浩南的意思了。

  “浩南同志的意思,是要把我们的十号工程转型成一架能兼容各种类型任务的多用途战斗机啊……”

  杨韦看着幕布上面投影出的设计方案,点明了其中的关键。

  并不仅仅是某项技术的应用。

  而是思路的转变。

  “是的,一架真正的多用途战斗机。”

  常浩南当即表达肯定,然后开始讲述自己的整体想法:

  “虽然单从技术上讲,现在的歼10也完全有这方面的能力,不过,从总体布局上,其实并不适合执行战场遮断或者防区外空袭一类的任务。”

  “当然,就眼下我们面对的斗争形势来说,一架偏向于单纯空优的、以敏捷性为主的中型机,确实也符合航空兵部队的需要。”

  “但是,随着我们人民空军的不断发展进步,从一支单纯的国土防御性力量转变型成为攻守兼备,乃至攻势型空军,其实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一种航程和挂载能力都有限的飞机,必定很难适应未来人民空军愈发复杂的作战设想,而一个型号飞机的生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基础设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

  “所以,我才拿出这样的一个初步方案,希望十号工程能以一架中型机的体量,真正成为一架全能的、没有明显短板的型号!”

  实际上,从一开始参与到十号工程当中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要让这架飞机能在各个方面,而不不仅仅是空战性能上超越F16。

  只不过,在涡扇10的性能被真正确定下来之前,这件事情,确实有一定难度

  所以他一直都没把这个目标给说出来。

  上一世的歼10就是因为技术(自重本来就偏大,发动机推力又不太够)以及眼光(谁也想不到十几年后空军就能有上千架三/四代机)层面的限制,选择了偏空优的单一功能技术路线。

  但问题是,在排除舰载机这个特殊场景的情况下,中型机在成本以外的地方无论如何都卷不过同等技术水平的重型机。

  所以无论F16也好、歼10也好,轻重搭配里面“轻”的那部分最后必定要偏向于干脏活(舔地)。

  然而当空军真的把原来的歼10拿去打杂的时候,却发现好像又不适合干脏活……

  甚至出现过使用不对称挂载,一侧带空对面武器,另一侧带空空弹的名场面。

  虽然不是不能用,但用着很别扭。

  而如今性能更强的涡扇10B横空出世,自然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打造出一架真正的六边形战士出来!

第616章 军工系统也想打翻身仗!

  像这样项目组内各个研究方向都要派代表参加的大范围会议会,其实重点从来都不在于技术细节,而是统一研发思想和技术路线。

  尤其像现在这样,项目在进展中途出现较大变化的,更是必须得让所有参与者有一个基本的全局思维。

  未必需要理解多深,但至少得知道自己在往哪个方向努力。

  否则万一迷茫了就麻烦了。

  所以,这天的技术研讨会,在把总体思路给介绍完之后,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后续的总体设计修改工作自然还是由宋闻聪主抓,而常浩南则跟孙惠中一样,主要负责全新进气道的设计,以及相应的飞发匹配工作。

  “我前段时间看新闻,说欧洲那边爆出来了日本机械产品大面积质量造假的情况?”

  会议散场之后,常浩南跟另外几个人一起走在前往食堂的路上。

  孙惠中率先打破了沉默。

  最近这段时间,几个官方媒体一直在连续报道这件事情,想不知道都难。

  说起这个话题,宋闻聪也马上接了过去:

  “是有这么回事,而且前两天,总公司那边还专门发文下来,让我们彻查所有涉及日本企业的供应商,甚至连二级供应商包括日企的都不能落下。”

  “为这事,采购部那边已经熬了好几个通宵了,昨天小常到这之前,才刚把需要排查的企业名单,还有涉及到的具体风险给列出来。”

  “后面呐,质检部估计也有的忙咯……”

  走在旁边的杨韦顺势开口道:

  “对了,罗总前天飞去京城出差,好像也是要参加一个什么质量管理培训,说是所有国企领导都要分批参加。”

  说到这里,他看向身边的常浩南:

  “我记着浩南同志应该也挂着火炬集团的总经理职位?”

  常浩南点了点头:

  “严格来说还是代总经理……”

  这种事情,另外几个人自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没人会真拿常浩南当个代理领导看。

  无非是等着他正式参加工作罢了。

  常浩南话音刚落,走在稍靠后一点位置的许德顿时来了精神:

  “那这个培训常总您那边已经参加过了?”

  “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去年1001号原型机差点因为生产质量不过关而在地面测试过程中损坏的经历,哪怕现在想起来,都颇让他感到后怕。

  虽然那件事情最终是由杨宝树和薛炽夀二人扛下了锅,考虑到并未造成损失和进度影响,也没有进行实质上的处理,但作为负责生产的副总师,许德在心里还是很在意这件事的。

  在后面两架03和04号原型机的生产过程中,他除了按照“质量文化月”的要求,增加新的质检工序以外,也开始格外注意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希望能把质量问题扼杀在生产线上,减少因为高不合格率而造成的浪费。

  只不过,毕竟是一个人摸索,目前还没能形成一套可靠的标准或者理论。

  “我……没参加过……”

  看着兴奋的许德,常浩南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

  “一方面是我们火炬集团本部并不涉及任何制造业,唯一的产品是个软件,而且理论上还没发售。”

  “另一方面么……这个培训班它……”

  “它是我参与组织的……”

  许德原本顺畅的脚步当时就停住了。

  “……”

  他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不过想想好像也挺合理。

  毕竟1001号原型机当初的问题,就是常浩南先发现的。

  “嘶……这么一说,好像之前罗总提过一嘴,他去参加的那个培训是叫什么火炬工程……跟浩南同志那边的公司一个名字……”

  显然,丁高恒和兰新志的操作是有效果的。

  虽然科技委在十几年前也搞过一个同名的火炬计划,但是在眼下这会,尤其是对于搞工业设计或者机械制造领域的企业来说,听到火炬这个名字,第一反应绝对都是常浩南的火炬集团……

  然而这个项目的英语翻译却是“HUO JU”。

  属于是对内借着这个名字拉号召力,对外则换成汉语拼音规避政策风险……

  双赢,赢麻了。

  “这……都是巧合,虽然我确实参与了这个计划,但它跟我们公司没有关系……”

  常浩南只好解释了一遍整件事情的原委。

  也就是在日本企业遭遇滑铁卢之后,我们这边吸取他人教训,要保证产品质量云云。

  “常总对这件事情的细节了解很清楚啊……”

  最开始引出这个话题的孙惠中像听故事一样听完之后,有些意犹未尽地说道。

  虽然最近两天,几家官方媒体一直在连续报道日本品牌在欧洲遭遇巨额索赔,并且市场占有率剧烈下滑的新闻,但对于整件事情的原委却并未提及过。

  “我突然有一个猜想。”

  许德刚刚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瞬间觉得整个思路都瞬间通透了:

  “该不会这个事情……是常总策划的吧?”

  言毕,几道目光齐齐看向常浩南。

  好在此事毕竟已经尘埃落定,哪怕讲出来也无妨。

  因此后者只好继续解释:

  “唉……这不是之前在装备工业司那边负责搞重型模锻压机么,在那个过程中偶然间发现有几家日本企业不老实,出口过来的零部件跟咱国内公司生产的一模一样,这明显就是买回去贴牌嘛。”

  “本来回去就随便查一查,结果越查发现事越多,不光是贴牌,什么以次充好、合同欺诈、产品数据造假、串通投标……总之五毒俱全。”

  “之后我就想着……以日本人的秉性,不太可能光是在咱们华夏市场这么搞,估计欧美市场也是一样的玩法,所以就联合冰飞集团那边做了个局,结果对方不仅上钩,还自己送了一波助攻……”

  “……”

  故事一直从去食堂的路上讲到吃完午饭才算告一段落。

  跌宕起伏的剧情,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快人心的结果自然引得一阵赞叹。

  “一场痛快的翻身仗啊……”

首节 上一节 484/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