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37节

  当然,这种大型飞机每一架都非常宝贵。

  如果技术验证过程顺利的话,就地转为原型机,乃至最后改成量产状态服役都是有可能的。

  面前的首长伸出手向下压了压,示意他们可以不用那么紧张,自然一点。

  他并没有马上开始提问,而是带着包括王晓模和梁绍修在内的一众人,绕飞机转了大半圈。

  一直走到硕大T字型天线的正下方才停下,抬头向上凝望了一会。

  “晓模同志,这面雷达天线,也完全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么?”

  T字型天线的预警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首创,但首长开口却并没有询问天线的形制问题。

  显然,对方此行前来并非只是看个热闹,而是有备而来。

  提前肯定做过一些功课。

  毕竟也是差点去当教授的人,理工功底没的说。

  “是的,完全由我们自己生产。”

  王晓模点了点头:

  “不过我们目前用机器加工高硅铝合金的技术还不太够,所以用的是人工精削的办法,生产效率相对比较低。”

  大领导自然不会随随便便就表态,听到这番回答之后也只是嗯了一声,听不出是否满意。

  稍微停顿了一会之后,对方再次开口:

  “我听说,这种相控阵雷达,是依靠半导体辐射单元控制相位和幅度变化的,这种元器件我们是否需要进口?”

  对方会问出如此精细的问题,倒是让王晓模有点惊讶,不过还是赶紧如实回答:

  “在这架飞机上面,我们用的是双极硅材料的T/R组件,可以完全实现国产,虽然产能也比较低,但相比于阵面的生产速度来说,不是什么问题。”

  “不过,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雷达性能,就需要用到砷化镓组件,这种材料目前我们还只能依赖进口,而且进口的用途以及品质还要受限。”

  “那圆环工程呢?”

  首长转过头,几乎是紧接着问道:

  “圆环工程上面的大卫国雷达,用的是哪一种技术?”

  这个问题一出口,无论是王晓模还是旁边一直没轮到说话的梁绍修都瞬间明白了。

  正如多年以前常浩南推测的那样,圆环工程应该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而现在,上级正在考虑那个项目的存续问题。

  “按照大卫国提供的资料来看,最早的费尔康系统用的也是双极硅,不过在圆环工程上面,他们升级成了双极硅和砷化镓混合元器件。”

  “关于这一点,首长倒是无需过于担心,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虽然目前使用的是双极硅,等到以后实现了砷化镓的国产,或者找到稳定进口渠道,我们也预留了充足的冷却功率,可以把一部分元器件升级成砷化镓。”

  “而且,因为这个T字型阵面的面积更大,所以,在左右120°的常用范围内,单论性能不会落后太多,只是在前后各自60°的探测能力相对较弱。”

  王晓模自然不可能隐瞒项目的实际情况,但他却可以针对性消除首长的顾虑。

  果然,对方背过手,看着眼前的天线陷入沉默。

  好一会之后,他重新迈开脚步:

  “走,先去飞机里面看看。”

第676章 预警机也可以高低搭配

  预警机完全不需要装载大型货物,原来的尾舱门自然是直接给封死了,顺便还省去了一大堆控制和装载机构,在尽可能减轻起飞重量的同时,也算是给维持纵向平衡做了些贡献——

  在改装过程中加上的T型天线和随之而加高的尾翼让这架飞机的后半部分有点超重。

  一般来说面对这种情况,都是以调节机内燃油分布作为主要平衡手段,但运8气密型的航程本来就短得离谱,要是再在燃油这块动刀子,那这预警机的实际效能也就不用怎么指望了……

  作为厂区机场,舒适性配置自然一般。

  听到首长说要上飞机,很快有人搬来一部普通金属梯,架在了飞机右侧的舱门口。

  与此同时,一辆电源车也已经在另外一侧停好,从车上下来几名地勤人员,开始给飞机接电。

  好在现场所有人的腿脚都还算麻利,至少不会上个梯子都摔跤。

  由于不见阳光,刚才飞机一直没启动的情况下也没有暖气的说法,所以机舱里面反而比外头还要冷一些。

  年岁有点大的王晓模不由得紧了紧身上的大衣。

  作为一架设计于五十年代的军用运输机,运8的机舱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只在靠右侧的位置布置了一排操作台。

  好在飞机本身长度足够,所以机位还算够用。

  首长在机舱里面来回走了两圈,然后坐在了其中一个座位上,轻轻动了动面固定在桌面的轨迹球和键盘。

  两年前,常浩南和王晓模聊起预警机的时候,除了飞机本身以外,也说起过一些设计细节。

  比如操作工位不要用普通的椅子、也不要在操作台上摆普通的键盘鼠标。

  预警机说到底毕竟是一架飞机,在天上飞就有可能出现各种情况。

  万一遇到什么强对流天气乃至故障或是损坏,机舱里面无法固定能够乱飞的东西越少越好。

  这些细节看似平常,但对于第一次正经搞预警机的华夏来说就是很容易忽略。

  尤其负责舱内设备研发的王晓模并非航空技术专家,地面雷达站的经验有些不能照搬照抄到天上来。

  当时他还赞叹了一番常浩南的心思缜密。

  但其实这些都是上一世空警200项目早期的经验教训……

  “这个操作台,现在能开机么?”

  首长稍稍回过头,向身后的众人问道。

  “操作终端可以开机,但是雷达现在还不行。”

  王晓模回答道:

  “为了降低风险,首飞的时候会把现在这个阵面拆下来,换一个外形和重量一样的配重上去,所以雷达目前还没接电。”

  14所那边为了生产这个雷达花的时间几乎比182厂生产下面这架飞机都长,自然宝贝得很。

  虽然根据风洞测试结果来看,首飞的风险很小,但那毕竟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他这边回答的话音刚落,旁边另一名技术人员就打开了终端机柜的电源。

  这个年代连WindowsXP都还没有,预警机自然轮不上用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因此界面也没什么好看的,一番自检结束之后,CRT显示器上就出来一个绘制着距离和方位的示意图,不过上面只有中间一个光点。

  旁边的另一个屏幕上闪着几个英文提示。

  首长的外语很好,看得懂那是雷达自检失败的意思。

  “你们这里洋文好的人多得很呐,但我们自行研发的雷达,有没有把操作界面也换成中文的可能?”

  他倒是没有直接下令要求如何,毕竟也是搞技术出身,知道在这种时候外行指导内行要不得。

  “软件上没什么难度,但汉字字符占据的字节数有点大,预警机操作终端为了保证稳定,性能远不如普通PC,所以我们目前还是用了英文。”

  王晓模赶紧解释道:

  “不过等到以后硬件水平提高上来,要改过来的难度也不大,我们争取……”

  话才说到这里,就被首长面露笑容地挥手打断了:

  “我只是随便一问,不必因此影响到正常的研发进度。”

  王晓模稍微松了口气。

  虽然他也算见多识广,但在这种环境下,高低还是带着点紧张。

  “既然雷达的性能没有问题,那么飞机本身怎么样?”

  好在首长没有一直给他施加压力,而是很快把注意力转向了另外一边的梁绍修。

  后者尽管早有准备,但听见这个问题还是内心一沉。

  毕竟,如今全世界用上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其实总共就大卫国的费尔康和瑞典的爱立眼两种,空警200的雷达得益于后发优势,哪怕不如那两个,也绝对称得上当世前三。

  相比起来,运8这个平台就有点丢人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问题还是得回答:

  “经过改进之后的运8气密型平台,目前的几项关键设计指标都比原来的运8C有所提升,在改装完成之后,预计可以达到580km最大平飞速度、2000公里航程和大约4.5小时留空时间。”

  对于特种机平台来说,重要的也就是这三个指标。

  只可惜……确实都不怎么样。

  气密型平台本身的空载最大航程也才3000公里冒头,如今装上总重超过5吨的任务载荷,再加上一个诱导阻力巨大的天线和大号垂尾,还能保住一多半航程已经是梁绍修能力的极限了。

  “也就是说,在飞行性能上,确实还跟圆环工程有一定差距。”

  首长用的是陈述语气。

  实际上数字摆在这,也确实没什么好问的。

  梁绍修一下子不知道该接点什么了。

  他总不能在大领导面前把飞行平台的研发过程整个讲一遍。

  不过这个时候,一直跟在旁边没说过话的丁高恒给他解了围:

  “首长,圆环工程毕竟是战略运输机平台,在航程和速度这些指标上注定有优势,运8的起飞重量只有伊尔76的三分之一,比不上也很正常。”

  “而且,我们国产预警机不可能只停留在空警200这个型号上面,之前计划在沪飞生产干线客机的时候,浩南同志和我就考虑过,未来用国产化的C909平台改装预警机的可能。”

  听到此处,首长眉眼一动,显然对此有了几分兴趣。

  丁高恒虽然并非航空专业出身,但听常浩南给他画饼也已经听过不少次了,见状赶紧继续补充细节:

  “C909的起飞重量虽然也比伊尔76低一些,但毕竟是客机的底子,基础型号就有6000公里左右的航程,而且地板下面的行李舱空间还可以改装成油箱。”

  “图波列夫方面之前进行过类似的升级,可以把航程提高到9000公里以上,哪怕考虑到载重和雷达天线的影响,也足够提供8-10小时级别的可用任务时间了。”

  “而且,对于在空中长期执行任务的指战员来说,客机平台的舒适性也要比伊尔76一个军用运输机好得多。”

  这一番说辞显然是在画饼,不过无论是国产相控阵雷达,还是已经在盖厂房准备生产的C909客机,显然都不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所以这个饼,至少已经能闻着味了。

首节 上一节 537/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