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8节

  过了一会之后,重新平静下来的杰森才继续说道: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他们自己的飞机对我们毫无威胁,但是那些从俄国人手里买的侧卫是另外一回事,它们航程很远而且机动性很好,对于伱的人来说可能是个麻烦。”

  “侧卫么,确实是一种强劲的对手,但前提是在俄国人自己手里。”托马斯把叼着的雪茄重新夹在手中,注视着淡蓝色的烟雾袅袅上升:

  “我看过海军情报局在今年年初的那次对峙之后给出的报告,华夏空军并没有操作第三代战斗机的经验,他们的飞行员技巧稚嫩,并且出动率也很低,很多维护工作甚至需要俄国方面派人来进行。”

  听到托马斯的说法,杰森抬起头思考了几秒钟:

  “你说的或许是对的,但哪怕只有一架飞机出动,侧卫的航程也足够全程跟着93联队的任何一种飞机,让你们没办法好好执行任务了。”

  “关于航程问题,其实无需担心。”

  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开口的米切尔上校清了清嗓子,接着解释道:

  “根据卫星侦察和一些特殊手段获取的情报,苏27的油电设备等保障系统和华夏空军原来的设施完全不兼容,他们目前只在粤省濉溪机场有一个装备全俄制装备的营级勤务保障分队,换句话说,那些侧卫无法脱离这个机场运作,而我们的主要任务区域是在东边,这个方向只有一些航程很短的仿制米格21。”

  “相比于区区40架侧卫,上面更担心的是那十来个被部署在东部海岸线附近的S300防空导弹营,”

  托马斯把手中的雪茄放到盒盖上,等着它自然熄灭,然后抬起头看着两位老朋友:

  “前些年我们通过独联体国家弄到了几套做测试,但华夏手里的是经过大改之后更新的版本,评估结果么……至少不会比爱国者PAC2更弱。”

  “不比爱国者弱……这个说法听上去好像也没什么威胁?”

  杰森的冷笑话不算高明,但还是让托马斯和米切尔笑了出来。

  三人都参加过海湾战争,非常清楚雷神公司对爱国者导弹的宣传中含有多少水分。

  整场战争中爱国者绝大多数可以被证明的战果都是误击联军自己的飞机,最多的一个星期打下来了3架F16和2架狂风。

  相对应的,很多联军飞行员在被瞄准之后也会毫不犹豫地发射导弹摧毁己方的爱国者。

  还是军衔更高的托马斯最先恢复了严肃的表情:

  “不开玩笑地说,我们拿最古老的S300PT做过测试,对于A6和F15这样的飞机,在60-70公里的范围内威胁非常大,而俄国人卖给华夏的改进型号射程能够翻倍,杀伤包线甚至超过了我们的哈姆导弹。”

  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专门用于打击敌方的雷达设施,EA6B或EF111与AGM88的组合是美国海/空军突破假想敌防空网的最有力武器。

  而一种可以在哈姆的射程之外对载机造成威胁的武器,毫无疑问会引起美军方面的警觉。

  “没错,这也是参联会方面要求派出刚刚服役的最新型侦察机前往嘉手纳的原因,我们需要对京城和沪市周围部署的防空导弹阵地进行侦察。”

  米切尔上校站起身,通过面前巨大的落地窗看着不远处停机坪上一架崭新的四发大型喷气式飞机。

  以波音707客机平台开发的E8C“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今年6月才刚刚正式服役,也是美国军队中唯一一种专职用于对地侦察的型号。

  位于它机腹下方的长条形雷达可以在超过150公里以外探测和跟踪车辆大小的地面目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它都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面目标监视飞机。

  实际上,身为陆军军官的米切尔出现在这里也正是因为这架E8C,毕竟这个型号是陆军和空军联合开发和使用的。

  “好吧,那祝你们顺利,我得去安排人手伺候那架最先进的宝贝了。”

  杰森喝掉了杯子里的最后一点咖啡,把纸杯丢进旁边的垃圾桶,然后起身整了整衣服,离开了托马斯的办公室。

第87章 航空动力的问题

  2023-10-25

  另外一边,镐京,阎良。

  在完成了发动机喘振故障的分析之后,常浩南总算腾出时间休息了几个小时。

  动力联合攻关组还有一部分同志在检查和分析那架01号原型机的受损情况,以确认故障的具体影响,以及排除尚有可能存在的其它事故原因,估计要等到明天早上。

  这个活当然不需要常浩南去完成。

  不过属于他的任务也还远没有结束。

  找出问题,毕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关键还是在于解决问题。

  涡喷发动机的压气机和之前他研究的空调用风扇虽然说起来都可以归类为“叶轮机械”,但其中的差距跟同样属于“飞机”大类的飞行者一号和安225差不多。

  吃过晚饭的常浩南在阎良的厂区周围一边散步一边思考着后面的计划。

  由于胸前夹着八三工程的工作证,他自然可以在整片场区内自由活动,只有少数几个建筑或者房间需要额外的许可,而正常的散步显然不可能,也不需要到那种地方去。

  所以一路上常浩南的思维完全放在了关于航空发动机的事情上面。

  现行的叶轮机械设计体系中一直沿用着“定常附壁流型”的传统思想。

  而压气机中气流扩压流动导致的流动分离一旦发生,就不再是上述流型所能描述的范围。

  既然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附壁流以外的情况,那么在非设计状态下出现流动紊乱或者失控也就几乎是必然现象了。

  从这个角度考虑,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改变叶片设计,拉高失速裕度,延缓流动分离的发生。

  尤其涡喷14是一个已有设计,如果要进行修改的话肯定还是要保留原来的设计思想。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对于弯掠叶片的研究之后,常浩南自信能很快解决这个问题,只要负责发动机制造的410厂效率能跟上,就不至于对八三工程的进度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

  但是对于马上就要进入三代机时代的华夏空军而言,涡喷14终究只能是一个过渡。

  它无法撑起一个大国未来的天空。

  常浩南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到了更远的地方。

  歼10和歼11,两种三代机的目标动力都是一样的。

  涡扇10。

  但是借用他重生之前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个段子。

  1996年的涡扇10到底来没来?

  ——如来。

  真的是如来。

  这个时候距离涡扇10的立项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时间,但要说项目本身的进度么……

  基本上就是没有进度。

  或者说是薛定谔的进度。

  1987年立项的涡扇10跟涡喷14几乎是同步发展的。

  在可以说没有任何发动机设计经验的情况下,连涡喷14这样的二代发动机都有很明显的拼凑借鉴痕迹,涡扇10的情况就更不用想了。

  虽然没有像涡扇6一样被多次更改设计目标和转移设计地点,但是总体设计方案的多次推倒重来也是免不了的。

  就连借鉴原案都中途更换过。

  而这功夫涡扇10应该就正好处在某一次设计方案归零的过程中。

  其实这也很正常。

  前面提到过的定常附壁流型终究是有极限的,在这种理论基础下几乎不可能设计出高级压比、高级负荷的压气机。

  因为流动分离这件事情本身就存在两面性。

  常浩南重新想起了自己更熟悉也更有经验的飞行器设计领域。

  在大概二十多年前,飞行器外形气动分布的设计思想就从“定常附体流型”跨越到了“定常/脱体涡混合流型”。

  也就是从“抑制流动分离”变成了“利用流动分离”——

  有意造成飞行器的大迎角脱体流态,利用流动分离产生的集中涡得到附加涡升力,从而不仅大大提高了机翼的升力,也大大扩展了机翼的迎角范围,使飞机性能出现了一次飞跃。

  反映到产品上就是战斗机从二代机进化到三代机的那个阶段。

  “能不能把这种思想引入到压气机气动设计里面?”

  这个念头几乎毫无征兆地跳到了常浩南的脑海中。

  当然,这很困难。

  因为需要充分认识叶栅内部流动,特别是分离流动的规律。

  科学研究所走的一条普遍道路就是从复杂到简单,再从简单到复杂。

  首先将具体的自然现象抽象为一个较简单的模型,进行研究之后得到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逐步取消所作的假设,在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修改和扩充,直至最后得出对复杂的具体现象的全面了解。

  典型例子是从牛顿经典力学和麦克斯韦经典电磁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而如今在附面层流动这个方面,恰好是刚刚完成“从复杂到简单”的阶段。

  数值模拟的话,大概只能做到二维定常计算,距离准三维甚至还有些距离。

  想到这些浩如烟海的知识,常浩南的大脑隐隐有些发胀。

  他重生前并不是什么逆天大牛,很多东西也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上面说的这些,还仅仅是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设计这一个领域的问题而已。

  此外还有燃烧室、涡轮、风扇、轴承、尾喷口……

  而设计完成之后还要落实到制造。

  ……

  系统的能力毫无疑问是强大的,但也存在两个限制,一是积分需求,二是需要自己首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完成基本的思路框架构建之后才能形成项目。

  虽然在重生之初,常浩南就已经意识到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

  但他终究还是低估了压力到来的速度。

  “呼——”

  常浩南长长呼出一口浊气。

  “还是得有团队,而且必须得是以我为主的团队。”

  除了要把自己研究出的新模型新理论推广出去这个“输出”过程之外,他还需要一个“输入”过程。

  也就是让别人负责构建基本的思路框架,或者至少向他提供充足的理论知识。

  打开系统面板,看着那只有1级的工程经验,常浩南自嘲般地摇了摇头。

  重生之前只带过算上自己不超过4个人的小项目。

  重生之后到目前为止也只带过林示宽他们那几个人。

首节 上一节 58/9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