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6节

  这让她的情绪稳定了不少。

  “那……我现在就回去准备了。”

  “也不要有太大压力,你今天晚上可以先到控制室那边模拟一遍试验流程,如果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来问我或者小常。”

  看出了面前女博士心中紧张的阎忠诚继续用轻松的语气半开玩笑道:

  “不然再过两天,评审专家组到达之后,我们可能就没那么多功夫咯。”

第112章 我们自己的标准!

  阎忠诚的上报迅速引起了国防科工委的重视。

  当天晚上,科工委主任丁高恒上将便召集正在京城的航空领域专家,开了一场规模不大但级别很高的内部座谈会。

  受邀者中自然也包括正在京航的杜义山和刘振响。

  身为院士的二人自然都是配专车的,不过刘振响的组织关系还在624所那边,所以只好跟杜义山挤在同一辆车子的后座上。

  “你做的准备蛮齐全嘛。”

  杜义山看了一眼拎着一个鼓鼓囊囊公文包的刘振响。

  后者把包随手放在二人中间,笑道:

  “你那位宝贝学生,这次整出来的动静可是不小,涪城那边昨天晚上就已经打电话过来了,跟我说准备申请进行标准评审,只是没想到会直接惊动科工委。”

  “呵,这臭小子,搞出这么大事来,结果所有人都比我先知道,最后反而是我这个当导师的被蒙在鼓里。”

  杜义山冷着一张脸,不过语气里面的喜悦根本藏不住。

  好像一个刚刚获得新玩具的孩子,虽然嘴上说着一般,但还是忍不住要拿出来在小伙伴们面前晃悠。

  而且还故意装出一副不经意的样子。

  毫无疑问,刘振响就是那个被炫了一脸的小伙伴:

  “行了行了,知道你有个厉害的学生,等624所那边的事情处理完,我也把组织关系迁回京航当教授……”

  “其实等到明年常浩南正式读了博,伱也可以来当他的副导师。”杜义山一脸狡黠。

  “去去去,那是一回事么……”

  刘振响突然有些后悔自己刚刚拒绝了科工委那边派车来接的提议,选择跟对方同乘一辆车了。

  但话又说回来,既然那个常浩南在航空动力领域也已经展现出了不凡的能力,那挂个名号似乎也不是不行?

  副导师什么的当然无名无分而且很不好听,但如果能做个联合培养导师的话……

  那也至少能算是半个学生了吧。

  看着窗外飞速向后掠过的街景,刘振响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起这种可能性来。

  ……

  研讨会是在科工委一个不太起眼的会议室里面进行的。

  参会者的数量不多,总共只分着坐了两排。

  每个人面前只摆着一瓶水,并没有会议文件。

  直到预定的会议开始时间过去大概十分钟之后,才终于有两名工作人员匆匆忙忙地走进来,把一个黑色公文包交给了坐在会议桌首位的丁高恒。

  “同志们,我们也是中午才接到的报告,所以今天这个座谈会确实开得比较着急。”

  丁高恒说着从公文包里面取出两份文件,分别交给了自己左右手两边的第一个人:

  “这两份是机要员刚刚从涪城那边带过来的,《航空涡喷和涡扇发动机进口总压畸变评定指南》,因为赶时间没来得及印刷更多副本,劳烦各位专家先传阅一下,一会刘振响同志也会给我们介绍相关情况。”

  以现在会议室里面众人的地位,已经很少遇到需要传阅的东西了,不过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总压畸变评定……”

  “我记得好像是GJB/Z64-94?”

  “没错,但是那个标准实在没有什么操作价值……”

  “……”

  当听到丁高恒说出两份文件的名字时,下面的一众专家也开始窃窃私语地讨论起来。

  由于是临时通知的会议,因此大多数人只知道是要来参加一个跟航空工业有关的座谈会,但并不清楚具体内容是干什么。

  大概二十分钟之后,文件终于被传到了最后面。

  会议室内安静了下来。

  跟之前的阎忠诚一样,尽管时间不足以让大家看完其中的内容,但对于这些业内人士来说,只要扫上两眼,就大概能判断出这份东西的价值了。

  “咳咳……”

  刘振响轻轻咳嗽了两声:

  “这份指南,是606所在对改进型涡喷14发动机进行高空台测试的过程中编纂出来的,并且他们现在正在按照其中的步骤进行进气畸变试验。”

  “我们知道,前年的时候,我们在引进美国标准的基础上发布了我们自己的国家标准,但是在具体的工程应用方面,1994标准还有一些不足。”

  “比如我们并不清楚不同形式的畸变扰流器对压气机稳定性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一畸变扰流器能够产生多大的稳态、动态畸变强度,积分时间尺度对稳定性裕度是否有影响……”

  “而603所这次根据涡喷14发动机测试经验拿出来的这份指南,则是在操作和理论两个层面对1994标准中模糊不清,以及与我国航空工业体系不适配的问题进行了补充和纠正。”

  “……”

  听到这里,就连首位坐着的丁高恒自己都露出了一个有些无奈的笑容。

  国军标的制定是需要国防科工委批准的。

  90年代初的时候,面对国内几乎一片空白的标准体系,科工委面对的最大问题甚至都不是不知道该如何确立标准,而是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标准需要确立。

  所以当时的原则就是先不管具体内容,靠拿来主义占据坑位,把标准体系给建立起来。

  类比一下的话,大概是从零开始建立一座图书馆,因为没有经验,只好照着其它图书馆的样子,先确定书籍分类方式跟所需书目,至于具体的书可以后面再慢慢补齐。

  在这种情况下,刘振响评价GJB/Z64-94“还有一些不足”确实是给科工委留足了面子。

  毕竟它实际上就是个壳子,相当于摆在书架上占位的假书……

  “我认为,这份指南中已经有了很强的操作性,可以考虑派出一个专家组到624所,确认涡喷14的地面测试结果,并依托指南内容和既有工程经验对GJB/Z64-94中的操作和评价规范进行修改,以更好地进行畸变实验评定技术研究。”

  这种内部进行的小规模座谈会本来就相对随意一些,加上刘振响在航空动力领域的地位十分超然,因此他也没有搞什么弯弯绕,而是在介绍完成之后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我倒是觉得,写出这份指南的人,想的应该并不是要对老标准进行修改。”

  刘振响的话音刚落,坐在会议桌尾端的另外一位专家开口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他轻轻弹了弹手中的文件:

  “因为我是这边最后一个,所以占了些便宜,比各位同志看得时间更多一些。”

  “1994标准是借鉴了ARP和AIR系列通用规范制订的,在评定方式上有很强的英美风格,比如使用畸变网来模拟典型畸变流场,通过对最大瞬时畸变的描述来研究畸变对稳定性的影响,建立压气机喘振或失速与最大动态畸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一套方法一方面耗资巨大而且非常繁琐,另一方面,跟我国现有的航空发动机设计体系的配合程度也不好。”

  “但我们刚刚看的这份指南思路完全不同,它采用了发动机进口综合畸变指数中的紊流度来评定压力畸变,测试方法也是采用了86年的时候,刘院士曾经提出来过的插板模拟法,不过应该是对板型进行了优化和讨论。”

  “更重要的是,在这份指南的最后部分,还提到了工程设计阶段的气动稳定性综合评估方法,我简单看了一下,绝对是有过发动机设计经验的人才能写出来的东西,指导性非常强。”

  “所以这绝不是对1994标准的修修补补,我们应该把它当做一个属于我们华夏自己的、全新的标准来对待!”

第113章 国防科工委要听我的意见?(二合一

  )

  不过,也有人对于这样大范围的修改表达了一定的担忧。

  “但是……这样的话,步子会不会迈得太大了?”

  “丁主任,虽然1994标准跟我们的航空工业体系确实有不适配的地方,但毕竟也是正经通过了的国家标准,如果才过了不到两年,就完全推翻另立新的标准,会不会也有些不妥?”

  持这一派意见的人也并不少,在第一个人站出来之后,陆续又有两三个人表达了类似的顾虑。

  毕竟GJB/Z64-94所参照的美国标准在技术上绝对是足够先进的。

  而另外一边,提出另立新标准的那位专家见到有人反驳,直接开口怼了回去:

  “此言差矣,GJB/Z64-94,包括当初制定的那一批标准,初衷只是为了占位,既然现在我们自己的航空工业部门已经有能力提出符合本国国情和需要的技术指南,那当然可以在此基础上另立新标。”

  “国家标准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指导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原来的1994标准本来也不具备这个能力,为何不能推倒重来?”

  持反对意见的一方自然也不可能就这样选择偃旗息鼓。

  “我认为,对刚才那份指南进行扩充,是没问题的,但最近十几年,我们的航空工业体系已经在脱离苏联的那套思想,逐渐向西方靠拢,现行标准也是对这种趋势进行的一种预估,所以还是应该在1994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坐在会议桌主位上的丁高恒沉默不语地看着面前正在激烈争论着的两派人马。

  会产生这样的意见分歧,其实并不令他意外。

  90年代的华夏航空工业体系,本来就正处在大变革的过程之中,GJB/Z64-94所涉及到的航空发动机总压畸变评定当然只是航空工业里面的一个小部分。

  但在它背后隐藏着的,实际上是利益纠葛比较复杂的路线之争。

  华夏的航空工业,最早自然是完全脱胎于苏联的。

  但是当时间进入80年代之后,我们学习的对象逐渐变成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然而两国的蜜月期只持续了大概十年,随着冷战结束,失去了最大对手的美国人又重新祭出了技术封锁的大棒。

  因此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航空工业的发展方向只好转为参考法国标准加上俄罗斯技术。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个路子至少在军用领域是没什么问题的,并且也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东西。

  麻烦出在民用领域。

  由于经互会体系国家一言难尽的经济水平,在民用航空领域并不能提供西方那样庞大的市场,因此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短暂辉煌过后,苏联的民用航空工业逐渐走向没落,到了80年代末,除了少数几个型号之外,已经几乎没有了竞争力。

  而以空中客车公司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民航工业,虽然目前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但要论总体规模和产业的成熟度……

  未来可期,未来可期。

  考虑到高度垄断的现实情况,再加上民用航空领域的封锁和制裁看上去似乎没有那么严密,因此直到1996年这会,华夏的民航发展思路还是以跟随美国的步子为主。

  理论上讲,“国防”科工委顾名思义主要负责管理国防科技工业,民用科技工业应该属于国家科技委以及机械工业部负责。

  但是很显然,同一个工业类别内部不可能同时存在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体系。

首节 上一节 76/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