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7节

  印度人都干不出这种事。

  而华夏航空工业的标准制定权,毫无疑问掌握在国防科工委手中。

  也就是说,今天定下来的国军标,基本可以确定会成为未来民航工业领域的国标。

  因此已经在民用航空工业方面有了些许起色,至少是表面上有了些许起色的沪上飞机制造公司,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弃参考美标的1994标准。

  而军用领域之前在和平典范计划上吃过一次大亏,目前的发展路线又已经算是步入正轨,肯定也不想再更换技术路线。

  这也是当初阎忠诚在看到常浩南写出来的那份指南之后,选择直接上报的原因——

  他作为606所的型号总师,无论从立场还是地位出发,都不太方便贸然给出自己的结论。

  “呼——”

  丁高恒捏了捏有些发胀的眼角,一时间也有些犯难。

  他是惯性技术和精密仪器领域的专家,勉强算是跟航天有点联系,但对于航空工业确实不算内行。

  在他的研究方向上,也没有涉及过类似的标准路线之争。

  苏联标准用着蛮好的你把它换了干什么你告诉我.avi

  如今两边互不相让,而且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也都有道理。

  军用领域自不必说,十号工程和八三工程的进度都很喜人。

  尤其是后者,最近几个月进度飞快。(正在涪城的常浩南没来由地打了个喷嚏)

  上个月,601所在歼8-3新方案试飞的时候还玩了个心理暗示的小把戏,让苏霍伊公司在引进十一号工程的谈判中做出了巨大让步,原本僵持许久的几条内容都光速达成了共识。

  按照协议,相关技术资料、设备和人员在年底之前就能到位。

  计划于1997年结束前下线第一架国内组装的歼11战斗机,1999年结束前下线第一架除了发动机之外完全由华夏生产的歼11战斗机。

  但是民航工业方面也有话讲的。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沪上飞机制造公司已经组装了35架MD82/83飞机,生产制造和管理水平相比运10时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

  要知道这可是跟波音737同一个级别的干线客机,其中4架MD83甚至返销美国,并且沪飞的生产质量在大洋彼岸可谓引起轰动。

  一个典型的例子,MD82/83下线后的532项检查项目,沪上总装的一次检查合格率为95%,而美国本土长滩公司总装的合格率只有51%。

  到90年代初,沪上飞机制造公司基本形成了150座级客机的组装和生产试飞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初步形成了符合FAA适航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这个基础上,四年前的1992年,沪飞公司又跟麦道公司合作,准备更进一步,在华夏生产至少40架MD90。

  这次是生产,不是组装。

  所以除了沪飞公司之外,盛京、镐京、蓉城三家也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子系统的供应任务。

  这就把整个华夏的民用航空工业给串起来了。

  麦道公司此时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他们为了保住华夏市场,给出了相当不错的条件——

  一切以沪飞为主。

  也就是除了发动机由美方提供整机之外,从零件制造到总装试飞,再到质量控制和适航保证,都由沪飞方面承担主要责任,麦道只负责图纸和部分原材料。

  就在两个月前的1996年8月,MD90首批零件已经在国内开工。

  这怎么看都是个双赢的方案。

  如果不是两个半月之后,麦道突然被波音给收购了的话。

  然而丁高恒又没开挂,不能跟某人一样未卜先知。

  让他在这样的背景下给去给沪飞那边一个打击,似乎也有点舍不得……

  麦道混的很惨,这点大家都知道。

  但按照正常的思路,在麦道和沪飞的合作中,麦道境遇越惨,对沪飞应该越有利。

  波音兼并麦道这件事简直是在反垄断法的棺材板上蹦迪,因此一直到1996年12月25日正式宣布之前,即便在大洋彼岸都不被很多人看好。

  只能说当年的人们还是太相信美国的节操了……

  总之,在这样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纠结中,丁高恒只好暂时宣布休会。

  起身离开会议室之前,他给了旁边始终未发一言的杜义山一个眼神。

  后者自然心领神会,等待几分钟之后也走了出去,趁着没人注意的功夫来到楼上的主任办公室。

  刚一推开门,他就看到丁高恒正坐在办公桌后面,手里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却并没有吸。

  只是双眼紧盯着缓缓燃烧的烟头,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

  “杜老,关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杜义山的经验相当丰富,既在601所主持过歼7的仿制工作,后来也在沪飞参与过运10的研发,从立场上看,算是会议中比较“中立”的一方。

  并且他跟丁高恒的岳父也颇有渊源。

  “看法么当然有,但是有件事得先说明白。”杜义山自顾自地坐在办公室侧面的沙发上,给自己倒了杯水:

  “写出那个评定指南的,是我的学生,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也没办法保证完全中立的态度。”

  “学生……研究生能写出这种东西来?”

  “不是研究生。”杜义山慢悠悠地喝了口水:

  “本科生,明年直攻博士。”

  丁衡高的手抖了一下。

  长长一截烟灰因此落在办公桌上。

  但他似乎并没有发现,只是看着沙发上的杜义山,似乎是在确定后者是否在开玩笑。

  “好吧……”

  大概一分钟的沉默过后,丁衡高终于恢复了原来的神情,把手中已经快要燃尽的香烟按灭在烟灰缸里:

  “不过就算是这样,两边其实都同意把评定指南扩充成为标准,再说我也相信杜老伱的眼光。”

  “我的意见……”

  杜义山刚想说自己赞同刘振响的意见,但随即似乎又想到了什么,犹豫片刻之后话锋一转说道:

  “丁主任,我突然觉得,你可以考虑听一下小常同志本人的想法。”

  “如果是我来开口,很难说清楚影响你最终判断的到底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我讲出来的道理。”

  “但他只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不会在感情层面对你的判断产生影响。”

  这话当然是说给丁高恒听的,杜义山只是觉得,这似乎是个让常浩南接触到更广阔舞台的机会。

  “小常同志是……”丁高恒听到这个称呼露出了有些茫然的神色:“是你那位学生?”

  624所送过来的《航空发动机进气畸变试验与评定方法》原封不动就是常浩南弄出来给阎忠诚看的那份草案,因此上面并没有写作者的名字。

  “对,叫常浩南。”杜义山点了点头。

  “直接听他的意见……”

  丁高恒低下头思索了一会:

  “等等,常浩南……”

  “这个名字我似乎见过。”

  “不意外,之前给603所新舟60项目解决机翼颤振问题的,还有上个月八三工程的机翼大改,可以说都是他起到得主要作用。”

  提到常浩南,杜义山的语气不经意间轻快了不少。

  “歼8-3的那项改动竟然他竟然也参与了?”

  作为最高层点名的重点项目,八三工程自然也是丁高恒关注的重点。

  并且新的原型机还从侧面助推了十一号工程的谈判进度。

  “不只是参与,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持了技术方面的工作,更详细的情况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问问杨奉畑。”

  在面对外人的时候,杜义山从不吝惜于对常浩南的夸奖。

  “行,不愧是你杜老的学生,有能耐!”

  “既然这样,听一听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倒也未尝不可。”

  丁高恒点点头,算是同意了杜义山的提议。

  然而刚刚对这个名字的熟悉感还是徘徊在心头萦绕不去。

  “等一下……我想起来了”

  他站起身来,从身后的柜子里面拿出了一个档案袋。

  拆开之后,里面是一份会议纪要。

  “是前几天我去开会的时候,电力工业部那边的工作计划里提到的。”

  丁高恒很快翻到了自己想要找到的内容:

  “现在随着咱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原来的电网系统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负,各大城市居民和工业用电情况非常恶劣,所以电力方面正在寻求对电网进行改造。”

  “这个,《利用差分进化算法优化水火电力系统和动态环境经济调度》,完成人是华夏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徐洋,还有华夏航空工业集团总公司601研究所的常浩南。”

  “我想601所应该只有一个常浩南吧?”

  “这……”

  看着面前的文件,就连杜义山也有点傻眼。

  他对此同样一无所知。

  常浩南似乎不应该有时间涉足电网领域的研究……吧?

  两人大眼瞪小眼地对视了几秒钟,然后决定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下。

  “看上去你这位学生的能耐还要更大一点。”

  丁高恒说着拿起了桌面上一部红色座机的听筒,递给杜义山。

  这个电话最好还是由后者来打。

  很快,电话被转接到了涪城的624所。

  阎忠诚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了正在控制室里面提取数据的常浩南。

首节 上一节 77/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