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节

  “那不如这样吧,夏天师妹你来接手CFD/CSD方面的工作,反正这块我和姚博已经把框架搭建起来了,只要按部就班就好,我们两个去试试能不能走通偶极子格网法这条路。”方振很快找到了折中的办法:“这样至少能保证到年末有成果可以兜底,如果新方法能走通那更好。”

  由于杜义山日理万机,大多数时候都不在学校里面,而同组的另外几个老师都很年轻,甚至在学校呆的时间还没有这些博士们久,因此作为大师兄的方振在科研之外还要承担一部分管理责任,导致他在很多时候都会显得比较保守。

  “好吧,就这么办。”姚梦娜点了点头,算是接受了这个妥协之后的计划。

  只有旁边还没来得及表态的夏天瞠目结舌,局面反转之快完全超乎她的想象。

  我一个硕士一年级的学生,怎么就被派到负责CFD/CSD的岗位上了呢?

  话分两头,事归一面。

  出乎常浩南预料的是,第二天一整天,他都没有看到吴懿范的身影,按照约定后者应该到机房开始准备写文字稿才对。

  第三天一整天还是没有。

  这甚至让常浩南有些担心起来,在他印象里吴懿范虽然对专业内容不感兴趣,但答应别人的事情还是会做到的。

  第四天一早,就在常浩南已经开始犹豫是否要找辅导员老师甚至报警的时候,吴懿范终于出现了。

  “南神你之前不是说上机时间和软盘储存空间都不够用么?”吴懿范神神秘秘地摘下书包放在桌上,然后对着常浩南拉开拉链。“我搞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有一盒新软盘。”

  常浩南看着眼前的IBM经典三色标一脸震惊。

  他突然觉得有这么一个沉迷经商不问学业的朋友似乎也不算坏事。

  “哪买的?”常浩南打开电脑,只见键盘随着屏幕掀开的动作先分成两部分,然后又组合在一起。

  IBM 701C,放在后世几乎是收藏级的型号,这个时候想买估计得几万块。

  96年的几万块!

  “我之前跑生意的时候认识过一个华夏人民大学的学长,今年大四,在外面开饭店赔惨了,才把电脑处理给我回笼资金,这两天我还让他把你用的那两个软件装进去了。”

  吴懿范说的这个故事常浩南好像有点熟悉,但是他现在已经顾不上寻思这些了,赶紧抽出笔记本电脑,又掏出那两张装着工程文件的软盘。

  开肝!

第13章 你告诉我这叫歼?

  第13章 你告诉我这叫歼7?

  在随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常浩南一直保持着忘我的工作状态:一大早起床,除了上课之外就是对几种进气道进行设计计算和性能测试。

  由于已经没有了电脑使用时间的限制,因此进度比一开始预想的还要快,以至于常浩南在设计出一个满意的新机头之后,还顺手把歼7原型的大三角翼改成了双三角翼,以增强亚音速状态下的机动性。

  虽然这个改进在歼7E上面已经实现了,但那毕竟是现役装备,常浩南不可能随便搞到设计图,所以还是得花时间重新设计一个类似的出来。

  而在所有设计工作都完成之后,张漫甚至还靠着常浩南建模出来的3D模型,画了两张这种魔改版歼7进行空战的想象图。

  课程设计的答辩和毕业设计答辩有点类似,只是规模要大得多,现场会直接设置在一个大教室里,整个专业的几十号学生坐在后面,包括刘洪波在内的几个评委坐在第一排。

  这个年代教室里并没有普遍配备电脑,只有一台书写投影仪,可以把平放在载物玻璃上的图纸投射到大屏幕上,效果其实跟用投影仪放PPT差不多,只是需要准备纸质的内容才行。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其他同学还是评委老师,在此之前都没看过各组的设计方案,因此一个好看的效果图可以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第一印象。

  很快,就到了课程设计作业答辩评审的日子。

  当常浩南来到教室的时候,里面的人几乎已经坐满了,他只好带着另外三人找了个教室最里面靠窗的位置。

  都是大三的本科生,虽然专业课已经上的差不多了,但真的让大家去从头完成一次飞机设计,哪怕是最简单的设计也并不容易。

  因此一般情况下这个作业的评分会更看重各组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过程是否正确。

  毕竟能够完整地设计出一架真正“飞机”的组别少之又少。

  不出意料地,前面几个组的设计都很中规中矩,基本都是航模大小的遥控飞机,很多算例甚至是直接仿照课本里面的。

  这样的作业不会拿高分但也不会出什么大错,评委们的问题同样是按部就班,差不多十五分钟就能结束一组。

  有些沉闷的气氛一直持续到了黄志强的小组上场。

  黄志强亲自把厚厚一本装订好的设计说明放在了评委面前的桌上。

  “水上飞机?有点意思……”

  刘洪波终于来了兴趣,把之前一直放在桌上的眼镜戴了起来。

  其它三位老师也几乎是瞬间打起了精神。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人也把设计图放在了书写投影仪的聚光镜下面。

  虽然这个年代的投影画面并不是很清晰,但仍然能够辨认出图纸上画着一架机身下面带有双浮筒的飞机,这顿时引发了后面同学的一阵窃窃私语。

  “这是……水上飞机?”

  “好像是能载人的诶。”

  “是,你看纸上标注的尺寸,飞机有10米长,我勒个去,不愧是黄志强,真的敢做啊……”

  “说起来,我记得之前好像还有人说想要设计战斗机来着?”

  “那个应该只是说说吧,我觉得能设计出真正载人的飞机就很难了,战斗机……想都不敢想。”

  黄志强站在讲台上沉默了几秒钟,虽然听不清教室后面的人具体在说些什么,但不难想象出其它同学此时的震惊和对自己的佩服。

  他很享受这种感觉。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们小组设计的内容是一架最多可搭载6名乘客的2.5吨级水上飞机。”

  “飞机的总体设计方案如下,采用简单可靠、稳定性好的双浮筒式结构……”

  “首先介绍水上飞机浮筒的外形特点及其对流体动力学的影响……”

  “飞机浮筒的理论计算方式如下,具体的计算过程可见设计说明的第23-25页……”

  “浮筒的外形和隔框设计如图所示,浮筒外载荷计算的具体过程可见设计说明的第32-37页……”

  不得不说,这黄志强确实是有些东西的,虽然这架水上飞机的结构平平无奇,但他的设计过程非常详实完整,甚至对一些关键部位的力学性能做出了具体要求,并进行了整体性能估算,应该说已经算是相当完整的设计方案了。

  仅仅黄志强介绍自己的方案就花了半个小时时间,当他说出谢谢老师和同学们的时候,整个教室内都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包括常浩南都在鼓掌,真心实意地。

  “南哥,给他们鼓什么掌啊,你的设计不是比那个水上飞机厉害多了?”张漫在旁边心不在焉地拍了两下手就没有继续了。

  “4个人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能设计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虽然整个机体部分很明显借鉴了已有的成熟设计,但是能把双浮筒给算明白,至少能算是硕士生的水平。”常浩南非常客观地评价道。

  “那南哥你几乎是一个人设计出来了我们的那架战斗机,岂不是更厉害?”

  “我嘛……自然是不一样的。”

  面对黄志强的设计方案,4位评委只是问了两个简单的问题,主要是那份设计说明里已经写的非常详细了,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

  “下一组,常浩南、周书万、张漫、吴懿范!”

  听到自己名字的常浩南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拿起桌子上的各种材料走上了讲台,在跟黄志强擦肩而过的时候,他似乎感觉到后者正用一种略带挑衅的目光看着他。

  常浩南有些可惜地摇了摇头。

  黄志强的能力确实很强,但是这段时间的接触下来,他能感受到对方的心态存在问题。

  不过现在不是操心别人的时候,常浩南也把自己的设计说明放到了评委面前的桌子上。

  厚度只有黄志强那一本的大概一半。

  看到这份设计说明之后,黄志强彻底放下心来——一架战斗机的设计内容只有那么薄,足以说明是个没做完的半成品。

  稳了!

  “歼7的改进型?”刘洪波看着封面上写着的题目皱了皱眉头,一方面是他觉得这一组学生恐怕是要搞个半成品糊弄事,另一方面,在题目下面还有一张素描出来的效果图,看上去……

  反正是不像歼7。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我们小组的设计是一种歼7战斗机的深度改进型号。”常浩南说话的同时,吴懿范也已经把张漫画的另一张上过色的效果图投影到了大屏幕上。

  这个惊人的题目,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几乎直接引爆了整个教室的气氛。

  “我草,真是设计战斗机?”

  “能比黄志强还牛逼?方案做完了么?别是只设计了个大概的外形吧?”

  “我读的书多,伱骗不了我,啥歼7长这样啊?逗我们玩的吧?”

第14章 这已经不是学霸二字能形容的了

  常浩南并没有拖延太长时间,在刘洪波回头维持了一下秩序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讲解:

  “针对我人民空军主力战机歼7全天候作战能力较差,且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缺点,我们小组将原型号的机头进气道改为下颌式进气道,让出的机头空间可以安装一部直径不超过560mm的雷达,同时飞机的各项飞行性能均与原型机相当或更优。”

  “此外,随着超声速飞行器的迅速发展,已经打破了将飞行器与动力装置,内流与外流分开的界限,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下颔式进气道/圆锥前体一体化设计方案,经过计算机模拟验证,表明进气道/圆锥前体/发动机匹配良好,体现了一体化设计带来的优点,现将设计思路说明如下,计算过程位于设计说明的第14-15页,计算过程中使用了Fortran语言编程和Fluent软件……”

  “进气道/圆锥前体一体化模型的性能分析完全由计算机进行,模拟思路和模拟方式如下……”

  “为了检验所采用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本文采用课本第213-217页给出过详细性能数据的双椭球模型进行了数值验证,结果如图所示。”

  “在不同来流马赫数以及不同来流攻角状态下,本文计算得到的结果均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这表明了本文所使用的计算方法的可信度……”

  评委老师刚开始还只是听着,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这个设计完成度很高而且思路完善,绝非一个半成品,于是纷纷开始翻阅面前的设计说明,并且时不时低声讨论几句。

  而当常浩南开始讲述具体设计过程的时候,四个人甚至不约而同地打开本子开始在上面快速记录起来。

  当然,四位教授对于CFD模拟都是有所涉猎的,不至于像姚梦娜一样得把常浩南说的东西全抄下来,他们只要记下一些感兴趣的思路就足够了。

  但是对于教室后面的其它同学来说,这样一幕也已经很令人震惊了。

  台上,一个本科生在滔滔不绝地讲着。

  台下,四个评委竟然在……记笔记?

  至于常浩南所讲的具体内容已经没有太多人关心了。

  反正都听不懂。

  刚刚还对自己信心满满的黄志强看到这一幕更是目瞪口呆——显然那本设计说明之所以只有他们组的一半厚,是因为有大量步骤并没有,或者说并不需要体现在纸面上。

  至于他手中那本设计手册上面说“需要依靠经验”完成的进气道入口三维形状设计,常浩南更是直接展示了一张绘制精妙的半模示意图,用了两句话就让几个评委连连点头。

  他听不懂不代表老师们听不懂,常浩南的思路明显是受到了认可的。

  “在设计完成之后,我们对改进前后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在速度为1.5马赫,攻角在0到+10°的范围内或侧滑角在0到6°的范围内,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均达到0.950以上。”

  “速度为0.8马赫,同一攻角或侧滑角范围内的总压恢复系数均达到0.968以上,与发动机匹配的流量系数范围内,总压畸变指数最高不超过0.14。”

  “新的进气道设计在亚音速下的性能与原始设计相比提升约3%到8%不等,1-2倍音速之间的性能提升则超过10%。”

首节 上一节 8/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