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0节

  他在博士毕业之前曾经鼓起勇气尝试过投稿,但毫不令人意外地石沉大海,唯一的回应是一封固定格式的自动回复邮件。

  “那就选你好了……”

  常浩南从抽屉里抽出一摞信纸,提笔开始写回信。

  除了按照惯例的客套问候之外,就是简单说一下这个期刊的情况。

  作为行业内顶刊,它自然有一些自己的调性,例如投稿流程相比同行要复杂一些。

  好在京城已经普遍接通了互联网,徐洋不必采用跨国信件的方式进行投稿。

  其实如果有可能的话,常浩南也希望能有一个足够一系列的国内期刊,能够接得住这篇论文的分量。

  由西方学术界制定的各种标准和评价体系,本身就是科技霸权的一部分。

  当然,这种事情,不是他随便想想就能完成的。

  以华夏目前的科研水平,国内的期刊连自己人都不会去看,很多人甚至把国外的论文翻译过来,直接发表在上面。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华夏这边出现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大概要到2010年以后了。

  所谓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

  科学研究也是这个道理。

  常浩南盘算了一下,以目前的效率,更大的层面不敢说,在某些细分领域,花上三到四年时间追上甚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把“产品”做明白,问题应该是不大的。

  到了这一步,就可以考虑依托华夏科学院或者京航大学,搞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出来。

  万事开头难,只要能实现从0到1质的突破,后面的数量迭加反而不会是什么问题。

  至于更长远的事情,比如建立一个取代SCI的评价标准,那大概要等到华夏的科技实力整体领先于世界的时候了。

  但这一天总会来的。

第128章 全状态试飞(为月票金主flankerr加

  更78)

  由于涡喷14并不是一款新机,加上之前在624所进行的地面模拟试验已经十分完善,因此试飞院那边的空中平台只需要承担诸如空中再启动和推力瞬变等几项试飞科目即可。

  测试过程一切顺利,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于是在常浩南回到601所的一周之后,改进型涡喷14发动机的装机试飞,总算要正式开始了。

  因为时间已经来到了十月下旬,距离第一届香洲航展开幕只剩下两周,因此他在和杨奉畑几人商量过后,共同拿出了一份相当激进的试飞计划——

  让03号和04号两架飞机同时进行飞行测试。

  作为一架因为下线过早导致没来得及换装新型机翼的非全状态原型机,03号机将留在盛京,主要负责验证进气道和发动机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及航空动力的总体稳定性。

  实际上,这也是摆在八三工程面前的最后一个“拦路虎”了。

  而真正的全状态原型机04号将在北陵机场完成一个架次的基础试飞科目之后直接前往阎良,继续进行原计划中包括航电和火控系统在内的试验科目。

  按照原来的计划,这些内容应该在过去的一个月中陆续完成,只是由于01号原型机的事故而耽搁了下来。

  这个方案可以保证试飞进度,但是对于112厂的总装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何,04号原型机配套的两台发动机已经从410厂给你们运过去了。”

  杨奉畑看着会议桌对面坐着的何明,用严肃的语气询问道: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你给我交个底,04号原型机最快什么时候能完成总装?”

  何明一只手扶着下巴,低头思索了几秒钟:

  “最短两天,最多三天。”

  这个回答让杨奉畑和常浩南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尽管上次后者去112厂的时候,总装车间里面的04号原型机就已经处在只剩发动机还没到位的情况了,但两天时间听上去还是有些夸张。

  歼8飞机根子上的设计源自歼7,因此自然也继承了后者的很多问题。

  比如要想拆装发动机,几乎需要先把后半个机身卸下来。

  当然,相比于歼7,歼8至少把后机身做成了由几个大部件构成的整体,但总得来说仍然是一项颇为繁杂的工作。

  尤其作为一架原型机,每个工序完成之后还有相比量产机更为复杂的检测工序。

  “是这样,在跟数字化设计组的同志们对接过程中,我们也提炼出了一些比较先进的质量控制办法。”

  何明看出了对面两个人的顾虑,因此翻开面前的笔记本开始解释道:

  “虽然在原型机总装过程中受到硬件条件限制,没办法升级到数字化手段,但我们还是参考了五站位的质量控制模式。”

  “一站位负责电缆敷设与安装,二站位负责管路安装和清洗,三站位负责成品安装和机电调试,四站位负责发动机安装和液压调试,五站位负责飞控调试和成品移交。”

  “在每个站位之后单独设置质量门槛,加强总装环节的过程控制,站位间接收问题归零率为100%,不处置完毕不允许交付至下一站位,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受控。”

  “所以在接收到两台发动机之后,我们只需要再完成四五两个站位的工作就可以,两到三天时间足够了。”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这么决定……”

  就在杨奉畑刚准备拍板做出最终决定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突然打断了众人的讨论。

  “杨总,有急电,中办警卫部门打来的。”

  会议室里面的几个人面面相觑。

  这可不是个经常能接触到的单位。

  “我去接一下。”

  杨奉畑说完起身离开了会议室。

  ……

  很快来到了确定进行试飞的日子。

  常浩南、杨奉畑和何明站在厂房门口,看着两架修长优美的飞机缓缓驶过自己面前。

  由于之前那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承担这次试飞任务的飞机临时改为了了04号。

  相比于只是换装了新发动机的03号原型机,进行过深度大改的04号在各方面性能上都要强得多。

  坐在机舱里面的试飞员仍然是付国祥。

  前面的飞机牵引车上还有几个空位,但是三个人谁都没有坐上去,而是跟在飞机两侧,一步一步走到了北陵机场的跑道末端。

  滑行试验昨天就已经完成了,今天他们要做的,就只有试飞。

  全状态试飞!

  这已经是付国祥第三次执行这架飞机的“首飞”任务了。

  但这一次的情况又有了些许不同。

  一方面是他要完成的试飞科目,另一方面么……

  付国祥合上座舱盖,看了一眼距离自己不远处的塔台。

  今天会有一位特殊的首长前来观看。

  “04号,准备起飞。”

  他收敛心神,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面前的仪表板上面。

  “04号,准许起飞!”

  电台中传来了一个稍显陌生的声音,语速更慢,而且还带着些许江淮口音。

  起飞流程对于付国祥这样一位资深试飞员而言几乎成为本能。

  启动发动机、推杆、等待转速稳定之后松开刹车。

  但是这一次,已经形成肌肉记忆的他却发现,早在自己按照过去的习惯松开刹车之前,两台发动机的转速表就已经稳定在了大约3/4的位置。

  显然,发动机的稳定性相比之前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松开刹车之后的情况验证了他的猜想。

  如果说上一次试飞,这架飞机在低速时表现出的还只是“轻盈”,那么这一次,付国祥真正感受到了“有力”。

  用开车类比,过去的歼8-3在踩下油门之后,变速箱要反应个两三秒时间,才能以非常缓慢的速度降档给油。

  而换装了新的发动机之后,一旦踩下油门,整辆车就会一气呵成地迅速完成降档、给油和加速的操作。

  因此,尽管两台发动机的纸面总推力仅仅提升了1吨多,但是动力的响应速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项常规的低空低速测试科目很快完成,付国祥终于在电台中收到了进行超音速飞行测试的要求。

第129章 这才是真正的截击机!(二合一)

  从刚才坐进机舱的那一刻开始,付国祥就已经期待着进行高空高速科目的试飞了。

  作为试飞员,他在进行地面准备的时候,自然看过飞机的性能报告。

  上面显示04号原型机更换的新发动机在飞行高度20000米以上时,性能提升非常明显。

  别的不说,光是可用推力就从不到4吨提高到了6吨左右的水平。

  足足50%!

  一般来说,由于空气密度、温度和含氧量等要素的变化,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会随着飞行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这种情况在一万米以上的高度会更加明显。

  海平面推力这种数据可以作为航空发动机性能的一个参照,但未必有多大的价值。

  两台纸面推力相近的发动机,在装机升空之后的性能参数差个一倍出来并不算什么新鲜事。

  原来的涡喷14显然就属于实际表现不那么乐观的型号。

  作为一款截击机,歼8自然倾向于对高空高速区进行优化。

  但这个“优化”是相对而言的。

  只能说,相跟同时期华夏空军装备的其它飞机比,歼8的高空高速性能更好些。

  但要是和其它国家的同行们比,结果就并不十分乐观了。

  比如作为截击机最重要的性能,歼8和歼8B的最大航速实际上都只有2.2倍音速。

首节 上一节 90/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诸神降临:开局被人抢了机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