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204节
苏俄属于典型的遇硬则软遇软则硬。
所以像后世,冷战完全是丘吉尔为了英格兰利益一手打造的,铁幕是人为构造的概念,丘吉尔是英格兰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任首相,他把大英数百年来的积累毁于一旦。
类似这些后世的暴论,林燃不打算拿出来。
虽说冷战到目前为止已经捆绑太多人的利益,但他也怕自己的暴论引起不必要的蝴蝶效应。
站在科学家立场呼吁和平就很合适。
珍妮问:“教授,你有提到和平大于冷战,你觉得冷战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林燃断言道:“技术奇点的出现,技术奇点出现后,双方的平衡将会被打破。
生产力将极大的丰富,人类能够制造的商品将会呈现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同时从国家层面,人类将朝着一个整体方向发展,未来我想可能会有地球联盟这样的概念,由人工智能来管理人类。
当然人工智能管理人类只是我的一种美好愿望,实际上未来会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我无法判断。
也有可能是技术驱动,巨型企业统治的未来,普通人将被社会所边缘化。
因为企业不再需要工人。
上层精英居住在空中花园,享受生物科技带来的超人能力,永葆青春。
而普通人挤在拥挤的街头,靠微薄的工资或非法交易维生。
自动化让工作消失,人类价值被机器取代,普通人生活被虚拟娱乐麻痹。
我把这样的未来叫做赛博朋克。”
珍妮重复了一遍:“赛博朋克?”
林燃点头:“没错,高科技的社会和劣质生活的人类同时存在一个地球。
从理念上来说,应该叫科技越发达,人类的生活越糟糕。”
珍妮追问道:“从这点来看,教授,你是悲观主义者?对人类未来比较悲观?”
林燃想到了自己亲身经历随时能前往的六十年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个未来确实谈不上美好。
“不,我不乐观也不悲观,我只是以自己的思考在观察着这个世界。”
林燃停顿片刻后说道:“我们站在巨变的时代路口,在未来二十年,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将会远大于冷战本身带来的变化。
我希望我的预言能够成真,同时我更不希望我的预言能够成真。
预言成真是我个人的胜利,但更是全人类的失败。”
珍妮若有所思,她接着问道:“所以,教授,你所说的技术带来的变化具体是指?”
林燃解释道:“飞机火车的存在,从地理意义上减少了距离的概念。
过去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久才能抵达遥远的地方,现在有了飞机之后最多需要两天时间。
集装箱的出现和海运标准化,在物质层面正在快速捏合这个世界。
但还缺少了两样,信息和货币。
信息还依赖纸质媒体传播,货币美元占主导地位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
但我相信这两个的改变同样会很快到来。
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将会看到世界被快速捏合在一起。
我在香江推广海运标准化的时候我讲四流合一,分别是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现在我们站在更高维度来看这个世界,仍然是四流:人、货物、货币和信息。
苏俄主导的阵营是一个世界,阿美莉卡主导的阵营是另一个世界,谁先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那么谁会在这两个世界的整合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终地球就只剩下一个世界,冷战就结束了。
我相信我们在有生之年都一定会看到。”
珍妮陷入沉思:“教授,你所说的信息密度太高,我相信这篇采访放出去之后,会有很多专业解读,甚至会成为学术界研究的课题。”
林燃补充道:“我提出的供应链领域四流概念,香江的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很多理论研究都成为了国际海运标准化联盟将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行业标准。
不过我提出的赛博朋克概念,我感觉最有利的应该是科幻小说作家,他们能够用上我的设定。”
珍妮点头道:“是的,教授,你除了学者和白宫官僚外,同时也是全球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
这段时间你回哥廷根,现场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也成为全球热议的新闻,大家都觉得这是科幻小说中都不曾存在的画面。
有很多声音认为你提前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只不过是去哥廷根现场表演,你怎么看这种说法?以及你对于哥廷根数学神迹有什么想说的?”
林燃想了想:“我只能说事先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确实在哥廷根之前我没有证明他。
这是一个唯心的事情,信的人无论我说什么他们都会信,不信的人,我说什么他们都不会信。
所以我也不想解释太多。
不过对于哥廷根数学讲座这件事我倒是想多说两句。
我希望试着挑战一下人类的极限,最后证明我确实做到了不是吗?
数学对我而言就像呼吸、吃饭、睡觉一样,属于是我的本能。
我会呼吸,那么我就能思考数学问题。”
珍妮眼前一亮,她感到这次采访的标题已经有了:《专访伦道夫·林-数学对我而言是和呼吸一样的本能》
因为无论是哥廷根神迹,还是美苏联合登月,这二者都和数学息息相关。
珍妮接着问道:“很多数学家相信你是真的在短短六天时间就做到了,解决了世界级的难题,对此你怎么看?”
林燃说:“因为越是从事数学研究的学者,越能清晰认识到我的厉害之处。
他们能理解费马大定理和费马丢番图猜想有多困难,数学是最天才崇拜的领域。
他们在学生时代也是如此无所不能,能做到常人理解里不可能的事情。
也正因如此,他们同样才会相信,我能在短短六天时间里证明孪生素数猜想。
因为在数学领域,我是天才中的天才。”
珍妮感觉用崇拜的眼神看着林燃,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他的回答,一边觉得天才中的天才这个副标题也不错。
珍妮接着问:“教授,阿美莉卡社会对华裔的印象向来是以谦虚为主,而你向来和这样的传统印象不符,你如何看待华裔在阿美莉卡社会的作用,以及当前黑人运动和民权法案?”
这其实是一整个提问,问的就是你作为阿美莉卡社会的华裔代表人物,对民权运动的看法。
这种问题很符合纽约时报的立场。
林燃直言道:“我认为华裔同样应该为了自己的权益发声,应该要为种族平等做出自己的贡献。
华裔之所以不自信,本身还是因为历史上华裔群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我相信从我们这一代华裔开始,会有不一样的面貌呈现在阿美莉卡社会。”
林燃没有太多发言。
如果他一直在阿美莉卡呆着,那么他肯定会做表态,号召华裔出来参加民权运动,出来和黑人合流,出来为自己的权益发声。
因为他在白宫,可以为华裔的运动提供便利,甚至扶持几个华裔参议员和众议员也不是不可能。
以他和驴象两党政客、财阀和学术界的关系,花个二十年时间把阿美莉卡的华裔捏合成一个从金融到实业再到科技和政治界的巨无霸,完全有可能。
但问题是,他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会离开阿美莉卡。
既然如此,那么华裔越高调,等他走之后,下场就越惨。
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他就只能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
纽约时报的专访结束后,珍妮在和林燃共进午餐闲聊时说道:“教授,《楚门的世界》很快要由华纳兄弟开拍了。
你有什么建议吗?”
林燃摇头:“没有,我完全不了解电影行业,我只希望他们拍的能足够有意思。”
珍妮接着问:“关于电影里,伦道夫的扮演者你是否有属意的人选?因为这个角色是一名华裔。”
林燃想了想:“你知道一名叫布鲁斯·李的华裔演员吗?
我1960年暑假去香江任教的时候,我看过他的电影,好像叫《人海孤鸿》,我印象很深刻,我听说他现在来阿美莉卡了。
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你可以和华纳兄弟说,让华纳兄弟考虑考虑布鲁斯·李。”
林燃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彻底改变了这个时空布鲁斯·李的命运。
华纳兄弟制片厂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市,占地110英亩,拥有30个摄影棚以及完善的制作设施。
面试在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室举行,《卡萨布兰卡》和《乱世佳人》这些华纳兄弟的经典作品海报在墙壁上向进入这间房间的演员宣告着华纳的辉煌历史。
会议室中央摆放着一张长桌,桌上除了笔记本外,就是今天要来面试演员的简历。
房间一侧架设着一台摄影机,用于记录面试过程。
在面试开始之前,菲利普·迪克和制片人约翰·史密斯坐在桌子中间,菲利普从里面拿出一份演员简历递给史密斯。
史密斯看过之后问道:“华裔?这是教授属意的人选吗?”
菲利普点了点头:“没错,珍妮小姐电话和我说了,教授亲自说的,如果可以的话,把伦道夫这个角色给他了。”
约翰·史密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好,既然教授发话了,那伦道夫这个角色就只是走个过场,就他了。
不过这小子和教授长的也不像啊,一点都没有教授学者儒雅智慧的气质,教授怎么就看上了他呢?”
约翰·史密斯能担任《楚门的世界》这种大制作的制片人,显然专业又干练,他觉得教授是万能的,或者说当下除了极端保守的阿美莉卡人外,其他民众都认为教授是万能的。
菲利普·迪克不置可否:“我听说是因为教授在香江的时候看过对方的电影,也许是因为对方在电影里体现的一些特质打动了教授,总之我们很快就能看到了。”
约翰·史密斯接着问道:“菲利普,纽约时报对教授做的专访你看了吗?
我听很多好莱坞同行以及科幻小说作家都说赛博朋克的概念给了他们很多灵感,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灵感?”
菲利普·迪克是赫斯特出版集团近年来主推的科幻小说作家,因为《高堡奇人》和《楚门的世界》而风靡全球。
《楚门的世界》也是他第一部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因为有林燃的挂名,是这两年在全球范围内卖的最好的科幻小说作品。
和其他科幻小说比起来,《楚门的世界》等于是天然自带流量推广包,相当于直接赛到你书架里置顶的起点小说,本身质量自然毋庸置疑,林燃在其中起到的宣传作用让他直接起飞。
背靠赫斯特集团,加上近年最火的科幻小说作家,共同促成了菲利普·迪克能够参与《楚门的世界》选角和剧本制作。
《楚门的世界》有赫斯特集团百分之三十的投资。
菲利普·迪克说:“当然,我有非常多灵感,准确来说,从看到纽约的技术方舟那一刻起,我就有非常多的灵感,教授所提到的赛博朋克,让我的灵感更加具象化了。
我感觉我快要触及到我的灵感了,被边缘化、被疏远的社会底层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生活在反乌托邦的未来,日常生活受到快速技术变革的影响。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重生者太密集?我带国家队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