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科技入侵现代

科技入侵现代 第243节

  老实讲,半点感情都没有。

  坐在别人别墅的三楼房间里,对着摄像头讲着自己早就烂熟于心的内容。

  哪怕在互联网上,自己俨然新一代数学大师,华人在学术界的标志性人物,但对林燃来说,还是过于索然无味了。

  在60年代阈值被拉太高。

  来这里走个流程。

  不过会议室里其他数学家不这么看。

  林燃说完后,大家都从林燃的话语中感受到了数学家的传承。

  纷纷鼓掌。

  从纽约到波士顿、从普林斯顿到洛杉矶、从巴黎到伦敦,全球的数学家在此刻都鼓掌为人类又一次智慧闪光而鼓掌。

  “伦道夫,石溪分校诚挚的邀请你,担任我们数学系教授一职。”

  米哈伊尔·柳比奇电话里的声音无比真挚。

  准确来说,他们早就邀请过了。

  米哈伊尔·柳比奇很明确的和林燃说过,转学来数学系,博士毕业直接给副教授。

  而这次直接是教授了。

  副也没了。

  林燃坚定道:“柳比奇教授,我已经归心似箭,迫切想要回到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数学事业发展需要我,我的心不在这里。”

  米哈伊尔·柳比奇默然。

  因为这很正常。

  很多数学家都会选择回祖国。

  “祝福你,石溪分校邀请你担任客座教授。”米哈伊尔·柳比奇接着说道。

  “这是我的荣幸。”林燃说。

  “华国数学家攻克世界级难题”

  “华国23岁数学家攻克希尔伯特世纪之问”

  华国互联网直接高潮。

  各种新闻层出不穷。

  华国宣传口

  “确定了吗?”

  “主任,确定了,林燃拒绝了所有国外高校的教职,要选择回国任教。

  他在和燕大、水木、申海交大这些高校沟通过程中都明确表示了这一点。

  他希望高校能够帮他安排回国的航班,因为现在机票不好买。

  至于具体去哪所高校工作,他还没给准信。”

  “这是好事啊,必须得约个专访。

  华人顶级天才选择回国任教,凸显国内科研环境有所改善,对人才吸引力正在日益增强。

  在当下这个环境下,这样的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

  让赵社长那边准备一下,由百花社亲自采访他,出一期节目。”

  在当下这个妖魔化华国的节点,华国顶尖人才选择回国。

  这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

  华国的宣传口敏锐意识到了,这是难得的良机。

  直接上百花社。

  毕竟林燃人在国外。

  采访也只能通过远程访问的方式进行。

  “林博士,您好,我是百花社记者彭倩,您这边能听到吗?”彭倩说。

  林燃:“能听到。”

  彭倩:“很荣幸有机会专访您。

  我想请问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能在如此年轻的年龄,做出如此惊人的成果。”

  林燃不假思索道:“天赋,数学需要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天赋。

  没有天赋,你再努力也没用。”

  彭倩接着问道:“我在16年采访当时同样因为孪生素数猜想而名满天下的张益唐教授时,他说:尽管华国数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跟欧美、霓虹等国仍有差距,但年轻一代数学家将来大有希望,只是他们需要更多挑战性的思考。

  他觉得华国留学生有个问题,他们很少提问,但阿美利肯学生就没有这方面顾虑,他们发言特别踊跃,敢于说话。华国学生顾虑太多,总是怕一开口就说错。可是做学问有什么对错呢?

  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林燃说:“我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是和做数学的人口有关,华国经济发展起来的时间不长,在数学方面的积累不够。

  以华国的人口密度、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数学的重视程度,我们在数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追上欧美只是时间问题。

  莫斯科在数学上超过英格兰花了两百多年。

  从欧拉去莫斯科开始算起,以柯尔莫哥洛夫30年代建立的概率论公理化体系作为反超节点,花了整整两百多年呢。

  我们这才哪到哪。

  慢慢来吧,数学是一个静待开花结果的过程。

  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天才的故事。

  喜欢像陶哲轩,13岁IMO金牌,21岁普林斯顿博士,24岁当数学系教授。

  又或者是我这样二十岁出头,半年时间接连发表顶级刊物,解决世纪难题。

  但当数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要去讨论一个国家的数学研究发展如何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那会更像是小平邦彦的故事。

  小平邦彦写的《惰者集:数感与数学》里说

  ‘在证明定理时,数学家并没有察觉自己的数感发挥了作用,因此会以为是按照缜密的逻辑进行了证明。

  其实,只要用形式逻辑符号去解析证明,数学家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样最终只会得到一串冗长的逻辑符号,实际上完全不可能证明定理。近来经常听到人们在讨论数学感觉,可以说数学感觉的基础正是数感。所有数学家天生都具有敏锐的数感,只是自己没有察觉而已。’

  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习惯于菲尔兹奖经常能够看到华国人的身影,不再像现在这样,华国出现一名菲尔兹奖得主就值得欢呼。

  我们会习惯于,国际数学家大会没有华国人的身影,就不能算完整。

  这样的现象不是突然出现的,就像数学家基于数感,是长期培养出来的数感,而不是什么天赋,这样现象出现的时候,其实是基于华国长期的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天才的闪耀。”

  彭倩人听傻了。

  就年轻数学家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都回答的很浅。

  她没少采访数学家,数学家谈到数学就兴致勃勃,谈起其他其实是不擅长的,或者说不了解的。

  但林燃讲的不是好不好的问题了,是很符合老中想要宣传的内容。

  一来解释了华国前沿科技为什么还没突破,因为时间没成熟。

  二来解释了,未来哪怕华国数学研究赶上了,不是天才的功劳,是华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功劳。

  作为百花社的资深记者,彭倩看向林燃的眼神一下就变了,她心想这家伙不会是想走学而优则仕,想走11G的路子吧?

  “而且我觉得很多时候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我是很快就做出了大成果,但外界看不到的是我的努力和付出。”

第223章 林燃之于华国

  “说的太好了,慢就是快,快就是慢,这充分体现了华国古代哲学中强调顺应自然的节奏和无为的原则。”彭倩说。

  在摄像头里的林燃补充道:“当然,这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辩证性质。

  快的效率可能会因为忽视了深层次的问题而延缓了你真正的进步。

  这个在丹尼尔那本很著名的书,《思考,快与慢》里也有提到啦。”

  林燃其实内心也有所诧异。

  这明明是辩证法,怎么你会和华国古代哲学扯到一起去。

  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做了个补充说明。

  彭倩显然意识到了问题,不过她一点都不慌,这又不是直播,最后还是会有剪辑的:“林博士说的很好。

  所以林博士,从你的反应来看,你平时是不是很喜欢看书?”

  林燃点头道:“当然,我很喜欢阅读哲学方面的书,尤其是近代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像马克斯·霍克海默教授的书,我都读完了。

  而且是反复读。

  很多的时候都会给我带来新的思考。”

  林燃觉得很变扭。

  变扭的地方在于,居然叫自己不是教授,而是林博士。

  他心想,看来得尽快回国担任特聘教授了。

  不然老是博士,也不是事啊。

  彭倩压根就不知道马克斯·霍克海默是谁。

  她只是简单恭维道:“林博士果然博览群书,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

  我在采访开始前就有听说,听说您将会回国任教是吗?”

  林燃点头道:“是的,预计9月就会回国,最近我都在和国内高校沟通。

首节 上一节 243/3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重生者太密集?我带国家队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