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295节
林燃指了指对方:“你可以试试看。”
小撒苦笑道:“那还是不比了。
言归正传,林教授,我们都知道您主持的企业,阿波罗科技在最近发射了一枚中型火箭,和其他民营企业研发的小型火箭比起来,中型火箭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体积更大,能送上太空的重量也更大。
能请您详细给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吗?”
林燃回答道:“当然。”
林燃大致介绍了一下参数之后说道:“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我们确定了我们构建的数学模型是有效的,它能够规避大量的测试验证环节,让我们直接进行发射。
我们和其他企业比起来,最大的优势在于时间和成本。”
小撒听完后鼓掌道:“我光是听听都觉得太厉害了。
毕竟短短半年就能搞定中型火箭,无论是难度还是时间都远远超过其他类似企业。
哪怕是我了解到的华国航天的进度,应该也远不如林教授您。
所以能说的更具体一些吗?它的优势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林燃思索片刻后说道:“当然,我们叫阿波罗科技,我就以阿波罗登月过程中的发动机研发举例吧。
阿波罗登月用到的火箭叫土星五号,这是史无前例的大火箭。
它的第一级是F-1,第二级是J-2。
当然这两款发动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J-2比较明显的问题在于它的燃烧不稳定,在阿波罗登月任务执行完成后,NASA想了很多办法对J-2进行优化。
包括J-2S改用抽取循环,减少部件并增加节流系统,J-2T采用环形燃烧室和喷射喷嘴,J-2X采用更高推力等等。
光是J-2S,它的升级体现在从气体发生器循环改为抽取循环,减少了部件数量,降低了启动难度,并增加了节流系统和可变混合比系统,以适应不同压力条件。
在1965到1972这八年时间里测试了六台预生产模型,累计燃烧时间超过三万秒。
而如果把它放到计算机里靠建模,最后的效果和现实中造模型机一样,那它可能只需要花一周时间就能确定这条技术路线是没有前景的。
也不至于,耗费精力、人力和时间。
它和过去传统研发方式比起来,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有根本性的提升。”
小撒听完后鼓掌道:“听上去就很有用。
那其他研究火箭和发动机的民营航天企业不是压力很大?
遇上了掌握了独门秘诀的阿波罗科技。”
林燃咧嘴笑道:“我给他们只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尽早转行,越早越好,这真的不是想要独占整个市场,真的是我的肺腑之言。
无论是谁来,哪怕是SpaceX,如果能和我们在同等市场上竞争,也只有失败这一种可能。”
小撒扭头对着摄像机说道:“这是林教授说的,不是我说的,各大企业的老板有事别冲我来。
所以教授最近有说法说你是华国的马斯克,而刚才你的回答来看,你好像不认为自己是华国的马斯克。”
林燃听完后内心叹气,我是华国的马斯克?这未免也太贬低我了吧?
他转念一想,本来自己在2020就是一个重新积攒声望值和传说度的过程:
“当然不,我从来不认为我是华国的某某某。
与其说我是华国的马斯克,不如说我是华国的教授。”
林燃内心感慨,这句话放60时空,即便自己想说也说不了。
另外他又想到,在这个时空,想积攒起和1960年同样的声望可不容易。
倒不是说这个时空自己能做的事情少了,而是说在1960的阿美利肯,他有整个自由阵营的宣传机器帮忙宣传,而现在,这个宣传机器只会和他作对。
林燃接着说:“如果大家能够在同样的市场公平竞争的话,我认为我们早晚有一天能干掉SpaceX,就像华国厂商过去四十年来在各个领域做的那样,把外国厂商的市场份额给蚕食掉。”
小撒说:“我很期待看到那一天的到来。
我在采访之前还特意做了功课,我很清楚在林教授的阿波罗科技横空出世之前,我们好像对民营航天的期望就是能做出可回收火箭来。
而林教授的燃烧一号发射成功之后,大家会讨论说,好像民营航天企业能做的事情很多,生命力和其他领域的民营企业一样旺盛。
只是我发现,外界的期望和教授自己的目标比起来还是差的有点远。”
林燃点头道:“那是自然,外界的期望是建立在以往认知的基础上,而我的出现会不断打破大家的认知,会将外界理解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小撒问道:“所以教授,你的期望是什么?”
林燃不假思索道:“带领人类走出地球。
起码在火星定居,完成火星移民。”
小撒没有再提马斯克的梦想类似,他只是鼓掌道:
“教授,我期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幕,最好能自己亲自去看看。”
第255章 什么光速!
央视的演播厅被特意布置了具有航天和数学色彩。
无论是火箭模型还是黑板上的数学公式,无一不在显示着对林燃的重视。
林燃听到有生之年希望能上去看看的时候,他坐在小撒对面的白色椅子上安静的微笑,眼神无比坚定:
“撒老师,你比我只大了二十多岁,我相信你能看到的那一天的到来的。”
小撒的注意力没有放在年龄上,而是深刻的从面前这位采访者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自信。
哪怕演播厅是逼仄的,是整个燕京钢铁丛林中一个小小的方盒子,但林燃语气中的坚定,也仿佛一下把他的视角无限拔高,俯瞰整个太阳系。
他似乎看到了在火星和地球之间出现一根细细的线,二者不只是天文概念上有着统一的联系,在现实社会层面也即将出现联系。
小撒同样笑了起来:“教授,我相信你。”
林燃有些惊讶对方这么捧场,因为他来之前就知道央视的采访节目,主持人总会有过多的自我意识表达。
“好,我很期待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能够在火星上采访林教授。”
央视的采访不是直播,还需要后期剪辑,确保放出来的内容是能放出来的。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央视的采访影响力也在迅速衰减。
单纯从传播范围来看,甚至还不如一些自媒体博主的采访。
但架不住这次采访对象是林燃,整个视频完整看完的不多,但剪辑后的精彩片段被广为传播。
在交大校园内部的微信群和qq群,又给大家提供了新素材。
而网络空间吵的沸沸扬扬,林燃此时已经身在长安了。
“林教授,久仰大名,我看过燃烧一号外观,它从外观上给我的直觉就是里面蕴含了充分的您个人的设计理念在其中。”六院的院长贾勇欢迎道。
林燃说:“它其实只是多发动机并联火箭的小试牛刀。
属于是练手之作。
土星五号的复刻才是我们今年的大任务。”
贾勇听到这个话之后,脸色一下就严肃了起来:“林教授,我知道您在能力上毋庸置疑。
但航天不是小事,它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在。
尤其你们要把人送上太空,那就更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忽视掉现实世界的规则。
之前我们远程视频会议的时候聊过,您应该很清楚土星五号要想在现代复刻的技术难点是什么吧?”
林燃点头道:“我当然清楚,你当时提到过。
NASA的工程师们在六十年代为了解决了F-1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难题,采用了创新设计确保燃料与氧化剂稳定混合。
而他们足足经过2000多次的试验后,才让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光靠解密的技术资料,哪怕我们很清楚他们每一个参数,每一个设计图是怎么设计的。
最终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靠试验来搞清楚他们的设计理念。”
(F-1火箭发动机)
能干到六院院长,毫无疑问贾勇也是技术官僚,对技术很是了解。
贾勇点了点头:“因为F-1也好,J-2也好,最主要是复刻,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量测试弄明白当年NASA的思路。
到时候我给您安排的人也是按照这个逻辑。
会给您安排充足的人手,但考虑到这项工作主要是复刻和测试,所以人手方面,他们更多的是听从您的命令。
您想要他们有多高的创新性,能够提出多有效的建议,恐怕不太现实。”
林燃听懂了,对方说白了提供的员工素质不会太高,很可能就是一帮在内部没有分配到太重要任务的人丢给他。
反正你也是要测试,靠不断生产样机,然后测试,来确保你生产的东西,从参数和表现上接近60年代的F-1。
在贾勇看来,林燃要做的就是一个需要充分测试的工作,靠着测试堆量来不断接近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不过贾勇的安排也正符林燃的意,本来他需要的就是工蜂。
会议室里林燃站在幕布前,屏幕上投影着F-1发动机的喷射器板三维模型。
六院选拔出来的的工程师团队围坐在长桌旁,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笔记。
整个团队负责人。副主任工程师,张小强坐在主位,目光专注,准备聆听林燃的指导。
张小强这个名字让林燃想起了张小平,同样的职位,相似的名字。
张小平是航天二院负责低温发动机研发的副主任工程师,在航天二院的时候年薪12万,后来被蓝箭航天给挖走了,说是高薪,但具体多高不清楚。
张小平被挖走之后,二院发了个公开信:“张小平个人的离职对这四型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及研制工作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这些是原话,很难想象12万的年薪能这么重要。
林燃不清楚,张小强水平如何。
不过水平如何,聊了就知道。
林燃指着屏幕:“我们先从F-1发动机开始。
喷射器板是核心部件,包含1428个氧化剂喷孔和1404个燃料喷孔,总计2832个喷孔。
每个喷孔的直径大约1毫米,需精确钻孔以确保燃料和氧化剂的均匀混合。”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重生者太密集?我带国家队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