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金阙 第73节
“不仅割让三城,往后每年还愿进献一万匹良马、百万斤精铁,”
说罢,杨林身后侍从手捧记载割地与进贡详情的文书,以及象征三城主权的印信,呈给内官,再由内官呈交到中常侍手中。
杨坚龙颜大悦,伸手接过文书,目光扫了一遍后,脸上笑意更浓,将文书放置御案,朗声道:“靠山王此番出征,扬我大隋国威,功不可没!”
秘书监牛弘上前,躬身道:“陛下,此番大捷,实乃我大隋盛事,应当昭告天下,举行庆典,一是彰显圣朝威德,二是激励万民同心,保我大隋江山长治久安。”
杨坚轻抚龙椅扶手,目光从牛弘身上徐徐扫过,沉思片刻后,道:“牛卿所言,正合朕意。”
“此番征北大捷,不仅是我大隋武力的彰显,更是民心所向的明证。传朕旨意,由礼部牵头,协同鸿胪寺,筹备一场庆典。朕要让天下百姓都知晓,我大隋上合天命,下顺民心,是天下之正统。”
杨坚微微抬眸,目光穿透殿内缭绕的香烟,似已望向四海九州,道:“朕要让伪陈的君臣明白,偏安一隅,终难长久。”
北边的沙钵略与达头已然两败俱伤,此时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彼此制衡,已经无力再来侵扰大隋。
扫除了北患,南陈占据的江南,就成了杨坚的下一個目标。
他要一统天下,结束这三百年的乱世。
想到这里,杨坚高声道:“诸位,自晋室东迁,天下便陷入纷争,南北对峙三百载,百姓饱受离乱之苦。如今,突厥乞和,北方初定,合该大隋挥师南下,荡平伪陈,重塑山河。”
话音刚落,贺若弼已向前一步,道:“陛下,臣麾下的水师早已枕戈待旦,只待天子令下,臣定能率水师冲破长江天险,直捣建康,将伪陈国主,擒至陛下御前。”
杨坚见贺若弼请战,微微点头,未等开口,尚书左仆射高颎越众而出。
高颎拱手谏言,道:“陛下,伪陈盘踞江南多年,根基深厚,且长江天堑易守难攻。臣以为,此时还不是猎取江南的最佳时机。当下,北方战事方才结束,将士们历经苦战,亟待休整。”
“再者,筹备南征所需的粮草、器械,亦需大量时日与人力。依臣之见,与其现在耗费钱粮兴兵攻陈,倒不如采取更为周全,更为长远的策略。”
高颎的话语掷地有声,杨坚摩挲着下巴,陷入沉思。大殿之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天子的决断。
“现在确实不是出兵的时机,”
最后,杨坚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打破了大殿内紧绷的寂然。
“昭玄所言在理,我大隋刚刚结束北征,将士们亟待休养生息,后方的粮草、器械储备,也需时间充实,这個时候动兵,胜算实在太小了。”
尚书左仆射高颎,字昭玄!
杨坚道:“当下先休养生息。不过,一统大业,绝不能搁置。”
说着,他看向高颎,道:“昭玄,筹备南征的重任,便交予你。统计北征损耗,安排将士轮休,确保粮草,器械充足。”
高颎领命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杨坚又将目光投向贺若弼,道:“辅伯,你的水师万不能懈怠,要在长江沿岸多多增设岗哨,侦察伪陈动作,同时加强操练,熟悉水战。”
“三年,最多三年,朕就要猎取江南。”
贺若弼单膝跪地,应道:“陛下放心,水师时刻待命。”
诸事安排妥当,杨坚大笑道:“众卿,大隋的统一大业已近在眼前,望诸位齐心协力,共襄盛举,我等一同开创一個太平盛世,青史留名。”
“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第131章 奏功(下)
下朝之后,内官早得了旨意,引着杨林前往甘露殿。殿外廊下,值殿的宦官,垂手而立,见杨林到来,内宦连忙挑起明黄的湘竹帘。
甘露殿内,沉香袅袅,杨坚换下冕服,身着常服,斜倚在蟠龙榻上,身边案几上摆着征北的捷报与江南舆图。见杨林进来,他抬手示意,道:“皇叔,快坐。”
杨林撩袍,坐在杨坚的身旁,目光扫过案上舆图,指尖在扶手上轻叩两下,道:“陛下,今日朝堂上虽说定下三年平陈策,但江南陈朝坐拥长江天险,麾下尚有不少精兵良将。”
“陈叔宝虽然昏聩,但陈顼治国十四载,终究是给陈叔宝留了不少家底,更是给陈叔宝留下了几個良臣大将,有他们辅佐陈叔宝,不做万全准备,根本不可能拿下江南。”
杨坚伸手拨弄着案头烛火,道:“皇叔所言极是。朕虽已吩咐贺若弼,让水师在长江沿岸增设岗哨,日夜巡查,等待时机。不过,这还远远不够。”
他指了指舆图上南陈的几处重镇,道:“伪陈水军以建康、京口、采石为要地,这三地互为犄角,易守难攻。要取南朝,必要先取采石,采石的得失,关乎征南的成败。”
“这采石矶地势险要,突兀江中,乃扼守长江咽喉之要冲,伪陈必然在此重兵布防。若是不能一战而下,伪陈便可依托此地,源源不断从京口、建康调遣援军,夹击我军水师。”
杨林淡淡道:“要破采石,必要想办法除掉萧摩诃,有这個再世关公坐镇采石,长江天险固若金汤。我大隋便是集结百万水师,也很难攻破采石矶。”
“萧摩诃,”
杨坚目光一凛,缓缓道:“可惜了这個忠正之将,此人若能为我所用,平定江南就可事半功倍。”
萧摩诃,这是個真正的猛人,他被称为再世关公,不只是因为他的忠直,更是因为他武力之强,几如关张在世,号称南北朝第一猛将。
杨坚虽看不起南人的孱弱,但他第一次见萧摩诃时,却是称其为真壮士。
杨林捋须,沉吟片刻,道:“陛下虽有惜才之心,奈何萧摩诃对伪陈忠心耿耿,除非陈叔宝自断臂膀,不然,想让他为我大隋所用,根本就不可能。”
杨坚目光在烛火上定了定,忽展笑颜,道:“皇叔,陈叔宝这人,不能以常理度之,自断臂膀之事,未必不会发生。”
他指尖划过舆图上的采石矶,道:“现在的伪陈朝堂,奸佞横行,陈叔宝又昏庸猜忌,我们只需略施手段,就能让萧摩诃不得不转投我大隋。”
杨林了然,摇头道:“陈叔宝终究不是陈顼,没有陈顼的精明干练,身边尽是些阿谀奉承之徒,要是重金贿之,必见成效。”
杨坚悠悠道:“是啊,陈叔宝可比陈顼,好对付的多!”
说这话时,杨坚心中也有些戚然,子孙不肖,任父祖积攒下再大的基业,也会转眼成空。陈顼就是個教训,他的子孙可不能重蹈陈叔宝的覆辙。
如此想着,杨坚的目光从烛火上收回,转头看向杨林,道:“皇叔,此次征北,吕尚率部深入金山,大破敌营,为大隋立下赫赫战功。朕欲封他为大将军,鲁县公,您看如何?”
杨林想了想,道:“依我看来,凭吕尚的本事,给他個柱国、上柱国,亦或郡公、国公,都绰绰有余。”
“只是,他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未免日后功高难赏,封他大将军、鲁县公,已是陛下爱惜人才了。”
杨坚笑道:“知我者,皇叔也!”
天子杨坚所封的大将军、鲁县公,当中最具分量的,应该是鲁县公这個爵位。
只因,这里面的大将军,与北隋十二府真正执掌兵权的大将军不同,他们虽然都是正三品,但这是勋官体系的大将军,名大于实。
所谓的勋官,是西魏时的宇文泰首创,他为奖励作战有功者,创设了勋官制度,奖励作战有功的将领。
至杨坚时,他又对勋官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勋官体系,设置了上柱国到都督共十一等勋官。
分别是从一品上柱国,正二品柱国,从二品上大将军,正三品大将军,从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正四品开府仪同三司,从四品上仪同三司,正五品仪同三司,正六品大都督,从六品帅都督,正七品都督。
杨坚给予吕尚正三品大将军的勋官,只是为了帮助吕尚积累资历,为这個未来女婿铺平以后的仕途。与正三品勋官相比,那個鲁县公的爵位,才是对吕尚真正的酬赏。
要知道,大隋爵位,设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县公有一千户食邑,享两千石俸禄,世袭名爵。
杨林目光微闪,道:“陛下对吕尚的安排,可谓深思熟虑。”
杨坚闻言,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道:“吕尚这孩子,不仅武力高强,胆识过人,而且对我大隋忠心耿耿,实乃不可多得的人才。”
“朕将兰陵公主许配于他,也是看中了他的品性与潜力。”
杨林微微欠身,面上浮起一抹笑意,道:“陛下圣明,阿五与吕尚堪称佳偶。二人成婚后,陛下得一佳婿,依此子的年纪,可扶三朝社稷,我大隋江山无忧矣。”
杨坚端起案几上的茶盏,轻抿一口,热气在他眼前氤氲,模糊了神色,道:“希望如此。”
“此次征北,吕尚的确让朕刮目相看。不过,眼下征南之事迫在眉睫,他虽年轻有为,却还需历练。”
杨坚放下茶盏,目光重新聚焦在舆图上,手指沿着长江水脉游走,最终停留在瓜洲渡口,道:“皇叔,瓜洲渡口是南北漕运要冲,又毗邻京口。”
“此地商贸往来频繁,是兵家大争之地。伪陈在此同样布有重兵,且与采石矶、建康遥相呼应,你说朝中有谁,可担重任,驻兵瓜洲?”
第132章 县公(上)
杨林目光在舆图上凝驻片刻,抚须沉思道:“我帐下有一员大将,名唤左都茂。此人曾是伪陈的芜湖总兵,对江南水网极为熟稔,麾下士卒亦是多经水战历练。”
“他虽是出身伪陈,然自北投我朝后,屡立战功,其子左天成也在我帐前效力,父子皆事我朝,对我朝忠心可鉴,实是驻守瓜洲渡口的最佳人选。”
杨坚闻言,在舆图上瓜洲渡口处反复审视,片刻后微微点头,道:“皇叔举荐之人,朕自然信得过。左都茂既是伪陈旧将,本身又精擅水战,确实可以让其驻兵瓜洲。”
见杨坚意动,杨林轻声道:“陛下,左都茂熟悉伪陈兵事,有他扼守瓜洲渡口,既能截断伪陈漕运,又能牵制京口,采石的伪陈守军。”
杨林顿了顿,又道,“不过,瓜洲渡口作为伪陈要害,伪陈君臣必定不会坐视不理。”
“左都茂赴任后,恐遭伪陈水军频繁袭扰。依臣之见,可拨五千精锐隋军,充实其麾下兵力,同时调配二十艘楼船,增强水军战力。”
杨坚双手抱胸,沉思片刻后,颔首道:“皇叔所言极是。朕再命贺若弼,暗中派水师在长江北岸巡弋,一旦瓜洲告急,便可迅速驰援。”
说罢,他目光扫过舆图上的建康,眼神愈发深邃,道:“待左都茂在瓜洲站稳脚跟,与采石矶形成对峙之势,便是咱们对伪陈动手的时候。”
杨林深以为然,脸上露出几分忧色,道:“萧摩诃在采石矶一日,就是我朝的心腹大患。陛下打算如何施行离间之计,让伪陈自毁长城?”
杨坚轻笑一声,道:“陈叔宝身边,不是有個江总吗?”
“此人贪恋权势,喜好钱财。朕派人携带重金,潜入建康,贿赂江总,让他在陈叔宝面前进谗言,离间萧摩诃与伪陈君臣的关系。”
“都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朕不信伪陈君臣就不生疑。”
杨林抚须大笑,道:“是啊,江总那等贪财好利之徒,得了重金,必然会不遗余力地在陈叔宝耳边进谗言。萧摩诃就算忠心耿耿,在这等小人的挑唆下,君臣迟早会有嫌隙。”
“说来,这個江总,也算是我朝福星了。那左都茂就是与江总有怨,被排挤打压,才北投我朝。若能借江总之手,再将萧摩诃除去,那这江总就真是我朝灭陈的第一大功臣了。”
说到此处,杨坚与杨林相视大笑,笑声在甘露殿内久久回荡。
战国时,赵国有郭开,逐廉颇,杀李牧,成全了秦国,如今南陈,亦有江总,或能成为第二個郭开。
——————
晨光熹微,日光透过淡薄云层,洒在大兴殿的琉璃瓦上。
内史省内,内史舍人奋笔疾书,一份份关于征北军诸将封爵诏书初稿,在他笔下逐渐成型。
经过内史令杨素的润色,这些诏书很快呈送到了杨坚的案前。
杨坚仔细审阅着诏书,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
这個杨素确实干练,不枉他将杨素擢升为内史令。
要知道,从三品御史大夫,到正三品的内史令,不仅是品秩的跃升,权势也不可同日而语。
正三品内史令,主掌朝廷三省之一的内史省,被百官称为内相。
杨坚提起朱笔,在诏书上轻轻落下御印,随后吩咐身旁的中常侍,道:“速传朕的旨意,让兵部尚书苏孝慈,带着诏书,前往有功将士府上,告知他们三日后午时大兴殿领封。”
“诺,”
陈德信身躯微微前倾,恭恭敬敬地接过诏书。
随后,他倒退数步,转身疾步离开大兴殿。
出了宫门,陈德信一刻不敢耽搁,直奔兵部衙门。
此时,苏孝慈正在兵部处理公务,听闻中常侍前来传旨,立刻整冠束带,快步迎出。
陈德信见苏孝慈出来,赶忙双手捧着诏书,道:“苏尚书,陛下有旨,命您带着这些诏书,前往征北军众将的府上,告知他们三日后午时大兴殿领封。”
上一篇:洪荒:登仙炼道,弘法天尊!
下一篇:坐看仙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