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追妻啊 第18节
除此之外,倘若作品被刊印成册,那林书平就享受千字80的买断价格。
一般的新人作者,享受的也基本上都是千字50元到千字80元的买断价,当然,这仅限于繁体文字版权。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分成模式,即支付阶梯版税。
如果作品卖的足够好,那么作者就可以享受到一定程度的版税分成。
一般来说,7%或者8%是新人版税价格。
而阶梯版税就是8%到10%,具体能拿到多少,则是根据书籍印刷数量而定,比如3000到5000册是8%,5001~10000册是9%,10001册以上是10%。
繁体出版社目前的习惯是,每集6万字到6万5千字。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大概有三十万字左右,也就是五六集的样子,而如果七部全部顺利出版,则全套图书在四十本以上。
但即便是明报出版社,也不敢保证《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能够顺利完成全部书册出版。
虽然当下的市场环境,繁体小说出版很是火爆,但除了金庸、古龙、倪匡这些大作家,一般情况下,鲜少有作者能够顺利出版完全套图书的,大多数不知名作家的作品,都在创作途中因为销量不佳而惨遭腰斩。
所以阶梯版税这件事,除了成名大家,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拿来给与新人作家签署合约的。
林书平对此并没有太在意,能被《明报》看中已经是幸事,签约出版只是意外之喜,奢求阶梯版税就有点过分了。
最重要的是,他现阶段并不想要版税分成。
说他目光短浅也好,没有远见也罢,现阶段的林书平只想要早些拿到稿费,并立即快马加鞭赶回内地做生意。
相比较已经阶级巩固的香港,大陆才是林书平心目中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遍地皆是黄金的感觉,只能说没人比现在的林书平更懂了。
因此林书平在草草看过合约相关条例后,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甚至潘粤生和曾宝成都进行了善意的提醒,但在出版合约一项,林书平还是没有去选择版税分成。
虽然他深信《明朝那些事儿》将来必火,但现阶段的他更需要初始资金去倒卖国库券。
当下国库券倒卖的利润,能让他在短时间内积累巨量财富,甚至也能获得一个“林百万”的称号。
但《明朝那些事儿》则不能,回笼资金太慢,等将来稿费筹集,那就错过了风口。
而林书平坚信,只要站在风口上,哪怕自己是头猪,也都能瞬间起飞。
“确定不再考虑一下了?”
潘粤生善意提醒道:“我和查先生都非常看好这部作品,将来它的销量不会低到哪里去。”
“不考虑了,我选择买断。”
林书平回答道:“我只有一个要求,买断稿酬尽可能在今日交付,如果今天不行,最迟在一周内要打到我的银行账户。”
潘粤生和曾宝成面面相觑。
曾宝成问道:“林先生现在很需要钱?”
“是的,我很需要。”
林书平一边整理合约,非常珍重的把自己的那一份放进自己的包里,一边含笑说道:“我现在就可以再交稿十二万字。”
说着便从包里拿出这些天用打字机打出来的稿件。
潘粤生接过稿件,稍微翻动几下,脸上露出笑容:“十二万字,再加上之前的五万字,那就是十七万字,我信任林先生,也希望能与林先生在日后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既然林先生急需用钱,那我这边可以给财务打个招呼,先行垫付给林先生这一笔稿费。”
林书平心头一跳,压抑住心中的激动,点头道:“多谢潘总编。”
他与明报出版社签订的繁体出版买断价格为千字八十元,这是新人作家中比较高的价格了,照这个的价格来支付,那就是一万三千元。
而《明报》报社出版版权则是按照之前金庸钦点的千字一百元来结算,十二万字就是一万两千元。
两者合计,一共两万五千元。
这对内地普通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在香港,这不过是一个中产家庭一个月的收入罢了。
第31章 港币兑换(求追读)
傍晚,曾宝成带着林书平在香港乘坐渡轮,前往深水涉附近游览观光,品尝附近美食,而后在附近一家酒店入住。
第二天,林书平吃过早茶,就提前赶往车站,乘坐广九直通车,匆匆结束了这次香港之行。
此行他没有见到金庸,对方被宴请到澳门,参加友人的宴会,并不在香港,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而这一次回来,他的包里塞了足足两万五千港币。
如果加上之前的五千两百元,那就是足足叁万元整。
回程时,林书平把双肩背包放在胸口位置,基本上时刻都不离手,眼神非常警惕,也没有了与旁人搭话的心思,更不可能低头去看书,就这样,在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林书平于中午时分抵达广州。
而后又乘坐了两三个小时的大巴车,抵达了鹅城。
三万港币,按照1:0.7的汇率,只能换到两万一千元人民币。
林书平当然不想就此损耗掉这将近一万块的汇率差,刚抵达鹅城,行李都没放下,就只身前往了南城陈江镇,这里有很多二道贩子,经常往返于港城和鹅城,倒卖一些收音机、相机和大哥大等物件。
包括街边的店铺等,也都大张旗鼓的写着货币兑换字样,丝毫都没有收敛。
陈江二道贩子能在此屹立多年,关系网的经营还是很牢靠的,而且并非一盘散沙,邻里之间都会相互扶持庇护。
林书平随意走进了一家主营电子电器的商店,入眼就看到了上面写着回收港币、美金等字样,并且还实时给出了汇率,如港币兑换人民币,1元:0.8元。
这个价格,只比银行汇率多出了一毛。
但这个价格明显是散户的价格,大多数人只要有香港亲戚,家中基本上都会存放有一块硬币,这些一元硬币拿到这里就可以换到八毛钱人民币,这笔钱也足够很多小朋友快乐好几天了。
但林书平可是大户,他手中足足有三万港币需要兑换,因此一进门就开门见山的说明了需求。
1:0.8肯定不行,他的目标是1:1。
“你有多少港币?”
电器店的老板是个戴着近视眼镜的男子,大概三十五岁左右,因为皮肤太过白净,看起来就像得过白癜风一般,等他抬头开口说话时,眼神里传来的是深深地疑惑。
竟然一开口就要求1:1兑换,如果这是在深城的话,不足为奇,但这里是鹅城,距离深城还有近百公里,也更加安全,不会有黑市稽查的风险,因此价格比深城低一些也是很合理的。
“我有三万。”林书平实话实说。
而店老板则直接傻眼了,他开这么一个电器铺子,全部家当加在一起也卖不了三万,而今眼前这个小年轻竟然一口气要兑换三万人民币。
把他卖了都做不到啊!
“你是不是在拿我寻开心?”
店老板咳嗽一声,没好气的给林书平指了条明路:“你如果真有三万港币,那就出门右拐,一直走,走到一个卖茶叶的店铺,陈江只有老徐能够吃掉你这笔货。”
林书平闻言,道了声谢,而后就出门右转,前往了店老板所指引的地方。
店老板甚至跟着走出门外,目送林书平出门右转一直走,直到对方走进茶叶铺,方才露出骇然之色。
“我顶你个肺,真有三万啊?”
林书平抵达一家名叫“紫君”的茶叶铺前,看着眼前这明显仿照香港风格的茶铺,没有太多犹豫就推门而入。
留给他准备的时间不多了,在21号国家放开国债交易市场之前,他必须收购到足够多的国库券,拿到沪市去兜售,时间紧迫,争分夺秒,只要他收购、卖出的速度足够快,那么就能在市场大鳄们收网之前,喝到几口汤。
要知道,信息是流通的,也是公开的,林书平和杨百万能在此之前想到国库券倒卖,更何况是那些真正的巨头,比如万国证券。
虽然刚刚成立,但负责人却尤其胆大心细,首先瞄准的就是国库券市场,直接就带领着全公司的十几人在全国各地收购国库券,仅仅这一个项目,就让万国证券一年营业额干到了三个亿。
要知道,现在可是1988年,三个亿的营业额,在整个金融行业都可谓一枝独秀!
因此,林书平必须赶在这些大佬下场之前,争分夺秒的去倒卖国库券。
紫君茶叶铺的装潢与香港街头茶铺很像,但用来建造的木材却非常好,甚至林书平走进门时都能闻到淡淡的紫檀香的味道,当然建造这所茶叶铺不可能用紫檀香这种等级的木材,那也太铺张浪费了。
能拥有香气,只能说明店主人的香氛用得好。
和去电器店时一样,林书平依然表现的直来直去,简单道明了来意。
茶叶铺很大,足足有上百个平方,角落里的会客椅上,则有两男一女正在闲聊,两名男子大概四十多岁,女子则较为年轻,二十岁出头的样子。
听到林书平的来意,三人表现的都很吃惊。
其中一个身材消瘦高挑,头发略显灰白的男子立即站起身来,邀请林书平前往会客椅前:“我这边都是自己人,不用担心,小兄弟,你说你有三万港币要兑换?资金带来了么?”
“带了。”
林书平直接拉开胸前的背包,从中抽出三个油纸袋,并掀开来给在场三人看去。
另外三人放眼望去,都看到了这厚厚三叠一百元面值的港币。
香港其实有发行过五百元和一千元面值的港币。
不过这还要追溯到1860年代,但在那个月薪都不到10块的时期,1000元堪称是天文数字,所以当时的千元大钞,并不在市面上流通,只能算“纪念币”。
而即便是现在,一千元和五百元面值也都是发型最少的货币,相比较起来,一百元以及以下的面值流通最广。
此时,目睹眼前这一幕,三人脸色各异,其中年轻女子更是忍不住低声惊呼了一声。
林书平目光平静的看着三人。
那名瘦高男子的男子深吸一口气,笑道:“这么多港币放在一起,我很久没有看到过了。”
很久没有看到过,那就代表以前看到过。
林书平点点头,说出了自己想要的兑换比例:“1:1兑换人民币,我愿意支付一些手续费。”
“小兄弟,你在哪个单位上班?”
另外一名笑的犹如弥勒佛一般的男子,此时一边从兜里抽出一盒大前门,一边把烟递给林书平。
林书平接过香烟,却没有点燃,只在手里把玩,他嘴角一扬,笑道:“我在市政府大院接待办上班,我叫林书平,这是我的工作证件,你们放心,我的这笔港币来路很正,不是什么黑钱。”
他说完就拿出了自己的工作证,此举让两名男子都是神情一怔。
“原来是林兄,幸会幸会。”弥勒佛男子哈哈大笑。
“既然兄弟这么坦荡,那我也就爽快一点。”
瘦高男子说道:“1:1可以在我这里兑换,但我需要收取1个点的手续费,一共三百元。”
第32章 开始行动(求追读)
手续费只有一个点?
林书平果断答应了,这比他预想的还要少一些,而且现阶段计较这些没有意义,只有兑换到足够多的人民币他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动作。
见林书平答应,瘦高男子笑了笑,“那你等我一会儿,我去给你准备现金。”
上一篇:娱乐:迎娶旺夫的大蜜蜜,我火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