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第14节

  陈巧巧手里捧着人民文学,眼皮抬头不抬纠正道,“写得可好了,笔落惊风雨。”

  “吹吧你,小说和音乐又不相通。”

  周至凤仍是不信,她就没听说哪个写小说的能同时写好歌词。

  这时房间内的歌声听了,陈艺雪出门喝水。

  “就是跃新写的,他的确是满腹才华。”

  陈艺雪在房间内听到了全部争论,出面为许跃新正名道,“你也不用刻意贬低他,我觉得巧巧跟他在一块挺好。”

  周至凤直接哑火了。

  早些年周至凤在乡下劳动时,种不好地一天挣不到几个工分,是陈艺雪拿工资给她汇过去,她才能顿顿馒头大米,而不是饿肚子。

  因此全家她唯独敬畏陈艺雪,只要陈艺雪一发话,她再不服也只能心里憋着。

  ……

  数日后,周至凤买菜时再次遇到吴燕。

  搁往常,周至凤会和吴燕一起买菜。偏偏现在她一想起许跃新就不舒服,于是挤出笑脸跟吴燕打过招呼后,就找个借口走了。

  吴燕也不以为怪,她性情豁达,很少把鸡毛蒜皮的事放心上。

  不一起买菜就不一起买菜呗。难不成没了她,菜价还会多两毛钱?

  吴燕干脆利落地买完菜,骑自行车回到家门口,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在围墙下附近转悠。

  出于这个年纪京城阿姨特有的警惕,吴燕立即推着自行车上前盘问:“同志,您找哪位啊?”

  这两年回城知青越来越多,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导致治安恶化。作为居民她得留个心眼,自发维护住处的安全秩序。

  “我要找一位名叫许跃新的作家,和他商量有关作品的事儿。他给我的地址就是这里。”

  王潮垠说完拿出一张写有地址的字条,交给吴燕。

  这……原来是找自家儿子的。

  吴燕接过纸条,顿时若有所悟:“哦……你是他的读者,想来拜访是吧?”

  王潮垠愣住了,旋即反应过来,张口笑了起来:“您猜对了,我就是许跃新同志的读者,想找他聊聊。”

  “人家看门大爷不让我进去。”

  谁说他不是《高山下的花环》的读者了。作为第一个看到这部作品的人,王潮垠事后可是反复阅读,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刻进脑海里。

  “成,我带你上去,不过我可不保证他有时间。”

  吴燕一想到人家读者大老远跑过来不容易,热心肠止不住地涌了上来,爽快答应道。

  有吴燕领着,看门大爷这回没再阻拦王潮垠。

  “跃新,你读者来看你啦。”

  上楼后,吴燕一打开家门,就冲里头喊道。

  读者来看自己?

  许跃新听到母亲的喊声,一时摸不着头脑。

  这年头的个人信息泄露,应该还没后世那么严重吧……

  自己还没跟读者通过信,他们怎么摸到地址的?

  许跃新怀着疑惑出了卧室门,看到来人后哭笑不得。

  “妈,人家不是读者,是我编辑。”

  许跃新苦笑着纠正道,上前跟王潮垠打招呼,“王组长别见怪,我妈可能没听明白。”

  “没,是我自己跟她说的。”

  王潮垠和许跃新一起走到桌边坐下道,“看了《高山》那么多遍,不是你的读者是啥。”

  “哦……原来您是编辑啊。”

  “欢迎您来我们家作客,指导我们家跃新。”

  吴燕搞明白真相,倒茶时客气地说道。

  “不不,您孩子是天赋型作者,我当不起指导二字。”

  王潮垠双手接过茶杯,道完谢后说道,“今天是想跟他聊一些作品相关的重要事项。”

  吴燕转身从饼干桶里掏出点心,回头放到桌上:“那你们慢聊,我得去上班了。”

  “点心不够吃记得拿啊。”

  “够了,足够了,谢谢您热情款待。”

  王潮垠望着桌面上堆成小山的点心,觉得这位阿姨可真是太好客了。

  等吴燕出门后,王潮垠转向许跃新,说明此行来意。

  “跃新,我是代表杂志社,以及市作协来找你谈话的。”

  “你的作品很成功。短短时间内,《高山下的花环》已成为全国范围内脍炙人口的小说。”

  “上级部门对此高度关注,领导们在我面前给予你高度评价。”

  “作协替我们联系了《人民日报》的记者,希望能就文风问题,对你进行一期采访。”

  “你不是跟健功说过不喜欢座谈会?他昨晚向我反馈了。杂志社经过通盘考虑,才决定用采访这种新颖的形式,对你和你的作品进行宣传,从而给文艺界带来一股新风。”

  “你能接受吗?”

  上头的决策速度真快,陈健功几天前才跟自己说上级部门在关注自己的作品,准备择机发声,今天王潮垠就过来了。

  如他所说,放在这年头,采访确实是一种很新的作品宣传方式。

  不过,还可以更新一点。

  “多谢王组长,以及社里能考虑到我的意见,充分照顾我的想法和感受。”

  “你说得没错,采访作为作品宣传方式,放在当下是很新颖的。”

  “而在我看来,我们还可以有更新的选择。”

  经过一番斟酌,许跃新不紧不慢地说道。

  “哦?请讲。”

  王潮垠语气颇感兴趣地说道。

第17章 全员大佬的高端局

  “采访的形式偏严肃,是被访者对访问者的单向信息输出。如果能改成几个朋友聊天随谈的方式进行报道,效果会更好。”

  “相比起严肃的对话形式,随意一点的聊天,不会激起读者的抗拒心理,会让他们更有代入感,所要传递的观念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放到后世,许多对名人大咖的访谈,都是以几个人聊天的形式进行,大家都有发言机会。

  发言的角度一多,观众不管原本秉承怎样的观念,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想法贴合的,相应地就更容易受到吸引。此时被访谈者的思想观念会有更多机会得到传播。

  这种方式在当前年代还未出现过。许跃新考虑过这一点,他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潮垠听到许跃新的观点,想了想后认为他的理念很先进,富有道理。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润物细无声,对吧?”

  王潮垠带着颇有感悟的神情道,“我支持你的想法。回头我去做人民日报那边同志的工作。”

  “你是被访问者,他们应该会尊重你的要求。”

  “关于访问内容的话,肯定是围绕着你的《高山》一文展开。核心是文风,当然由文风我们可以延伸出很多东西。想形成宣传效果,还是得依靠延伸部分。”

  “目前市面上伤痕文学风行,我们还是想围绕你的作品,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不一样的东西?

  王潮垠所说的这句话,和许跃新当初进行创作时的考虑不谋而合。

  从1977年伤痕文学问世,再到1978年《伤痕》一书正式为流派定名,中间出现过不知道多少同题材的小说。

  说白了,作品同质化很严重。许跃新写《高山下的花环》,就是为了通过新的题材、文风,打造出一部更受欢迎的小说。

  执笔写作过程中,他也经历过诸多思考。

  要是能通过访谈,把自己思考的成果传播出去,无疑能为《高山》本已居高不下的热度再添一把柴,让春风这个笔名更加响亮,给自己带来新的物质和名誉收益。

  “《高山》的文风是歌颂崇高,不回避黑暗,回头看的同时,更偏向于眺望远方。”

  “延伸开来,无非就是身为作者的创作理念,以及文风与时代之间的呼应。”

  许跃新有条不紊地介绍道,向王潮垠展示自己的思路。

  “你说得很对,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内容。”

  王潮垠肯定道,“若按照你的意见举办随谈,那除了记者同志,还要邀请其他人。”

  “我后续会告知你人选,你有想法告诉我,我们会认真考虑。”

  在向许跃新交代安排时,王潮垠也在纳闷。

  王朦先前帮他确认过,许跃新是个新人无疑。

  而他的表现又这么老道有经验,连作品宣发环节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关键还很有道理,很能折服人。

  王潮垠今天终于相信,有的人天生就是走文学这条道路的。

  ……

  和王潮垠的谈话结束后没几天,一份随谈人选名单被送到许跃新手中。

  王朦、王潮垠,还有人民日报记者,拟定的随谈地点是王朦家中,时间在三天后。

  许跃新手持电报读完一遍,真切感受到这个时代的精英荟萃。

  王潮垠,是人民文学杂志社未来的副主编。

  王朦,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手中的名单,许跃新表示毫无想法,完全同意。

  回电上,许跃新只说了一个“好”字。

首节 上一节 14/1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手万魂幡?我大炎黄人人魔修!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