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第35节
今天的初次登门非常成功,结果圆满。
满足之余,许跃新想念两句诗表达此刻的心情。
“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
和以后许许多多日子,
许许多多告别,
被你照耀……”
陈巧巧意识到他在念诗后,选择静静地聆听着。
“想给这首诗起什么名字?”
等许跃新念完,陈巧巧挠挠他的手心道。
“就叫《新娘》,写给你的。”
许跃新回忆了一会后说道,语气很是深情。
陈巧巧俏脸红了起来,将脸蛋贴在他肩膀上没有说话。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两人去出租车调度点的路上,经过一处报刊亭。
陈巧巧眼尖,一下注意到报刊亭在卖单独出版的《高山下的花环》。
“看,在卖你的书。”
“我们去买一本当纪念品。”
陈巧巧兴冲冲地拉着许跃新的手道,小跑到亭子前方,“给我拿一本《高山》。”
经过一个多月的广泛传播,大家已默认《高山》为这部小说的代号,提起这个名字没人会想起别的。
“3角钱一本。”
报刊亭老太太把书交给陈巧巧,笑眯眯地说道,“你们运气好,这是最后一本了。”
许跃新这时想起了什么。
“大娘,请问这本书从上货到卖光,用了多久啊?”
许跃新很关心自己书的畅销程度,客气友好地问道。
“不到两个小时。午饭前上的,现在就卖光了。”
老太太回味起销售速度,老迈的脸上都是感慨,“好几年了,没见过卖得这么快的书。”
“好嘞,祝您生意兴隆。”
许跃新对这个结果感到很满意,笑着和陈巧巧一起走了。
……
此刻,人民文学接待室内。
王潮垠正在和负责出版的干部交流书刊销售情况。
“王组长,30000本《高山下的花环》已经全部投放到新华书店,各地报刊亭。”
出版部门的张处长语气间难掩兴奋道,“根据目前各地反馈,销售异常火爆。以城八区的新华书店为例,《高山下的花环》一书均在铺货24小时内全部售空,没有一家是例外。”
“真没想到能卖得这么好。”
“关于这一点,我的想法是……”
负责出版这块的张处长说完后,试探地看着王潮垠道。
“有话直说嘛。关起门讨论,不用绕弯子。”
王潮垠听到好消息,兴高采烈地催促道。
“那我就有话直说了。”
“我觉得完全可以进行加印。惟一的问题在于,我们进行加印时,会再次牵涉到版税问题。”
张处长犹犹豫豫地说道,“上头目前还没有出台这方面的明文规定,是不是应该就此和王朦同志沟通一下?”
“毕竟当初是在他的支持下,我们才大胆采取版税形式,向作者支付稿酬。”
王潮垠听完陷入思考。
从稳健角度来说,对《高山下的花环》一书进行加印时,确实应该向老朋友进行请示。
只是,这样会不会显得像个小脚老太婆,显得没有担当精神,缺少主动作为?
那天晚上谈话时,王朦曾鼓励他甩开膀子,放手去干,事到临头他似乎不该畏缩……
经过反复考虑,王潮垠最终有了方案。
“既然做了初一,就不必再怕十五。”
王潮垠冷静果断地说道,“王朦同志最近在开会,听说会议议程较长,我也没办法联系到他。”
“我们俩先商量好加印册数,待会我联系作者见面,向他支付版税。”
“事后哪天见到王朦同志,我会和他提及此事,保证他知情了解就行。”
“还是王组长胆子大。”
张处长哈哈笑着竖起大拇指道,“我觉得加印这个数字合适,你认为……”
说完,他比了只手枪出来,意思是八万册。
第40章 《牧马人》出版!(求追读)
王潮垠伸手越过桌面,把张处长的手按了下去。
“再加一些,十万册。”
王潮垠笃定地说道,“只印八万册,过于保守,就像小脚女人走路。”
张处长愣了愣神,反应过来后一拍桌子:“好,就按老王你说的办。”
“杂志社近两年安置这么多知青进来,人吃马嚼的,也该想办法创收了。”
这两年知青大量回城,上头要求所有国营单位进行扩招,以解决就业问题。
人民文学执行政策,使得内部职工数量膨胀了近一倍,运营开支大幅攀升。
张处长本质上也想发掘新的盈利点,以应对这一局面。
“就是这么个道理。”
王潮垠激动地打个响指道,“还有老张,刚才我只是打个比方,不是针对你。希望你不要介意。”
“哪里,都是为了杂志社的发展。”
张处长挥挥手,毫不介怀地说道,“我还得感谢你发掘了这位春风同志,给我们贡献了这么多效益。”
“是我运气好。”
王潮垠不无感慨道,“遇上这么一个好苗子。”
和张处长商量完印数,王潮垠倒掉两个人喝剩的茶水,去电报室给许跃新发报,邀请他前来商议再印事宜。
……
学院路街道,许跃新送完陈巧巧回校,手里拿着《高山下的花环》,前往街道办电报房。
自从写书爆火后,许跃新养成了隔两天去电报房溜达一圈的习惯,确保杂志社等有关方面找自己时,能第一时间收到电文。
电报房内充满滴滴答答的声音,数位报务员带着单声道耳机,记录听到的电码,还有人在翻译电文。
“同志你好,请问有我的电文吗?”
许跃新向一位空闲的报务员问道。
他来过电报房几次,和这里的工作人员熟悉了,大家都能认出他的面孔。
“许跃新是吧?”
报务员从座位上站起来道,“我给你找找。”
说完,报务员带着许跃新走到一摞翻译完毕的电文前,稍加寻找后从里边取出一张:“喏,这就是你的,看完记得签回执。”
“谢谢您嘞。”
许跃新拿起电报,看到是人民文学杂志社发来的。
“加印请来。”
意思是《高山下的花环》要加印一次,请他去人民文学社商讨事宜。
这么快就加印了?
许跃新没想到加印竟来得如此之快。
每多印一本,对他都意味着到手的真金白银啊!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许跃新看完后收好电文,找报务员借支笔,在电报回执上签下大名,意思是看到电报了。
签完字,许跃新动身前往人民文学,不久一辆出租车载着他在朝内166号大院门口停下。
和4月初到时相比,大院内的林木变得更加茂盛,一些果树的枝头结出了青涩的果实,掩翳在浓密的枝叶中间。
许跃新走进大院,上楼后找到王潮垠,两人打过招呼一起走进接待室。
“我请你过来,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
接待室内,王潮垠笑容满面道,拎起水壶给许跃新泡茶,“正好,我也是急性子,咱俩合拍。”
“我看到电报就过来了。”
许跃新坐在王潮垠面前,双手接过茶杯道,“您是想找我聊加印的事,对吧?”
“对,上次印了30000册,销路非常好。”
“我们计划加印100000册,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王潮垠放下茶壶后,坐在椅子上意气勃发道,“售价不变,还是2角。”
上一篇:人手万魂幡?我大炎黄人人魔修!
下一篇:让你模拟作案,没让你完美犯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