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第36节

  

  “版税比例方面,我初步考虑是提高到9%,还需要领导批准。”

  “你对这个方案意见如何?”

  分成比例提高了?

  许跃新听到王潮垠的方案,感到很惊喜。

  版税从8%提高到9%,提升的可不是一个百分点,而是12.5%。

  十万册,每册2角,乘9%的版税比例,那就是1800块钱。

  自己真要发了!

  至于王潮垠说的需要领导批准,大概也就走个程序,许跃新能看得出他在杂志社内说话很管用。

  “感谢您照顾,这个方案很好。”

  许跃新一口答应道,“还有《牧马人》,请问你们有没有出版的打算?”

  王潮垠一听,就知道许跃新自己有想法。

  “怎么,你想把《牧马人》也出版了?”

  “正有此意。惟一的问题在于《牧马人》篇幅太短,难以单独成书。我打算再补充几篇短篇,并在一起出版。”

  许跃新有必要提前和王潮垠分享自己的规划,因为出版需要书号,这是一种数量有限的资源。

  他当然不用愁缺书号,只不过打声招呼的话,可以让王潮垠提前安排好,节约出书所需的时间。

  “合并起来,出个集子是吧?”

  王潮垠稍作思考后回答道,“我看行。整体篇幅控制在10到15万字,短小精悍为主。”

  “我也是这么想的。”

  许跃新说道,已经开始琢磨可以把哪几部小说和《牧马人》放在一起。

第41章 文坛群星,璀璨相聚(继续求追读)

  “好,我等你完成集子里的其他小说。”

  “一会我去财务处,让他们把《高山》加印的钱寄给你,你记得去邮局领取。”

  “哈,总共1800元整。”

  王潮垠用恭喜的语气对许跃新说道。

  这是人民文学复刊以来,发放过的最高单笔稿酬。王潮垠为他的作者能取得如此成就感到高兴。

  许跃新情绪也很高昂,这1800块让他的存款翻了一番都不止。

  “我最近有其他事要忙,不过我会抽出时间,尽快补完集子。”

  许跃新信心满满道,“到时候一写好,就给您投过来。”

  “嗯,静候佳作。”

  王潮垠语气爽朗道,“对了,我想再过几天和健功他们聚聚,你要不要一起吃顿饭?”

  “具体什么时候?”

  “五天后吧。你要有空,就等我下班后,在这院门口碰头。”

  “成,那咱们不见不散。”

  “好不见不散。”

  和王潮垠约好聚会时间后,许跃新坐车回到五道口,回家学习了一会。

  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案头上的书被他越看越薄。

  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认真备战,那些之前考上大学后逐步模糊的知识,在许跃新脑海中被不断唤醒。

  看了一段时间书后,许跃新放下课本,拿出稿纸写起了小说,用于和《牧马人》的后续搭配。

  ……

  到了约定的日子,许跃新在家里留个纸条,让母亲不用做自己的饭,接着把自行车搬下楼,骑车前往人民文学。

  这年头家家户户都是把自行车搬进屋里过夜,重要资产必须放在眼皮子底下才安心。

  许跃新体格大劲儿也大,搬个自行车无所谓。

  换作老同志,或者女同志就比较吃力了。教职工楼内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或是身材娇小的女教师,吃力地扛着二八大杠往楼上走,上一层歇一会儿。

  碰到这种情况,许跃新一般会搭把手。因为大家都是老邻居,这些人还是许强的同事。

  傍晚,天边的火烧云映红了半座京城。

  晚霞之下,路两边的街道热闹而富有生气,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像是在宣示下班后自由时间的到来。

  “西瓜,庞各庄的西瓜,又大又甜,五分钱一斤又沙又甜!”

  “处理货!国有大工厂的处理花布,六角一尺,不需要布票!”

  “广州运来的电子表,140元一块!买两块打折!”

  包产到户的风还未吹到京城农村,饶是如此,胆大的生产队已悄悄扩大自留地面积。卖瓜农民摊位上的西瓜数量,显然不是规定的三分自留地能种出来的。

  国有大厂也借着处理货、尾货等名义,在计划经济紧闭的大门上,偷偷敲开了一道小缝,出售不需要票证即可购买的商品,就是价格比正常贵一些。

  至于电子表……

  许跃新听到报价时有点哭笑不得,这是个电子表比机械表还贵的年代。

  等到90年代国内初级制造业迅猛发展时,这一局面就会迅速得到扭转。

  迎着凉爽的晚风,许跃新蹬着自行车穿过许多条大街小巷,抵达朝内166号。

  院子门口,王潮垠正扶着自行车在等他。

  看到许跃新后,王潮垠隔着老远就跟他打招呼:“走,离这两公里,有个吃饭的好地方,我带你过去。”

  “是啥好地方?”

  许跃新朝他挥挥手,骑到近前后问道。

  目前还没到下班的点,王潮垠肯定是翘班了。

  这年头当编辑就是好,只要能收上来稿子,就能享受到高度自由的工作时间。

  “一家个体户开的饭馆,味道不错。”

  “我们以前经常在那聚。”

  王潮垠说着骑上自行车,沿着朝内大街往前驶去。

  许跃新紧紧跟上,和他一块骑出朝内大街后,进入小巷里七拐八拐,最后在一间没有门牌的小院跟前停下。

  小院的门敞开着,两边墙根下整整齐齐码着劈柴、煤球,上边全盖着防雨的油布,旁边摆有水缸、鸡笼,养着鸡和手臂长的大鱼。

  院子中间,空着一条可供三四人并行的道路,屋顶上竖着明显改装过的大烟囱,隔着墙可以听见厨房的炒菜声。

  春风刚刚吹来,许多个体户就是在这样的民房内展开营业。因为街面上的房子都是公家的,负责人往往对个体户抱有成见,不愿租给他们。

  “就这儿了。”

  王潮垠下了自行车,推车走进院子,朝屋里吆喝,“哥们,一共四位。”

  不难看得出,他和这家饭店的经营者很熟。

  “哎,一共四位是吧?您里边请。”

  话音刚落,门口就迎出一位笑容满面的中年女服务员,态度比国营饭店热情多了。

  

  “老王,我们在这。”

  这时,里头传来陈健功的声音,“老许他来没有?”

  敢情他先到了。

  “我在这。”

  许跃新回应道,捷足先登走进屋子。

  从外边看,这只是一间普通的平房,进入之后才发现里头别有洞天。

  整间房子被改建成了餐厅,十来张桌子在内部整整齐齐地排开,食客们围坐在桌边吃饭、天南海北地侃大山。

  陈健功就坐在一处靠墙的桌子边,身旁坐着一位身材瘦弱的陌生男青年,看样子年龄约在20上下。

  看到许跃新和王潮垠走过来,男青年冲他们点了点头:“我和陈大哥刚到。”

  “这位是刘振云,燕京大学中文系的,目前大二。”

  王潮垠为双方介绍道,“这位是我们人民文学的知名作家,许跃新。”

  “振云同学你好。”

  “许大哥您好。”

  刘振云目前还没有发表作品,一听到许跃新是文坛前辈,立即主动起身握手。

  许跃新和他有力地握了手,实际上有些哭笑不得。

  真论起来,他其实比刘振云还小一岁。

  真是沾了进入行业早的光,得到个大哥的名头。

  这时,老板娘递上菜单,许跃新点了道葱爆羊肉,王潮垠点了道水煮鱼片,陈健功要了个西红柿鸡蛋汤。

  刘振云一开始不肯点,说自己跟着大家吃就行,经过劝说才点了道凉拌黄瓜。

  点完菜,一行人侃了起来,刘振云作为桌上唯一尚未发表过知名作品的人,话相对少一些。

  直到大家谈兴渐浓,刘振云开口的次数才逐渐增多,加入桌上的话题。

  “王组长,你们杂志社刊登的《高山下的花环》最近影响力很大,我们老师上课都在用这部小说作案例。”

  刘振云兴致勃勃地说道,“请问您认识这本书的作者吗?”

  他话刚一出口,陈健功就在旁边旁边憋起了笑。

首节 上一节 36/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手万魂幡?我大炎黄人人魔修!

下一篇:让你模拟作案,没让你完美犯罪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