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第54节
吴燕心疼地看向丈夫道,他最近的科研工作强度实在是太高了,“我先把咱们冬天的衣服、被子收拾了。”
“我们那屋的衣服被子自己整理。”
陈巧巧乖巧地说道。
接下来几天,许家进入搬家时间。
因为许强忙着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攻关,许跃新义不容辞地成为搬家主力。
轮到搬家那天,青华大学给许家派来一辆小卡车,替他们省了不少事。
听到许跃新要搬家的消息,王有乐也主动跑过来帮忙。小胖子跑上跑下的替他们扛了好几件家具。
引擎发动声中,卡车缓缓驶离教职工楼,奔向两公里外的科源社区。
许强跟车,许跃新骑自行车带陈巧巧,吴燕骑车带许嫣然。
两公里的路程说到就到,许跃新和陈巧巧刚一抵达,就被科源社区的环境深深吸引了。
青白色砖石盖成的小楼下,树木郁郁葱葱,有些树上还结着青涩的果实;一排排花盆沿着社区内部道路排开,姹紫嫣红夺人耳目。
道旁的树荫下,数位白发苍苍,气质儒雅的老者正在谈天论地,内容都是学科前沿知识。
“这儿的氛围可真好。”
陈巧巧沉浸在优美的环境中,发出感叹道。
“喏,穿蓝衣服那位,是搞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小新抓周时他还来过。”
吴燕指着远处一位路过的老人,和晚辈们说道,“据说快评上学部委员了。”
“哇,要不要上去跟他打个招呼?”
许嫣然语气中满是崇拜地向母亲请示道。
“咱们先把家搬好,后边有的是时间跟老邻居们走动。”
吴燕指挥道,带着许跃新、陈巧巧还有许嫣然一块走向早已停好的卡车。
看来,往后真要过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了。
许跃新打量着眼前一座座堪称全国学术人文高地的居民楼,搁心里寻思道。
这样的生活,还真就有点让人兴奋。
新家位于三楼,是一套共有120平的大三居,坐北朝南采光优越。
搬完家,许跃新往卧室的大床上一躺,感到无比地舒适。
买房还是必须要买的,他和陈巧巧需要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
这回搬家则属于买房前的巨大改善。
“卧室比咱们原来的宽敞多了。”
陈巧巧在屋里用鸡毛掸子打扫被激起的灰尘,心情愉快地说道。
这套房子比原来的家大了整整一倍,也比她娘家的房子大得多。
刚结婚就能改善居住条件,陈巧巧感到很满意。
在床上眯了一会,许跃新去外边买了两斤橘子,外加《牧马人》发表后最新攒下的手稿,前往拜访王朦。
许跃新想做这个时代第一个在香江、海外出版作品的作家,而这需要得到上头的审批。
按照许跃新的规划,他打算先和王朦沟通。
若王朦愿代为向上级疏通,那么等获得审批后,许跃新就去找叶添荣,商量具体的发行和利益分成。
京城作协的干部楼和科源社区间距离甚远,许跃新坐车抵达后,叩响了王朦家小花园的大门。
“王叔你好,我是小许。”
“劳驾开个门。”
“小许啊?来咯。”
花园内传来热情的应答声,不一会大门打开,王朦穿着一身居家服,面带笑容地出现在门后。
“王叔,最近工作怎么样,是不是忙坏了。”
“是有点忙。作协的事儿多,都没工夫写稿了。你呢,《牧马人》出版后,有没有写新作品的计划?”
“正写着呢,今天带来的稿子就是。”
“挺高产啊,啥题材的?”
宾主二人谈笑风生地走进客厅,王朦亲手给许跃新倒了杯热气腾腾的茶水。
客厅内的陈设很简单,清漆桌子和数把椅子,盖着国民配色桌布的茶几,整间客厅内惟一的电器就是收音机。
靠墙的位置上,竹藤编织而成的书架上满满当当都是书,古今中外的都有,很有这个年代知识分子家庭的味道。
“历史题材,写明朝的。”
许跃新接过茶水后,从袋里拿出稿件放到桌上,“今天特地带过来给您斧正。”
“不敢当,你是天才型作家。”
王朦笑呵呵地谦虚道,从他手中接过稿件,“来,让我看看你的大作。”
“《大明1566》是吧……”
“没错,这是开头部分,后边的还没有写。”
许跃新说道。
嗯……
王朦点头沉吟,没有说话。
这开头有点意思。
第64章 颁奖
从打死一位敢言直谏的钦天监,而后大雪纷飞开始叙事,有一种徐徐揭开大幕的史诗感。
接着,是浙江强推改稻为桑,知府带兵踏苗……
看到这,王朦不禁深吸一口气。
朝堂之上,天子沉湎方术,一心求道升仙。
为满足他的一己私欲,地方上强行推广桑树,派兵镇压反抗的百姓……
从庙堂的一片灰暗,再到民间的惨状,连在一起十分地引人唏嘘,场面和剧情也非常富有张力。
至此,稿件戛然而止,令人不禁想早点看到后边的精彩内容。
“你打算写长篇,对吧?”
王朦合上稿件,喝了一口茶后问道,“预计篇幅多少?”
“60万字左右。”
《大明1566》是一本大部头小说,按照改编后电视剧的篇幅推算,许跃新目前才写到第二集,就这样都已经将近三万字了。
“嗯,长篇小说最能体现一位作家的布局功力。”
“好好去写。等到真完成这部作品时,相信你的写作事业将进入新的境界。”
王朦颇为欣赏地看向许跃新道,“至于你说的斧正,我确实不敢当,开头写得已经很好了,可以看出你的笔力很强。”
“希望你在后续篇幅中能继续保持这种水平。长篇小说,30万字后才是最吃重的地方。”
“谢谢您的指教,我会好好记在心上。”
许跃新语气谦恭道,“对了,我还有一件事想向您请教。”
“说。”
“请问关于作家在香江和海外出版作品,目前政策上究竟是怎样规定的?”
“你说海外出版啊?”
王朦听到想了一下,而后给出答案,“在我印象里,从建国初到60年代,有一段时间是可以在海外出版作品。当然发行地主要是东欧、苏联等友好国家。”
“变化是从特殊时期开始的,当时除去语录外,就没有在香江、海外出版书刊的记录。”
“怎么,看样子你想尝试一下?”
“没错。我认为这是一项对国家,对社会极为有利的事业。”
许跃新诚恳道,“就拿《高山下的花环》来说,把它送到香江、海外出版,可以向国际上展示我们国家军人坚韧顽强,崇高伟岸的英雄形象。”
“您觉得呢?”
嗯……
王朦听完许跃新的话,陷入思考当中。
到了他们这样的层次,最关注的就不是一本书出版后能形成多少利润,而是相应的政治影响、社会影响。
诚如许跃新所说,《高山下的花环》一旦能够在香江,在国际上出版,就可以让全世界见识到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
单单基于这一点,自己就有必要帮助这位年轻的作家。
唯一的问题在于,近十几年来都没有作家在香江和海外出版的先例,想要打破这一零的记录,必须向上争取到领导支持。
……
“我赞同你刚才说的话。”
经过一番沉思后,王朦作出表态道,“下次见到文化部门的相关领导,我会向他们反映此事。”
“争取能获得上级部门支持,从而尽快让你的作品走向世界。”
王朦答应了。
许跃新浑身为之一振,挺直了腰板:“有劳您费心。”
“我家在科源社区15幢,最近一直都有时间。”
“等哪天有消息了,还麻烦您能通知我一声。”
“谈不上麻烦,好的作品就该走向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看到。”
上一篇:人手万魂幡?我大炎黄人人魔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