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221节

可等天色一点一点变亮以后,所有人都渐渐确定了下来,烟雾分明是从麻城城中涌出来的!

宋一鹤惊喜道:“必是城内有忠义士绅已杀梅贼,为我开门。”

他接着又看了周围士兵一圈,严肃地说:“战机不可轻失,尔辈违反军纪,罪无可赦,但若敢于先登,斩取一二贼首,或许还可轻议!”

宋一鹤生怕错失掉这个宝贵的破城好机会,便不等刚刚经历了一次夜间炸营,精神疲惫的官兵们休整,当即强令各部投入攻城之中。

官兵们全都怨声载道,大家先是放纵了好几天,又一晚上没睡好,现在巡抚大人还非要强逼所有人立即去攻城?

既然麻城城内已经生乱,等他们自己开城投降不就完了嘛!

在这种心态之下,官军士气可谓空前的低沉。虽然宋一鹤为了尽快收取夺城之功,一再催逼,可所有攻城部队都在磨洋工,人心怯战,毫无斗志,完全就是在装模作样,随便做做攻城样子给抚台看看,然后混混日子罢了。

只有从施州卫调来的土司兵和宋一鹤自己亲自抓的抚标精兵攻城比较卖力,他们先抬来大炮一阵狂轰,很快又发现城头上的守军并不像往日那样迅速以火炮还击,而是毫无动静以后,便和宋一鹤一样猜想城内发生内乱,墙头守军大概已经被悉数调走。

那么此时再不登城,还等何时?

这些精悍的抚标官兵和施州土司兵,心态又为之一变,转而开始带着一种过度乐观的态度,仿佛武装游行度假一般,分成好几支纵队,抬着云梯、唱着小曲儿,便准备轻取麻城。

可就在官军登城到一半时,终于有眼尖的人发现四面城角不少地方,赫然已经树立起了闯军大旗。攻城官兵心中先是一惊,但随即便都觉得闯军尚在中原,怎么可能出现在麻城?必是守军的诈计而已。

“反击!”

正当官兵大为放松的时候,猛然听到城头上传来一片“反击”的呐喊声,人人惊骇莫名,仰首望去,赫然见到一群头戴红缨毡笠帽的士兵,抬铳架炮,对着攻城部队便是狂轰滥炸。

“是闯贼!真的是闯贼!”

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便有无数人跟着呼喊了起来,还有不少人没有听清楚,心中诧异前面的将士在鬼叫些什么?

可当最前排的攻城士兵突然丢下武器向后溃逃,被这几天放纵生活和夜间炸营搞得精神紧张的官兵们,也就顾不上突然出现在麻城城墙上的人到底是谁,只知道学着身边的友军丢下兵器,赶紧逃跑。

不管到底是不是撞上硬茬了,反正跑的比友军快,一定没错。

宋一鹤看到攻城部队突然不战自溃,先是一头雾水,等亲兵告诉他城头上出现了闯军旗帜后,他才痛骂道:“这不过是沈庄贼虚张声势、故弄玄虚而已,尔辈居然为此等鬼蜮伎俩所迷惑,可笑、可笑!”

他越想越生气,干脆亲自带着所有抚标亲兵到前线堵截溃逃官兵,不许攻城部队后撤半步,敢有逃窜者,即令督战的亲兵将其就地正法。

这样强力弹压之下,攻城官军才勉强停住了后退之势,在宋一鹤的强迫下重新冲到前排和守军厮杀。

本来麻城城内的确是发生了梅增智和周文江这主战、主和两派士绅,都在内讧中瓦解的事变,守军战斗力肯定也出现了很大问题。

即便严薪带着红队队员亲上城墙协防,他们这不到一百人的部队,也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太大作用。

但是攻城官军被闯军旗帜所惑,不少人都认为一定是有闯军潜入城中协防。他们对闯军其实并不了解,但也听说过近来三边总督傅宗龙在中原被闯军打得全军覆没的事情,因此心生恐惧,士气更加低沉,攻城愈发不积极,越打越慢,任凭宋一鹤如何上火催促都没有办法。

当日头完全升起的时候,攻城官军还是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可在麻城西北方向数里处的三角山,于山林掩蔽之下,正有大队兵马从大别山南麓潜行而至,他们衔枚疾走,过高山、穿险要,已占有了正对着攻城官军队伍蜂腰处的良好战位。

三角山因其三柱奇峰,状如兽角,突兀苍穹而得名,又因有“笔架飞瀑”的奇观,又名笔架山。“笔架飞瀑”的景观附近,有一处古迹,是元末徐寿辉起义称帝,率领红巾军屯聚于此时留置的铸钱炉。

从大别山南麓潜行过来的这数千精悍劲卒,指挥部就驻在铸钱炉边上,为首的少年将领头戴红缨笠盔,身穿天蓝色箭衣,披挂一件薄皮轻裘,手拈炉旁的一截断箭,从容笑道:“可击矣。”

第256章 会战时刻

随州闯军经过数日夜的连续行军,利用大别山南麓的丘陵密林,有效掩盖了本军的突袭行动。在宋一鹤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自牛心寨出发,绕开了控扼黄安县北路的大城关、白沙关、双山关等大别山隘口,迅速抵至麻城县城西北面的三角山一带。

三角山地势突兀险峻,兼且密林丛生,本就是潜伏屯兵的很好地点。元末时湖广红巾军在抗蒙战事不利时,曾多次潜伏于此,稍息兵锋,卧薪尝胆以待时变,而今李来亨也充分利用了三角山的地利遮蔽之势,使得多达近七千名战兵的闯军主力部队,可以悄无声息地占据一个极为有利的作战位置。

官军尚未知觉到他们攻城部队与围城大营相连接的蜂腰部位,正毫无遮掩地暴露在侧翼闯军兵锋之下。宋一鹤还以为城内士绅已然起兵,正在准备迎接官军入城,而突然被竖立在城墙上的闯军旗帜,大约是梅增智的狡兔之计?

“流寇尚在随州,即便小李贼有飞将之步,也不可能跨过大别山,天降于麻城。我料定这不过是梅贼的狡兔之策、缓兵之计,定然是城内士绅已经起兵,正在争夺城门,梅贼不愿束手就擒,才出此下策,妄图唬吓官兵,尔辈岂能为此等拙劣计谋所玩?”

宋一鹤对于麻城战局情势的悄然变化毫无体感,他一口咬定守军崩溃在即,更加紧勒令手下抚标督战,将从城墙上溃逃下来的败兵就地正法数十人之多,又令亲兵传令说开城以后可以纵兵大掠三日,妄图以此办法刺激官兵士气和斗志,实现宋抚台的夺城之望。

只是官兵们都觉得既然士绅开城在即,自己实在没必要太过拼命,如果把性命交代在胜利的前夜,到时候就算巡抚大人真的允诺纵兵大掠,不是也轮不到自己吗?

所以这些人该磨洋工的,还是在磨洋工。

这对城墙上的守军,不啻是一个最好的消息。当红队将城内主战、主和的两派士绅都一网打尽以后,最直观的负面影响,就算本来领导守军的大量头目、将领消失了。红队队员虽然尽皆敢战锐士,可他们缺乏组织部队作战的经验,也没有本地士绅长久积累下来的威望,即使仓促代替那些被拘捕起来的士绅充任军官,也难以发挥守军的全部战力。

在这种情况下,麻城守军几乎只能靠乡民们的各自为战了。

缺乏大战经验的团勇、乡兵,即使是应对士气低沉、大磨洋工的官军,也表现的险象环生。官军炮火连续轰城,而缺乏军官组织的守军则实在难以做出有力回击,大多时候只能被动挨打。

城墙被实心炮弹轰击的砂石飞溅,到处都是被炮击打伤、血肉模糊的乡兵在惨痛哀嚎。还有好几处防线已被官兵登城,若非红队队员充当救火队,集中鸟铳进行排枪射击,一时震撼住登城的官兵,那么麻城几乎已被攻破。

战事正酣中,在宋一鹤抚标的逼促下,又有更多身手矫捷的土司兵攀爬云梯登城。这些来自施州卫的苗瑶洞兵,攀城如飞,立时就在城墙上夺下一块阵地,后面大批官兵跟着涌了上来,守军支撑不住,阵脚动摇,几乎全线崩溃。

正在城下观望战局的宋一鹤,见到有官兵已把旗帜插到城墙上,欣喜若狂,欢呼道:“我兵胜矣!”

他这时候感到战局已经变成一边倒的局势,胜利早成定局,为了让手下嫡系兵马抢占头功,终于不再做任何保留,将担任总预备队的抚标亲兵也投入攻城之中。

此刻日头高升,阳光照耀在城墙之上,显出一片淡白而近于黄的颜色来。

衰颓的守军乡兵一片又一片地摔倒在城墙上,还有不少失去军官约束的团勇已经溃逃下城,担任救火队的红队双拳难敌四手,怎么都无法止住溃坝之势。

城外的官军则摆成了一条大横队的阵型,毫无保留,全线扑上。抚标精兵鲜丽的衣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破城后的屠掠让每个官兵的脸上都升腾起一片潮红色的狰狞面容,人人眼中都透露着贪婪、喜悦和狂热。

官军攻城队列像一轮新月般,以一条半弧形从麻城的西北面围到麻城的南面。炮火急射,飞石溅落,官兵的呐喊声如海潮翻涌,地动而闪耀,飘扬中的明军军旗像是无数云朵似的,重重叠叠,令守军为之心悸动摇。

“宋一鹤的攻势已经到达顶点了。”

在三角山“笔架飞瀑”的景观一侧,张皮绠带着两名小校飞驰回来。战马停在李来亨的临时指挥部前,过分年轻的小将停住脚步,对少虎帅说道:“官军已经全线扑城,围城大营几乎无人留守,宋一鹤对战场外围毫无警戒提防,这样的用兵简直还不如于大忠之类土寇。”

张皮绠的年龄虽然很小,但他经历过的战事还真不比宋巡抚要少多少,又跟着郭君镇一起讨平了大别山的割据武装,战场大局观和眼界都有了长足开拓,几句话就将战场情势分析明晰。

湖广闯军除了白鸠鹤留守随州以外,其余大将腹心,几乎是全数出动,李来亨对黄麻战局的重视,亦可见一斑。

方以仁虽然并非军旅出身,但他本就喜好戎事,亦能骑得烈马,此时也乘着战马,还收起了他常用的那柄白金骨折扇,转而拿了一副弓箭,微笑说道:“府主,此天赐良机,一战尽收汉东,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还请各队大兵立时出击。”

首节 上一节 221/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