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233节

终于拔剑自刎,死于阵中。李自成获得他的尸首后,将汪乔年的官袍、印信、令箭全部抛入开封城中,威吓守军斗志,尸体则交给最后守在汪乔年身边的那几名官兵,发给他们安葬费用五十两,令他们自己去安葬汪乔年。

剩下未能逃走的近三万官军,几乎被李自成悉数歼灭。而夺路狂奔的左良玉和贺人龙,也没有他们料想的那么好运,可以靠友军顶缸来全身而退。

闯曹联军在歼灭那近三万官军的同时,又派刘芳亮、罗颜清、杨承祖等骑兵将领,带着四千闯军骑兵,沿途袭扰追截,阻滞左镇和贺镇的撤退逃亡。

等到李自成把朱仙镇附近未能逃走的三万人歼灭以后,便又腾出手来,以主力加紧追击左镇和贺镇。最后虽然贺人龙依旧逃回陕西、左良玉也成功逃回襄阳,但他们也都在逃亡的路途上损失了约三分之一的兵马,无论如何谈不上全身而退。

朱仙镇之战遂以闯曹联军的全面胜利告终,此战义军先后歼灭官兵约四万人,缴获军器辎重不计其数。从此之后朝廷在河南除了开封一处据点以外,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闯曹联军的发展和纵横,千里中州易手,战略的主动权彻底落到了义军手中,明廷则由于咽喉被扼,腹心内溃,只能处在一种疲于应付的态势里。

第269章 易道三

安陆古为南郡之地,控扼汉、沔,辐射着江汉平原北缘的云梦、应城、汉川、孝感等县,是李来亨控制区内人口最多、地方最富庶的一座城市。

他把帅府总部从随州迁移到安陆的同时,还把在随州、黄安、麻城、罗田等处地方上颇有影响和威望的乡绅,也全部强制迁徙到了安陆居住。

这种大规模迁徙本地豪绅的做法,目的就在于使得这些地头蛇脱离故土,无从发挥他们的社会关系和乡里能量为祸一方。也使得闯军可以更加方便约束这些具备较强势力,又很容易成为叛乱首领的地方豪强。

这些士绅被强迁至安陆,对于自己的前途,无不感到忧心忡忡。易道三也是沈庄军所属的团练寨主之一,他的堂兄易道暹是梅之焕的好友,是海内知名的文章名士,号称是当今的郭有道、黄叔度之辈。

易道暹在周文江刺杀梅增智时,恰好正在梅府中休息,结果也被攻打梅府的周文江手下家仆打伤,断了一条腿。

这回李来亨从强制迁徙到安陆居住的士绅中,召集了一批头面人物至帅府见面,易道暹因为腿伤无法出门,便让堂弟易道三代表易家了。

易道三是黄州府庠生,崇祯六年、七年间,高迎祥、张献忠蹿入黄麻间活动时,他曾组织过四邑联军与“流寇”作战,取得大胜。孰能料想到,不过数年后,自己不仅会身陷贼巢之中,而且还因为沈庄军事变而见反于朝廷,不得不在贼窝中求活。

他同一起被强制迁徙到安陆居住的好友耿应衢,都站在安陆帅府大门外,排列等候李来亨的召见。帅府还是由过去的德安府知府衙门改建而成,除了新换上一块湖广节帅府的牌匾以外,并未大动,只是依旧按照麻城帅府行辕的架构,拆了花园,搭了一些棚屋以供临时办公之用。

耿应衢也是秀才出身,他们都因为参与沈庄军同湖广巡抚宋一鹤交战的事情,自感已经不容于朝廷,又因为麻城陷落以后,聚集在麻城的团练武装全部被李来亨收编,丧失了以武力抗拒闯军的能力。

现在又被李来亨押送到安陆来,脱离故土,想逃入山中都没有办法——更何况他们多数人对李来亨隐隐抱有几分希望,双方矛盾还没尖锐到让耿应衢等人可以坚定入山避世的地步。

这同后来清军在蕲黄一带以剃发令实行大屠杀时的情况截然不同,易道三、耿应衢等人会不惜一切代价抗拒满洲奴隶主的野蛮统治,却没有同等的决心和意向去抗拒李来亨的统治。

只是想起被闯军营田使、庄使“代”为经营的自家田产,耿应衢还是露出一脸肉痛的表情,低下头来,同易道三小声嘟囔道:“这位小李王真是好大的官威,咱们在这里已等了快要一个时辰了吧?正月的天气这么冷,一帮秦寇架子还这么大,我看贼终究是贼,毫无人主气象。”

易道三将一根手指竖在嘴前,示意耿应衢不要胡乱说话:“你真把李使君当成不懂得杀人的少年稚子了吗?咱们的田产虽然被闯军庄使代为经营,但好歹还留有几分田息。你看其他那些逃去武昌的田主,家中田产庐舍不是全被闯军抄没一空了吗?”

“还有暗中协助周文江作乱的那几家士绅,李使君当时虽然没有处理,可是事后像黄安的孟昧启,还到处造谣闯军屠戮,不就被郝将军抓去拷掠了吗?至今还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呢!”

“唉。”耿应衢听得无奈,只能长叹一声,他们俱是衣冠望族,今日怎么就沦落到排队等候在一个流贼响马之辈的门口呢?

时也,势也!

“嘘,来人了。”易道三看到帅府大门打开,有几名传令的亲兵走了出来,便急忙拍了耿应衢一把,叫他注意一下,千万不要再胡乱说话。

那几名亲兵走到排成两列队伍的黄麻士绅们面前,突然将一大把的明军官印、旗帜丢到了地上。易道三等人初时还以为这是闯军攻占安陆时缴获的东西,可是再细看,却发现那些官印似乎大都是河南州县官员的印信,旗帜也以秦军为主。

士绅们都惊诧莫名,不解其意,这时候已被易道三等人熟悉的李来亨亲信张皮绠带着一队亲兵守在帅府门口,向众人介绍道:“奉天倡义营大元帅于崇祯十五年正月,在朱仙镇剿灭三边总督汪乔年所督秦楚兵马士众十万余人,缴获无算,这些全是大元帅遣人送来的战利品。你们都是读书人应当认识的吧?其中还有秦督汪乔年的私章呢,你们来辨认辨认呀。”

秦楚士马十余万,在朱仙镇全军覆没?

这些搢绅根本不敢相信,宋一鹤和沈庄军被李来亨同时拿下,那是因为湖广官军的主力一部分被左良玉带去救援开封,一部分被丁启睿带去追剿张献忠,然后官军自己又和士绅内讧,才给了李来亨席卷黄麻的机会。

可是现在看来,汪乔年聚集的精兵强将,居然全部被闯军歼灭了?这怎么可能!

易道三和耿应衢都是文人,他们仔细辨认,立即找出了那枚汪乔年的私章。以他们的文化水平,自然知道这绝不是闯军有可能伪造出来的,何况闯军伪造这种东西也没有什么意义。

毕竟朱仙镇之战的事情如果为真,这么大的消息,估计很快就要轰动天下了!

“这……这、这……”易道三想到在朱仙镇被闯军杀至全军覆没的十万兵马,连牙齿都不禁打起了颤来,不过当他看到耿应衢的表现时,又觉得自己这样还算好的了,因为耿应衢已经是两股都在发抖。

张皮绠看着这些被吓坏了的士绅忍不住轻笑了一声,旗帜、印信当然都是真的。

李自成在朱仙镇大捷以后,又派李过追亡逐北,沿途追击向襄阳逃窜的左良玉所部,他们在道路上听到了李来亨攻占黄麻的消息以后,更感到大为振奋。

李过把湖广闯军发展顺利,已经占领德安府和黄州府大部分州县的消息传回到李自成处后,闯王便委派与李来亨相熟的刘宗敏旧部“九条龙”谷可成,让他带了一大批闯军缴获的战利品,送到随州“助威”。

谷可成到随州时,当地正有一群乡绅田主因营田新法而哗变作乱,张皮绠正率军进行弹压。谷可成也不是一个人到湖广来的,他身边还带了数百闯军骑兵,帮助张皮绠平息叛乱后,才知道李来亨已经将帅府迁至安陆,便又将这些旗帜、印信带到安陆来了。

恰逢李来亨刚刚把黄麻士绅强制集中到安陆居住,正盘算着如何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老朋友谷可成的到来,便帮助李来亨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些旗帜印信一丢出去,立即就让黄麻士绅们放弃了抗拒的想法。

“节帅正在府中等着诸位呢,天气这样冷,大家都快进来吧。”

张皮绠这个少年将领,还是一脸笑眯眯的样子。可是易道三、耿应衢等搢绅领袖,则人人都感到背脊发凉,一时间都觉得帅府那扇大门仿佛吞噬阿鼻地狱一般,肯定是有去无回。

但是大家也没有任何别的办法,只能咬咬牙,硬着头皮走进去。不管是要拷掠助饷,还是要搞那个在黄安、麻城都办过几次的公审大会,他们也只能硬挨了!

第270章 公私合营

易道三等一群黄麻士绅小心翼翼走进帅府的时候,李来亨正和他的老朋友谷可成相谈甚欢。这回谷可成虽然只带来数百骑兵,但其中大多都是陕北老兄弟和精锐的三堵墙,只需稍加培训,便可以大大补充湖广闯军的干部资源,巩固李来亨对德安府、黄州府两府地区众多州县的统治力量。

谷可成绰号九条龙,是因为他身上的龙形纹身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在虽然已是寒冬,但他依旧袒露手臂,进到帅府庭院中的士绅们,见到谷可成一身骇人的刺青和疤痕,本就战战兢兢的两股,更加控制不住剧烈颤抖了起来。

李来亨耸了一下肩膀,他对这些士绅领袖的惊惶之态乐见其成,但也感到没必要再继续使用恐吓手段对付他们,便下令亲兵们搬来不少长条凳子。

每三名士绅名流,一起坐于一条板凳之上。搢绅中不乏一些心宽体胖之人,拥挤在一处,手脚伸展不开,就显得分外滑稽。

“谷哥,这些人全是湖广本地的头面人物,你看看怎么样?”李来亨喝了口茶水,向谷可成问道,“三楚衣冠风流,比之汴洛如何?”

谷可成摸摸脑袋,他和老上司刘宗敏一样,是一个坦率耿直而勇悍的粗人,摸不透这些人的小九九,径直答道:“来亨,我实在不晓得这些读书人的心思。不过就我一路看过来,不管是湖广还是河南,有钱人、大户人家最紧要、最关心的一件事情,就是钱财。他们听到闯军说三年免赋也很欢喜,可一轮到助饷的事情,就非得祭出拷掠和夹棍来,才有人肯出钱,至于均田就更不必再多提啦。”

李来亨心中暗笑,他点点头,先一一招待那群黄麻士绅,问其姓名、乡里、资望、功名,摆出一副礼贤下士、大套近乎的模样。

只是士绅首领们也不傻,他们都知道李来亨特地将这么一大群人叫来帅府,绝对是不怀好意。

人人都是隐怨而不敢发,胆子大一些的易道三率先鼓足勇气,问道:“李使君,敢问您将四方搢绅之士,荟聚一堂,究竟意欲何为?是要助饷,还是要什么事情呢?只是要助饷的话,使君也知道,我们的田产全都交给贵军的各色庄使管理,手中仅有田息,并无其他余钱,即便有心助饷,恐怕也出不了多少钱。”

闯军用庄使代为管理田产这一招,不仅遏制了土地兼并、控制了士绅对佃农的人身剥削,也借机摸清楚了本地田主们的收入情况。

首节 上一节 233/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