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275节

邓岩忠一个连县官都做失败的落魄举人,能一下子跻身到李来亨节帅幕府的要职,也算得上是高攀了。

总算邓岩忠本人虽然不通人情,但李来亨稍微接触之下,也感觉他是个忠厚老实的实干派——嗨!李来亨手底下的文人,最缺的就是忠厚老实人呀!

当然,李来亨也不可能让一个根底不清楚的人物,立即就完全把持湖广闯军的司法系统。虽然他任命了邓岩忠做节度判官,但下属的推官,全部都是从各州县营田使、庄使中调任过去的。

未免邓岩忠在节度判官的任上耍什么小聪明,李来亨还让现在担任随州牧、已经经过随州之战考验的陈可新“佐其事”——实际上就是监督邓岩忠。

在用人方面,即便人才和干部的缺口极为巨大,但李来亨还是不会轻易松开口子,随便吸收未经时间考验的士绅文人到闯军核心来。

唉,不过也是因为如此,闯军的基层干部数量,早就匮乏到了极度紧张的地步。

这次庞存的事情,又让李来亨感到必须加紧完善闯军的基层政权建设。现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干部,可是缺干部事情也不能不做,只能一边建设基层政权,一边培养干部人手,走一步路搭一步桥。

闯军是一张白纸,白纸固然有可以任意发挥、轻装上阵、没有历史包袱的优势,可是在这种时候,也会显出缺乏历史积累资源的劣势来。

但是李来亨相比较朝廷,也具备着一项巨大的优势——这就是闯军“白纸”带来的更高行政效率,通过营庄制,李来亨可以在绝大部分自耕农和佃户利益不受损、甚至是利益增加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政权财政收入,增长到朝廷统治时期的三倍、四倍以上。

湖广闯军的辖区内,超过一半的粮食都掌握在李来亨的手中,掌握这种最重要的硬通货,可以让李来亨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补贴基层政权的建设。

方以仁倒是对他建议过,干脆在湖广乡村复辟以三老为中心的保甲乡官制度。可是李来亨虽然好于复古,也只是好于在官衔的名称上复古罢了,真要把具体的制度,特别是最紧要、最关系到一般百姓日常生活的基层政权体制,复古到三老、保甲去?

这种大复辟犯的罪名,李来亨可承担不起。

他的想法是首先将闯军军队中的伤残兵员,特别是本地籍贯的伤残兵员,将这些人下派到各乡、各村担任去负责乡村一级的基层政权建设。

在李来亨看来,乡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首要关键,还是需要建立乡村一级的闯军军事存在,有军事存在作为权威,接着才能把负责司法的判官、推官也下派渗透进去。

总之军事,司法,还有白旺已经在德安、黄州两府地方乡村里建立起来的营田行政系统,把这三者先都确立起来,才能保证不再出现庞存抓捕左良玉时的那种状况。

后世历史中的李自成,采用的办法是直接把闯军的野战兵力分兵驻守到地方上,结果就是随着闯军占领地盘的急速扩大,这些分守兵也成了胡椒面撒大饼,越铺越散,最后是野战主力被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也挡不住士绅武装的反扑。

李来亨目下掌握着近三万野战力量,随着左镇覆灭,襄阳、承天、荆州随时可取,他估计短时间内将闯军的野战力量增长到四万、五万都不是太难的事情。

可是把这些兵力分散到各州县的乡村里,那就一下子捉襟见肘了。

民兵。

最后还是需要把群众组织和发动起来,依靠百姓自身的力量来保卫闯军的基层政权——也只有建设民兵的办法比较靠谱了。

李来亨倒也想直接一步到位,直接在乡村一级基层政权上建设巡警和联防队,可是这对于干部人才的需求缺口未免过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缺人,缺人,这真是李来亨强调一百遍都感到不够的事情。

组织地方民兵的这个职务,顾君恩本来是建议叫做靖安使,但方以仁更了解和熟悉李来亨的癖好,便从唐代官名中取了团练使和捕盗使来用。

只是李来亨觉得团练使这个团练二字,很容易被士绅利用来做复辟之用,所以舍而不用,选择了捕盗使的称谓。

闯军的捕盗使是设置在乡村一级,人员多由本地籍贯的闯军伤残兵员担任。首要职务是组织和训练地方民兵,次要是配合地方上的营田使、庄使清查户口和丈量田地,再次要则是防火防盗防官兵。

总之基层政权你不建设,地方民兵你不组织,乡贤、士绅、族老,他们自己也会组织起来。哪怕闯军的捕盗使不能完全控制乡村,但毕竟可以同地方上的复辟势力争夺民众,总归能起到相当作用。

“啊。”李来亨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崇祯十五年的夏天已经到了,天气日渐炎热,他心中也日渐烦闷,“缺人啊!缺人啊!乐山,咱们夹袋里实在太缺人了!光靠一个随营学堂真是远远不够!”

方以仁尚未回答,顾君恩反问道:“节帅,现在不是已开了节府试吗?不若多开几次科?”

“好直兄不清楚府主的用心啊,节府试选拔的文士不说能不能和府主一条心,要把他们直接派去基层,既是委屈了他们的长才,也是府主自己不打放心。”方以仁笑看顾君恩,你呐还是不懂李来亨嘛,“随营学堂不够……闯军本来就在军中设有扫盲开蒙之班,这个开蒙班也可以如随营学堂例,正式办成一个学堂,用于速成乡官人才。”

“就如乐山所言去办,在随州、安陆、黄安、麻城,都要办乡官学堂才对。”

第315章 庞存回乡

庞存不是一个人回村的,跟他一起随行回到乡里的,还有闯军新委任的本地推官裴守约。

因为闯军中粗通文字的人才已经不敷使用,更遑论熟悉法条、能够担任司法官吏的干部。而司法又关系一般百姓的生死,司法官吏因之堪称是地方政治的最后守门人,尤为要紧。故此,李来亨在此类官吏的设置和任用上坚持了宁缺勿滥的谨慎态度。

如今,闯营的营田司系统在湖广每个州县下面都分区设置了十来名庄使,近期还准备设置同等数量的捕盗使,充当行政机关最末梢的基层官吏。

然而在负责州县司法的州推官和县令麾下,却只有一到两名巡官,负责下乡巡回处理较轻微的案件顺便把庄使、捕盗使擒拿的重案嫌犯押送回州县城处置。

裴守约就是枣阳县唯一的巡官,几乎每天都在枣阳境内各地来回奔波,最近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现在干部人员匮乏得实在太厉害了,湖广闯军现在控制着分散在上万个自然村里的数百万人口,足以胜任庄使、捕盗使的干部却还不足千人,能够担任巡官的更是不过区区百人而已。

虽然李来亨正通过多方渠道培养新干部,但是闯营马上又要接管襄阳、荆州、承天乃至武昌等更广大的地区,基层干部的缺口就更大了。实质上,根据方以仁和负责选拔人才工作的谢徵估计,仅湖广一省,就需要州县以下的庄使、捕盗使、巡官等基层官吏不下二三千人。

所以现阶段,不仅仅是一名巡官要负责全县轻罪的巡回审判和重罪预审,驻在县境各集镇和水陆要冲上的各位庄使和捕盗使,也都要每人管辖几个乃至十几个不等的村落。

在许多地方里,因为人手实在太过紧张,闯军还不得不采取了让庄使兼任捕盗使的办法。

枣阳县的情况还算比较好,因为是复杂的新区,所以配备了较多的干部。虽然巡官暂时只有裴守约一人,但各地庄使和捕盗使都已分别由不同的人出任。

管辖庞存老家的庄使一年前还是德安府城里的一个账房先生,而新上任的捕盗使则是一名在此次战役中断臂退伍的闯营哨总。后者是庞存的老上级,而此次庞存也正是借着代替此人护送巡官裴守约的名义才得以回老家看看哥哥。

想到哥哥,庞存心有疑虑,他脸色不太好看地说:

“承蒙庄使和捕盗使照顾,提携着我哥哥当上了村长。可他除了我这个在闯军里当大头兵的弟弟,一无财二无势,又素来是个性情柔懦的人,怎能办好这里正粮长的差使?”

庞存很不放心地说:“听说庄使还要村长筹办民兵,协助捕盗使维持地方,这可是以前举人老爷、秀才相公们才干的事儿!虽说俺们村没有这许多地面和人丁,可我两个侄女又是被村民们害死,有这层仇怨在,上下之间肯定矛盾重重。他做这个劳什子村长犹如坐在火上烤一般,叫我实在放心不下,不知如何是好。”

裴守约虽然没有功名,但是做过几年的塾师,也替人打过官司,说话带着几丝文气。他看庞存还在担心自己的哥哥,就安慰道:

“庞兄弟,你无须多虑。这边有我们几个乡官帮衬你哥哥,出不了什么岔子。按照节帅的法度,营田租仍是庄使直接设局征收,不许村长包赔;民兵是捕盗使分内之事,他是你生死与共的伴当,又有什么信不过?你哥哥只要能严守法令,不舞文、不侵贪,足以做好村长一职。”

“至于说令侄女的案子”,裴守约则微微一笑,回应道:“今天我来此,不正是为此事而来吗?”

四名闯军新兵在前面为庞存和裴守约开路,他们都是枣阳县招练使征募和训练的新兵。其中一人被编为了推官裴守约的护卫,另外三人则是本县县令和营田使担忧村民抗拒庞安出任村长,特地派来以备弹压的。

只是他们显然是多虑了,庞存几人刚刚走进村子里,就看到村民们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在庞安身边,夹道欢迎。

首节 上一节 275/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