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不求生

明末不求生 第760节

此后孟加拉地区的小国曼尼普尔,趁着缅人被孙可望打垮的机会,入侵上缅甸,反而遭到明军反击。

白文选一路追击曼尼普尔国的入侵军队,直打到孟加拉境内,取得大捷,俘获了男女数万口及牛马数千。

白文选回到恢天府后,便向明朝禀报情况。他认为孟加拉地方遥远,处在顺军鞭长莫及的地方,而当地小国林立,兵力不强,却物产丰富,沿海还有许多基督徒建立的贸易据点可以协助明军立足,实在是天赐复国之基。

孙可望因此坚定了从缅甸攻入印度发展的信心,他抓紧时间招募华人,编练军队,又在缅甸推行了不少非常短视的谋利政策,显然是已经放弃了长期占领缅甸的打算。

第857章 血溅

天法三年秋,天子继承大位已有了三年时间,如今天下大定,云南也已归入版图之中,东南地区,除了厦门、澎湖等岛屿以外,海寇之乱同样悉数平定。

据说海疆经略使刘希尧正在积极同郑森谈判之中,郑森要求称藩的条件,大顺朝堂上下考虑者数量也很是不少,连陛下都颇为意动,如此看来,东南一带连绵多年的战事就要彻底结束了。

边境之患,缅甸僻处海外,明帝远蹿以后,对中国基本上是没有多少号召力了。唯有辽东、朝鲜二地,满鞑子尚占据两处,厉兵秣马,赫然有兴兵再起的态势。

去年代善攻入朝鲜,至今一年有余,朝鲜各地义军纷起,却因为缺乏足够的军械装备和有力训练,遭到满洲八旗的残酷屠杀。

不仅两班士大夫被扫荡一空,连一般百姓也尽遭到屠刀之戮,惨不忍睹,几至极点。顺朝朝中,有不少深明大义的官员,即便李来亨一再用种种借口推迟伐辽救鲜的军事行动,他们也坚定不拔,几乎每次朝会都要重提此事。

更引起京中震惊的,无疑是上个月,来自朝鲜的求援使节团中,竟然有十一个人,同时在开封皇宫的宫门前面,刎颈自杀,血溅金河。

这些使者来华日久,却一直没能说服大顺军出兵。他们日日夜夜都为朝鲜同胞的遭遇产生感同身受的痛苦,当清军又在某道进行大屠杀的消息传来后,使节团的成员们愤慨到了极点,便下定了包申胥哭秦庭的悲壮决心。

他们誓死决定,用自己的性命和鲜血,唤醒大顺朝廷上对朝鲜战事的注意力。

朝鲜十一壮士血溅宫门的事情发生以后,便是天子也再不能对东北战事视若无睹了。朝堂上下的舆论如火沸腾,不少没有经历过明末抗清战事的主战派年轻官员,也都愤然挺身而出,群聚大殿之中,请天子出兵为属国复此春秋大义之仇。

但是那些经历过明末以来连年乱战的老臣们,就持重得多。他们既知道八旗军的厉害,也认为辽东已经地远,何况是朝鲜呢?

伐辽救鲜一事,还是需要从长计议的。

不过也有年轻的官员,慨然道:“从长计议、从长计议,计议已一年有余,计议得满鞑子兵强马壮,由三四万兵马,壮大到七八万大军,如此计议下去,是要计议到山海关前吗?”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吏政府尚书宋企郊直接出列,请求天子治该臣失言之罪。李来亨则坦然笑言:

“太祖太宗的祖宗法度,国朝不因言罪人,此何罪而有?太宰何处此言!”

天子一言既出,朝中舆论风向随即就大为一变。毕竟此前一年多的时间,皇帝每遇及朝鲜事,必顾左右而言他,不是转移话题,便是提起西南战事。

如今李来亨突然要求群臣仔细讨论朝鲜之事,很显然是他认为伐辽救鲜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了。

方以仁暗自捏住手上的笏板,他知道这是因为清军在朝鲜四处搜杀王室后裔已经成功的缘故。根据朝鲜使节及旅朝华商的说法,去年一整年来,代善为了彻底瓦解朝鲜人的抵抗,采取了两个重要措施:

其一,便是大肆搜杀朝鲜王室成员。任何与朝鲜王室有血缘关系,有可能继承王位的人,都遭到清军搜山检海的彻底追杀,以期起到完全断绝朝鲜人民复国希望的作用;

其二,则是满清皇室将其姓氏爱新觉罗改为了金姓,如昭和帝爱新觉罗福临改名为了金福临,代善也改名为了金代善。

满清皇室改姓金氏,便是声称自己的祖宗源头出自朝鲜——这并非是决然虚假的历史,女真建州部确实长期生活在靠近朝鲜的边境地区,双方历史上的交流次数不在少数。

只是代善这种做法,显而易见是为了蛊惑朝鲜百姓。清室改为金姓,又自称为新罗王室后裔,很明显就是为了长期占领朝鲜而已。

李来亨获悉这些情报以后,便基本上能够判断出来,清军在朝鲜的“为王前驱”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

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代善已经把朝鲜文化支柱的王室和两班士大夫都杀戮殆尽,这才做起了改姓换名的工作。

清军正准备把朝鲜变成一块扎实的根据地,却没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顺军的刀锋已经酝酿好了威力,即将对辽东开弓射箭,新的一轮北伐大战也即将爆发。

此时西南战事也已经完全平定,李来亨早就下定将原本驻扎在云南的不少精兵铁骑调回北方,命令他们驻扎在北京一带,进行适应性的训练。

由于东北气候严寒,顺军北伐还需要筹集数量惊人的棉衣棉裤。所以湖北和江南地区,那些最早察觉到伐辽在即的商人们,便立刻加大投资,扩建棉纺织工场,这些消息灵通的人士,以耿应衢为首,随后便会在波澜壮阔的伐辽战事中,捞取一笔极为惊人的理论。

由湖广和江右两大商帮,逐渐发展出来的楚商集团,既具有顺朝的皇商性质,又由于最早采用规模化的工场经营方式,经济实力特别强大,堪称如今大顺排名第一位的商人集团;

由江宁、苏松、浙江三省商帮,发展出来的江南商帮,则以其特别雄厚的财富基础,后来者居上,急速追赶着楚商的步伐。江南商帮同样开始引进规模化的工场经营,并依靠富庶的江南地区作为基础,很快就发展出了不下于楚商团体的财力。

随着伐辽战事在即,这两大商帮团体也纷纷北上,楚商到陕西及山西活动,江南商帮到河北及山东活动,在日后为顺军后勤粮秣军资的筹集,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至于更后来,由楚商建立的“走西口”贸易路线,更是为大顺军远征朔漠西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帮助效果。

后世顺军名将李懋亨、赵自牢、张国武、康大眼这西军四大名将,二十年间扫灭准噶尔、平定青海、远征拉萨、尽灭哈萨克三玉兹,立下了追赶卫霍的不世之功——则楚商所建立的西口贸易路线,裨益巨大。

第858章 青丘州

中国古代的边塞诗在唐代达到了高峰,然而唐朝以后,边塞诗却出现长期不景气的状况。虽然宋元明三代,某些时期,边塞诗某些时期甚至还有过局部繁荣,某些诗人在边塞诗创作上还有过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是这七百年来,毫无疑问,边塞诗的创作在整体上确实处在一个低潮期。

仔细想想这也并不奇怪,宋明两朝疆域范围有限,诗人们缺乏机会见识极西朔漠的雄奇景象,也难以参与到跨越千里的军事远征行动中,自然便无法创作出堪比汉唐的边塞诗。

元朝虽然疆域范围极为广阔,但由于蒙元统治者并不重视汉人文臣,汉臣少有机会参与到这些波澜壮阔的远征活动里,自然也就无法留下描绘边塞军旅的诗文了。

直到顺朝建立,边塞诗不景气的状况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自从大顺王朝建立以后,由于世祖一朝五十年,开国重视边功,多对外用兵,大军穷极西域、北达冰海、西拓瀛洲、南渡大洋,许多诗人跟随大顺军将士的步伐,有幸见到了域外种种瑰丽不可思议的雄奇景观,因此得以留下了大量描绘军旅的边塞诗文。

边塞诗如枯木逢春,在宋元明三代的衰落以后,出现了一派中兴景象。

顺朝边塞诗的繁荣,以诗歌的众多和诗人的广泛为一大特点。

魏晋南北朝留存后世的边塞诗不过二百多首,文化最为兴盛的唐朝,留给后世的边塞诗也不过两千多首。

而顺朝留存后世的边塞诗总量,粗略估计,竟然达到五万首以上,达到了此前古代边塞诗全部总量以上的惊人数目。

同时,顺朝边塞诗人的创作队伍,也大大扩展了。

从作者的身份来看,除了文人学者以外,帝王大臣、边将征帅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大量的职业旅行家、冒险家、外交官员、科研学者、洋务商人、移民群体、遣戍流人,也都陆续加入创作行列,使大顺一朝的边塞诗,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特殊样貌。

也使得顺朝边塞诗的文风极为多变,不仅涉及边塞的雄奇风光、军旅的艰苦生活,而且常常有描写旅途冒险、少数民族特殊习俗、探索活动的精彩刺激和移民群体融入本地生活等等的多样化题材。

首节 上一节 760/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成了仁宗之子

下一篇:大宋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