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颂

北颂 第1101节

  吕夷简对于赵祯的提议,没有太大的看法,但他也没有急着附和赵祯,反而推脱了一番,“此事涉及到兵事,不如等寇季到了以后,商讨一番,再做定夺,官家以为如何?”

  吕夷简原以为,他说完这话,赵祯会下令召见寇季,却没料到,赵祯摆了摆手道:“不必了……邕州永安军大营里的蛮兵作乱的消息,朕昨日就收到了,也跟四哥商量过了。

  昨夜,朕就已经和四哥出具的文书,让永安军大将军领兵出营。

  如今文书应该已经出了开封府境内了吧。

  朕现在告诉你们的,就是朕个四哥商讨过以后的结果。”

  吕夷简三个人闻言,张大了嘴,有种骂娘的冲动。

  合着我们今日得到的消息,你们昨日就收到了?

  合着我们激动了半天,你们却早已做了决定?

  那要我们三个干嘛?

  更重要的是,我们白妥协了?

  三个人心里虽然这般想,但却没这般说。

  因为赵祯和寇季所作的一切,皆在规矩之内。

  如今全大宋的禁军调动,皆在赵祯和寇季二人手中。

  其他人插手不了此事。

  寇季是枢密院的枢密使,枢密院又是比肩内廷的二府之一。

  所以赵祯和寇季二人即便是不告知给他们,也能给大宋的禁军下达命令。

  一切都在规矩之内,他们也没什么好说的。

  二人有没有破坏规矩,连同内廷的差事也一起私底下决断了。

  吕夷简三人对视了一眼,眼中的神色格外复杂。

  通过这一件事,他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兵制改革后的不同。

  兵制改革之前,枢密院要调动兵马,那必须要拿到朝堂上,跟满朝文武议论一番的。

  就算不通过满朝文武,那也得跟内廷的三位宰辅商量一下才行。

  兵制改革之后呢?

  调兵遣将根本不通过内廷,只要赵祯和寇季点头,兵马就能迅速的被调动起来。

  最关键的是,赵祯和寇季若是不将兵马调动的事情说出来的话,那谁也不知道,他们将那一支兵马调动到了什么地方。

  也许不知不觉间,一支万人的兵马就出现在了你眼皮子底下。

  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简简单单就能让兵马不懂声色的出现在任何他们需要的地方。

  以后有人想跟赵祯和寇季作对的话,最应该做的就是守好消息。

  一旦守不好消息,让消息泄露了出去。

  那么一觉醒来,很有可能就躺在千军万马的注视之下。

  就问你怕不怕?

  吕夷简三人在推测到了这一点以后,心里格外的不舒服。

  他们倒不担心赵祯和寇季会调动兵马对付他们。

  他们主要是感觉到了自己的权力不削弱了,同时也感觉到了,枢密院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人畜无害的衙门了,而是一个真真正正跟内廷相提并论的两府之一,是一个可以跟内廷分庭抗争的衙门。

  内廷、枢密院,在大宋一直内称之为两府。

  只不过内廷一直是一枝独秀,枢密院就有点名不副实。

  兵制革新以后,枢密院的权力增大以后,就不同了。

  枢密院成了可以跟内廷媲美的衙门。

  朝堂以后再也不是内廷的一言堂了。

第0729章 我包拯,遇到了两个骗子!

  北宋初期的权力核心的制度构建比较特别,是两府三司制。

  三司如今已经被罢黜,不去提它。

  现在说说两府。

  两府分别是西府和东府。

  属于大宋最高的权力机构。

  西府指的就是枢密院。

  东府指的就是内廷。

  由于内廷办公的地方在政事堂,所以民间百姓也称呼其为政事堂。

  由于内廷是中书门下二省合成的,所有一些人也将其称之为中书门下。

  一些不了解大宋两府三司制构建的百姓,总是会将政事堂当成是官家和宰相们一起办公的地方,其实不然。

  首先,东西两府皆在皇宫之外,官家怎么可能天天跑到宫外去跟宰相们一起办公呢?

  官家自然是待在宫里,宰相们要跟官家一起办公,那也得在宫里。

  所以宫里办公的那个地方,叫资事堂。

  这便是政事堂和资事堂的区别。

  西府以前名不副实,在重文抑武的政策下,一直被东府压着打。

  如今经过了一场兵制革新,彻底站了起来。

  已经有了跟东府打擂的资格。

  作为东府三宰,三个人心里自然不痛快。

  但不痛快归不痛快,三个人并没有反对此事,反而默认了此事。

  兵事加强带给大宋的好处,十分直观。

  他们三个人固然追求权力,但没必要因为追求权力,阻止大宋变强。

  更重要的是,西府以前被压着,那也是前三任官家的心思,他们为了防止武人作乱,推行重文抑武的政令。

  如今赵祯不再压着武臣,他们自然也不会紧紧的抓着重文抑武的政令不放。

  三个人心情郁闷的在资事堂等了许久,李昭亮到了资事堂。

  三个人就邕州兵事跟李昭亮商量了一番,然后由李昭亮写下了调令,派人将调令快马加鞭的送去了邕州。

  邕州的兵事处置妥当以后,吕夷简三人各怀心思的离开了皇宫。

  寇季担任恩科文试主考的事情,已经因为他们妥协的关系,变成了定局,再闹下去也无济于事,他们也就没必要再劝诫赵祯了。

  此后一段日子。

  朝廷都在为突然加开的恩科忙碌。

  寇季在秋中的时候,出了府门,去了一趟开封府,主持了开封府的解试。

  解试放榜以后,寇季就继续蜗居在府上著书。

  眼看快要入冬的时候。

  一位老农打扮的人,牵着一头驴,驴拉着车,晃晃悠悠的出现在了汴京城的官道上。

  老农看着很朴实,着一身灰布麻衣,头戴着斗笠,斗笠上罩着一层黑布,走路的时候慢悠悠的,不断的打量着汴京城官道两侧的田地。

  到了一处地头,老农有些渴了,解下了腰间的水囊,往嘴里灌水,只是水囊里的水喝尽了,他只能走到田间去找正在收割豆子的农夫讨水。

  农夫见他朴实憨厚,就赏了他一碗水。

  老农小心翼翼的尝了一口水,眼前略微一亮,有些意外的道:“熟水?”

  熟水,指的是烧开的水。

  农夫听到老农这话,乐了,“你居然知道这是熟水?”

  老农抱着碗,美美的喝了一口道:“喝得出来……”

  农夫闻言,笑着道:“听你的意思,经常喝熟水?看来你是个大夫。”

  老农有些好奇,见农夫坐下了,他也跟着坐到了一边,疑问道:“怎么讲?”

  农夫笑呵呵的道:“看你的样子,估计是到汴京城去投亲,你应该不是久居汴京城的,所以不知道熟水里的说法,你又惯用熟水,那你必然是大夫。”

  老农笑着道:“熟水还能有什么说法?”

  农夫傲然道:“当然有,这熟水的说法,是从寇府传出来的。说是寇府的一个仆人,整日里生病,府上的管事以为他偷懒,就将此事告诉了小寇公。

  小寇公得知了此事以后,过去查看了一番,发现仆人的病症源于生水。

  小寇公说了,生水中有鬼怪在作祟,没有经过烈火煅烧,饮入腹中,必然生病。

  想要避过病症,唯有用烈火煅烧,将其中的鬼怪给烧死。

  小寇公那是什么人,那是我大宋第一聪明人,他说的话,自然不会有错。

  仆人听信了他的话,用烈火煅烧了一番生水,饮用下去以后,立马病愈了。”

  老农耐心的听完了农夫的话,失笑道:“据我所知,小寇公很少过问仆人的事情,府上的一应事务,都是夫人在管。

  而且,小寇公不信鬼神,所以不会拿鬼神说事。”

  农夫听到了老农这话,脸色瞬间就变了,“你一个外乡人,你懂什么。我就在瑞安镇上住着,小寇公说这话的时候,我可是在一旁听着呢。

  我亲耳听到的东西,岂能有假。”

  老农闻言,笑着摇头道:“那么说这话的肯定不是小寇公……”

  “胡咧咧!”

  农夫气急,骂了一声,从老农手里抢过了水碗。

  但见到了老农一脸风霜,又于心不忍的将水碗重新塞到了老农手里,哼哼道:“你一个外乡人,敢在汴京城说小寇公坏话,那就是讨打。

首节 上一节 1101/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权倾南北

下一篇:南宋第一卧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