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汉风华从扫平西域开始

大汉风华从扫平西域开始 第64节

这种情况下除非投靠“贤良方正”,否则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不过作为一名军人,想要跟一群软骨头的投降派混在一起,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杨友,给某弄坛酒来!”感慨万千的张越向杨友吩咐道

“明公何事烦闷?”杨友却没有马上行动。

张越摇了摇头,起身叹息道,“痛惜吾大汉损一大将……”

赵意却在一旁撇了撇嘴道,“那李都尉小肚鸡肠,算的了什么大将,以某观之,为明公提鞋都不配,明公又何必如此伤怀……”

张越闻言却是低头一笑,“看来这赵意还没有忘记昔日张掖之辱啊!”

杨友这时也道,“明公,赵意说得没错,那李都尉或许有才,但确实不是什么做大事之人……”

张越摇了摇头,“尔等知道什么,让尔去拿酒,反在此聒噪……”

……

翌日,醒来后,用过朝食,张越先是前往贰师将军府。

将军府中李广利不但热情接待了张越,还给了张越几封信让张越到达长安后,去帮他拜见几名贰师系的重要人物。

这让张越感觉异常惊讶,这分明就是把自己当成了贰师系的重要一员啊……

第93章 参观水利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张越望着敦煌城外的景象,不由自主的吟起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谁写的其实张越已经不记得了,如果不是突然有感而发,恐怕也想不起这首诗了。

张越感觉自从收到李陵战败投降的消息之后,自己突然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了!

“走吧!”

张越叹息一声,向随从们吩咐道

这一次张越没有骑马,而是坐上了由李广利提供的一辆轺车。

轺车是汉朝官方车驾的标准式样,比战车、方厢车更轻便,车舆上方还有一个伞盖。

和后世一样,车也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不同身份的人乘坐的车的标准也不同。

首先就是驾车马匹的数量,其次是车的构件质地,车盖大小用料,最后是车舆的颜色,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用错了,那都是大罪。

虽然张越才是比千石的别部司马,但因为有大功,而且这一次他还代表了贰师将军,故李广利这次给他配备的轺车却是按照二千石的标准配备。

除了轺车外,随行人员也同样按照两千石的标准进行安排,各种随从加起来竟然有数十人。

虽然比起清朝时期动辄数百上千人的仪仗相差甚远。

但也足以让一般人望尘莫及了。

杨友与赵意两人则意气风发的护卫在两侧,两人见到张越坐上了那代表两千石的轺车,竟比自己坐了还开心。

“明公,那长安城到底是何模样啊?”

行走在路上时,杨友突然感慨的询问道。

张越想了想,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也不知道。

不过想到后世见到的汉长安城的复原图,他不禁神往的道,“长安啊,那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城市……”

杨友感叹道,“真是令人神往!”

夕阳时分,张越一行人来到了敦煌以东第一个驿站。

因为天色已晚,时间上已经来不及赶到下一个驿站了。

张越决定索性提前休息,今晚就在这个驿站住下休息。

进了驿站,张越才猛然发现这个驿站竟然在后世大大有名。

这里竟然就是后世顶顶大名的贰师泉所在地。

只是这个时候它还叫做悬泉亭。

看看时间还早,张越索性把此地的亭长寻了过来。

“徐亭长,可否为某介绍一下这悬泉亭?”张越微笑的询问道

这亭长也是一个懂事的,见上吏询问,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叫上吏得知,这悬泉亭,之所以得名,皆是因为亭之南侧山中悬泉水.....”

经过亭长的介绍张越才知道这里几年前才刚刚建成。

不过发展很迅速,如今已经是敦煌一处重要的屯垦之地。

因为正好在交通要道上,所以在此地设置了驿站,负责一些接待工作。

知道这里是敦煌重要的屯田基地之后,张越决定在此地多停留一日,看看这里的屯田情况做的如何。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说不得还能学到一些东西。

而且据这徐亭长所说,悬泉亭如今可是敦煌屯田第一的所在。

翌日,在徐亭长的带领下,张越带着杨友以及两名护卫出了驿站。

他们一行人先是去看了看那徐亭长竭力推荐的悬泉。

看过了悬泉,张越主动提出想看看此地的屯田。

那徐亭长先是面露犹豫,不过随即就满脸笑容的答应了下来。

这悬泉亭的屯田委实不错,不但全部使用了代田法来耕作,而且还到处都修建了灌溉用的沟渠。

“上邦之富强,不在城池之大,不在庙堂之高,而在田亩沟渠。”

张越不禁想起了后世唐朝时外夷对中国的评价。

“听闻明公向以擅屯田而著称,不知此地可能入公之眼……”

听徐亭长这么说,张越不免感到脸红,自己一向自认为屯田做的不错,但比起这悬泉亭来却是大大不如啊。

轮台所处的地理环境水文条件其实与此地差别不大,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用好那些水资源呢。

与此地相比,轮台的水利系统,几近于无!

“徐亭长,可否为吾等介绍一下,这里的沟渠?”张越虚心求教道

“上吏请看这里!”

徐亭长指着最大的一条沟渠道:“这里就是悬泉亭最早、最大的一条堰渠。“

“也正是有了此堰,吾悬泉亭才能成为敦煌郡最好的屯田之地!”

张越点点头,仔细的查看起那些偃渠。

这些偃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主偃渠与分偃渠共同构成。

显然这些大大小小的水渠都经过精心设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精密的灌溉系统。

“杨友,给吾好生把这些偃渠都画下来!”张越吩咐道。

“诺!”

杨友答应一声,就要去寻笔墨。

“上吏不必如此,下吏处正好有偃渠之图……”徐亭长笑着道

“如此多谢徐亭长了!”张越正了正衣冠躬身一拜。

徐亭长吓了一跳,赶紧避开道,“上吏不必如此,这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吾敦煌各亭皆有此物……”

张越却道,“此物在敦煌虽是一般但在越心中却是无价之宝……”

张越一边说着话,一边取出一块玉佩,欲要赠送给那徐亭长。

徐亭长本不愿收,不过在张越的再三请求下,这才把那玉佩收入怀中。

“明公且稍待,下吏这就去把图取来……”

“如此就有劳徐亭长了!”

徐亭长走后,杨友却是在一旁道,“明公何必对一区区亭长如此客气?”

张越却是笑了笑,“尔不懂!”

张越在偃渠边等待了大约两刻钟,那徐亭长已然满头大汗的赶了回来。

“明公,此物就是偃渠之图了!”

“多谢徐亭长了!”

张越命杨友收好图,满意的伸了伸懒腰,愉快的看向四周。

在他眼中这些堰渠实在是太美了,它们就像是敦煌的动脉和毛细血管,将河流与农田相连。

到了春季时,充沛的祁连山冰雪融水可以通过沟渠,源源不断滋润田地,那是何等美丽的景象。

看着眼前的画面,一个宏大的计划已经在他的脑海中展开……

第94章 长远规划

张越一边参观,一边思索着如何在轮台,乃至于西域建造出类似的水利系统。

虽然现在轮台人力还不充分,但张越相信在自己的努力和整个大汉的支持下很快就会有改观。

如今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就是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最关键的自然就是农业生产。

想要把西域打造成大汉向西扩张的基地,关键之处就在于农业建设和生产。

而水利建设正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明公吾轮台亦该有如此偃渠啊!”

杨友这时也认识到了偃渠的重要性。

张越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错轮台亦当有如此偃渠!”

首节 上一节 64/3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有我在,何人敢言灭秦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