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244节

  一方面是道路问题,另一方面就是环境气候了,就像朝廷流放那些勋贵世家前往边境开拓,就算是有准备之下,能够安全到达的也只有七八成。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死在路上了。

  而即便是到了之后,在边地生活,水土不服,再加上各种猛兽毒虫,三年之后,有五成人口活下来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很多人都会因为各种疾病死于非命。

  如此高的伤亡率,中原那些百姓若不是活不下去了,根本不愿意到这里闯荡。连普通百姓都不愿意去,你指望那些世家、豪强、勋贵会去主动开拓吗?

  王宜不否认,勋贵、豪强、贵族们有开拓进取之心,就如同当年邦周鼎立,分封天下诸侯,那些诸侯很多都是筚路蓝缕,披荆棘暴霜露,如此才有尺寸之地。但是现在的世家、豪强、勋贵可不愿意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朝廷也只能鼓励开拓,而不能强令百姓去开拓。

  伴随著大乾立国以来,儒家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从原本被法家、道家、墨家压制,到现在已经可以将道家、墨家压下去有了可以和法家分庭抗礼的底气。

  大乾立国百五十年,各种问题也纷纷出现,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自然也感受到了。甚至有不少人提议变法,但是法如何变,却是众说纷纭。

  王宜并不是昏君,天资比普通人强一些,远不是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他明白,变法是极为重要的。他也想要变法,可是却找不到足以托付大任之人。

  他没有遇到当年如同公羊朔、孙叔敖、伍子胥、吴起、商鞅这种可以托付大事的重臣。所以变法改制一直没有推行。

  他知道,若是变法不成功,其所造成的后果,会严重影响到大乾,还不如原本不变法改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吾师!”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朗朗的读书声在乡间响起,在大乾,孟子的地位并不比孔子低,甚至因为孟子的理念激进,反而更受到王室的偏爱。

  真实历史中,孟子的思想学说并不受到当权者喜欢,因为孟子具有反抗精神。皇帝更喜欢那种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雷霆雨露,俱为君恩。

  但是在大乾皇室看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仇寇。

  王氏一族不希望百姓成为顺民,不希望以后说起来,大乾百姓是这个世上最能忍受压迫的,只要有一点活下去的希望,他们就不会造反。

  这样的百姓,那些肉食者不会有一点感激,一点怜悯,他们只会更加肆无忌待的压榨。

  子珏不想看到诸夏的百姓成为这种样子,他希望百姓有反抗精神,若是百姓敢于反抗,那些食肉者阶层就不敢肆意压榨逼迫。

  这也是为何,大乾朝廷对儒家和墨家一直都不进行打压。当年李斯向乾皇上书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其中的儒就是儒家,而侠就是墨家。

  李斯当年想要借故打压儒家和墨家,让法家独大,但是一直都没有被通过。

  墨家在朝堂上虽然不如儒法两家,但是在基层百姓中,依旧有很高的人望。他们游历天下,看到不平事就要管,天生就具有侠义精神,只不过法家一直对墨家这种侠以武犯禁很不爽。

  诸子百家,其中一些学派已经凋零,或者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渐渐消亡,但是依旧有不少发展鼎盛。

  很多圣贤之道,经过发展之后,在实践中不断磨砺,不断改进,顺应潮流,越发壮大了。

  经过朝廷一百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打开私学之后,民间传道讲学之风鼎盛,有大量士子出现。即便是普通平民百姓,也有出头的机会。

  这些饱读圣贤之道的士子在进入学宫之后,再经历一番学习,考核,就会成为政坛上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些士子很多依附于宗室,外戚,毕竟现在三公加上内相都是宗亲和外戚或者公室来担任。

  士人虽然也有担任三公或者左右丞相,但是会有宗室和勋贵进行制衡。朝廷需要维持平衡。

  大乾想要做官,有举孝廉、朝廷征辟、荫封、战功以及学宫考核。

  举孝廉这种多是各地州郡官员举荐,而走勋贵门路举荐的也有,但是两者的名额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相互举荐亲属后辈。

  这种举荐相当于勋贵、官宦世家的基本盘。而学宫考核则是取仕最多的一种。

  历史虽然偶有反复,但是总体是往前的。这些经过一轮轮考核通过而升上来的士子,没有一个是蠢人。

  这些人在政治上、军事上虽然不如勋贵起步高,但是他们更为聪明。勋贵这种依靠血脉传承的贵族,不可能每一代都天资绝顶,总会出现庸人。

  但是那些士子不会。再这样一代代的竞争下,勋贵、官宦世家们从占据优势,再到以后的势均力敌,再后来就落于下风。

  经学世家取代血脉贵族是不可阻挡的。

  现在朝廷中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经学世家的兴起,已经占据了朝廷一半的位置,依靠血脉、依靠祖辈荫封的贵族们越来越无力了。

  朗朗的读书声响起,在书院外的一颗大树下,两人正在树下对弈,但是两人的心思却没有放在棋盘之中。

  “天下百姓生活愈发艰难,若是照此下去,距离揭竿而起已经不远了!而朝廷却迟迟没有动作。”

  “朝廷不是一直都在移民吗?若是那些百姓愿意移民,不也是一条出路吗?”与其对坐的白面书生说道。

  “百姓开拓九死一生,朝廷若是强令,那是在逼迫百姓去死。”

  “百姓不愿死,那勋贵、豪强就愿意死了?天下那有这个说法?”

  “那就坐视这煌煌大乾坠落不成?”

  “那就看朝堂之上,兖兖诸公了。”

第531章 变革(1)

  “大乾昌盛,那些百姓怎会是朝廷对手?现在的他们远远威胁不到大乾社稷,大乾江山依旧稳固,按照现在的趋势,大乾再延续两百年也没有什么问题。那士子淡淡说道。

  “难道天下就只能如此?”另一个士子不愿接受,毕竟作为儒家士子,他们心中有著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刚刚的蓝衣士子将手中的棋子放入棋盘中说道:“你我二人不过白身,操心这等国家大事做什么?朝廷之中,聪慧之人何止百数?哪用的上我等?好好下棋吧!”

  “也是,在其位谋其政,我等不过一白衣,想再多又有什么用!”

  西域,残阳如血,黄沙千里。

  杀喊声响彻四野,数万大军正在交战,就在这个时候,远处的土坡上一支五千人左右的大军宛若洪水一般直冲而来。

  正在厮杀的两军根本来不及重整队形,五千骑兵横冲直撞,直接将其中一方截为两断,然后相互配合进行绞杀。

  “殿下,乌孙王此番大败,想必没有再战之力了,咱们何不趁机彻底将他们消灭?”

  “不可大意!”王固看著远方的战场,此番他率领五千大军,汇合了凉国神庙军以及西域都护府大军,前来驰援郑国,几番苦战,总算是将乌孙国击退。

  “乌孙国百万国民,铁骑十万,若是真拼命,即便是击败他们,咱们也讨不了好。”王固摇摇头说道:“更何况咱们还要去救援龟兹和碎叶。”

  自从两年前,朝廷派遣大军西进,王固就和西域五国大军一起在这里不断征战。除了乌孙人、大宛人,匈奴人也不断侵袭西域,如今西域可以说是到处战火。

  小国在挣扎求存,大国在扩充实力,大乾虽然在西域实力不若,但是西域广阔,士兵需要分别镇守,根本无法平定混乱。

  好在,在击败了乌孙之后,若是将大宛国击败,大乾就有人手和时间重新安定西域了。

  西域战乱,连续两年商业中断,已经让朝廷税收减少了数百万。这一条商道对大乾很重要,从敦煌一直往东,河西四郡、陇右关中,这些郡县,每年上缴的赋税有一半都是因为这条商道。

  没有了这条商道,河西四郡、陇右很快就会衰落。与此同时,朝廷失去了数百万贯收益,再加上北方边境也不安定,朝廷再次陷入财政不足的状况。

  朝廷没钱,事情就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北地因为胡人纷乱,镇北都护府已经彻底控制不住局面了。

  十二部匈奴、扶余人、鲜卑人以及其他杂胡部落混战。镇北都护府军力根本无法压服这些部落。当年朝廷为了节省钱粮,将镇北都护府撤销大半,划分匈奴十二部,放松了对匈奴人的监控,结果造成了今天的状况。

  大乾朝廷以前只想著压制匈奴,结果匈奴的力量被压下去,其他草原部落却趁机崛起。当初一家独大的匈奴,现在已经变成了三分草原。

  虽然摄于大乾威势,这些胡人不敢进犯,但是一些小动作却是层出不穷。如今草原之上,胡人部落众多,若是能够一统,将会是大乾朝廷的心腹大患。

  关中一场大雨,解除了关中的旱情,狂风吹过,云层向东偏移,接下来的关东也开始降雨。雨水滋润了北方有些干裂的大地。

  雨水落在洛阳城斑驳的城墙之上,墙缝中的青苔也变得更加翠绿。

  王宜站在宫城的城墙之上,远远眺望著眼前这座城市,作为大乾帝国的中心,这里是当之无愧的经济文化中心,虽然是雨中,但是那条朱雀大街上,商队依旧往来不绝。

  超过五十万人口的洛阳城,是朝廷收取税收最多的城市,但是根据家族中的计算,洛阳城各种税收都在下降。

  自从建兴五年之后,朝廷的税收都在缓慢下降,仅仅从税收上就能看到,朝廷现在一日不如一日。但是虽然看到了,但是皇室并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和朝廷以前遇到的情况不一样,甚至和先淮时期诸侯国的情况都不一样。那个时候诸侯国战乱、横征暴敛不计其数,但是只要君主贤明,取消苛政,国家很快就会恢复实力,但是大乾却不是如此。

  王宜虽然只是守成之主,才能中人,但并不昏庸,也没有进行什么压榨百姓的诏令,朝堂之上兖兖诸公虽然不说一心为国,但是朝廷正常运转,并没有出纰漏。

  各地出现灾情也会及时救援,下面有勋贵、官宦世家、豪强做的过分了,也会进行清理。但是天下还是一步步的走到了现如今这个局面。

  朝廷的问题很简单,人口在增长,但是生产力的增长却远远比不过人口增长。

  朝廷在不断的迁徙移民,将犯了事的官宦世家、勋贵豪强流放。这一步没有走错,但是却只能减缓。

  前些日子,朝廷中进行商讨,想要迁徙一些勋贵、豪强、官宦世家到边地。但是受到的阻力很大,提出这个问题的官员也草草放弃。

  毕竟若是通过了派谁去?好好的没有犯罪坐法,将人家全家赶到边境?只怕只要这条政令通过,天下顿时就要乱成一片。朝堂也会变得乌烟瘴气,别想再治理天下了。

  对于这条政令,甚至就连皇室也有很多人反对。

  皇室当中,面对这种情况也在进行讨论,如何改革变法,其中最激进的是将所有的勋贵、豪强、官宦世家全部清理,将他们迁徙边地。

  这些掌握了大量土地的勋贵、豪强、官宦世家,若是全部被清理,大乾立刻就会空出来大量土地、权利,仅仅是土地就能够让大量百姓有了田亩,可以将现在的情况往后拖延上百年。

  但是这样做之后,朝廷就彻底控制不住天下了。大乾万里疆域,亿万子民,难道仅仅依靠皇帝就能管束的吗?只怕累死他都做不到。

  或者将皇室、公室子弟,分封各地管辖一地,处理政务,但这和当年邦周分封并没有什么区别?到时候用不了几十年,这天下又变成了先淮诸国了。

第532章 变革(2)

  皇室中想要改革,甚至朝廷中也有不少人想要改革。有不少人人为,改革变法是解决一切弊端、矛盾的灵丹妙药。

  他们认为改革变法能够成功。

  但是实际上皇室收录的大量资料中,这里面有大量国家变法的经验和教训,有改革成功的,有改革失败的。

  一次成功的改革是非常困难的,改革的方向也并不总是正确的。

  当年申不害变法成功在韩国推广开来,看上去也成功了,并且也让韩国暂时强盛起来,但是很快变法恶果就出现了,其官员精于术,过于强调术,造成君王和大臣精于权斗。

  改革若是方向错了,那么再坚持下去只会错上加错。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其中还需要君臣之间有莫大的毅力和坚持,需要一往无前的精神,面对阻挡、困难不动摇。

  改革方向的正确更是需要君王和臣子有极高的智慧,并且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听上去很简单,甚至觉得变法方向正确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我们这些后来人觉得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站在现在,看向的是过去。

  在不知道标准答案的时候,你如何去做?是一往无前,还是及时改变调整?一往无前,你怎么判断是正确的。及时改变调整,你怎么知道不会动摇君王改革的意志?

  这也是为何很多大臣即便是知道变法改革的好处,但是真正愿意做的人却寥寥无几。

  王宜知晓自己不是雄才大略的始皇帝,也不是太宗,他自己没有成功改革的信心。他对自己有著自知之明,知晓自己是守成之主。明白胡乱变法、朝令夕改对国家的伤害远远超过了不变法。

  在这种情况下,丞相晁错上书言变法。

  晁错作为丞相,他很清楚的变法的困难,而且因为其曾历任州郡,清楚地方的情况。在看到大乾现在这种情况之后,晁错经过几番研究之后,决定向皇帝上书,请求变法。

  现在大乾实力强大,朝廷还有绝对的掌控力,武力充沛,即便是出现一些错漏,也能够及时改正。现在的大乾还拥有试错的机会,若是继续等下去,大乾继续衰落,没有了试错机会,可能大乾就再无力变法了。

  这个时候的大乾就像是一个壮汉,身体出现了一些毛病,医治一个生病的人,总比看著他一点点病重死去的好。

首节 上一节 244/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下一篇:穿越三国,招募一百零八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