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164节
这才是嬴稷想要询问的问题。
白起瞬间沉默了,脸上的神色迅速变得僵硬起来,他就应该知道王上这次绝对不会是没有什么事情就把他叫过来的,更不会仅仅是因为“魏国和赵国间的战争”而同时喊他和陈昭来。
陈昭反而是比白起多了几分坦诚和淡然:“无论是于公于私,臣都觉着是公子子楚做的更好。”
他抬起头,正视着嬴稷的眼眸:“公子傒是从魏国入手,想要离间魏王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失败了。”
陈昭嘴角勾勒起一个笑容:“或者说,公子傒从选择魏国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失败了,因为魏王不敢在这个时候怀疑信陵君,或者说他敢怀疑信陵君,但却不能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动手。”
“倒是公子子楚的选择十分正确。”
“赵王对廉颇的不满早已经是满朝文武皆知了,而廉颇因为生性高傲所以对一般的奸佞之臣更是不屑一顾,所以想要挑拨离间赵王与廉颇之间的感情,从而使赵国元气大伤,这是可能的。”
嬴稷微微挑眉:“这是于公?”
陈昭点头:“不错,这是于公。”
嬴稷笑着盘腿坐在两人的面前,端起面前的酒爵一饮而尽,之后才说道:“那么于私呢?”
陈昭嘿嘿一笑:“虽然我猜到了公子子楚的私心,但此时却并不适合告诉王上,毕竟这是子楚公子为王上准备的惊喜。”
“臣也是之前突然灵光一闪,这才是猜到了子楚公子到底想要做什么的。”
子楚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别说嬴稷了,白起都有些好奇了。
但他也知道这个时候不适合问,没见到王上问了都被礼貌性的“委婉拒绝告知”了么?
若是他问了,无论问得到问不到都是一个问题。
如果问到了的话,岂不是说明他的面子比秦王还要大?毕竟就连秦王询问,陈昭都没有说。
如果问不到,其实两个人之间会有些尴尬?
要知道,有些矛盾就是因为最初的尴尬而开始的。
白起并不想得罪这位右相。
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他想要安安稳稳的离开这个世界,安安稳稳的活到他撑不住死了的那一天,能活着为什么要死?哪怕是苟且偷生,那也是活着
嬴稷却并不在意,坐在那里微微眯着眼睛开始思考。
子楚到底想要干什么呢?
这一点,不仅仅是嬴稷猜不到,就连奉了子楚的命令办事情的吕不韦也猜不到。
昭襄王四十七年的冬天,当战争进入到白热化的时候,赵王发怒了。
他连下三道诏书斥责廉颇,说廉颇辜负了他的信任,只知道一味的防守而不知道进攻,这才导致了如今赵国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
在斥责了廉颇之后,赵王决定听从自己宠臣的建议,任用一直在边疆抵御匈奴,所以名声一直不显眼的“李牧”为将,替换掉了旁人眼睛中已经失去“锐气”的廉颇。
知道这个消息的李牧本人也是十分惊讶,他没有想到赵王竟然能够看到他
于是,这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将军便千里迢迢从边疆赶到了战场上,他替代了廉颇。
回到封地的廉颇并没有因为赵王的行为生气,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赵王在有事情的时候求自己,但没有事情的时候,或者有能够替代他的人的时候将他抛弃。
家中的廉颇晃悠着手中的酒爵,脸上带着疲惫和无奈之色。
他为了的也不是赵王,而是赵国,而是那已经故去了的“恩主”赵惠文王。
当年若不是赵惠文王力排众议,要为他封君,他或许如今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士兵罢了。
或许展露了一些头角,但那又能够如何呢?
赵国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才了。
廉颇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伴随着无尽的哀愁,这位战场上有着赫赫雄威,甚至有着“刽子手”之称的将军,终于露出了应当有的疲态。
他的年纪已经不算小了。
或许身体依旧健康,但精神和心里上的“负重”却一点点的增多。
昭襄王四十八年,魏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依旧在继续着。
而赵王再一次对某位将军不满了,因为他看不到战争获得胜利的希望,于是赵王再次听信了宠臣的话语,启用了已经故去的“马服君”的儿子,那位有着大才声名的“赵括”为将。
公子府中。
公子子楚长长的叹了口气,将心中的那一口浊气全部都吐了出来,他看着面前的棋局,微笑着自言自语道:“终于是走到了这一步了。”
当年的平都之战并没有让三晋“元气大伤”,顶多是受了一些“小伤”而已。
嬴子楚心中的目标早就不是和公子傒斗气,争夺所谓的下一任太子的位置了,他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开始将眼光放长远,将格局放大,而去图谋天下!
他不仅要谋人,还要谋国!
昭襄王四十八年,赵括为将。
这是一场灾难。
至少对于赵国来说,这是一场灾难,因为赵括虽然口头上谈论军事十分厉害,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实操能力。
也正是因此,在昭襄王四十八年的这个秋天,天下人都看到了一出好戏。
一出由魏王、赵王、赵括、李牧、信陵君魏无忌所主演的好戏。
昭襄王四十八年八月,赵括跳进了信陵君的陷阱当中,所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死伤惨重,据后来统计至少死了一多半,他的编制只剩下了七八万人。
而这七八万人还如同丧家之犬一样在赵括的带领下逃亡。
昭襄王四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不知为了什么缘由,赵括与赵国士卒发生了矛盾,在二十七日的夜晚赵国士卒发生了哗变,他们杀死了这位或许害死了他们“家人”的主将。
而次月,赵王听说这个事情的时候,连忙派遣之前为将的“李牧”为将,但李牧并没有能够改变这个格局。
魏国军队在魏无忌的带领下步步紧逼,此时的赵王对李牧已经失望透顶。
他却并不知道,能够在短时间整顿好一支已经军心涣散的“队伍”有多么难,而李牧又做的多好,他只是看到了李牧节节败退。
昭襄王四十八年九月三日,赵王再次下诏请求信平君出山,替代李牧为将。
昭襄王四十八年十一月,在廉颇的带领下,这支部队再次与魏国的军队陷入了白热化的争端.
就在这个时候,赵王身边的宠臣提议向秦国求援。
而秦公子子楚却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帮忙可以,但是不能白帮忙,用“李牧”来换,理由很简单,因为缺少抵御匈奴有经验的将领。
这是一个很扯淡的理由。
但是赵王信了。
于是,昭襄王四十八年冬腊月,秦国插手了这一次的战争。
而后来六国的君王们都在后悔。
尤其是赵王,悔的肠子都青了,他不该让秦国插手的。
覆水难收。
PS:今天是休息半天的日子哦~之前有跟宝宝们说过的,每周休息半天,养精蓄锐。所以今天只有一章啦。
第174章 “准备”
然而与六国国君的“后悔”不同的是,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几乎是要开心的大笑出来了。
不,不是几乎要笑出来,而是真切的笑了出来。
他看到了这一场战争背后给秦国带来的东西和利益,于是一直没有在“公子傒”与“公子子楚”争斗中表示态度的秦王嬴稷,第一次当着所有人的面夸赞了公子子楚。
公子傒以为这个夸耀已经是结束了,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告诉他,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简单的开始。
昭襄王四十八年,秦国参与到了赵国与魏国之间的战争。
秦王嬴稷应赵王的请求,派遣出了“太尉”“武安君”白起,在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魏王下意识的觉着心中有些冷的发抖,上一次白起出山还是因为燕国与齐国之间的战争。
那一次,燕国名将“乐毅”大败而归,燕国甚至被人打到了蓟城国都之下,燕王亲自素服以往,敬献九鼎之一才换取了“和平”。
就这还是因为燕国和秦国之间隔了一个赵国,所以秦国才没有直接覆灭燕国。
魏国和秦国可是紧紧挨着的!
于是,魏王开始心惊胆战了,他害怕燕国之前的下场就是魏国之后的下场,然而他的弟弟信陵君魏无忌却给他写信让他不必担忧,哪怕白起很强大,哪怕廉颇很强大又能如何?
他打不过难道还不能守城么?
除非秦国真的抱着要覆灭魏国的心而来,否则魏无忌自认自己是可以扛得住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
昭襄王四十八年,白起+廉颇,加上秦国与赵国的联军与魏无忌所带领的魏武卒撞上了,这位闻名天下的“信陵君”不愧是信陵君,他一个人便抵抗住了战国四大名将中两位的联手进攻。
足足两个月,秦赵联军不得寸进。
也正是因为如此,信陵君的名声再次名传天下,所有人都觉着信陵君原来竟然是这么一个强悍的人!他们之前只是以为魏无忌军事上的才能“尚可”,更多的是人格魅力!
可如今看来,信陵君有的不仅仅是人格魅力,更是旷世大才!
昭襄王四十八年,在信陵君阻挠了秦赵联军三个月后,秦公子子楚在某次宴会上醉酒失态,表示他竟然没有想到魏国能有魏无忌这般的贤才!
若是秦国能够得到这样的贤才,那么秦国便能够比现在更加强大!
秦国甚至愿意用十座城池来换取信陵君魏无忌!
只要魏王同意!
当然了,这话天下人都没有真的当真,毕竟他只是秦公子,连太子都不是,更何况太子也做不了秦国的主。
而在这场宴会后,天下之间信陵君的名声更加远扬了,所有人都开始钦佩起来这位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
战场上的情况更加焦灼了,但比战场上的形势更加焦灼的是魏王的心。
他没日没夜的看着那些赞扬魏无忌的奏疏,看着魏国的情报系统带回来的天下君王对于魏无忌的称赞。
魏王紧紧的抓着面前书案上的绢帛,手上青筋暴起,脸上满满的都是狰狞。
“呵”
魏王喘着粗气,但他的理智还是控制着他不要做出来什么动信陵君的事情,因为目前他尚且没有感受到来自魏无忌的威胁.
昭襄王四十八年的年末,秦王嬴稷在与众臣欢庆新的一年的时候,在喝醉了的情况下大笑出声,他表示幸亏魏无忌不是魏王,否则秦国恐怕就危险了。
信陵君的人格魅力天下人都知道,门下更是有那么多的门客和大才,随便挑出来一个就有成为“国相”的才华。
上一篇:我死守四行仓库,被周姐直播了?
下一篇: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