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第233节
“是啊,是啊,那个胡大山,才运了七十多袋呢,国师真是厉害啊。”
众人又纷纷点头。
“宋公,奏疏写了吗?”工部侍郎张文想起了什么,眼巴巴地看着宋濂。
对于张文的话,宋濂含笑不语,没有说什么。
很快,那份随着粮队送出的奏报,便迅速地抵达了灵丘县境驻扎的京营大营。
而在这京营大营里,上万人马紧急召集在此。
枕戈待旦。
除此之外,兵马司、东厂以及各部所驻人员,也早在此焦灼地等候了。
这上万京营骁骑,挑选的尽是精锐。
而因为朱元璋的重视,亲自下旨命李文忠在此坐镇。
无数自大同,自灵丘县,自京师来的消息,在此汇总。
内阁大学士,几乎被人‘绑架’般,只带了些许随扈,便贸然进了灵丘县。
而根据犹如沙子一般掺入灵丘县的校尉和力士,将灵丘县全境的消息带了出来。
大军驻扎于此,没有贸然进入。
是因为这里的道路根本无法通车马,俱都是羊肠小径,即便是粮队,也只能靠人力朝里面运送粮食。
而人力运粮,损耗极大。
大明供应边镇的军需,大致的损耗比是九比一。
也就是说,大明征用一个民夫背着一百斤的粮食倘若到了锦州,那么这个民夫来回在路上的损耗,可能需要吃掉九十斤粮。
真正落到锦州的粮食,便可能只有十一斤左右,其余的,统统在路上损耗掉了。
灵丘县现在的环境,一万大军进入,若是事先没有征调数万民夫源源不绝地朝里头供粮,是无法满足大军的粮草供应的。
因而,现下只能驻扎在外围,多派斥候和探马打探消息。
一旦发现贼人,大军在此,既可震慑,真到了逼的急了的时候,也能派一队精锐急行进入山里。
眼下李文忠唯一能做的,就是派大量人手清理官道!
虽然这道路曾被陆涯的人清理了一遍。
可他们清理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条可以通过的路径,只求进入灾区而已。
可真正要供大量军马进入,且还能使补给跟上,
";"'渝寒?"";
'"?却需不断将乱石清理出来!
否则大量人马贸然进去,这简直就形同于是让一群有刀有枪,却没有粮吃的军队进去抢灾民们的口粮。
没有粮草,即便是京营的精锐,李文忠也无法保证一群饿兵能约束得住的。
不过……大量厂卫自里头带来了许多的好消息,让李文忠的心稍稍地宽了些。
里头根本没有发现盗贼踪迹。
传闻中所谓的数千盗贼,如此巨大的数目,一定会有巢穴,而且活动范围也一定广泛。
只要一探查,肯定能发现踪迹。
而事实上,所谓的盗贼,是子虚乌有。
“老天保佑啊!”李文忠忍不住地看向身边的王全,他紧绷了很久的面容,终于舒缓了一些。
“还有好消息呢!”王全笑吟吟的道:
“我的人发现了一处营地,里头有大量的灾民,国师等人都在那里,不过……里头到底什么情况,带回来的只是一面之词,咱家近来,说实话……做什么事,心里都没底,到现在都不敢跟陛下报喜,就怕还出什么岔子,因而命人继续探查。”
李文忠颇为认同地点头,不由叹息道:
“你说紫金山那帮人,瞎折腾什么,一群读书人,在那样的艰苦的环境里能做些什么事,国师…咳咳……”
李文忠顿了顿,又道:
“还有这清理官道的事,刻不容缓,可民夫不够用啊,应天府也不知做什么吃的。”
一阵牢骚之后,却是听到外头有人大声道:“报,山里来了奏报。”
奏,奏报……
李文忠一听奏报,顿时打起了精神,连忙道:“进来。”
一个校尉匆匆进来,手里拎着一份奏报,边道:“乃粮队送出来的,据称乃是宋阁老所书。”
众人皆是眼前一亮。
宋濂这时候还有闲心送出奏报,想来里头就更妥当了。
李文忠接过奏报。
这是一封不同寻常的奏报。
没有蜡封,也没有盖印。
想来是山里头的情况比较艰苦,便连纸张都是寻常读书人的用纸。
与其说是奏报,不如说是一封书信。
李文忠低头看着这折叠起来的纸,看了看王全道:“王公公,这奏报,直接快马送入宫中去?”
王全皱眉,心里暗骂李文忠。
这可是宋濂的第一手消息。
和那些细作、探马所送出的消息完全不同。
宋濂在山里的观察,肯定是异于常人的。
这是一份对于他们眼下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得看看。”王全道:
“虽说大臣奏疏,无关人等,不得轻易查看,可眼下里头的具体情况,还未彻底弄清楚,咱们受命在此,身负重任,倘若这里头有些重要的讯息,而我等失之交臂,出了问题算谁的?”
李文忠想了想,点头道:
“行,那就看!”
李文忠利索地将折叠的纸展开。
李文忠一目十行看过去,脸色越来越奇怪起来。
这……这是啥奏疏?
太奇怪了。
宋公这也太阿谀了吧?
王全和李文忠的目光从奏疏里抬起来,相互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一头雾水的样子!
这是宋公的语气?
怎么会对国师这么推崇?
李文忠想了想,担心道:
“会不会是被人冒充的?”
王全则是笑了起来:
“曹国公显然是和文字打的交道少,有此疑问也是情有可原,可咱家呢,平时却是时常舞文弄墨的。”
“这样的字,一气呵成,乃宋公的字迹,宋公的行书,岂是寻常人模仿得了的吗?”
“嘿嘿……除非宋公是被人用刀架在脖子上,才写出了这个,否则绝无可能伪造。再者说了,以宋公之能,倘若真被人胁迫了,他随手在这奏疏里留下一些伏笔,谁看得出?”、
王全笃定地道:
“所以这份奏疏,绝对发自于宋公的肺腑,断不会有错。”
“……”李文忠的脸有点僵。
他觉得自己像是吃了死苍蝇一般。
一个太监,虽是说得恳切。
可人家的意思听着很刺耳啊。
不就是说自己是个大老粗,没啥文化,和文字打交道的时间少吗?
这姓王的一句咱时常舞文弄墨。
那口吻,真如骄傲的小公鸡一般。
不过王全这话倒是说得在理的,李文忠只得道:“既如此,就立即发出去,好早些将这奏疏送到陛下的跟前吧,这是好事啊,有了宋公的手书,看来……里头是绝对安全了。”
说到这里,李文忠大叫一声:“来人。”
外头立马有小校匆匆进来,李文忠将奏疏交给这小校道:“加急送通政司,不得有误!”
“遵命。”
大帐里,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每一个都觉得自己的肩头轻松了几分。
没出事……便好!
一旦出了事,可就糟了。
李文忠松了口气:好啊,真好……”
王全想了想,突然道:
“不成,人追回来。”
“什么?”李文忠一愣。
王全匆匆忙忙的吩咐了一句。
过了一会儿,那预备要送出急报的校尉便又将奏疏送回了王全手里!
上一篇:1662,奋斗在路易十四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