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83节

  “是那位贾公子给的,他的丫鬟五儿也受了风寒,这是贾公子在宝应抓的药,说是五儿吃了就好许多,让我给小姐也煎一碗。”

  “是他。”她想起那个站在船头宛如谪仙的身影,那个将自家族学贬的一文不值的少年。

  “小姐,他这个人还挺好的,对自己的丫鬟都这么疼。”

  自从那日偷听了父母的谈话,可卿心中便悲郁难平,再加上前几日贪看江景吹了风,与其说是身病,倒是心病原因多一些。

  她喝了药汤,似乎觉得胸中郁气消了几分,问道:“这几日你和那个晴雯像是玩得挺好。”

  瑞珠一边收拾药碗,一边服侍秦可卿躺下,说道:“嗯,晴雯性子爽利,挺好相处的,就是嘴巴厉害了些。”

  “我这几日都歪着,也不用你一直在身边,我自己躺着歇就是,你去找晴雯玩吧,到了金陵,也没时间在一起了。”

  瑞珠还有些小孩心性,一脸欣喜道:”那小姐你好好歇着,我就在楼下,每一刻钟我就上来瞧你。”

  再往后几日,眼看着就要到姑苏,贾琮送的那几剂草药竟很有效,瑞珠煎了两次给秦可卿喝了,竟就大好了。

  瑞珠见小姐气色好了许多,每次进小姐房间,都看到她在绣棚上绣一块雨天青的帕子,看来心情也好了许多。

  官船到姑苏时,秦业见女儿的病也好了,便不在姑苏停靠,沿江直上金陵。

  这次陛下对兴建大慈恩寺极其关注,他不敢耽搁行程,能早到金陵一日便好一日。

  本来经过扬州,出于礼貌,贾琮是想拜会一下黛玉的父亲,如今在扬州任两淮巡盐御史的林如海。

  当年黛玉送他那本林如海的读书札记,曾对他的学业帮助很大,他和林如海已类同一字师的缘法,过路拜望也是应当。

  只是这次是皇差,他一个八品官不好自作主张,行程以此次营造之责的秦业为准。

  也只能等下次机会来拜望林如海了,好在金陵离扬州也不算太远。

  官船过了镇江,便进入浩浩长江。

  这天一早,天色还是半昏黑的,贾琮便拉着两个丫头到船头看日出。

  五儿和晴雯都知道,自己这位爷虽爱读书,却不是什么书呆子,自小爱玩,稀奇古怪的花样还特别多。

  在洛苍山那几年,不止说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冬看雪,春赏花,夏天钓鱼,秋天赏枫,早上会去看日出,晚上还经常说晒月亮看星星的话,她们早就习惯了,也爱陪他玩闹。

  晴雯穿得伶俐,站在贾琮身边,望着水波涛涛的江面,想起三爷说将来大江上能造出那种怪桥,小丫头有些浮想联翩。

  五儿外面披着一件立领青缎斗篷,将整个娇躯裹在其中,更显肤白如雪,韵致怡人。

  东面江水连天之处,露出一点红光,几乎在瞬间,让江水晕上一大片跳跃的金黄,天地在这辉煌灿烂的奇光中渐渐苏醒。

  晴雯俏声嚷道:“三爷,你看多好看呀。”

  火红的朝阳将五儿的脸庞染上一层胭红,更显娇艳,她将身上的斗篷又紧了紧,柔嫩的小手不经意间又被贾琮握住。

  船楼二层的窗户被打开,露出一张清艳绝世的俏脸,似有些陶醉的,望着涛涛江水中那一汪火红。

  她旁边是目光灵动的瑞珠,望着船头那三人,说道:“小姐,你快看,这琮少爷可真稀奇,一大早带了丫鬟看江景。”

  可卿将视线从江中火红奇景中收回,看向站在船头如玉树芝兰般的少年。

  朝阳将她的俏脸映得通红,手中一条雨天青的手帕在江风中飘舞。

  她的父亲给她选了显赫豪门,庚帖已换,婚事已立,她这一生已尘埃落地。

  一股悲凉落寞充斥在她的心中,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纵然世间还有美好,却与她无关了。

第123章 临别赠绣帕

  官船行至申时,金陵城恢弘的城郭轮廓已进入视野。

  浩浩汤汤的江涛中,出现一块三面悬空的巨大山崖,形同展翅欲飞的春燕,便是金陵城东有名的燕子矶。

  此时江上出现一只蚱蜢快船,在江水中劈波斩浪,飞快向官船驶来。

  船上人物俱精神抖擞,身穿军卫官服,头戴黑纱毡帽,桅杆上挂着青绫白字旗号,上面写着金陵卫水监司。

  官船上的水兵上前沟通后回报,是金陵卫水监司得到消息,特地派船来导引水路。

  等到火红晚霞爬满天空,贾琮等人乘坐的官船,在水监司快船的引领下,终于进入金陵龙潭港。

  龙潭港是金陵第一大外江船埠,从大运河南上北下的船只都会在这里停靠转运。

  自从大周在金陵、宁波、福州开设市舶司后,外夷各国商船也常会沿江而上,至龙潭港买卖贸易货物。

  金陵与宁波、福州相比,虽航道宽敞便利稍有逊色。

  但金陵位于大周南北要冲之地,世有虎踞龙盘之称,是大周境内仅次于神京的第二大城,其富庶甚至还在神京之上。

  因此不少外夷商船弃易就难,入海之后沿江直趋金陵,行贸易之事。

  近的有朝鲜、东瀛、真腊、暹罗等国,远洋的有鲁密,弗朗机,和兰、弗朗西、英吉黎等国。

  各种外洋的新奇玩意飞快流入金陵省。

  如钟表、银器、壁毯、可可、番果、各类外洋奇淫技巧之物,在金陵这种大城几乎随处可见。

  甚至连鲁密统、佛朗机炮等犀利火器都流入不少,好在少数有识之士认识到火器威力,上书朝廷,及时对其流入进行管控。

  码头上已密密麻麻停满了各种大小商船,但其中一艘船体较大的商船最引人注目,因为整艘船经过严重焚烧,只能勉强漂浮在水上。

  船头部位还能清晰的看出樱花徽章,据贾琮所知,日本在江户时代,樱花就已成为武士的象征。

  这难道就是曲泓秀提到的,那艘被焚烧的东瀛商船?

  官船靠岸后,水监司带路的蚱蜢快船上,一位三十不到精干青年快步登上官船。

  向秦业出示卫所号牌,号牌上标注金陵卫水监司千户所总旗刘海。

  这位刘总旗年纪不大,但处事利索,冷静缜密,先查验秦业和贾琮的皇事告身,又细看过工部与礼部的衙门谕令。

  一切都确认无误后,才安排港口的水监司兵丁搬运随船行李货物。

  这时码头上已停靠了不少马车,其中几辆马车上还绣着贾字徽号,今早官船过镇江时,贾琮就让郭志贵提前下船先行去金陵老宅报信。

  这几辆马车应该是来接他们的。

  贾琮下船时看到身后不远处,秦可卿戴着帷帽,亭亭玉立站在那里,江风吹开帷帽上乳白轻纱,那风华绝世的容颜若隐若现。

  到了码头,一个二十左右家仆装束的人跑来,正是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

  “琮三爷安,下午老宅就得了郭志贵报信,说三爷今天就到,府里的车马已等了多时了。”

  贾琮点了点头,先让五儿和晴雯上了马车,又让兴儿带着家仆搬运行李。

  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喊他,回头看去,只见瑞珠对着他招手,又快步向他走来。

  “琮少爷,小姐说你送的草药,治好了她的风寒,所以送你个小物件聊表谢意。”

  贾琮见瑞珠递给他一个元宝状精美荷包,粉白绫缎面,上面绣着清波禽鸟,里面似乎还装着什么东西。

  心中生出些暖意,虽然在船上这么多天,两人从没说过话,不过秦可卿倒是个有心人。

  “回去帮我和你们小姐说,贾琮多谢她的心意。”

  “嗯。”瑞珠目光灵动,笑着点了点头便回去了。

  贾琮向那边看去,正见到秦可卿上了一辆马车,那弯身折腰姿态,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好。

  他打开那荷包,里面有一条整齐折迭的雨天清软烟罗手帕。

  手帕上面绣着一轮明月,月下一株枝叶婆娑的桂树,树上开满星星点点的白花,下首还绣着四个字:蟾宫折桂。

  手帕绣工精致秀丽,图文相宜,观之可爱。

  想来是秦可卿知道他刚在院试中取了案首,才取这吉祥的意思绣了手帕,而且这手帕上的图案,可不是一两天能绣好的。

  自己只是送了几幅草药,散了她的风寒,她便花了这么些功夫,绣了这样一幅手帕相送,是个挺可心的女子。

  贾琮与秦业寒暄了几句,正准备上车回府,迎面走来一个儒巾襕衫中年人。

  “这位可是荣国府贾琮公子。

  “正是在下。”

  “学生是应天知府门下幕宾严元亮,奉知府大人之命,来请贾公子和秦大人过府,大人已在府上摆下酒宴,给二位接风洗尘。”

  那人见贾琮脸上有几分迷惑,又笑道:”知府大人和贾公子是连宗兄弟,名讳时飞。”

  贾琮回过神来,应天知府不就是那贾雨村吗,那年他和黛玉同路至神京,因有林如海书信引荐,贾政才帮贾雨村谋了应天知府的肥差。

  荣国府二房一个五品官,居然能毫不费力帮他谋了一个从四品的官职,让贾雨村见识到贾家手中巨大的能量。

  他是利欲熏心之人,吃到这样的甜头,岂有不可劲巴结的,当时便提出与荣国连宗,认了贾政宗侄的身份。

  倒是和他的学生林黛玉成了同辈,这等举动还是有些无耻的。

  不过贾琮如今到了金陵,实在没必要白白得罪这条地头蛇,况且这人是什么货色他比谁都清楚。

  于是让五儿和晴雯先行回府,他和秦业去赴贾雨村的接风宴。

  到了知府后衙,在花园的一处轩亭中,贾雨村早备好了酒宴。

  贾琮见到了这个知名已久的人物,见他腰圆背厚,面阔口方,眉眼俊朗,竟是个生得很体面的人物,一点看不出奸邪之气。

  贾雨村满脸笑容的迎了上来,说道:“琮兄弟,秦大人,今日能有幸与二位在金陵相聚,当真难得,蓬荜生辉啊,哈哈。”

  秦业不过是个五品营缮郎官,如今竟被高他一阶的应天知府请来接风洗尘,颇有些受宠若惊。

  却没注意到,贾雨村寒暄时,却是将贾琮的名字还放在他之前。

  贾雨村请他不过是顺便罢了,真正要请的却是贾琮。

  他虽已得了应天知府的官位,但这人禄心炽热,尚嫌乌纱太小,总想着能再进一步,因此对中枢神京动静一向关注。

  得知这一年里,贾家出了贾琮这样极出众的子弟,不仅夺了本年雍州院试案首,还被圣上亲封了八品官身,甚至还入宫面了圣。

  而且荣国府话事人贾存周,几年前就将贾琮放在二房亲自教养,对他器重疼爱尤胜亲子,这小子说不得会是荣国第三代扛鼎之人。

  看清了这些事情,又遇上贾琮到金陵自己地头上出皇差,他岂有不去未雨绸缪,亲近熟络,将来也好作为攀附高位的助力。

  只是他做梦都想不到,他面对的这个十几岁少年,对他而言就是个妖孽,对他贾雨村的根底心性,真比他自己还要知晓得入木三分。

第124章 此中有蹊跷

  贾琮见这贾雨村谈锋颇健,可能是他游宦多年,也算见多识广,又是进士出身,一身才学也算不俗。

  酒席上和他们闲聊,常常有独到精辟言论。

首节 上一节 83/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