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骥行三国

骥行三国 第4节

  “武陵?”关焉有些诧异,“没听说要出兵武陵呀”。

  赵骥断然道:“我料定朝廷必会以偏师出武陵”。

  历史上,刘备以马良为使者,说动五溪蛮夷在武陵郡发动叛乱,但后来被吴将步骘平定,马良也殒命于此战。

  赵骥之所以想去武陵,是觉得如果自己能自领一军的话,在这条进军路线上会有更大的指挥自由度,一旦形势不对,能更方便跑路。

  “朝廷真会出兵武陵?”关焉将信将疑,“如果真如你所料的话,我会尽力争取”。

  “你能给我多少人手?”既然已经决定参战,赵骥自然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源。

  “给你一百人,都是我父亲亲训的刀盾兵”,关焉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之情,“他们全是能够以一敌十的军中精锐”。

  “除了刀盾兵,还能招募些擅使长兵器的人吗?”

  “长兵器?”关焉摇摇头,“关家部曲多是使短兵的,你为什么要找使长兵器的人”。

  赵骥心想,反正也瞒不过关焉,干脆径直相告:“我有家传的阵法,需要配备会使长兵器的人”。

  “什么阵法呀?能告诉我吗?”

  “鸳鸯阵!”

第8章 孔明荐才

  成都皇宫中,刘备快步走下殿来,亲热地拉着诸葛亮的手,把他引到殿中道:“孔明专程入宫,必有所教,快速速讲与朕知晓”。

  诸葛亮此前一直对东征持反对态度,今天居然主动前来献计,刘备将之视作诸葛亮的态度转变,君臣一心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诸葛亮是个务实的政治家,之前反对东征是他的职责所在,就算触怒皇帝也不能不说,但现在东征既然已成定局,那他身为丞相,又不能不为了取胜而全力辅佐。

  刘备和诸葛亮携手步入正殿,只见正中摆着一张大案,几个陶制的士兵人俑就摆放在荆益交界处的地形图上,侍中马良、荆州从事王甫静静的侍立在旁。

  诸葛亮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口说到:“臣近日于东征略有心得,敢请陛下赐教”。

  诸葛亮看着刘备问到:“依陛下估计,东吴将用何策以御王师?”

  刘备看向案上的地图,并没有立即回答,侍中马良看看身边的王甫,见他没有任何表示,便轻吁口气后主动接过话头道:“东吴以李异、刘阿部屯驻巫县,另有宜都太守陆逊所部屯秭归以为后援,想来是要封锁航道,使我军不得轻出峡口”。

  刘备仍然默不出声,既不肯定马良的意见,也不表露自己的想法,诸葛亮向着马良点点头,暗中递去一个赞赏的眼神,说到:“季常所言不错,但李异、刘阿既非东吴重将,所领也不足万人,绝不可能阻截我军于峡口,东吴方面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吴军主力又将如何行止呢?”

  诸葛亮和马良早在刘备流亡荆州前就相识多年,两人彼此欣赏敬佩,称得上是相交莫逆,马良方才默契地出声接过诸葛亮的话,就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万一和刘备的意见相左,如果由自己来出头,就可以把这件事变成两个臣子间对战事的讨论。

  马良目的已经达到,便顺势说到:“敢闻丞相高见”。

  诸葛亮指着地图点点巫县的位置说:“我军击破吴军前锋不难,但东吴主力现在并无集聚峡口的迹象,说明他们没有和我们决战于此的打算,若是对方一路退却,至夷陵城凭险而守,我军又当何以自处?兵法有云,百里争利必厥上将军,何况此去夷陵数百里不说,还尽是崇山峻岭,一旦相持不下,怕是只能粮尽而还”。

  “未算胜,先虑败,孔明果然心思周密”,刘备抚掌赞道,“朕对丞相所虑亦深以为然,那依你之计,该当如何?”

  诸葛亮闻言一怔,刘备于此战得胜的信心极为高昂,之前群臣大多反对东征,但他仍然力排众议坚持出征,诸葛亮本以为自己的这瓢冷水会惹得刘备不高兴,至少不会赞同自己的意见,也做好了被责备的心理准备,没想到竟是猜错了刘备的心思。

  诸葛亮偷眼望向马良,却见马良向自己微微一笑,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刘备也预见到了此战的困难,而且很可能已经有了对应的办法,马良、王甫他们今天就是在和刘备商量这些事情。

  诸葛亮这下更宽了心,照着赵骥的话原样讲到:“宜出澧水,至湘水以西,打运动战,因粮于敌,吴军应接不暇,只能分兵防御,可以各个击破”。

  “咦”,刘备的笑容顿时僵住,显然诸葛亮所言和他的想法是不同的,他思索了一阵,转身双手扶案,眼睛死死的注视着地图上的荆南四州陷入长思。

  好半天后,刘备才抬起头,望向对面的马良,露出笑容道:“好计,没想到孔明和季常竟不谋而合”。

  马良朝诸葛亮拱手一笑,然后又转向刘备:“丞相的计策较臣更胜一筹,臣不过是想召五溪蛮兵扰动武陵一郡,牵制东吴别部而已,丞相却是着眼于整个荆南,这番恢弘的气度乃是臣所远不及的”。

  刘备对马良的话未置可否,但却饶有兴致的问荆州从事王甫道:“国山,你昔随云长镇守荆州多年,对荆州地理多有了解,你觉得此计可行否?”

  王甫默思片刻后答到:“荆南多山,唯长沙有米,若是单单以五溪蛮兵扰动武陵一郡,只恐作用有限,丞相建言游击于湘水一带,迫敌分兵守御,然后伺机而动、歼敌于野,当为上策”。

  “不过嘛”,王甫顿了顿又续道,“五溪蛮兵不习战阵,若是在深山之中,尚有与吴军周旋之力,要是让他们出了山阵而后战,只怕不是吴军的对手”。

  “国山所言极是”,诸葛亮早已考虑到了王甫的担忧,“臣以为当由陛下大张旗鼓佯出夷陵,掩盖我军企图,调动东吴主力,再以重将别率主力出荆南,则吴军进退失据,荆州可失而复得矣”。

  此言一出,刘备沉吟不语,马良、王甫也大气不出,诸葛亮心中暗叹,来之前他已预料到了刘备此刻的反应,在关羽、张飞皆已亡故的眼下,朝中已经没有在忠诚和能力上都值得刘备信任的将领了,刘备现在只信他自己了。

  何况,任何时候,身为臣子却劝皇帝将兵权交付他人,都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

  这些道理诸葛亮都明白,但为了汉室大业,为了他自己的理想抱负,身为百官之首的他又不得不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马良咳了一声打破沉默:“不如…不如退一步,还是陛下身率主力出夷陵,荆南用一偏师足矣”。

  该说的都已经说了,诸葛亮本份已尽,也不再强谏,笑道:“其实此计非吾所设,实是另有旁人”。

  “喔?”刘备的表情明显有些意外,“且待朕猜上一猜”。

  刘备心想,若是朝廷重臣的话,自然会自己当面献计,需要诸葛亮代为献计的,该是年轻一辈的策士,而且多半与诸葛亮关系亲近。

  “是马谡?”这是个喜欢夸夸其谈的年轻人,虽然不如他哥哥马良稳重,但这种想常人所不能想的计谋倒是很符合他一贯的风格。

第9章 鸳鸯秘阵

  “非也”,诸葛亮答到,“马幼常已往越嶲上任了,现今并不在成都”。

  “那定是杨洪了”,这是个出色的谋士,当初刘备北争汉中,正是杨洪指出了“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的重要性,又用“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用兵何疑”一句话坚定了诸葛亮的信心。

  “亦非也”。

  “难道是杨仪、费祎、张裔……”刘备一连说出一长串名字,脸上惑色愈盛。

  “陛下可还记得那个献上吉兆的少年赵骥?”

  “竟是他!”刘备实在没想到是在自己心目中只能算个佞臣的赵骥。

  “不错,臣初闻时也与陛下一般吃惊”,诸葛亮笑道,“此子有才,若得陛下所用,必能有益于东征”。

  “好,朕这就下旨,让他随侍身边,为朕查缺补遗”,刘备向来敬重诸葛亮,对他推荐的人才当然是不吝提拔。

  “陛下且慢,那赵骥估计不愿意在陛下身边侍奉”。

  能在皇帝身边任职是天大的好事,历练几年后,一旦外放,最低也是从两千石的一郡太守做起,比从基层一步步熬资历升迁要快得多。

  诸葛亮见刘备不解,先把杨洪来见自己的事情说了一遍,再解释到:“我观赵骥并非功名中人,便与杨季休设计,迫得他不敢不尽心竭力”。

  诸葛亮又和刘备低声耳语一番,刘备听完大笑:“我这侄女还真是……如云长所言,是个虎女”。

  提到关羽,刘备不禁有些神伤,黯然道:“荆州之失须怪不得云长,都是糜芳那厮所为,也有朕的干系,嫣儿想要重振关家威名,唉,也当真难为她了”。

  诸葛亮道:“臣以为,赵骥擅奇谋,让他去武陵,也算人尽其才”。

  刘备叹了口气:“也罢,便依嫣儿所请,算是朕偿她一个心愿,这件事便着杨洪去办理,但有些许功劳,皆算在安国身上”。

  第二天,蜀郡太守府中,杨洪正与赵骥坐谈:“陛下行旨到本官处,迁你为抚夷校尉,随侍中马良往武陵招抚五溪蛮王沙摩柯,一应军需皆由太守府调配”。

  “下官谢陛下,谢太守”。

  杨洪郑重其事问到:“五溪蛮兵不习战阵,实难匹敌东吴锐士,你可有对策?”

  赵骥答到:“下官有名为鸳鸯的家传阵法,于山地丛林间威力极大”。

  “我虽孤陋寡闻,但也对兵法所载八阵略知一二,却从未听过什么鸳鸯阵,不知不舍祖上何人传下此阵?”杨洪解释说,“不是信不过你,但军国重事,由不得我不仔细”

  赵骥抹把汗腆着脸掩饰说:“之前跟太守提过,下官是遗腹子,所以不知道祖上如何得来这个阵法”。

  “你当真对鸳鸯阵如此有信心?”

  赵骥对鸳鸯阵也是一知半解,但此刻只能硬着头皮答到:“请太守放心”。

  “也罢,既是你家传的秘法,本官也不好再多问”,杨洪想赵骥既然能想出那般的妙计,那他敢押上身家性命的阵法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问完话后,赵骥走出太守府,关焉已候在门口。

  关焉今天仍扮作男装,跃跃欲试地扯着赵骥就走:“我已经在城外集齐人手,就等你教授阵法了”。

  两人一路出城,来到一处开阔的平坝,阎宇热情地迎上来:“哥哥,陈将军早前将我划拨哥哥麾下为军司马,我高兴得一夜未睡,今日一早就来候着了,就等跟着哥哥去立功”。

  阎宇又指着身后的数十名甲士道:“这些是愿意跟我一起投靠哥哥的老兄弟们,都是中军的白毦锐士”。

  赵骥细心打量这些后来被诸葛亮称作“西方上兵”的青羌白毦兵,果然头盔两畔都缀有白色的牦牛尾毛,他们身着札甲,背负木盾,腰悬环首刀,手持三石弩,从武器配置看,多半既能远程输出,又不惧近身格斗,不愧是刘备的御前亲兵。

  旁边还有一百人是关家刀盾兵,他们一人一刀一盾,但由于是私人部曲,全部没有配备甲胄。

  另有一老者满脸傲气地负手独自站立,并不和其他人聚作一处,他头发已经半白,脸庞布满皱纹,左颊上老长一道刀疤,看年纪不像是现役的兵士。

  赵骥好奇道:“这位是?”

  关焉介绍:“哦,你之前不是说想招募会使长兵的人嘛,这是我找马家要来的部曲,专门教兵士使用长兵器”。

  “在下马南”,老者拱拱手就当见礼了,“冲关姑…关公子金面,小老儿应下这门差事,但咱有言在先,只指点军中常见的矛法,骠骑将军家传的武艺是不外泄的”。

  关焉小嘴一撇:“一个老卒神气什么,当我稀罕马家的武艺么”。

  马南脸色一黑,偏又发作不得,只好气呼呼地退后两步一言不发。

  原来关焉昨日跑去马家,半请半逼地闹着要人传授矛法,此时马超已于去年病逝,马岱正在汉中驻守,家里唯一的男丁是刚满十岁的马承。

  马超入蜀后常怀忧惧,特别是在牵涉进彭漾谋反案后,行事更是处处小心翼翼,现今连马超都不在了,马家人更是不愿得罪关家这位飞扬跋扈的大小姐,只好派了马南这个从陇西时就一路追随马超的老部曲来应付。

  赵骥对马南的到来极为高兴,握着他的手道:“太好了,我这阵法主要就是要靠长矛手来杀伤敌人的,我听说骠骑将军作战多用长矛,当年在潼关杀得曹贼割须弃袍,好不威风,马公既然是骠骑将军身边的老人,于矛法上定有不凡造诣”。

  马超的部下以西羌人为主,可能是因为冶铁技术不足的原因,也可能是西凉多骑兵的缘故,西羌人最常用的兵器是长矛,三国演义有“西凉之兵,尽使长枪”的评价,所以关焉才会去马家找矛法教师。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马南活了一把年纪还是第一次被人称作马公的,又听赵骥话语中对马超颇为推崇,只好松了紧绷的面皮客气道:“不敢当,只要不涉及马家家传武艺,小老儿定知无不言”。

第10章 编练阵法

  “马公放心,我绝不觊觎马家矛法,我对长矛手的要求,只需要会最基本的直刺就行”,赵骥说,“只不过,另有一种名为狼筅的长兵器,需要马公帮我琢磨出一套使用的办法”。

  “狼筅?”马南摇摇头,“小老儿从未听说过这种兵器”。

  赵骥解释说:“所谓狼筅,就是用南方毛竹取一丈五尺长,留其附枝,枝头装矛尖”。

  “一丈五尺长?还带附枝?”,马南一眼就看出狼筅的特点,“如此笨重恐怕不宜单兵格斗”。

  “马公好眼力”,赵骥觉得自己可能是捡到宝了,“此物乃是压阵之用,使用时以掩护身后的长矛手为主”。

  马南抚须沉思,半晌后为难道:“小老儿胡言乱语,还先请赵校尉勿怪,若以此物压阵,一旦被对方短兵突近,多半招架不住,就算后面有长矛手也不行”。

  “对对对,马公说得极是”,赵骥连声夸赞,“我准备阵战时以狼筅为先锋,大盾夹其左,刀牌夹其右,长矛则攻于后,攻者只攻,守者只守,不知马公以为如何?”

  “此阵法太过古怪,小老儿闻所未闻,亦猜不到上阵效用如何”,马南顿了顿说,“不过持狼筅者只守不攻的话,那小老儿兴许能琢磨出一些使用之法”。

  关焉这时突然插嘴问到:“出征在即,现在才练兵是不是来不及了?”

  关家这次出钱又出人,该算是甲方,赵骥只好跟关焉说清楚自己的计划:“就凭我们这一百多个人,扔进武陵的大山里,连个水花都翻不起,能起多大作用,能立什么功劳?”

  关焉会错了意,嗔怪到:“关家就拿得出这么多了,我总不能一点家底也不给安国留吧”。

首节 上一节 4/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