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49节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诸葛亮首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的春天,同年冬天就第二次北伐出击陈仓,然后又在刚刚翻过年后就接连发动了第三次北伐,他的前三次北伐间隔时间非常短,说明当时汉军并不缺粮,难的只是如何克服秦岭的陡峭地势把粮食运输到前线。
厌世з君羊⑦1 ④⒋ 八㈥⑦ 七0
诸葛亮指着地图对杨仪说:“我欲亲率主力出祁山道,把张郃主力牵制在陇西,再以别将率偏师出武都、阴平二郡,待张郃被我吸引进入祁山道后,我军主力就迅速回转阴平方向,如此则二郡可复”。
杨仪现在一心想辅助诸葛亮打个大胜仗,好证明自己这个长史当得比之前的向朗更出色,在他眼里,出动数万大军,耗费无数粮食,却只为了夺取武都、阴平两个贫瘠的边郡,未免有些小题大作,根本不足以展现出他杨仪的才干。
诸葛亮看着杨仪眼里突然没了光,自然猜得到他的心思,于是笑笑说:“张郃善战,昔日先帝争汉中时深以为忌,我若与其争陇西,实无必胜之算,倒是武都、阴平二郡于曹魏而言不过鸡肋,张郃必不至于出动主力与我决战”。
“上次北伐失利后,李严就借替赵骥表功而质疑相府掌军的正当性,我们眼下需要的是一场必胜之战来正名,至于陇西和凉州嘛,在失去关中补给的情况下,时间拖得越久,魏军就会越虚弱,早晚都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杨仪听了这才释然,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和赵骥的战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来不少非议,是呀,是该先打个胜仗再说,哪怕是场小小的胜利也行。
杨仪想通后就乐颠颠地跑去筹划后勤了,诸葛亮望着他的背影暗暗摇头,杨仪业务能力很强,但极度缺乏用政治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所以他只能扮演执行者的角色,无法胜任决策者,可偏偏杨仪又自视甚高,要是将来……唉,头疼啊。
一切准备妥当后,诸葛亮率兵大张旗鼓进入祁山道,把祁山堡重重围困后发动猛攻,张郃闻讯后亲自提兵南下解围,诸葛亮见张郃来援,于是放弃围城缓缓而退,祁山堡守将魏平领兵来追,却被诸葛亮设伏于半道射杀。
射杀魏平后,诸葛亮没有收兵回汉中,而是转道朝西,急行军进入武都、阴平二郡。
先前,护军将军陈式已经率领偏师在二郡与郭淮对峙,听说诸葛亮带领汉军主力赶来参战后,郭淮毫不犹豫的就带兵撤退了,把武都和阴平让了出来。
获胜后的诸葛亮非常高兴,他指派杨仪设立官衙恢复统治,安抚好当地的羌人和氐人,然后准备上书向朝廷报捷。
就在这时,蒋琬从长安发了一封战报:赵骥重创魏军禁军主力,阵斩魏大将军曹真,收复河东郡。
蒋琬之前和赵骥联名向诸葛亮汇报过攻打河东郡的方案,诸葛亮是知道的,也同意了。
河东郡距离洛阳太近,洛阳的曹魏禁军随时可以出动支援,诸葛亮不认为赵骥有太大的胜算,他之所以批准出兵河东的计划,主要是因为赵骥的主动出击可以吸引魏军的注意力,就算拿不下河东也能配合自己收复二郡的作战,为此,他还回信特意叮嘱不要浪战,能牵制住魏军就行,不要无谓的损失兵力。
出乎诸葛亮的意料,赵骥居然获得了如此大的战果,取得河东郡尚属其次,令诸葛亮吃惊的是此战阵斩了曹真,作为自己首次北伐的假想敌,诸葛亮是认真研究过曹真的,很清楚曹魏这位大将军的指挥能力,能击败乃至阵斩他,说明赵骥的用兵能力已经处于这个时代的顶峰。
诸葛亮心中感叹:唉,我看人的本事终究还是不如先帝啊,不仅高看了马谡,还低估了赵骥,早知道的话,当初就该在他起势前把他收入相府,留在自己身边用心教以忠义,也许……也许那样他就能在我之后托起汉室天下的重担。
可现在……还来得及吗?或者说现在的赵骥还会在失去相府的制约后保持对汉室的忠诚吗?
诸葛亮苦思三天三夜,终于做出了决定,他把自己和赵骥的战报同时发往成都请功,然后提笔写了一封密信,交给亲信家丁:“把信送到江州去”。
诸葛亮和赵骥战胜的消息很快传遍蜀汉朝堂,各级官员纷纷上表称贺,称赞在天子的圣明统治下,汉军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就到了该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第130章 天子赐婚
封赏看似简单,其实是个大有内容的政治活儿。
甩手皇帝刘禅照例先问:“相父是什么意思嘛?尚书台按着相府的意思先拟个意见出来”。
“臣以为,略阳之失,咎由臣弟马谡,罪不在丞相,丞相之所以自贬为右将军,乃是为了示法公平”,马良对答道,“今克复二郡,陇西震怖,当复丞相之职,并加封食邑”。
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后,无论皇帝还是大臣都依旧习惯性的继续称呼他为丞相,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更没有人敢说三道四。
“此议甚好,就这么办吧”,刘禅早就想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了,不然行文的程序要多上几道,让他觉得很麻烦。
马良又说:“至于赵骥嘛,丞相的意思是他太年轻了,现今官居重号将军已属少见,如果再升的话,怕会影响君臣长伴”。
刘禅不解道:“这能有什么影响,打了胜仗该赏就赏嘛”。
马良不好把话说得太明白:“赏当然是该赏,不过不一定非要升官,陛下可以换一种方式赏他”。
“换什么方式好呢?”刘禅眼珠一转就有了主意,“不然朕也像先帝和关叔、张叔一样,和赵骥歃血盟誓约为兄弟”。
马良对刘禅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无言以对,愣了好一会儿才回答:“臣以为陛下可以赐一桩婚事给赵骥”。
“好啊,尚书令所言正合朕意”,刘禅对马良的意见非常满意,“那朕就把皇后的妹妹嫁给赵骥,这样他和朕就是连襟了,以后都是一家人”。
马良有些疑惑地看向御座上的皇帝,他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有点看不透这位天子到底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不得不说,从皇帝的利益角度出发,把皇后妹妹嫁给赵骥这个主意确实是个拉拢的好手段。
但是,马良必须按照诸葛亮的意见来办,皇帝怎么想并不重要:“皇后之妹确属良配,不过赵骥与关侯之女早有情谊,还望陛下能成人之美”。
刘禅脸上露出一丝失望,但随即就拍手笑道:“也好,朕在宫中亦有耳闻他们两人的轶事,关姊姊年纪也不小了,再不嫁人可就要老守闺中了”。
皇帝既然拍板同意了,那剩下的就是赐婚的礼仪了,马良建议道:“陛下赐婚有功之臣乃是大事,关家又是勋贵,婚礼该当隆而重之,陛下可赐御宴亲自主婚,令赵骥回成都迎娶关家小姐”。
刘禅对此自无不可。
办妥诸葛亮交办的事情,马良回到家中,他把自己单独关在屋里枯坐,内心十分为难:马谡受诛后,他已和诸葛亮相互达成谅解继续担任尚书令,没有像向朗一样被投闲置散,但两人的关系明显再回不到以往那般亲密无间了。
马良原是蜀汉不可撼动的丞相接班人,但随着蒋琬升任雍州刺史,费祎以侍中同录尚书事后,马良忽然觉得……自己似乎不知不觉间变得可以被取代了。
这一切常使马良忍不住想,要是赵骥没在上次北伐中攻下关中,没有掣肘的诸葛亮会不会把自己弄得和向朗一样的下场,而诸葛亮当时为安抚荆襄系内部人心做出的妥协以后会不会变卦,丞相真正的内定接班人到底是自己还是蒋琬。
几天后,宦官黄皓在和刘禅闲谈间不经意的提起,新近被攻下的河东郡缺一个太守,那地方很重要,没有太守是不行的。
于是,刘禅主动召见尚书台的一众大臣垂询意见,马良表示尚书郎陈祗经事能治,宜外放一郡出任太守。
马良作为尚书令向皇帝推荐自己的直属下级是分内之事,任谁也挑不出个理来,就连同录尚书事的费祎也不反对自己颇为欣赏的陈祗到地方上去历练,君臣之间当场就难得的达成了一致。
很快,皇帝就任命陈祗为赐婚使往关中宣旨,宣完旨后也不用回成都了,直接去河东郡赴任就行。
就在陈祗还在前往关中的路途中时,赵骥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李严的参军狐忠。
赵骥以高规格的礼遇接待了狐忠,设宴款待,并叫麾下一众文武出席相陪,酒宴结束后,赵骥才请狐忠入后堂交谈:“不知狐参军这趟来关中是公事还是私事?”
“当然是公事”,狐忠坦然说到,“中都护奉先帝遗诏统内外军事,将军是武职,该属中都护管辖,我这趟便是受中都护所托前来巡视关中驻军”。
赵骥才不会信这番鬼话,扯什么统内外军事,依这么说的话,你李严怎么不去巡视诸葛亮直辖的军队。
狐忠见赵骥只笑却不答话,于是正色说:“难道将军不肯接受中都护的巡查吗?”
“接受,接受”,赵骥两手一摊笑道,“狐参军随时都可以查,想查哪里就查哪里,我配合便是”。
狐忠凝视赵骥片刻,忽然笑一笑换了副好脸色说:“其实这趟巡查嘛,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中都护对将军是非常信任和看重的,他常说关中远隔,该当用人不疑,要是千里遥制的话,岂不捆住了将军的手脚不得施展,不如放手让将军开府治事,督关中军民事,如此方得稍展将军之才”。
“喔!中都护居然如此看重我,唉呀,当真令我汗颜呀”,赵骥马上也换了一副受宠若惊的表情。
“可惜啊”,狐忠忽然话锋一转,“陛下不知是听信谁的谣言,竟下旨叫将军回朝赐婚”。
赵骥一怔,回朝赐婚这事他倒是此刻才知道,但他很快就爽朗大笑:“哈哈,这是陛下对我的爱惜,是好事呀,不知参军的消息准不准,也不知陛下打算把哪家闺秀配与我?”
“是关侯家的千金”,狐忠微侧身子,朝赵骥靠得近了一些,然后小声问,“难道将军就不担心回成都容易,要想再回关中可就难了?”
赵骥面露委屈道:“我是庶族出身,没有宗族可以依靠,朝中亦无重臣帮忙说话,既然是天子有诏叫我回朝,难道我还能抗拒不回去吗?”
第131章 陈祗归来
“只要将军自己不想回去,那就可以不回去”,狐忠把身子探出,离得赵骥更近了,“关中重地,非将军不可守,一旦远离,魏军闻讯必来相攻,我这趟回去后就会跟中都护陈说厉害,阻将军回朝成婚之议”。
赵骥为难道:“就怕……就怕有人不同意啊”。
狐忠闻言眼角一挑,赶紧追问道:“将军担心谁会不同意?”
“当然是董允啊”,赵骥忿忿骂道,“肯定是这个王八蛋给我下的绊子,参军你不知道,我以前把他骂晕过,结了梁子,他使我的坏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狐忠有些失望,他坐直身子,离得赵骥远了一些:“将军言不由衷,看来还是对中都护有所戒心呀”。
能这么年轻就坐到镇东将军的位置上,狐忠才不信赵骥会和董允斤斤计较,更不信他听不懂自己的言下之意。
狐忠已经把话挑明了,赵骥不好再装傻充愣,但事关重大,他必须和幕僚们商议后再做决定:“参军不如先巡视关中诸军,要是看得满意,回江州后也好替我向中都护表功,如何?”
“好”,狐忠明白赵骥不会当场就给自己一个答案,反正朝廷赐婚的旨意还没到,多等几天也无妨。
第二天,赵骥就召集幕僚开会商议,郑度是个直肠子的纯粹军谋,他自己都在官场混得一塌糊涂,自然在这件事上给不了赵骥什么好的建议。
阎宇倒是个混官场的好手,只不过他的技能点都点在了巴结上,对于蜀汉的朝堂斗争也是云里雾里的看不清摸不透,没法从政治形势上进行分析。
赵直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干情报的必须时刻保持低调,所以来了个缄口不言。
赵骥幕中现在只有张表、杨戏和杨嚣三个世家子弟擅长这种事了。
可惜杨嚣太年轻,又对蜀汉朝堂缺乏基本的了解,现在暂时还帮不了关中以外的事情。
张表和杨戏作为益州世家的代表,天生就站在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士人对立面,俩人极力赞成和李严联手,他们认为赵骥决不能离开关中回成都去,否则到时候诸葛亮一纸文书就能制住赵骥,不如借李严之力推脱不去。
赵骥觉得张表、杨戏说得有道理,自己确实最好不要离开关中,但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李严一辈子都被诸葛亮压制得死死的,甚至到死都还对诸葛亮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寄,赵骥对他实在无法看好。
一众幕僚们连开了好几天的会也没讨论出个结果来,眼看着狐忠就要巡视完回来了,赵骥没法再拖,正打算拍板定调试着跟李严联手时,关兴忽然兴高采烈的进来禀报:“朝廷赐婚使到了”。
赵骥丢下幕僚出门去迎,他还没走到门口,却见一人已经不请自入,快步走到自己面前俯身见礼道:“主公,陈祗回来了”。
“哈哈哈,原来是奉宗呀”,赵骥亲热地搂着陈祗,“你来了就好了,可算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了”。
陈祗笑道:“且让我猜一猜,主公急的可是回朝完婚一事?”
赵骥笑而不语,携着陈祗的手一边往内堂走,一边对关兴说:“安国,你叫大伙儿都散了吧,我要和赐婚使谈谈怎么娶你姊姊”。
步入内堂,陈祗先说了皇帝赐婚一事的前后经过,赵骥听完感慨道:“看来丞相始终还是不信任我呀,竟想借这场婚事把我留在成都”。
陈祗摇摇头说:“以祗之见,丞相的确不信将军,但未必会长留将军在成都”。
“奉宗此言何解?”
“丞相是个以大局为重的人,而且颇有容人之量,绝不因朝堂之争而败坏国事,他非常清楚将军在关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信他绝不会长留将军于成都”。
“那他又……”
“丞相这是在试探将军,看将军肯不肯服从天子的旨意,看将军究竟是大汉的忠臣还是乱汉的枭雄”。
陈祗一语惊醒梦中人,赵骥恍然道:“哈哈,丞相这是担心我会当曹操啊”。
“好,那我就遵旨回成都娶亲去”,赵骥信得过陈祗的判断,这家伙能在费祎死后自己又没什么政治根基的情况下,压倒宗预、邓芝、樊建、董厥、郤正等一众荆襄重臣而独揽大权,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
马良也正是看中了陈祗搞政治斗争的本事,又知道赵骥身边缺少这种特殊人才,所以才特意把他调来了关中。
谈完赐婚的事,陈祗又取出一份公文:“马尚书举荐我出任河东太守,这是朝廷的任命文书”。
“且不急去上任”,赵骥现在一身轻松,“李严的参军狐忠明天就回长安了,大家一起吃个饭,等我推了他再走不迟”。
“李严的参军?”陈祗立即警觉起来。
赵骥见陈祗面色严肃,便把狐忠之前递话的事讲给他听。
陈祗听后沉吟不语,半晌后才悠悠叹道:“李严这是自寻死路呀,他要是安分守己,丞相或许还会因为惜才而用他之长,可若是他野心毕露想与丞相争权的话,怕是十个李严加起来也不是丞相的对手”。
“管他死不死”,知晓历史的赵骥也不看好李严,“反正已经决定不跟李严合作了”。
“不,或许我们能利用李严把水搅浑了也说不定”,陈祗摸着下巴在心里盘算计较起来,“要是主公信得过我的话,请让我和这位狐忠见上一见,我想当面看看是否有机可乘”。
狐忠巡视完关中驻军后回到了长安,他本以为这趟巡视不过是走走过场,哪知看过关中驻军的军容后深受震撼,特别是整齐划一的齐步走、左右转,这个时代绝找不出第二支军队能做到这样。
还有装备,赵骥麾下的军队披甲率极高,其中最为精锐的甲骑和重步兵更是配备了比将军们身上还要坚固的盔甲,狐忠几乎脑补得出这些重装甲士在普通士兵面前是怎样一种杀神下凡的存在。
难怪镇东将军能够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