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51节
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赵骥帮忙通风报信过,加上两人之前的交情,马良虽然知道赵骥找自己什么事,但还是盛情地接待了他:“不舍可是跟李严密谋过开府的事情?”
“没啊,我们一个在关中,一个在江州,隔了十万八千里,想谋也谋不了呀”。
第135章 孙权称帝
马良才不信赵骥的鬼话,狐忠代李严巡视关中的事情又不是什么秘密,蒋琬要是连这么点事都打听不到的话,那他的刺史也就不用当了。
马良诚恳劝道:“少在刀尖上耍小聪明,离李严远点”。
赵骥闷着头沉默不语,好半天后才憋出一句:“我想要开府还不是为了方便给朝廷办事,再说了,那些人跟了我那么久,我总得给别人点好处吧”。
马良看着赵骥在自己面前委屈的样子,不知为何突然想起马谡少年时向自己讨教学问的模样来,他不禁笑着在赵骥头上轻拍一下:“你这样子哪里还像个征伐四方的重号将军,有想法就直接去跟丞相说,只要是实话,说什么丞相都不会怪你的”。
赵骥闻言抬头看向马良,马良郑重的跟他点了一下头,意味深长地说到:“别跟丞相耍滑头,当心弄巧成拙,言尽于此,你回去好好掂量掂量吧”。
赵骥告辞离去,一路上不断在脑中回忆原本历史轨迹中诸葛亮和李严争权的过程,看能否找到点线索。
原本的轨迹中,李严在升任骠骑将军后是去了汉中的,在第五次北伐时在后方负责督运粮草,当时因为连续雨天的缘故,粮草运不上前线,于是李严给诸葛亮写信要求撤军,然后再给皇帝上表说诸葛亮是伪退诱敌,等诸葛亮真的撤兵了,李严却表示粮食充足得很,说自己也不知道诸葛亮为何无故退兵。
诸葛亮回到汉中后找李严当面对质,李严畏惧下潜逃回了江阳郡不肯去,后来是在狐忠的力劝下才离开老巢去了汉中,最终被定罪废为平民。
狐忠?!他为什么要劝李严回汉中呢?
要是不回去,手头有军队的李严或许还能让诸葛亮投鼠忌器,也许还有讨价还价的一丝丝可能,一旦孤身回去了,那可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狐忠究竟是因为蠢才出了这么个馊主意,还是因为……
依狐忠在关中通联赵骥时的言行表现来看,他是个心思周密、举止谨慎的人,李严眼光那么高的人能如此信任他,也能说明狐忠的能力,难不成这狐忠是故意为之的!
再想想马良今日颇为玩味的劝告,赵骥猛然一惊,后背脊梁顿时一片冷汗。
回到府中,赵骥立即提笔亲自写了一封信,然后派人快马送往汉中。
信送出后,赵骥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来到这个乱世后,他就一直在南北战场上征伐不休,现在终于可以偷闲享受下生活了,于是带着关嫣在成都附近四处游玩起来。
正自快活间,关兴火急火燎地专程来找赵骥,说是丞相有给赵骥的私信,他不敢耽误,赶紧着就给送过来了。
赵骥拆信看后,哈哈笑道:“安国,你弃了官职来跟着我,可曾后悔过?”
关兴还没回答,关嫣俯在赵骥怀里轻轻捶了一下:“说什么呢,你是安国的姊兄,一家人后悔什么”。
“那也不能委屈了安国”,赵骥伸手在关嫣脸上捏了一把,“安国在我身边领兵参与了整个河东之战,表现不错,我准备先委他参军之职,授兵三千,等立了战功再正式向朝廷举荐出任将军”。
参军?关兴先是一愣,随即回过味儿来:“唉呀,丞相这是同意姊兄开府治事啦?”
“不仅是同意我开府了,还叫我抓紧回关中去,东吴那边可能会有异动,丞相让我防着曹魏趁虚来攻”,赵骥收敛起笑容,“孙权大概是要称帝了”。
东吴的石亭战役和赵骥的河东战役几乎同时打完,曹休深入吴境,在陆逊、朱恒、全综的前后夹攻下大败,光是阵亡数就破了万,还有大量士兵失踪或被俘,要不是贾逵及时率兵跟进接应,只怕曹休自己都不一定逃得回来。
战败后,曹休一病不起,损失惨重的曹魏也暂时失去了在东南方向主动进攻的能力,只能被迫转入防御态势。
解除北面的军事压力后,孙权的心就痒了,他派出使者以向盟友通报战果的名义到了成都,言语中不经意透露了登基称帝的意思。
此事涉及重大外交,马良一面稳住东吴使者,一面急书请示诸葛亮。
消息一出,成都立刻就炸开锅了。
蜀汉不少大臣都有父兄战死在夷陵,对东吴可谓是国仇家恨加在了一块儿,纷纷群情激愤的表示应该断绝与东吴的盟约,那些没有亲友死于东征的也大多义正言辞的表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绝不可与孙权苟合。
李严更是抢在诸葛亮表态前上书,说自己身为骠骑将军,愿意领兵出征讨伐孙权,请求朝廷增兵江州,一时间不少人都对李严心生好感,或公或私地表达了对李严的支持。
诸葛亮拿着马良的急报十分为难,从理智上来说,现在还不是和孙权翻脸的时候,他现在正在筹备攻取陇西和凉州的战事,要是此时与东吴绝交,那就必须增强东面的防御力量,如此不仅对付李严的计划会破产,就连北伐也不得不延后到猴年马月去了。
但如果要同意孙权称帝的话,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舆论都对自己太不利了,朝中那些不安分的人肯定会借机攻讦自己,比如李严就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动静来。
好在赵骥这匹野马已经被驯服了,虽然最初生了些不该有的奢念,但总算迷途知返了,年轻人嘛,急于建功立业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心中能以国事为重,诸葛亮还是爱惜人才有容人之量的。
念及此处,诸葛亮转身问杨仪:“赵不舍还有多久能到汉中?”
……
被诸葛亮念叨着的赵骥此时比诸葛亮还为难,整个蜀汉就数关家跟孙权仇最深,关嫣一听孙权要称帝就炸毛了,夜夜吹枕头风劝赵骥再给孙权一点颜色瞧瞧,关兴虽然没有明说,但眼中都快喷出来的火就足以说明他的心理了。
赵骥自然是不愿意现在跟孙权开战的,但要是自己公开表示反对的话,那可不知道得得罪多少人。
第136章 进宫面圣
赵骥家头最近是门庭若市,益州的世家大族们纷纷前来拜谒这位喜欢起用本地士人的镇东将军,赵骥最近才刚和诸葛亮缓和了关系,不愿又落个收买人心的嫌疑,于是干脆闭门谢客,只是由关兴出面说些场面上的好话就把人都送走了。
等孙权打算称帝的消息出来,赵骥为了躲风头,借着诸葛亮催他回关中的由头,便打算离开成都,只是走之前还必须得去跟皇帝辞行。
刘禅和赵骥是第一次见面,但刘禅早就从陈祗那里听了不少关于赵骥的事情,在陈祗的艺术加工下,刘禅对这位战功卓著的将领非常有好感。
引赵骥入宫的是黄皓,这位三国头号知名宦官和赵骥说话时脸上始终挂着笑:“陛下宽厚,所以宫中没兴那么多规矩,将军大可放自在些,陈太守与我交情不浅,他临走前特意交待过的,将军在宫中若有差遣的话,尽管吩咐我便是”。
历史上陈祗掌权后就和黄皓勾在了一起,没想到换了个故事轨道后,这两人还是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
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赵骥对黄皓是有几分厌恶的,但伸手不打笑脸人,而且对方从政治立场上来说还是偏帮自己的,所以赵骥还是客客气气地说:“今日面圣身上没带礼物,改日必有酬谢”。
陈祗走后赵骥就对宫中完全无法施加一丁点影响了,是该物色个能在皇帝身边帮忙说话的新人选了。
在蜀汉末期,黄皓能斗得姜维以堂堂大将军之尊不敢回成都,肯定是有些手段的人,赵骥打算趁他还没得势前就开始下注投资,以后叫关嫣每月都送些钱去,以后总有派得上用场的时候。
现在是诸葛亮主政,费祎、董允把宫里看得死死的,刘禅自己的开销用度都受限,黄皓就更是穷得响叮当了,他听赵骥话里有打赏的意思,顿时笑得更灿烂了,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笑。
正殿内君臣相见,赵骥先是谢了皇帝赐婚之恩,然后就准备汇报一下关中的大概情况,没想到刘禅一摆手打断话头另问到:“陈奉宗说他之前进献的蜜饯都是用你的糖坊产的糖腌制的,他走之后朕好久没吃了,你给朕送点进宫来”。
陪同接见的董允立即出声纠正:“请陛下注意威仪,宫中用度皆有常例,陛下不该向大臣索要”。
刘禅像个做错事被家长发现的孩子般不满地嘟囔道:“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唉,算了,当朕没说”。
赵骥看看刘禅又看看董允,毫不犹豫地就帮腔说:“臣之前不是跟陛下借了些钱吗,臣愿意拿糖来抵债,请陛下恩准”。
刘禅蠕了蠕嘴唇,脑子有些反应不过来,朕今天不是第一次和赵骥见面吗,什么时候借过钱给他,朕自己手头都没余钱,哪来的钱借给他,难道是朕记错了?
黄皓的反应就快多了,他赶紧朝刘禅猛眨眼睛提醒道:“陛下事多易忘,镇东将军之前建糖坊短了本钱,是陛下看在关家小姐的面子上借了一部分的嘛”。
“哦,对对对,哈哈哈,朕一时都把这事儿给忘了”,刘禅脸上乐开了花,心中已经把赵骥倚为朝廷柱石了,“行,朕准了,你就拿糖来抵债吧”。
赵骥眼珠一转,有了新的主意:“以臣愚见,陛下不如拿之前借给臣的钱作本参股糖坊,这样以后定期都能有分红,臣把这些分红折成糖,每月给陛下送进宫来,可好?”
“好,爱卿果然体恤朕意”,还钱是一锤子买卖,入股分红可是细水长流,一想到以后每个月都能吃到糖,刘禅立即就把对赵骥的称呼换成了爱卿。
“陛下!”董允狠狠瞪了赵骥一眼反对道,“陛下是天子,岂能参与商贾贱业”。
“董侍郎此言差矣”,赵骥针尖对麦芒地反驳,“素闻丞相好管仲之学,以蜀锦作保铸造直百钱,就连东吴商人都接受流通,朝廷财政由是大为改善,难道董侍郎的意思是丞相是在以贱业治国吗?”
诸葛亮推崇管仲是人尽皆知的事,而管仲堪称中国的贸易战、经济战鼻祖,诸葛亮效仿管仲在通商贸易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财政状况比刘备刚入蜀时好得太多。
皇帝做生意和政府重视商业是两回事,赵骥明显是在混淆逻辑,但三国时很多商贸领域的概念还没形成清晰,所以董允立时噎住还不了口。
刘禅见董允吃了瘪,简直比吃糖还高兴,一个劲儿的夸赵骥:“爱卿说得对,说得对,我这就是跟丞相学的”。
趁着皇帝在兴头上,赵骥抓住机会顺杆往上爬:“臣想请陛下给糖坊赐个牌匾,有了御笔的招牌,生意肯定也能更火红些,分红自然也就多了”。
现在是刘禅自家的生意了,那当然要照顾,刘禅现场赐了“甘饴坊”三个大字,叫黄皓刻成牌匾给赵骥送去。
赵骥心中暗喜:狗曰的张翼,敢在南中抄老子的货,这下你有种把送宫里的糖也抄了的话,老子就服你是条好汉。
一番君臣相得后,刘禅欢天喜地的要亲自送赵骥出宫,唬得赵骥连声推辞。
皇帝降阶相送,这可是莫大的殊荣,董允在旁边看得眼睛都绿了,他进宫陪伴刘禅的时间不算短了,自问称得上尽心竭力,可刘禅从没给过他这种待遇,甚至连个好脸色都没有。
董允气得此时心头只剩一个声音:陛下,你不记得丞相的叮嘱了吗,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辞别皇帝,为防夜长梦多,赵骥第二天就带着关兴马不停蹄地回关中去,按照武将在外领兵的惯例,关嫣要留在成都不能同去,两人新婚不久就要分别,自有一番依依不舍。
数日后,赵骥刚进入汉中地界,就见一彪人马守在道口,当先一员少年将军跃马上前问到:“来的可是赵骥将军?”
第137章 面授机宜
是否同意孙权称帝的事情不能拖太久,诸葛亮对此倒是已经有了成算,只是他需要赵骥配合,所以特地遣了姜维守在道口,只要见到赵骥就第一时间带来见面。
赵骥对姜维很感兴趣,趁着赶路的间隙悄悄问他:“伯约兄弟,想不想来我麾下效力,你如果肯来,我马上任命你为方面之将独领一军”。
姜维眼睛顿时一亮,但是马上就坚定地摇摇头拒绝:“多谢镇东将军美意,我崇敬丞相,丞相也待我推心置腹,我已决意以死相报丞相厚恩”。
赵骥不甘心放走姜维这个蜀汉末期支柱,他厚着脸皮继续开出更高的价码:“我听说丞相不过是拨了六千新兵交给你训练罢了,你要是肯来关中,我愿意授你万人精锐作为下一战的先锋大将,放心,我会亲自去跟丞相要你的,绝不叫你面上为难”。
“不是面子上为不为难的事”,姜维目光灼灼,“丞相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此乃忠义也”。
眼见挖槽不成,赵骥叹口气驱马走开,姜维有些艳羡地望着赵骥的背影,两人年纪差不多,赵骥已是领兵数万独镇关中的重将了,自己却不过只能负责数千新兵的训练。
到达郡治南郑县时已是深夜,赵骥本以为诸葛亮要第二天才会接见自己,哪知姜维却说:“丞相常常一忙就是一个通宵,现在多半还没有休息,而且丞相交待过,无论多晚,只要将军一到就即刻去见”。
难怪诸葛亮寿命不长,这种干法换谁来都活不久。
姜维带赵骥来到诸葛亮的临时府邸,房中果然亮着灯,姜维轻轻叩门禀告:“丞相,镇东将军到了”。
“快请他进来”。
赵骥迈步入内,只见诸葛亮面容憔悴,两个眼珠上布满血丝,但他一见到赵骥就露出笑容道:“不舍一到,我无忧矣”。
自从把李严卖了个好价钱以后,赵骥就和诸葛亮的关系就变得极为融洽,至少在李严倒台以前,这段蜜月期是能够维持下去的,赵骥行礼自谦道:“骥何德何能,竟劳丞相久等”。
诸葛亮笑着携住赵骥:“闲话先放一边,不舍对孙权意欲称帝的事怎么看?”
赵骥早猜到今天是来谈这件事的,他不想当出头鸟,当即身子一挺正色道:“我早想为夷陵的数万将士报仇了,请丞相下令,我愿亲领一军充为先锋”。
诸葛亮盯着赵骥看了片刻,然后莞尔一笑:“好,那你发兵三万进驻上庸,从北面攻击夷陵”。
“这……”赵骥顿时语噎。
“怎么,又不想替夷陵的阵亡将士报仇了吗?”诸葛亮像是识破小孩撒谎的大人一样,“你是清楚当前天下局势的,大汉根本无力同时与魏吴开战,你其实是怕留下个怯战苟合的骂名吧”。
赵骥低着头不作声,只听诸葛亮缓缓续道:“国事当前,个人私利算得什么,我叫你牵头提出与东吴议和不是因为我怕事推托,而是我身为丞相一旦表态,此事就再无转圜,就会使大汉在与孙权的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朝中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的话,我就可以借机向孙权施压,尽量争取一个对我们更有利的盟约,现在李严已经跳出来要求开战了,必须有一个与他实力差不多的大臣出面赞成合议才行”。
果然如马良所说呀,别在丞相面前耍小聪明,认栽的赵骥只得点头答应上书赞成孙权称帝。
诸葛亮满意的点点头说:“你回关中后不要急着上表,等李严到了汉中以后再动作,反正跟孙权谈盟约条件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趁这个机会,先把该拔的刺给拔了”。
赵骥回到长安不久,朝廷就行文授予他和李严开府治事的权力,并任命李严长子李丰接替病故的陈到为永安督,心满意足的李严这才领兵两万进驻汉中。
获得开府权的赵骥随即任命张表为主簿属府事,郑度、赵直为参军,杨嚣为文学掾,关兴为司马,然后与雍州刺史蒋琬联名,关中其余各郡县官员具名,一起上书朝廷陈明形势,表示应该同意孙权称帝。
得知消息后的李严火冒三丈,好你个赵骥,明明说好一起对付诸葛亮的,我刚帮你得到开府的权力,你居然转过背就跟我作对!
生性记仇的李严牵头巴地各郡县官员也给朝廷上了封言辞激烈的奏疏,说那些赞成孙权称帝的人都是忘了先帝大仇的伪忠小人,应该把他们全部罢官杀头。
马良压着双方的奏疏不表态,私下找到东吴使者说,你看,现在两边闹得这么厉害,我是不敢站队的,这事儿只有丞相出面才能搞得定,我劝你赶紧去汉中面见丞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