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52节
为了促成盟约,东吴使者忙不迭地赶到汉中,诸葛亮告诉他,孙权当年做事太不地道,蜀汉反对声浪太大,如果不拿出点实际的好处,我也没法跟自家皇帝还有反对势力交待呀。
至于实际的好处嘛,诸葛亮对消灭曹魏后怎么平分天下倒是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东吴方面能否在自己北伐时出兵进行有效的配合牵制,明明说好了一起打曹魏的,但孙权总是不肯同时出兵,每次都是等诸葛亮先打起来了,他才肯跳出来捡便宜,而且吴军每次无论胜败,战后都会退缩回原有的领地,完全没有进入中原的半点雄心。
诸葛亮非常清楚孙权的为人,称帝是他这辈子最大的人生目标,如果出兵配合一次诸葛亮北伐就能达成目的的话,孙权是绝对没有理由拒绝的,当然,孙权可能最多也就配合这一次,毕竟他签的盟约随时都可以不算数。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要求孙权提供一批粮食,益州数年间积攒的粮草已在前三次的北伐战役中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没有额外的进项,短时间内大军是没办法再出动的,相信孙权为了称帝是不会介意出点血的,而且从荆州走水路运粮到益州也比较方便。
第138章 招揽人才
汉吴正在商议建盟的消息很快就被曹魏的细作侦知到了,曹叡拿着情报只觉得头疼得厉害,孙权一旦称帝,第一件事肯定就是要北上来打自己,这是为了证明他有称帝的实力,就和曹丕称帝后立即伐吴是一个道理。
而且吴军只要一动,蜀汉那边肯定也会不甘寂寞的。
最让曹叡恼火的还不是战场上的失败,而是连折了曹休、曹真两名宗室大将,却没有在军中有足够份量的宗室子弟可以填补军权上出现的空缺。
从内心来说,曹叡偏向于像自己的祖父曹操一样,把军队完全掌握在宗室手中,但自从曹丕开了士族掌兵的先例以后,现在要想再收回来可就难了。
思量再三,曹叡下旨让骠骑将军司马懿从宛城抽出三万兵马移驻洛阳,再让羽林监毌(guan,四声)丘俭升任并州刺史、领护匈将军号,统领并州魏军防备赵骥由河东郡北上。
毌丘俭在曹叡还没获封太子前就担任了曹叡身边的文学掾,君臣情谊深厚,他的父亲毌丘兴曾任武威太守,任内多次讨平羌氐叛乱,是汉末著名的边臣能将,河东闻喜毌丘家有带兵的传统,毌丘俭本人也在禁军中担任过职务,既然没有宗室将领可用,那就暂且提拔关系亲近的近臣来过渡军权。
汉魏吴三家都开始抓紧时间积蓄力量、消除内患,以便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混战。
赵骥把治理重心放在了河东郡,现在汉中到关中的商路已被诸葛亮禁绝,赵骥干脆直接把南中铁坊关闭,他借着从成都回关中的机会,顺路把南中铁坊的骨干工人带了过来,河东郡既产铁又产煤,加上这些熟练工和技术型官僚陈祗,河东铁坊的数座高炉很快就拔地而起并投入运营。
河东郡治安邑和解县之间还有个纵深五十里的优良盐池,不仅产量上取之不竭,更重要的是不用人力加工就能获取到天然结晶盐,无需赵骥投入太多启动资金就能增加天量的财赋收入。
赵骥半点不客气的把铁坊和盐池全部纳入了自己的私产,在关中人口已近枯竭的情况下,赵骥不打算再扩充军队规模,而是着力于提升普通士卒的札甲披甲率,同时从军中挑选出部分精锐悍卒,把装备步人甲的重甲步兵的规模由五百人增加到三千人,甲骑的规模由三百骑增加到千骑。
通过盐税获得的钱则主要被用于收购关中士族手里的粮食,以及从河套地区的胡人手里换取战马。
在赵骥的备战计划里,粮草问题不太用担心,蒋琬把关中治理得很好,秋收后可以得到大量粮食,加上赵骥私人采购的,足以应付下场大战。
相较而言,赵骥更担心的是战略方向问题,诸葛亮肯定是要打陇西的,到时候百分之一万会要求自己派兵出陇关夹击张郃,但关中汉军主力一旦西进,洛阳的司马懿要是趁虚进攻河东怎么办,那可是自己的钱袋子。
一想到司马懿,赵骥眼珠一转,叫来主簿张表:“伯达,我记得司马懿是河东温县人?”
张表一听就知道赵骥打的什么主意,赶紧劝阻道:“将军万万不可,我们与司马懿是各为其主,疆场争锋可也,要是拿他的族人当人质,那岂不成了项羽了,如此可是会失去天下士人之心的”。
三国时的士大夫阶层内部的确不搞祸及族人这套做法,比如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现在就在曹魏效力,颍川荀家的子弟也曾分仕曹操和袁绍,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在跟赵骥正面对敌的两名魏将司马懿和毌丘俭都是河东人,赵骥之前的确起了扣留人质的心思,但张表确实说得有道理,因为不止司马、毌丘两家,河东的世家大族基本都有族人在曹魏效力,要是把钱袋子搞得人人自危、人心惶惶,甚至举旗造反可就不好了。
既然不能玩阴的,那就来阳的,河东的人才必须要为我所用,赵骥吩咐道:“派人通知河东各家,叫他们推举族中子弟来见我,我要量才授官”。
张表见赵骥改了主意,长吁口气道:“说到人才,之前被俘的魏将胡遵愿意请降为大汉效力”。
原本的轨迹中,胡遵后来在司马懿麾下颇得重用,是司马家的铁杆亲信,参与过平定公孙渊、毌丘俭和文钦的叛乱,还曾作为主将独立指挥过征讨东吴的战事,一直官至卫将军,他的两个儿子胡奋、胡烈和孙子胡渊也是西晋重将。
胡遵之所以愿降,无非是看到自己的老家陇西已成蜀汉的囊中之物,无论出于自身还是家族的利益,只有投降蜀汉才能有出路。
赵骥当即同意了胡遵的请降,还给他授兵,诸葛亮为了收买陇西人心,给姜维这个寸功未立的降将封了侯,赵骥自然也是照猫画虎,通过厚待胡遵在陇西士族面前立个榜样。
过了几日,张表引了一批河东士人来见赵骥,其中就有司马懿的侄儿司马望和毌丘俭的弟弟毌丘秀。
司马望今年二十四岁,他本是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次子,因为长兄司马朗无子,所以过继给了长房,现在是温县司马家名义上的族长。
司马望的履历也是以武职为主,在曹叡时代就开始领兵,三国末期更是担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二州,多次成功抵御住姜维的北伐。
赵骥给司马望也授了兵,不过暂时不打算把他用于东面战场,先放到陇西战场历练历练再说。
毌丘秀在参与哥哥毌丘俭叛乱后一同被杀,没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功绩,不过他骑射的本事还将就,赵骥把他丢给了赵广从骑兵什长做起。
除了司马家和毌丘家外,赵骥重点关注的还有闻喜裴家,因为裴家后来出了个被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的裴秀,直到赵骥穿越前的那个时代,国家都设立有“裴秀奖”来表彰地图学界的顶级人才,联合国还把月球正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裴秀环形山”,其对制图学的贡献和成绩可见一斑。
第139章 天才裴秀
“闻喜裴家可有人来?”赵骥朗声问到。
只见一名青年士人出列答应:“在下裴徽,字文季,见过镇东将军”。
赵骥脸色一冷,好你个闻喜裴家,随便弄个人来糊弄我是吧,你们是想把裴秀这样的大才藏起来等以后出仕曹魏吗。
赵骥重重哼了一声,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哼,裴秀呢,怎么不来见我?”
裴徽不知自己哪里惹到了赵骥,也不知赵骥是怎么知道裴秀的,他愕然道:“我……我那侄儿年方五岁,如何能……”
裴秀才五岁?赵骥意识到自己错怪了裴徽,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就随便问问,对了,你们裴家是不是有套制图的家传学问?”
裴徽心中一惊,不知赵骥此问是褒是贬,他只好老实回答:“是有的,小小方技罢了,不是什么正经学问,当不得将军下问”。
小小方技!?你知道一幅准确的地图对行军打仗有多重要吗?
没有招募到裴秀的赵骥不甘心地问裴徽:“那文季可学过制图学?”
裴徽脸一红:“学倒是学过,不过草民以为制图学乃是杂学,于通达经义无益,所以只是浅尝即止”。
“怎么就是杂学了?”赵骥觉得自己必须要纠正这些士大夫只重经学的观念,“制图学是实学,是经世大道,裴徽你信不信,就算千年以后,就算你闻喜裴家的经学已经不复人知,但这门制图学也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名垂竹帛”。
裴徽没想到赵骥如此看重制图学,连忙说到:“草民知错,草民这就回去认真研习”。
“你先留在我身边任个仓曹掾,边做事边研习制图学吧,什么时候学得好了,我再什么时候任你当参军”,赵骥不无惋惜地说到,然后不忘叮嘱一句,“记得给家里捎个信,叫裴秀好生去学制图学,他有天赋,能在你家现有的学问基础上更进一步,不,应该是更进好几大步”。
裴秀对制图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地图绘制理论,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高度)、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曲直),已经具备了现代科学制图的雏形。
历史上的裴秀是个天才,他不仅擅长制图,在经学上也造诣颇深,仕途上更是官运亨通坐到了司空的位置上,后来因为服食五石散后饮酒而在四十七岁的年纪就早早而亡。
赵骥希望自己的到来能让裴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扬制图学上,至于经学嘛,有的是其他人去研究。
眼下只能先拿裴徽将就将就了。
其实裴徽也是个能人,历史上的裴徽官至冀州刺史,只不过被自己更优秀的侄儿掩盖了光芒而已,他见赵骥如此看重裴家的制图学,知道这是升官晋爵的敲门砖,于是赶紧献宝道:“下官家中藏有祖上所绘的并州地图一册,愿献于将军赏玩”。
赏玩?赵骥心头哀叹一声,看来想要改变这些士大夫的观念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啊。
拉拢完河东世家后,赵骥单独召见了李譔,他现在和蒲元一起在赵骥麾下充任兵曹掾,专门负责兵器的研发制造。
赵骥问李譔:“钦仲,我之前交待给你的东西搞得怎样了?”
李譔回答:“此物件倒是不难造,蒲元已经打造了不少,只是益州过来的商路断了,我们现在缺硝,不能大量制火药,之前剩下的做试验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硝的缺口我来解决,你该做试验就继续做,别影响了军队的配发进度”,赵骥送走李譔,然后叫来张表。
“伯达,你替我给丞相起草一份文书,就说我想贩些糖来关中,请他给道通关批文,至于该交的税嘛,我们可以用盐或者马来抵”。
……
汉中,杨仪请示诸葛亮道:“俫降都督张翼来报,说现在南中大姓都打着给天子贡糖的名义往蜀地贩运私糖,他未得丞相许可前不敢查禁,想问问丞相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眉头微皱:“张翼到任后南中频频叛乱,全是因他执法简单粗暴,全无半分治民理政的手腕,这样罢,召张翼到汉中任前军督,转相府门下督马忠任俫降都督,接替张翼治理南中”。
“至于南中大姓贩私糖的事,告诉董允核定宫中用量,其余的必须缴税,就算糖坊有天子的本钱也不能例外”。
杨仪答应后又取出一份文书说:“对了,赵骥从关中来文,说想贩些糖到关中卖,想请丞相签发一道通关的批文”。
“贩糖?他现在很缺钱吗?”自从诸葛亮下令严查汉中来往物资后,益州的纸坊、糖坊所赚的钱就只能留在关嫣手里不能给赵骥了,益州士族的余粮也只能卖给诸葛亮而不能卖到关中了。
杨仪在账目数字上颇有天份,这也是他立足相府的看家本事:“我按照公琰报来的数字估算过,赵骥在河东的盐池和铁坊收益极厚,按说他是不该缺钱的”。
诸葛亮听了喃喃自语道:“不缺钱,那就是另有图谋了,这样罢,你给赵骥发一道通关文书,等货运到汉中后,叫人仔细核查,看看赵骥到底是想往关中运些什么东西”。
“另外,以后进出关中的货物必须用铁来缴税,威公,你把配额安排好,不准粮食和铁出关,只准运糖、纸、蜀锦等奢侈物品过去,这些东西于战事无益,但价钱却极高,我们也可以多收些铁来充实军需”。
半个月后,一支关家商队抵达阳平关前,带队的关家仆人恭恭敬敬地递上通关文书给守关的校尉查看。
守关校尉盘问道:“车上都装的什么?”
关家仆人陪笑道:“和批文上一样,都是糖,这是镇东将军的货”。
“谁的货都得查”,校尉眼睛一横,招招手对士卒说,“给我开包查仔细了”。
早得了指令的士卒们推开关家仆人,上前从车上搬下几包货物打开,然后用手指蘸了送进嘴里尝。
第140章 原料补给
“怎样,是不是糖?”校尉满眼期待地看向开包验货的士卒。
士卒尬着脸回话道:“甜的,是糖,就是……”
“就是什么?”
“就是这糖的味质不是很好,尝起来带点点苦味”。
“苦味?”校尉面生异色,上前亲自蘸了来尝,然后厉声喝问关家仆人,“这糖是怎么回事,怎么带股苦味?”
关家仆人沉着气回答:“商家无良,为了多得利润,往糖里面掺了杂物,以致于甜味不纯”。
校尉皱眉道:“明知掺了杂物你们还肯收货,就不怕镇东将军责罚?”
关家仆人道:“收货的时候扣了钱的,将军夫人还为此发了好大的火,但夫人说关中不产糖,这等品相的糖到了关中一样卖得起好价钱,所以就还是运来了”。
校尉继续左右盘问,可关家仆人对答如流,既然查不出来违禁物品,对方手里又有通关文书,校尉无奈只得放行,但仍故意刁难道:“我手下的兄弟们也好久没尝过甜味了,留下一包货来当过关费,走吧”。
关家仆人本待拒绝,但见对方面色不善,为防再生枝节,只好由得对方搬了一包糖走。
关家车队启程出关后,校尉带着扣下的那包糖来见杨仪:“启禀杨长史,属下盘查过了,关家运的确实是糖,不过…不过糖里面掺的有东西,关家的人说是商人图利掺的杂物,属下为防差错,就扣了一包,请杨长史亲自查验”。
杨仪查账是个好手,验货也不比守关的校尉强,单凭味道同样分辨不出来个一二三,只好去找诸葛亮定夺。
诸葛亮手头也没有光谱仪来分析这批糖的成份,但他断定道:“以赵骥如今的声势,谁敢往他要的糖里掺假,这其中必然有异,值得赵骥亲自给我来信求通关文书的,用途定不会小,威公,给公琰去封信,叫他想办法查清楚”。
长安,接到货的李譔、蒲元高兴不已:“将军此法甚妙,竟想出提前把硝掺进糖里的办法,现在我们只需要再往里加入硫磺和炭粉就行了”。
赵骥郑重嘱咐李譔:“火药是我军攻坚拔城的依仗,务必要注意保密,丞相是个聪明到极点的人,我怕瞒不住他,从今天起,兵曹作坊务必要加派人手看守,严禁生人出入”。
“另外,我交待你们研制的新式武器也务必赶在出兵前完成,按时给军队配发下去”。
李譔、蒲元连忙一齐躬身称喏。
战事日近,赵骥召集府中幕僚分析形势,张表先说到:“丞相再出陇西,必会命将军出陇关夹击张郃,现今箕关、伊阙关、函谷关皆在敌手,将军一动,洛阳和并州的魏军定会出击河东,将军定要先做准备才行”。
赵骥现在只有三万兵,光是防御东面就已经捉襟见肘,要是再分出一部分西进的话,很难保证有足够的兵力守备河东郡。
就连一向打法激进的郑度也认为:“河东不可失,将军应该屯重兵于河东亲自镇守,陇西那边遣偏师数千就行了”。
“不可”,裴徽立即反对,“这么做就是公然违抗丞相军令了,无论丞相此战是胜是败都肯定会怪罪将军,若是丞相败了,那朝廷就会把战败的原因归咎于将军,若是丞相胜了,也不难借着克复凉州、陇西的威势降罪将军”。
一众幕僚都没有好办法,纷纷齐眼望向赵骥,等着这根关中的擎天柱拿主意。
赵骥知道自己这时候必须站出来了,他先定下基调:“河东是决不能丢的,我军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优先服务于这个战略目的,哪怕为此惹恼丞相也在所不惜”。
赵骥指着地图说:“河东易攻难守,我军兵力薄弱,屯兵死守不是办法,我军应该抢在丞相北伐之前,先出动主力拿下箕关、函谷关和伊阙关,封闭洛阳魏军西进的通道,然后再出兵与丞相会师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