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53节
“至于毌丘俭那边,我准备主动出击壶关,为下一步夺取并州打开通道,要是能设法调动他南下与我军野战,那就最好了”。
“等等”,郑度越听越不对劲,打断赵骥问到,“又要封闭洛阳西面三关,又要出兵北攻并州,加上留守和增援陇西的兵马,我们哪来的这么多人?”
“我打算以一万人对阵毌丘俭,以一万人封闭洛阳西面三关,留五千人守雍州,再以三千人增援丞相”。
郑度一听就跳了起来:“胡来,如此分兵岂不更摊薄了本就不多的兵力,这么打必败”。
赵骥一直敬重郑度,也知道郑度脾气天生耿直,他不想像刘璋那样错失大才,所谓用人用长,所以赵骥对郑度在军议发表意见时不顾上下级礼仪的行为并不介意。
赵骥笑着解释:“我听说丞相兵败陇西后曾做过一次总结,他说我军在陇西兵多于贼而不能破贼,反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之多寡,度公以为丞相此议如何?”
郑度毫不客气地回应道:“我还能不懂兵在精不在多的道理,但兵力多寡本就是军队战力的一方面,你不要混淆视听”。
“度公很久没到营中检阅士卒了吧?”赵骥给郑度提了一个建议,“明日我让关兴陪度公到军营里去看看,了解一下我军现在的战力,度公身为参军,这些都是该要知道的,不然难免就会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
郑度年纪大,现在很少下军营了,对目前关中驻军的具体战斗力还停留在以前的印象中,作为幕府头号军师,赵骥觉得郑度有必要改变一下他的这种误区:“安国,你持我的手令,明日带度公去看看糜照的甲骑营和你的重步营,对了,兵曹工坊那边也去看看,等度公看过以后,我们再来商量下一步的战略”。
郑度是个务实的人,之前提出反对意见也不是为了抬杠,他觉得赵骥说的有道理,于是点头答应下来,他知道赵骥懂得不少技巧工械,掘子营就是赵骥的杰作之一,自己正好看看赵骥以寡击众的信心到底是来自哪里。
第141章 邓芝投诚
等郑度看过军队的装备情况后,特别是看过李譔现场演示即将配装的新型武器后,他立刻改变了前一日的立场,表态全力赞成赵骥的作战方案。
这款新型武器的保密级别很高,除了李譔、蒲元等具体负责人外,就只有赵骥一人知道,他是考虑到郑度是自己的首席军谋,有必要了解武器的威力,所以才特意签发手令允许进入工坊的。
大的作战方略既定,郑度随即开始牵头制定战术细化方案,这也是赵骥在军中的另一项最新举措——设立参谋部。
经过与曹真的正面对决后,赵骥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与这些名将们在一线指挥能力上的差距,河东战役中,要不是盗版了刘裕的却月阵,要不是装备了马镫的甲骑提前来到这个时代,要不是配备了步人甲和陌刀的重步兵关键时刻顶住了曹魏的虎士营,那自己肯定会被曹真收拾得没有一点儿脾气。
为了尽可能的弥补主将在指挥上的能力差距,赵骥参考现代军队的组织架构设立了参谋部,他从军中挑选了数十名有作战经验和一定文化基础的士兵充任参谋,协助郑度制定作战方案。
在赵骥看来,缺乏战场经验的郑度其实不太适合领导参谋部,郑度的才能更多是体现在战略规划层面,最低也是战役层面的,具体的战术方案并不是郑度多擅长的。
赵骥本来中意的人选是柳隐,他是出身于名门望族成都柳家的士人,接受过这个时代的军事知识教育,又有一线作战经验,非常适合参谋长的岗位,但赵骥麾下十分缺少既有忠诚度又有独立领兵能力的将领,暂时还不能把柳隐从潼关守将的位置上挪出来。
将就着先把参谋班子搭起来再说吧,等以后招揽到新的人才后再换便是了。
就在紧锣密鼓制定作战方案时,马良从成都给赵骥递来一封信,信的内容只有一件事,帮忙给邓芝换个岗位。
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小说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邓芝当初之所以愿意配合赵骥在关中的作战,是因为不想坐冷板凳,想获取战功达成仕途上的晋升,没想到武关方向的司马懿根本就没发动真正的攻击,后来的河东战役他也没份参加,所以完全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能在武关一直枯守。
邓芝本是赵云的监军,但他脱离主力大军去了武关,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擅离职守,没有恪尽诸葛亮交给他的本职任务,直接导致赵骥在赵云死后毫无阻碍的吞并了从属于赵云的万余人马,所以战后的论功行赏中,诸葛亮虽未惩处邓芝,但也没有给他任何职务上的升迁。
邓芝心里清楚诸葛亮对自己有看法,于是写了一封自承错误的道歉信给诸葛亮,收到信的诸葛亮温言安抚了邓芝,叫他安心待在武关,以后自有他派得上用场的时候。
但是,已经年近五旬的邓芝觉得他自己等不起了,他生怕诸葛亮给他来个“一次不忠,百次不用”,思来想去后,终于下定决心给往日还算有点交集的马良写了封信,诉说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委屈。
要是放在以往,马良肯定会帮诸葛亮做做邓芝的思想工作,叫他安心待命不要误会了丞相的意思,但自从蒋琬出任雍州刺史后,感觉到威胁的马良就开始在暗地里预留后手,于是就给赵骥写信推举了邓芝。
赵骥本来对邓芝的立场是存疑的,毕竟是诸葛亮安插在关中的人,但既然马良愿意作保,赵骥也乐得给这位后来年逾七旬还能骑马射箭的蜀汉末期重将一个机会,而且也正好把武关道纳入自己的直接控制下。
赵骥让邓贤去武关接管了邓芝麾下的三千兵马,然后安排邓芝来长安领受新的任务。
邓芝到了长安后,以下级对上级的礼节请见了赵骥:“末将邓芝见过镇东将军”。
“伯苗兄何故生疏,还是称我表字便是”,赵骥故作热情地搀起邓芝,“河东战云密布,我正发愁,现在有了伯苗兄帮手,那我可就轻松不少了”。
邓芝本来还有些面涩,他和赵骥以前差不多是平起平坐论交的,自己的年纪还长于对方,现今不过一年有余,自己就变成下属了,换谁都会脸面上过不去,但一听到河东有战事,邓芝就又立即觉得自己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于此战各军主将的安排均已考虑妥当,唯独是……”赵骥用手指点点地图上壶关的位置,“唯独缺了一个能抵敌毌丘俭的良将”。
邓芝眼睛一亮,但并没有开口主动请缨,而是等着赵骥继续说到:“并州方面可以出动的魏军约有两万,但我军在这个方向上只能投入一万人,而且我军的最高目标是攻取壶关,解除北面的被动态势,此战难度颇大,非良将不可胜任”。
邓芝闻言顿时咬紧牙关,心气极高的他倒不怕毌丘俭,而是以一万人主动出击拥有壶关之利的两万魏军实在难度太大,他担心会完不成赵骥交待的任务。
赵骥把邓芝的表情都看在眼里,到目前为止,邓芝的表现还算符合自己的期待,其实赵骥最担心的不是邓芝不敢领受这个艰巨的任务,反而是担心邓芝会急于求功,什么都没考虑清楚就不管不顾的接下来再说。
见邓芝不作声,赵骥这才又续道:“我军次一级的预期目标就是封锁壶关,阻止毌丘俭的大军进入河东,如果对方敢出关南下的话,就要在野战中击败他”。
“怎样,伯苗兄可有信心去会会毌丘俭?”
邓芝死死盯着地图一言不发,好半天后突然说到:“将军要是肯把掘子营调给我指挥的话,我愿为将军夺下壶关”。
邓芝是亲眼见过赵骥爆破郿县的,深知掘子营的厉害,如果有这支神秘力量在手,只要能在野战中先期击败魏军一次,逼得对方退守关内,那自己就可以派掘子营再次上演郿县一战了。
第142章 会战司马
赵骥对邓芝的面试表现非常满意,决定让邓芝肩负起对阵毌丘俭的任务来,原因一方面是邓芝本身有能力,能干到蜀汉车骑将军兼永安军区司令员位置上的人,没两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则是政治上的考虑,荆襄系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彼此间也是有嫌隙和斗争的,邓芝正好可以作为赵骥挖荆襄系墙角的一块广告和撬棍,给大家看看我赵骥用人是不看籍贯的,只要你有才干就行。
当然,不看籍贯只是明面上的话,实际上赵骥还是防了一手的,派给邓芝的一万人都是自己一手招募来的嫡系人马,原属赵云麾下的兵将是一个也没给邓芝,这样邓芝就只有战时指挥权,赵骥随时可以一纸文书就把他变成光杆司令,加上吞掉了武关的三千人马,赵骥觉得自己这回是赚的。
由于赵骥蝴蝶效应的影响,诸葛亮的下次北伐比原本的历史轨迹提前了两年时间,时间间隔更短,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
古代制约军队进攻时长的最关键因素就是粮食,而粮食问题的本质不是产不出足够的粮食,而是在古代的运输条件下,绝大部分的粮食会被消耗在运输途中,所以《孙子兵法》才会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认为运粮成本是军队实际消耗量的二十倍。
其实二十倍的运输成本已经算非常低的了,秦始皇派蒙恬攻打匈奴,三十钟的粮食运到前线只能留下一石,物流成本高达两百倍。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孙权非要头铁去打合肥了,因为吴军采取了用大船载粮的方式来降低运输成本,所以只能沿着有限的几条水路发起进攻,而合肥正好卡在多条水道交汇的关键位置上。
诸葛亮北伐是没有水路可以利用的,而且还得翻越被曹操称为“天狱”的秦岭山脉,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难的一条补给路线,所以往往需要囤积数年的粮食,才能攒够发动一次北伐的本钱。
原本的时空轨迹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前三次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公元228年冬至229年秋),是在同一个粮食周期内进行的。
第四次是被动防御曹真从子午谷的进攻,严格来说并不能称之为北伐,而且防守方的粮食消耗要比进攻方少得多,因为可以就近征收补充。
等诸葛亮再次发动第五次北伐时已经是两年后了,而且这一战中蜀汉军队的粮食保障明显不如第一次,在抢收了陇西麦子的前提下,最后仍然躲不过粮尽而还的结局。
现在,因为有了赵骥的支持,诸葛亮不用如原本那般强压内部反对孙权称帝的声音,也就具备了和东吴讨价还价的资本,因此从孙权那边要来了能支撑他再次北伐的粮食。
万事俱备,诸葛亮已在汉中蓄势待发,孙权也在筑台准备登基了,而赵骥则按照自己的计划抢在诸葛亮之前向曹魏发起了攻势。
赵骥亲率大军进入河东郡和当地驻军会和,这么大的动作当然躲不过曹魏细作的耳目,一时间整个魏境风声鹤唳,曹叡急令司马懿率五万大军出洛阳迎战,毌丘俭也提兵两万进驻上党郡襄垣县,视情况再决定是否出壶关南下。
按照参谋部拟定的方案,赵骥带领大军在茅津渡北岸扎营,然后就深沟高垒不再前进,邓芝则分去占到全部一半兵力的万人兵马由此北上,朝着壶关方向前进。
魏军探马很快就把汉军的行动侦查清楚,相关军情以最快的速度摆在了司马懿的案头上。
“子元,你怎么看?”司马懿习惯性地先考教起自己的长子,这既是征询意见,也是对家族接班人的培养。
司马师沉默了一阵才答道:“赵骥此举甚是古怪,他的兵力本就少于我军,自保尚嫌不足,居然还主动出击,而且还分兵,这实在是大违兵家之理呀”。
司马师用手指在地图上点点茅津的位置又说:“不过赵骥驻军的地点选得很好,在这里,他可以占据地利隔河而守,他兵少补给线又短,久峙于我不利,而如果我军强攻的话……曹真已经在这里吃过亏了,父亲也很难比曹真做得更好”。
司马懿点点头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你在这个年纪能看到这一层算是不错了”。
司马师闻言一惊:“怎么,父亲的意思是赵骥驻军茅津还另有更深的用意?”
“如果我军不具备野战击破汉军的实力的话,那就只能退回关内分兵守关,而从茅津无论往箕关、函谷关、伊阙关都不远,赵骥随时都可以集中兵力攻击三关中的任何一处,此颇得蓄势待击、引而不发之妙呀”。
“我记得赵骥好像比你年纪还小?”司马懿含笑看着司马师,“这个年轻人太可怕了,小小年纪,用兵居然老到如此,要是以后更得精进,试问天下还有谁能敌之”。
司马懿此刻并不知道赵骥的作战方案是集参谋部众人之智,数十个参谋反复推演后才完成的,他心中警惕之意油生,狠狠说到:“不能再让赵骥继续成长了,必须得趁现在就尽快扼杀这颗将星,否则将来必成心腹大患”。
司马师本来还在眉头紧锁思考对策,听司马懿如此说,顿时喜道:“父亲可是已经有了破敌之策?”
“我父子之前在上庸和赵骥交过手,他当时用兵还略显稚嫩,要不是魏延及时赶到的话,他可能就战死在上庸了,唉!”司马懿叹了口气,“有此一败后,我专门搜集了赵骥的全部战例,他打仗有个特点,只要能玩阴的,就绝不会明着来,但凡他还有一点办法,就肯定不会跟我们硬碰硬的”。
“赵骥吸引我军主力于茅津,不过是为了掩盖他的真实意图,他的目标是在这里”,司马懿把手指点在箕关的位置,“他肯定分兵去偷关了”。
第143章 胡遵首战
涑水岸边,邓芝立在船头抱拳扬声道:“胡将军,你我就此别过,预祝你旗开得胜”。
“末将也恭祝扬武将军壶关大捷”,胡遵是新附降将,在邓芝面前保持着刻意的低调。
赵骥给了胡遵三千兵马去攻箕关,胡遵和邓芝一起乘船溯涑水而上,到了闻喜后弃船登岸,邓芝领兵往北去壶关,胡遵则领兵向东去箕关。
临行前,赵骥特意叮嘱胡遵务必高看郝昭一眼,胡遵嘴上答应,心中其实不以为然,他在老家安定就听说过郝昭的名字,当时郝昭还是金城太守苏则麾下的一名部将,参与了平定张掖、武威叛乱的战事。
哼,不过是个庶族出身的武人罢了,在我雍州名门安定胡家面前算得了什么。
后世的很多人都知道丁奉雪夜奋短兵的故事,但往往记不得因为轻敌而被丁奉按在地上摩擦的魏军将领是谁,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惯性,胡遵又犯上了相同的毛病。
出发前,赵直就已经派细作把箕关的守备情况摸了个大概,关内有郝昭从安邑带过去的三千旧兵,后来司马懿又给他增兵两千,凑成了五千。
这是胡遵降汉以后的首战,虽说是三千对五千,对方还有雄关可以依仗,但胡遵对取胜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心,因为他随军携带着赵骥新近配发的秘密武器,这就是胡遵信心的最大来源。
就在胡遵志得意满地往箕关行军时,就在箕关的关城上,司马师正在检查着防务,郝昭则亦步亦趋地紧跟在后以备随时回答问询。
“郝将军擅守之名果非幸致”,司马师看后非常满意,“就算我不来增援,蜀人也休想破得了这座关城”。
郝昭对司马师没太多好感,完全是碍于对方是骠骑将军的儿子这层身份才来陪着,他是曹真专门从凉州要来的,也乐于在这位威名远著的大将军麾下听令,可恨曹真竟在河东一役意外阵亡了。
在郝昭这种靠自己一刀一枪搏杀出来的将领看来,司马懿是个没有战功傍身的世家子弟,凭什么指挥自己,这次让他儿子来箕关多半也是为了分润自己的功劳,不过没办法,在这些高门望族面前,庶族出身的自己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
司马师走在前面头也不回的对郝昭说:“我引兵提前伏于关外,汉军攻关时,你在内守城,待其久战疲弊后,我军内外夹击可获全胜”。
司马师这趟来可不仅仅是想要守住箕关就行,他还想把攻关的汉军一口吞掉,此时的司马师还没有修炼成高平陵之变时那样隐忍的完全体,年纪尚轻的他心高气傲,前不久刚被牵涉进了浮华案。
浮华案是曹叡为打压曹魏年轻一代士人的政治大案,这帮权贵子弟私底下组建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整日里互相标榜抬高名望,甚至操纵舆论干涉人事任命等重要朝政,有意巩固皇权的曹叡对此深恶痛绝,把为首的诸葛诞、夏侯玄、何晏等人全部罢官禁锢。
司马师是浮华案中排名靠前的头目之一,历史上的他本来也被罢免禁锢了,但现在因为曹真的提前死亡,不得不让司马懿主持洛阳防务的曹叡便饶了一手,只是把司马师罢免官职驱逐出京,没有给关起来。
未经此一劫的司马师显然没有汲取教训,年轻气盛的他还想着立个战功给皇帝看看,他司马师可不是个只会夸夸其口的清谈客。
郝昭非常不爽,军国大事,你司马师一个无官在身的白身凭什么指挥我堂堂杂号将军,但心头气归气,一念着自己还在别人老爹手底下当差听命,郝昭也只得称了一声喏,毕竟司马师的部署也谈不上是胡来,得到增援的魏军的确是有机会全歼来犯汉军的。
司马师当即率领司马懿调拨给他的三千兵马出关潜伏,郝昭则领本部五千人守城,静待汉军兵临关下。
胡遵带着三千兵马进入箕关地界,在距关四十里处安营扎寨,只等明日攻关。
司马师就潜藏在离胡遵大营半天路程的一处山坳里,他派出哨探把汉军营寨位置、兵力规模、领兵将领等探查得一清二楚,当得知敌方主将是胡遵时,司马师略带生气的说到:“好你个胡遵,投降蜀人后连胆子都变大了,居然带着区区三千人就敢来打箕关,以前在我父亲麾下效力时怎么没见你这么勇”。
休整一日后,胡遵领兵来到箕关下立阵。
郝昭亲自来到城头观敌,看后不禁皱眉不解道:“胡遵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打算就这样攻城?”
关下的汉军怪异得紧,他们没有携带任何大型攻城器械,阵中只看得到一些简陋的木梯,在郝昭的认知中,单凭这些梯子强攻的话,就算胡遵把手下的三千人折光了也休想撼动关城丝毫。
难道汉军想要故技重施?在安邑挫败过赵骥的郝昭以为胡遵又想用伏穴法破城,于是转身问到:“听瓮的人可察觉到了异常没有?”
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郝昭也猜不透胡遵的打算,只好先打起来看看再说,反正全天下的攻城法无非就是那几样,郝昭在心中早已都有对应的破解之法。
“将军快看!”随着身边士兵的惊呼,郝昭举目一望,只见汉军抬着十余个大铁筒子摆在阵前。
另一边的山坳中,一名领兵的校尉请示司马师道:“少将军,兵马已经整点齐备,是够现在就出发?”
“不急”,司马师成竹在胸地说到,“反正汉军没有发现我们,等胡遵先攻一会儿城,待其力竭时我军再出击断其后路,免得他们还有余力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