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58节
第157章 一语惊醒
镇东将军府的内部会议上,军事方面没有太多可说的,无论汉魏短时间内都已经打不动了,双方都亟需舔舐伤口、积蓄力量,现在的重心应该放到内政上,谁能在未来先攒够本钱,谁就能在战略上占据主动权。
关中的内政自有蒋琬负责,赵骥没打算插手,他不觉得自己在治民上能比蒋琬做得更好。
对赵骥来说更重要的是,李严倒台后,诸葛亮肯定不会再容忍自己在事实上割据关中,自己必须提前制定应对之策。
身为京兆太守的杨戏凭借自己对关中财政的了解说到:“丞相想要染指关中必然会以还都长安为借口,但关中目前无力供养皇室、朝廷百官以及更多的军队,想必定会等到关中民生恢复以后才会有动作,我们还有时间”。
张表为难道:“就算还能拖上一段时间也没用,丞相占有大义名分,只要他想,就随时能率军进入关中,难道我们还能用武力阻止不成”。
议事的大厅中一时陷入沉寂,这事儿显然是无解的。
赵直不甘道:“实在不行就派兵封闭汉中到关中的道路,然后上书说诸事未备、无力迎驾”。
赵直从豫章千里迢迢跑来益州,为的就是能出头当官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阶层,他一生奔波,好不容易才找到赵骥这么个赏识自己的主公,岂能甘心赵骥被夺权失势。
关兴也很不爽,关羽死后,荆襄系大臣对关家的打压可谓不遗余力,他只能在刘禅身边当个表面风光的闲官,关家可是武将出身,是没有家传学问傍身的,叫他脱离了军队去和士大夫们拼学问,这还怎么出头,只不过碍于关家在蜀汉的特殊位置,关兴暂时把话憋在了肚子里没发言。
赵骥心中早有成算,他笑着安抚众人说:“丞相要来便来吧,好在我比他年轻得多,以后总是会有机会的,再说了,我想丞相总不至于到了关中以后就把我杀了或者废了吧,我又没像李严那样自寻绝路”。
众人听了沉默不语,片刻后,郑度突然起身说到:“既然将军如此决定,那老夫就请告老还乡吧”。
赵骥一愣,慌道:“度公此乃何意,我这里可是须臾离不得你呀”。
郑度冷哼一声:“将军年轻,自然可以屈身以待天时,但老夫可没几年好活了,再说了,我所以愿意出山相助于将军,无非是为了有机会一展胸中所学,要是将军打算跟孔明比谁命长的话,只怕先被耗死的会是老夫”。
赵骥这才醒悟过来,自己的考量只考虑了自身一个人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到这些追随自己的一班文武,就算自己愿意交出军权等以后再去和蒋琬、费祎等人争接班权,自己麾下的许多人却未必愿意跟自己一起等,他们要么会老死在自己之前,要么会被打压置闲,要么会改换门庭变成自己以后的对手。
郑度带头表达了反对意见后,杨戏、张表、赵直等人纷纷跟着劝阻起赵骥来,他们都知道自己不可能在荆襄人主导的蜀汉朝堂获得重用,所以才会甘愿放弃原本的官职来投奔赵骥,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些成绩,换谁也不会愿意重头再来。
赵骥犹疑道:“那……诸公可有两全其美之法?”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拿不出个办法来,赵骥现在显然不具备对抗蜀汉中央的实力,彻底翻脸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不翻脸的话又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杨嚣忽然开口说:“将军何不召集阎、句、柳、孟等诸位军中重将共议,听听他们的意见是怎样的再做决定不迟”。
事关重大,多征求一下意见也是好的,赵骥于是派人分头前去召还军中诸将前来长安一起参加讨论,除了这些带兵的将领,他还特意点了陈祗的名。
安邑的太守府内,陈祗接见了赵骥派来的使者,他是个政治嗅觉很灵敏的人,听说赵骥要召见自己,立即就从中闻到了异常的味道,太平无事的,无端端让一郡太守回长安去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商量,于是他不动声色地问:“你们这拨使者除你以外还有几人?”
使者答到:“来河东的只有在下一人,另外一拨三人去了潼关方向”。
陈祗微微沉思,潼关方向?柳隐就在潼关,出潼关往东还有句扶、孟琰二人驻守在函谷关和伊阙关的口子上,这三个人连同自己都是从南征时就开始追随赵骥的铁杆,再一联想到整个蜀汉当前的权力格局,陈祗很快就估摸出了赵骥召见自己的原因。
陈祗叫来郡丞和都尉简单交接了下公务,当天就急匆匆地出发赶往长安。
陈祗沿途走得很快,等到了长安时距离会期还有几天,但一路风尘仆仆的他顾不得休息,当即就登门求见赵骥。
两人一见面,赵骥开玩笑调侃道:“奉宗此行来得够快的,怎么不先在驿馆歇息歇息?”
陈祗满脸严肃地正色回答:“事关重大,祗不敢不急”。
赵骥一怔,随即脸上又绽开一抹喜色笑着说:“奉宗果然心思灵敏,那你说说我现在该怎么办?”
陈祗不答反问:“不知将军自己是怎么打算的?”
赵骥故意说:“我想屈身待命,但求做个斗将替朝廷出力足矣”。
陈祗想也不想就摇摇头说:“那将军就是下一个魏延了,镇北将军堪称大汉头号战将,将军难道就没听说他在丞相麾下的现状吗?”
赵骥悚然一惊,是呀,要是自己交出军权到诸葛亮麾下听令行事的话,岂不就是跟魏延一样嘛,自己可太清楚魏延的下场了,他岂止是郁郁不得志而已,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权力交接可是用魏延、杨仪的人头来铺就的。
同为荆襄系的杨仪还只是被废自杀,没有祸及家人,作为刘备牙将出身的魏延可是被灭了族的。
第158章 率先出招
陈祗的意思表达得很明白,借助元从系势力起家,又和益州、关中世家结成利益共同体的赵骥已经回不了头了,以诸葛亮的威望也许还能放心让赵骥在麾下当个听令行事的武将,一旦蜀汉进入权力交接阶段,地位尚不稳固的新掌权者还能不能放得下来心就是个未知数了,到时候轻则罢官软禁,重则杀头灭族。
至于说诸葛亮会不会选择赵骥来继承蜀汉的最高权力,也许梦中可能会有这种可能性。
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注定它从不会因为单方面的妥协退让而有双赢的结局。
赤壁之战时,鲁肃就拨开迷雾一语指中孙权当时的处境,别的人投降了也许还能在曹操手下混个官来当,你孙权就别想了,能把你软禁了不杀就算你命好了。
赵骥现在就是和孙权差不多的处境,只剩强硬到底这一条道了。
大方向已定,剩下要商量的就是细节了,陈祗建议道:“蛇无头不行,现在整个关中皆唯将军马首是瞻,将军应该在会议上公开展现自己的决心,如果你的态度流露出了软弱或犹豫的话,下面的人就会失去信心,就会与你离心离德,甚至可能暗中提前留好退路”。
“好”,赵骥长身而起毅然说到,“奉宗分析得很清楚了,我意已决,绝不再改”。
次日,赵骥临时召开幕府会议,这次他没有先征询幕僚们的意见,而是自己开宗明义地讲到:“关中乃是我与诸君齐力共心从曹魏手中血战得来,如果拱手让与他人,不唯不公,也对不起那些资助我们粮草、人口的忠义之士,我愿与诸君以关中为基,成就不世之功,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郑度、杨戏、赵直、张表、杨嚣、裴徽等一众幕僚连忙纷纷表态支持,在场的都是人精,深知这种时候但凡稍有犹豫,轻则会被投闲置散,重则可能血溅当场,再说了,从他们加入赵骥幕府中效力的那一刻起,大伙儿就已经是在一条船上了,弃船的话对谁都没好处。
统一了认识后,幕僚们便开始集思广益研究起未来的对策,最后众人一致认为这事儿急不得,应该采取小火慢炖的方式,一步步逐渐加强对关中的掌控,直到水泼不进为止。
数日后,军中将领齐集长安的镇东将军府,阎宇、句扶、柳隐三人是最早追随赵骥的那批人,南征北战从未缺席,彼此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可以形容了,见了面自然少不得彼此打趣一番,说着说着,阎宇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赵骥:“哥哥,你刚成婚就把嫂子抛下回关中,如此岂不耽搁延嗣之事?”
阎宇一提到赵骥子嗣的事,厅中众人顿时都安静下来,静静等待赵骥的回答。
汉末三国时期的华夏尚未形成现代国家观念,无论士庶信奉的都是向个人效忠的道德观,而且往往是子子孙孙世代效忠的忠诚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效忠对象的子嗣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情了。
你赵骥要是没有子嗣,那以后谁来保障我和我后代的利益?
“没办法呀,将领统兵在外须留人质,这是朝廷的章程”,赵骥哈哈一笑,“我也苦恼得紧啊”。
阎宇一拍大腿骂道:“娘的朝廷章程,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再说了,满朝文武有谁能比得过哥哥的战功,破一次例又怎么了”。
句扶、柳隐也跟着着急说:“是呀,难道关中战事一日不解,将军就还不要子嗣了不成”。
三位大佬一开口,孟琰、李辅、张嶷、赵统等人也赶紧七嘴八舌的表示了对此事的不满。
赵骥抬手下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然后讲到:“关中将士没有子嗣的不在少数,即便有了子嗣的,怕是也许久未得团聚了,大伙儿都是如此,我身为主将怎么能一个人搞特殊呢”。
阎宇气鼓鼓地说:“没有子嗣延续血脉,这叫大伙儿如何安心征战,不行,我回头就给朝廷上道表,把我家里那位给接过来,趁着眼下没有战事,先把儿子弄出来才是正事,朝廷要是不允,老子可不答应”。
句扶人粗心细,已经听出了今天的会议风向有些不对,他知道赵骥和诸葛亮之间有些嫌隙,在身为武将的他看来,文官嘛,就应该留在后方治民督粮,打仗的事还是该交给他们这些武将来负责,马谡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再说了,关中诸将为蜀汉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你扣着我们家属不让延续香火也太不公平了,念及至此,句扶附和阎宇说:“文平兄,我也想我汉昌老家的儿子了,我跟你一起上书朝廷,请求把家人接来长安”。
柳隐觉得能与家人团聚是好事,他并不反对,更何况这件事关系到整个关中军团上上下下的集体利益,谁要是敢反对的话只怕会犯众怒,不过他是世家子弟,想得更多一些,习惯给自己的行为找个法理上说得通的理由:“军中将士出征在外要留下家属的确应该,但向来也没有规定说必须留在成都,留在长安也是一样的嘛,如果谁敢临阵叛逃的话,镇东将军还能念旧徇私枉法不成”。
柳隐这句话算是给在场所有人找到了一个行为依据,于是参会的诸人顿时群情汹汹地表示要请求朝廷允许自己把家人接来关中团聚。
阎宇大声嚷道:“你们可别光顾着自己一家老小,咱们手下的兄弟们来了关中后也就都见不到家人了,我提议,不如一起跟朝廷请愿,把士卒的家人也都接来关中,让镇东将军按功给军属授田,如何?”
关中现在缺的是人,不是土地,何况按军功授田可以极大的提升普通士卒的忠诚度和战斗意愿,进而彻底和赵骥捆绑在一起,赵骥对此自然乐见其成。
以田土养壮士,以壮士守关中,这是赵骥当初拉拢天师道招募新兵时就有的做法,现在正好把从益州带来的老兵们也融入进这个体系。
第159章 向朗出马
赵骥今天引出话题后就不再吱声了,任由众将自由发言,事关切身利益,又并不违背朝廷章程,料来也不会有人不想把家人接来身边。
在阎宇的带头撺掇下,关中将领们一级传一级,很快就在全军散播出了镇东将军准备把兵将家属接来关中以及按功授田的消息,士卒间传得有鼻有眼的,说是就等朝廷批准了。
关中诸将的请愿书接连递到成都,马良看后稍稍一想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这个赵不舍想要干什么!这么多武将一起写信要求接回家属,是打算以武力逼宫吗!
气归气,事情总是要解决的,马良把这些请愿书翻来覆去又看了一遍,发现全都是关中将领以自身职务用公文形式通过官方渠道递交上来,程序上完全没问题,而且请求的内容也符合朝廷的规定,关中现在也在大汉的控制下,凭什么军属不能就近留在关中当人质呀,马良总不能公开解释说朝廷是担心你们只听赵骥的、不听朝廷的话吧。
巧妙的是,关中将领们写的还不是联名上书,而是一封封的个人奏表,虽然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但如果你非要说他们私下是串联过的,那你就得拿出证据来,反正上书的将领们肯定不会承认他们是被有心组织起来干这件事的。
更可恶的是,肇事者赵骥自己躲了起来没有上书,马良就算想要对请愿的内容逐条进行反驳都找不到对象,他总不能跟关中将领们一个人一个人的挨个打笔仗吧,而且对方显然是不会怕打笔仗的,关中有的是饱读诗书的世家子弟,鬼才信那些请愿的奏表是关中将领们自己写的。
马良思索再三,决定暂时把这些奏表压下来,然后写了一封私信给赵骥,说自己不会把这件事告诉丞相,叫赵骥不要胡闹惹事,尽快安抚好关中的将领们,不然自己也帮他隐瞒不住的。
赵骥看了马良的信后哭笑不得,这个马季常倒是个念情的人,还一片好心想着帮自己遮掩,赵骥不想破坏自己与马良的私人情谊,有些话现在又不好跟马良明说,于是干脆让槐里令杜祯给他的父亲太常杜琼写了封家信。
杜琼接到儿子从关中寄来的信后,当夜就去拜访了光禄勋向朗。
向朗现在的日子过得悠闲得很,他本以实务著称,如今年迈却重新捡起了书本,整日和杜琼、尹默、谯周等益州大儒研究探讨经学,闲暇时分则遁入山林垂钓赏花,颇有几分曹魏那边上层士大夫所流行的名士风采。
放纵不羁的伪装下藏着的是一颗依旧不安分的心,与历史上郁郁而终的结局不同,向朗一直密切的关注着蜀汉朝堂的动向,人老成精的他坚信自己一定还会有被别人需要的一天。
向朗如此坚持的原因很简单,他自己可以失势当个悠闲文人,但他的儿子向条、侄儿向宠不能沦落,宜城向家更不能衰败。
所以,在见了杜琼以后,光禄勋向朗第二天就进宫返岗上班了,只不过他没去自己的官厩,而是去尚书台拜访了马良。
马家与向家是襄阳宜城的世交,两家人之间多有姻亲、师徒、故吏等关系,这也是向朗当初冒着得罪诸葛亮的风险力保马谡的原因,马良很记向朗这份情,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向朗:“向公今日怎么得闲来我这里坐坐?”
向朗不跟马良客套,径直说:“老夫静极思动,今日专程来替人当一回说客”。
马良微微愣了一下,随即就笑道:“赵不舍这个小子,竟然敢劳动向公大驾”。
向朗苦笑一下道:“季常,你我之间就不讲虚话了,我今日就是来问问你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如果你铁了心要跟孔明一条道走到黑,那我多说无益现在马上就走,要是你还想给自己留条退路的话,我倒是还有些话跟你讲”。
马良默然片刻,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反问道:“向公以为丞相疑我?”
“我不知道”,向朗摇摇头,“我在孔明身边多年,对他还算了解,他肯定是个君子无疑,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在私交上相信他的品德为人,但他毕竟是身处庙堂之高的丞相,这就注定了他在政治上是会有手腕、是会使手段的,要是你单纯从道德层面来考量他对权力的布局和安排,那未免太天真了”。
“也许在经历了幼常的事以后孔明还是会继续信任你,但他也有可能只是想利用你暂时稳住荆襄士人对他的支持,这谁能说得清,蒋公琰、杨威公甚至是费文伟哪个不能取代你现在的位置”。
“万一将来继承丞相之位的是其他人,你马季常准备何去何从,别人又会容得下你留在朝堂吗,到时候你怕是想像我一样求个光禄勋暗度晚年亦不可得”。
向朗最后抛下一句话:“赵不舍有句话倒是说得有几分道理,在官场上,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有了幼常这根刺,你敢说你对孔明就没有丝毫介怀和戒心吗,你既然如此,又凭什么认为孔明的信任还是会像以前一样毫无保留”。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马良在心里反复咀嚼这句话,半晌后才说道:“那赵不舍到底是什么意思,他真的打算和丞相撕破脸了吗?”
向朗叹口气无奈说:“赵不舍怎么可能跟我交底,至少在我交出足够的诚意前,他是不可能把我引为心腹的,不过在我看来,他是没有退路的,迟早都要和孔明正面交锋的,但绝不会是眼下”。
“不是眼下就好”,马良松了口气,“劳烦向公告诉他,我不管这件事了,他也不用顾及与我的交情而为难了,此事我自会按流程提交丞相定夺,等这事闹到天子面前时,到时候……到时候我自有主张”。
向朗目的达成,起身告辞而去,马良恭敬地扶着他一路送到门口,然后轻轻说道:“我听说邓伯苗刚在壶关打了一场胜仗,果然是树挪死人挪活呀”。
向朗闻言会意一笑。
【厭卋?説ф 啭立占?㈨ 肆 ㈧ 3 二 ч 0 9二】
第160章 御前争辩
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尚有转圜的余地,向朗身后则已经没有了回头路,在搭上赵骥这条线后,他立即旗帜鲜明地公开安排儿子向条和侄子向充前往长安面见赵骥。
向朗这面旗帜在荆襄士人中的号召力比邓芝要强得多,赵骥非常高兴地给两人授了官,向充是向宠的弟弟,西晋时坐到了梓潼太守的位置上,赵骥让他先去杨戏手下担任京兆郡主簿历练一下,向条在西晋时坐到了江阳太守,赵骥把他塞到军中,到柳隐的麾下担任军法曹,等以后有了战功后再行擢升。
这件事很快就在荆襄系圈子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由于益州的官职有限,还不得不拿出一部分来分给其他政治派系的人,所以效力蜀汉的荆襄士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得志,一些多年来迟迟无法晋升的荆襄人猛然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另一种选择来获得上升通道。
人在汉中的诸葛亮暂时没空理会向朗,因为关中将领请求与家人团聚的请愿书已经被马良转送了过来。
杨仪暴怒道:“反了!赵骥这是明火执仗的要造反了!丞相,我们应该立即上奏天子出兵讨伐赵骥”。
“反了?威公,你凭什么说赵骥反了?”诸葛亮皱眉反问道,“关中将士是循正当渠道提出诉求的,朝廷觉得可行就同意,觉得不可行就驳回,扯得上反不反的吗,再说了,赵骥他本人有上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