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骥行三国

骥行三国 第63节

  刘琰邀功献媚说:“臣担心陛下等得心急,所以独自飞马赶回,连家都没顾得上回就进宫来了”。

  刘禅闻言噗呲一笑,然后忍住问:“案子办得不错,朕稍后自会有赏,咳咳,宗正还有别的事吗?”

  刘琰赶紧从衣袖里掏出一份文书递给黄皓转呈刘禅:“镇东将军赵骥有表,托臣呈送御前”。

  刘禅假模假样地接过文书,翻开边看边故意提高音量说给旁边的蒋琬听:“哦,原来镇东将军对雍州刺史一职也有推荐人选,嗯,他在关中那么久了,肯定知道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去那儿当刺史,待朕看看是谁……嗯?!”

  刘禅两个眼睛突然瞪得像铜铃一样大,死死盯住刘琰问:“赵不舍推荐的是你?!”

  刘琰尬笑两声,遮掩说:“是,镇东将军觉得臣足以胜任雍州刺史,臣,臣也想替陛下出力分忧”。

  刘禅在心头暗道一句胡闹,他几乎就要脱口开骂,但蒋琬却在这时插嘴抢道:“陛下,刘宗正之前从未出任过郡县主官,没有任何理政经验,臣以为他不是雍州刺史的合适人选”。

  刘琰一听就急了,连忙反驳道:“公琰此言差矣,我追随先帝数十年,常在身边受先帝耳提面命,先帝认可我的能力,才会简拔我出任车骑将军,公琰该不会是对先帝看人的眼光有怀疑吧?”

  蒋琬和刘琰很快就在刘禅面前辩论起来,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唇枪来舌战去,看得刘禅不亦乐乎,最后口干舌燥的两人齐声请求一直看戏的皇帝做出裁决。

  蒋琬知道刘禅虽然玩世不恭,内心还是非常信任诸葛亮的,这位少年天子虽然偶尔会闹闹情绪,但并非一个会拿国事开玩笑的人,要是赵骥推荐的是别的人他或许还会有几分担心,但要是刘琰的话,刘禅肯定不会点头。

  刘禅看着眼前的两位大臣,眼珠滴溜一转,坏笑道:“事关重大,不可仓促决定,这样吧,三日后朕会升朝议事,到时候让百官都议一议”。

  蒋琬急道:“雍州刺史不可久缺,难道陛下还信不过丞相吗?”

  刘禅一听到诸葛亮的名字就浑身一颤,刘琰见势不妙,立即站出来撑腰说:“蒋公琰,你什么意思,你这是不敬之罪,陛下,请你立即下旨惩治尚书令蒋琬”。

  蒋琬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赶紧拜倒解释起来,刘禅整个人这才松弛下来,摆摆手道:“算了,朕不怪你,好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你们两个每人去拉上一帮人,三天后吵给朕看”。

  拉上一帮人?吵给你看?两人还没反应过来皇帝的真实用意,刘禅就已经起身离去了。

  御前辩论的事很快就在成都官场传开了,蒋琬和刘琰也各自忙着联络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大臣,双方都摩拳擦掌地准备着迎接这场刺史之争。

第173章 御前辩论

  刘琰在蜀汉朝堂的人缘并不太好,不过好在赵骥的人缘还不错,太常杜琼、大司农孟光、谏议大夫尹默、辅军将军来敏、劝学从事谯周等人很快就团结在了刘琰的身边。

  这批人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他们都遭到了荆襄系的排挤,目前无论担任的官职品秩是高是低,手里都没有实际的权力,二是他们都是饱学大儒,熟知各种经典和历史,最擅长的就是与人辩论。

  比如大司农孟光曾在费祎担任大将军期间,因为不满对方大赦天下而把以口才著称的费祎驳得无言以对,来敏更是个因为屡屡跟诸葛亮打嘴仗而被多次罢官的人,被诸葛亮比作扰乱内部团结的蜀汉“孔融”,至于谯周,这家伙更是主导了蜀汉末期的舆论风向,一篇“仇国论”从法理角度直接推翻了蜀汉政权存在的正当性。

  蒋琬那边阵容相比来说就弱多了,荆襄系中最有能力的一批大臣大多都跟着诸葛亮去了汉中或在外地郡县任职,例如费祎、宗预等知名辩士眼下都不在成都,邓芝也跳了槽。

  加上诸葛亮用人看重实绩,并不喜欢没有才干又爱夸夸其谈的人,所以没有豢养一批辩士,比如此刻站在刘琰一边的来敏就是新野人,但因为只会放嘴炮已经被“开除”出了荆襄士人的圈子。

  终于到了上朝的日子,双方嘴仗开打,荆襄系一开场就落了下风,特别是怨气颇重的谯周和来敏两人,更是仿佛找到了用武之地一般,犹如疯狗出笼似的咬着任何敢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就是一通狂撕。

  刘禅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和身边的黄皓指指点点地小声调笑,恍如后世现场看相声的观众,就差手里捧把爆米花了。

  谯周和来敏见皇帝喜笑颜开的显得非常高兴,立刻就更来劲儿了,逮着刚发了言的董允就开喷,一番唾液攻势下,董允气得满脸憋红,偏偏挖肚搜肠也找不出半点可以反驳对方的儒学依据或者历史案例。

  董允气极,丢开谯周和来敏不理,转身朝着看戏看得正高兴的刘禅躬身行礼道:“陛下,对方所说皆为诡辩,请陛下中止辩论,圣心独裁即可”。

  董允心里打的主意很简单,无论这场辩论谁占上风,最后的裁决权都在皇帝的手中,皇帝说谁赢就是谁赢,自己在皇帝身边尽心侍奉多年,而且背后还有诸葛亮的影子,皇帝是绝对会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哼,赵骥才跟皇帝见过几面,怎么比得上自己跟皇帝的关系亲近。

  高高在上的刘禅俯视着恭恭敬敬弯腰向自己行礼的董允出现了极大的内心反差,这家伙以前在自己面前是什么嘴脸,刘禅可是有切身体会的,董允此刻委屈的姿态让他顿觉心中一阵暗爽。

  好你个董允,你也有要求朕给你撑腰的一天!

  刘禅平时在政事上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只要他提出不一致的意见,就会立刻遭到荆襄系大臣的集体反对,而非荆襄系的大臣也都会保持沉默,绝不敢出言支持自己。

  今天……今天这是怎么回事,朝中泾渭分明的两派大臣都不约而同地恳切地渴求着自己的支持。

  刘禅人生第一次感觉到了作为一名皇帝的权力快感,这种一言以决之的感觉实在是…实在是太爽了!

  权力使人疯狂,初尝权力快感的刘禅自然不会例外。

  刘禅是个聪明的孩子,至少不比普通人笨,诸葛亮就曾在刘备面前评价他“智量甚大”,要是他真是个笨蛋的话,诸葛亮绝不会如此说,就和你不会在领导面前说他的侏儒儿子是个高个子是一个道理,这不是当面打领导的脸嘛。

  刘禅很快就想明白了今天这一切诡异现象的缘由,以前董允敢为难自己,无非是因为朝堂上没有大臣敢站出来支持自己,没有可以与荆襄系集团掰掰手腕的第二股政治力量,而现在……有了!

  比历史上提前觉醒了的刘禅此刻已经热血上头,他几乎没有去思考诸葛亮可能的反应,就下意识地做出了决定:“今日的辩论结果已经很明显了,拟旨,迁宗正刘琰为雍州刺史”。

  “陛下不可!”蒋琬、董允以及郭攸之等荆襄系大臣一齐出列试图劝谏,杜琼、尹默、孟光等人则第一时间就跪下高喊:“天子英明,臣等领旨”。

  散朝之后,蒋琬连夜把整个事情的经过写成信,连同一封自己的请罪书一并派人快马急送汉中。

  刘备去世后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的刘琰当场就准备邀请帮自己出了力的大臣们今晚到家中赴宴庆贺,却被太常杜琼拉到僻静处正色劝告:“不要设什么宴了,赶快拿着任命文书去雍州赴任,要快,马上就出发,记得途经汉中时要避人耳目,千万千万不要在汉中拜会任何人”。

  刘琰一怔,但很快就反应过来,立即点头答应:“好好好,我马上就出发”。

  官瘾上头的刘琰当夜就出发了,他身家厚,一人三马路上换马不换人,一天之内狂奔三百多里路,这速度便是夏侯渊复生也要自愧不如,愣是抢在蒋琬的信使前头抵达汉中。

  进入汉中的地界后,刘琰沿途宁愿野宿也不进城,他养尊处优惯了,哪里吃过这种苦头,特别是两条大腿内侧因为长时间骑马已经皮都磨破了,但一想到雍州刺史四个字,刘琰就迸发出无比巨大的动力,用最快的速度穿过了汉中。

  接到蒋琬的书信后,诸葛亮立即叫来杨仪:“马上通知各处关隘加强盘查,只要发现刘琰的行踪,就把他带来见我”。

  见杨仪不明所以,诸葛亮把蒋琬的信递给他说:“陛下任命了刘琰出任雍州刺史,我要亲自跟他说明厉害,劝他自愿放弃赴任”。

  杨仪迟疑着追问:“这……刘琰这人向来好利寡义,他费尽心血才得到刺史之位,怎会轻易听从丞相的劝说?”

  诸葛亮气得一跺脚:“别问了,快去,只要能把刘琰带来见我,我自有办法叫他回心转意”。

第174章 隐蕃献计

  诸葛亮终究还是慢了一步,就在他下令汉中各处关隘加强盘查的时候,刘琰已经一头钻进了褒斜道的山谷直奔关中,等进了郿县的驿馆后才安下心来好好歇息了整整三天,然后才继续出发前往长安赴任。

  得知刘琰抵达长安,诸葛亮微微叹气,他惋惜的倒不是没拦住刘琰,而是刘禅这次的反常表现。

  为了防止有人蛊惑怂恿刘禅,特别是在马良暗助赵骥的事情发生后,诸葛亮通过人事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对皇权的控制,没想到在蒋琬、董允把持了尚书台和皇宫的情况下,那位自己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皇帝竟然主动站到了赵骥一边,这才是最令诸葛亮失望和伤心的。

  陛下呀,老臣叫你读书、引你修身、劝你淡泊明志都是为了你、为了先帝、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呀!

  劝你好好学习的人一定是在为你好,但很多人在该学习的年纪时都听不进去这句话。

  另一头,意气风发的刘琰终于到达了长安,赵骥给足了这位新任雍州刺史面子,带领幕府一干僚属亲自出城迎接,很久没感受到这种重视的刘琰大为受用,一路上和赵骥谈笑风生,好不得意。

  赵骥指着身边的一位年轻书生跟刘琰介绍说:“这是州中决曹掾北海隐蕃,这次多亏了他才能及时发现前任陈刺史的弊案”。

  刘琰心情甚好,拱手赞道:“好一个青年俊杰”。

  隐蕃作揖笑笑并不答话,赵骥又递给刘琰一份名单说:“前任陈刺史虽然走了,但鬼知道刺史部的属官里还剩没剩他留下的眼线,我担心刘刺史你新官上任身边没有可用之人,所以拟了一份推荐名单,都是些可靠的人,你看看合意不合意”。

  刘琰看也不看名单就满口答应下来,他心头清楚自己这个刺史是靠谁当上的,而且身边也确实没有可用的人,与其留用陈震以前的班底,还不如投桃报李用赵骥推荐的人来得放心。

  赵骥推荐裴徽出任雍州别驾,作为刘琰名义上的副手打理具体事务,这位原本该在曹魏那边当冀州刺史的能臣有着十分出色的行政能力,赵骥要求他萧规曹随,直接沿用诸葛亮治蜀的方法治理关中,同时借鉴诸葛亮治理南中的办法笼络好河套地区的鲜卑、匈奴等胡人,尽快积蓄起足够的民力财力。

  不仅是别驾,整个雍州刺史部的州司马、治中、从事等属官全部都换成了赵骥的人,彻底掌控了关中的民事,作为被架空的补偿,赵骥毫不吝惜地送了宅院、骏马、田地、钱财等给刘琰,让他快快乐乐地过起了神仙般的舒服日子。

  在向朗的引荐下,隐蕃也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赵骥亲自面试的机会,赵骥问他:“听说隐君精通刑律,可愿到我府中负责刑狱之事,京兆太守杨戏杨文然之前也是干刑狱的,只要你能做得好,以后我自会推荐你到地方任官”。

  “在下确实熟知刑律,不过我最大的长处却不在刑律上”,隐蕃躬躬身拱手作谢,“在下自幼修习合众连横之术,也想如苏秦张仪他们那般成就一番搅动天下大势的事业”。

  “那就请隐君为我分析一下天下大势吧”,赵骥暗自思忖:年纪轻轻的口气倒是不小,苏秦张仪岂是那么好当的,要是这个隐蕃是个好高骛远的人的话,那可得好好掂量掂量把他放到哪里去才能不惹事。

  隐蕃成竹在胸,显然来之前是做了充足的准备的:“方今天下三分,谁能最终问鼎天下,首先可以排除的就是江东孙吴,自孙策、周瑜先后亡故,其后无论鲁肃、吕蒙还是陆逊,皆无北上与魏军平地争锋的勇气,石亭一战,陆逊挟大胜之威追击曹休,可贾逵领援兵甫一进入战场,尚未交战就吓得有数倍兵力优势吴军不战自退,由此可见东吴可谓畏魏如虎,仅能自守尔”。

  “至于汉魏之争,伪魏虽然连失雍、凉二州,但中原、河北膏腴之地仍在掌握,依旧占据天下之半,无论人口、田地、财税都胜过大汉,对于大汉而言,凉州贫瘠,与南中类似,能不乱就不错了,最多能提供一些兵源和马匹而已,只有关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隐蕃走到地图前点点关中的位置继续说:“关中四塞,形胜之地矣,若归汉,则洛阳日夜受惊,若归魏,则大汉难越秦陇一步,此天下棋眼也,将军落子于此,俯仰之间就能有牵动天下之力”。

  赵骥笑道:“我哪有那么重要,还什么俯仰之间就能牵动天下,过了,过了,关中的确是形胜之地,但之前在战争中受到的摧残太大,眼下人口太少,不然你以为我当真不想扩大军队规模么”。

  隐蕃摇摇头说:“不然,将军于天下确有举足之轻重,将军现在的处境恰如当年的淮阴侯,向汉则汉胜,向魏则魏胜”。

  淮阴侯!这是在汉代,甚至在历朝历代都非常具有政治暗示意义的爵位。

  赵骥警惕地看了隐蕃一眼,随即假装不在意地随口问:“怎么?你想当我的蒯通?”

  “非也,蕃便是有心也当不了蒯通的”,隐蕃讪笑一下回答道,“正如将军所说,关中人口太少,不足以自立”。

  赵骥此时心中疑云大起,于是故意试探道:“不然……嗯……隐君是从青州过来的,不知途经洛阳时可曾听说过魏帝容人之量如何?”

  只要隐蕃敢劝我降魏,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曹魏细作,赵骥都打定主意要把他给砍了。

  “将军万万不可降魏”,隐蕃断然说到。

  赵骥一愣,这家伙唱的到底是哪出?

  隐蕃慢慢续道:“中原世家势大,以九品中正制垄断仕途,蕃与将军都是庶族寒门出身,一旦降魏,无论今日立下过多大的功劳,有再多的高官厚爵加身,将来都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所以将军决不能叛汉投魏”。

第175章 联姻借势

  诚如隐蕃所说,庶族出身的赵骥从来就没有过投降曹魏的想法,对庶族子弟来说,想在那边混出头还能得个善果无异于地狱级难度,远不如蜀汉政权来得温和。

  见隐蕃主动劝说自己不可降魏,赵骥这才放松了几分戒心,继续问他:“那以隐君之见,我该当如何?”

  隐蕃不答,反而提起了诸葛亮:“诸葛丞相外儒内法,他集大权于相府,绝不可能坐视将军独掌关中,一旦攒够实力,就肯定会借还都长安的大义拥天子进入关中,到时候将军不放他进来,就是叛逆,就会在汉中、陇西、洛阳三个方向同时被攻,以将军现有的军力是根本守不住的”。

  “如果将军放丞相进入关中,丞相只需借天子一纸诏书就能剥夺了你的军权,将军到时要么成为魏延那样听命冲阵的斗将,要么命好当个富贵闲人,最坏则可能身死族灭,此蕃诚所以为将军忧者”。

  隐蕃的这番分析与之前陈祗劝说赵骥积蓄势力时的说辞并无二致,赵骥不太感兴趣,而是饶有兴致地问:“直接说你的建议”。

  “在下有联姻借势之计,还请将军斟酌考量”。

  “联姻?跟谁?”

  “当然是跟伪魏联姻,若将军能与魏帝成为姻亲,则诸葛丞相为防将军彻底倒向洛阳,必不敢过份逼迫,就算当真万一撕破脸了,将军也能免去东面受敌之忧,或许还能得到魏帝的支持也说不定”。

  隐蕃说完见赵骥沉吟不语,连忙补充道:“我不是劝将军降魏,而是要将军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前提下,在成都与洛阳间左右摇摆,这样无论诸葛丞相还是魏帝,就都会为了拉拢将军而开出价码,将军则可以趁机壮大自身”。

  这是劝我在钢丝上跳舞呀!太危险了!一着不慎就很可能变成下一个孟达。

  赵骥淡淡说:“隐君果然有才,但是此计关系重大,我需要时间细细考量,今天就到这里,你先回去吧”。

  隐蕃走后,赵骥陷入沉思,隐蕃在扳倒陈震的事情上办得不错,赵骥本来的意思是把他收入幕府给赵直当个副手,现在看来这家伙却是个十分危险的人,野心不是一般的小,尤其是考虑到他是从青州来的。

  赵骥当即叫来赵直吩咐道:“派人给我摸摸这个隐蕃的底,务必把他祖宗八辈都给我查清了”。

  洛阳,曹叡再次召见了陈群:“陈公安插细作到关中的事进行得如何了?”

  “回禀陛下,’影子’已经成功接近到赵骥身边了,但对方警惕得很,’影子’还没有彻底取得他的信任”。

  “很好,这事儿不要急,慢慢来”,曹叡点点头表示肯定,“不过赵骥是个小人,奸诈不逊孙权,之前河东一战就是明例,朕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你要当心他识破’影子’的身份,然后将计就计反过来摆我们一道”。

  陈群赶紧补充说:“请陛下放心,臣已经把’影子’的母亲送到了臣的颍川老家,他在青州的家乡那边也有安排,蜀人是查不出什么来的”。

  “那就好”,曹叡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案首思考了一会儿,“对了,清河公主告诉朕,她愿意为了国事委屈自己,但她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借着细作往来要了赵骥参军赵直的脑袋当聘礼,清河公主说她的一生全是被这个赵直害的,你想想办法”。

  “臣领命”。

  ……

  自从被召见后,赵骥那边就再也没有了动静,但隐蕃却不以为然,每日仍然正常地做好决曹掾该做的公务,闲暇之余则热衷于参加年轻士人们举办的聚会。

首节 上一节 63/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红楼改气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