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72节
不过司马懿没有直接把信递给陈群,而是派家仆送去了自己正在洛阳担任中郎的六弟司马进那里,托司马进代为转交陈群,并替自己致好。
司马懿自己可以不在乎享受,也可以教育儿子多把心思放在事业上,但自己身为河内司马家的族长,却不能把全族数百口人的利益弃之不顾。
辛毗作为颍川辛家的代表,肯定参与了与关中的贸易,自己给他写信说了已经知道此事后,辛毗一定会告知陈群,而陈群这个老狐狸自然知道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符合骠骑将军身份的贸易份额的。
随着与颍川世家间贸易的展开,大批的钱粮布匹开始流入关中,有了本钱作底气,赵骥从河套地区大肆迁徙汉胡人口进入关中编户为民,给他们授田安家,甚至不少并州边地的百姓也耐不住当地的贫苦,拼着性命也要逃亡到汉境内来。
眼见镇东将军热衷于扩充关中人口,一些心思活泛的河套鲜卑部落开始进入曹魏控制下的并州地区掳掠人口,然后转卖到关中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胆大的甚至开始联手拓跋鲜卑、东部鲜卑进入幽州北部掠夺人口。
人口买卖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肮脏的生意了,赵骥虽不鼓励,但也并不禁止,因为他即便有心也根本禁绝不了,关中的人口实在太少、荒地实在太多,就算官面上不再收纳人口,那些世家大族们也会在私下进行买卖。
与其把人口交到士族手中为奴为婢,还不如效仿《吕氏春秋》中子贡赎人的故事,用官方的钱粮赎买被掳来的人口,让他们成为国家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在招募人口的同时,赵骥按照十丁抽一的比例开始扩充军队,他的目标是把自己麾下的军队扩充到五万人,再加上战时临时征召的鲜卑骑兵,应该足够未来可能的战事了。
赵骥北伐时带了一万人进入关中,还有赵云旧部一万人,后来在关中新募了一万人,现在共有三万人马,以关中的人口和整编历次大战中俘虏的魏军,再凑出两万人并非什么难事。
比扩军更重要的是下一步的战略方案,之前隐蕃献上的联姻借势之计,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不折不扣的馊主意,整个关中军团必须尽快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边的凉州、南边的益州是肯定不能动心思的,如果蜀汉爆发内战的话,最开心的应该就是曹叡了,这是赵骥绝不会去做的事,而且他现在也无力在东拒曹魏的同时与诸葛亮打一场内战。
东边的洛阳是曹魏的帝都,屯驻有重兵,根本不是赵骥目前有能力一口吞得下去的,面对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主力,能守得住函谷关一线就算万幸了。
目前看来只能抢在诸葛亮拥天子进入关中前,往北去把并州打下来作为根据地了。
赵骥这样思考的前提是诸葛亮会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死于公元234年,也就是赵骥预计还都长安后不久的时间,然后再趁着诸葛亮新丧,设法谋取蜀汉朝廷的控制权。
只不过这样就会把辛苦经营多年的关中整个让出去,而且其中的变数太大了,以诸葛亮这样精明的政治家,不可能在他过世前不做安排留个后手对付自己。
赵骥思来想去也找不到破局的办法,他感觉自己就像被关进笼子里的老虎一样,空有利爪尖齿,却有劲无处使。
最后还是只能用老办法——集思广益。
赵骥召集幕僚集体商议,谁知这次众人讨论了几日下来也都束手无策,就在为难间,河东太守陈祗忽然一纸书信送来长安,说是要为赵骥举荐一位大才。
赵骥有些纳闷,河东的世家子弟是自己亲自筛过一遍的,如裴徽、毌丘秀等史书留名的人已经受到起用了,难不成是个空抱才华,却原本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人?
第200章 收服邓艾
陈祗作为最早追随赵骥的世家子弟,被委以河东太守的重任,既然是他专门推荐的人才,赵骥自然要亲自面试。
那人进来后,赵骥微微有些诧异,因为来人完全就是个中年庄稼汉的模样,可能是常年下地劳作的缘故,整个人被晒得黝黑,脸庞也满是皱纹,这人自称三十来岁,但看面相少说也有五十岁了。
据陈祗信上所说,这人原是司马师部下的一名督粮官,箕关一战中,司马师引三千魏军出关埋伏,却被胡遵断绝归路,司马师弃军而走,无主的三千魏军只得弃械投降,后来被送到河东的矿场采铁。
一天,陈祗巡视铁矿场时,这人不顾侍卫阻拦冲到陈祗面前陈述兵法,陈祗与其随意交谈几句后就很快意识到这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于是叫人给他拿来酒食,然后继续深谈。
陈祗发现此人不仅熟悉排兵布阵之法,还对山川地理、水利屯田、治民治兵等事务极为娴熟,陈祗不敢怠慢,生怕错失贤才,立即修书一封向赵骥引荐,并极力夸赞此人劝赵骥以国士待之。
国士?会不会太夸张了?
赵骥正好在为下一步何去何从而头疼,于是顺手就把这个问题抛了出来,他本也就是随口问问,并没有对这个中年俘虏寄予太大的希望,自己幕府中一济英才都无法破解的困局,这人能有什么好的办法。
孰料,对方竟然好似早猜到了赵骥会有此一问,已经提前打好了腹稿,当即成竹在胸地说道:“方…方今天下大势已…已…已成僵局,单凭…凭将军一力绝…绝难搅动,欲破此局,必须…必须借力打力”。
那人用手点了点地图上襄阳的位置:“襄…襄阳,天下棋…棋眼矣,汉、魏、吴三家交汇…交汇于此,一旦有个风…风…风吹草动,就能吸引各方瞩目,再…再无暇他顾”。
赵骥顿时眼前一亮,目光再无法从襄阳上挪开。
襄阳,位处南北换马乘舟的分界点,往北是一马平川的南阳平原,往南是荆州的钱粮集散地江陵,往东可以顺流直下武昌,往西则可以进攻上庸威胁汉中的侧翼,堪称天下要冲,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时,岳飞克服襄阳,然后以此作为北伐的进攻据点,金军失去襄阳后,只能在开阔的中原之地分兵防御,结果被岳飞寻机各个击破,被打得差点退回黄河以北。
蒙古兴起后,屡攻四川却打成了拉锯战,还搭进去一个大汗蒙哥,后来叛将刘整建议集中全部力量重点进攻襄阳,结果襄阳一失,南宋朝廷就再无反抗之力。
三国时期,襄阳就更为敏感了,特别是对东吴来说,要是汉军夺取了此地的话,就相当于骑在了地处下游定都武昌的孙权脑袋上,心情好就让他喝洗脚水,心情不好就大可以往长江里撒泡尿。
赵骥豁然开朗,激动地握住那庄稼汉的手问:“敢问先生大名?”
“在…在下邓艾”。
“呀!原来是士载兄!”赵骥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是真没想到这位三国末期头号名将竟然会以这种方式被自己纳入麾下,简直和中彩票没太大区别。
司马师,谢谢你,谢谢你把邓艾送到了我这里来,我感谢你全家外带十八辈祖宗!
邓艾被赵骥激动的神情搞得莫名其妙,镇东将军是怎么知道我的表字的,难道是陈太守在信里告诉他的,不对呀,他明明连我的姓名都不知道,算了,不管那么多,只要能重获自由就是好事。
赵骥对邓艾的能力绝对有信心,但邓艾现在的忠诚度暂时还没法保证,鬼知道他是不是想露一手然后再趁机逃跑。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邓艾自幼丧父,是由寡母独自抚养长大的,他家境贫寒,从小就要替人放牛,十二岁时随母亲迁居到了颍川,后来得到了一名义阳老乡的资助,估计也是从那时候才有机会开始读书的,但他因为口吃始终得不到升迁的机会,只能当个稻田守丛草吏之类的杂役。
汉末三国时期非常讲究孝文化,既然邓艾还有个老母亲,那就把她接到长安来,毕竟像姜维那样连老娘都可以不要的人只是少数而已。
“士载可还有亲人在魏地?”
“艾之老母、妻儿都在颍川,还望将军垂怜”,邓艾说着就双目流泪跪了下来。(口吃是邓艾的特征,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从这里开始就采用正常的说话方式了)
赵骥上前扶起邓艾:“士载宽心,我这就马上派人去把他们接来长安与你团聚,你是有才干的,曹魏用你当个屯田小吏是他们的损失,你只要跟着我好好干,肯定会有拜将封侯的那一天”。
邓艾喜出望外,他之前在曹魏因为出身低微和口吃的原因,无论手头的工作干得多出色,也始终无法出仕为官,当个小吏就是他这一生所能触及到的天花板了。
没想到,镇东将军三言两语间就发现了我的才能,不仅派人去接自己的家眷,听他话语间的意思还会对我委以重任,这可真是老天爷开眼了。
邓艾哪里知道,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他其实很快就会被司马懿慧眼识英才给看中,逐步成长为曹魏的镇西将军,并扑灭蜀汉朝廷最后的余焰。
赵骥立即召来赵直,当着邓艾的面下令,叫他务必把邓艾的家眷安全接来长安。
邓艾现阶段在曹魏不是什么大角色,不会有人特意去监视他的家眷,以赵直的能力偷送几个人过来完全是小菜一碟、毫无难度。
赵骥同时拜邓艾为镇东将军府参军,负责牵头制定攻打襄阳的军事方案。
考虑到邓艾才刚摆脱俘虏的身份,是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赵骥还贴心地赏赐了他宅院和钱粮、衣物等作为献策有功的恩赏。
邓艾感动之情无以复加,再次跪下连声称谢,口口声声愿为镇东将军效死,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第201章 孔明回蜀
成都,刘禅规规矩矩地肃立在城门口,蒋琬、董允以及留守都城的文武百官也整整齐齐地列队候在后面。
能让皇帝出城迎接的,整个蜀汉唯有丞相诸葛亮一人能享有这种超规格的待遇。
前不久,诸葛亮巡视完关中和凉州后,留下骠骑将军马良和部分兵马镇守汉中,他自己则亲统主力还师成都。
得到消息的侍中董允上奏建议皇帝出城迎接,以表彰丞相收复凉州和陇西的大功,蒋琬本想反对,可董允劝说道:“自赵骥夺取关中后,成都人心不稳,朝堂之上暗流涌动,现今丞相归来,正好借此彰显圣心所在”。
蒋琬作为尚书令,是诸葛亮内定的接班人,他比董允更清楚诸葛亮这趟回成都的目的,于是也就不再反对,果然,诸葛亮不在时那些敢跳出来叽叽喳喳的来敏、谯周、孟光等人立时就老实了,此刻都静静地站在迎接丞相凯旋的队列里。
不久,丞相的车驾终于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等到达城门时,诸葛亮越众快步而出,拜伏在地道:“陛下出迎,老臣如何敢当”。
刘禅连忙扶起诸葛亮:“相父征战劳苦,朕不过是出城迎一迎罢了,有什么当得不当得的”。
望着诸葛亮和刘禅携手入城的背影,黄权不禁微微叹了口气,他曾与诸葛亮共事近十年,非常清楚这位同僚的能力,如果再加上皇权的加成,这位丞相在蜀汉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存在。
太常杜琼拿手肘戳了黄权一下,低声说:“孔明这次怕是冲着你才回来的吧?”
黄权苦笑着摇了摇头,他知道诸葛亮这次回成都肯定会对付自己,但绝不可能单单只是为了对付自己才回来的,他已经不是当初刘备倚为干城的镇北将军了,有了降魏的这层经历在,他在蜀汉朝堂几乎不可能再获实权,除非……
回到皇宫,诸葛亮照例先汇报了这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刘禅也说了些不咸不淡的场面话,无非是相父辛苦了、相父有功于国什么的。
接下来,尚书令蒋琬出列禀奏,说原镇北将军黄权千里归国,请天子封赏以彰其忠义。
刘禅眨巴眨巴眼睛,问诸葛亮:“相父以为该当如何?”
“黄公衡千里归国,大有昔日汉寿亭侯之风,此诚美事矣,宜加太傅衔,令其辅弼天子”。
太傅可谓是汉制最高的官职之一了,位在三公之上,要论品秩的话,比诸葛亮这个丞相都要高,这下任谁也不好公开说一句蜀汉朝廷薄待黄权了。
可太傅这个官职在汉代并无具体的职事,多用于给高官加衔,或是授予年龄太大的功臣以示荣宠,是标准的位尊权小的一个职务。
杜琼见诸葛亮如此安排,心中暗暗松了口气,对他们这些益州士人来说,只要黄权能留在成都凝聚人心就行了,倒不用他真的担任多大个官。
杜琼一口气还没松完,就听见诸葛亮又说:“黄公衡为人沉稳,能任事,可以让他出使江东,好让东吴群臣见识汉家威仪,顺便重申两家盟好”。
唉,丞相做事果然依旧还是滴水不漏呀,杜琼无奈地叹了口气,我们能想得到的,丞相又怎会想不到呢。
散朝后,杜琼来到黄权家中拜访,却见杜微、尹默、谯周等益州士人早已相侯,众人默然相坐,一言不发,气氛甚是沉重。
黄权看了看犹如蔫了的菜叶子似的在坐众人,淡淡开口打破沉默:“一年之内,天子就会还都长安”。
众人一听顿时打起了精神,性急的谯周率先问道:“公衡是如何知道的?”
“我在关中时,赵不舍告诉我的”。
众人相顾愕然,这样的消息赵骥怎么可能会知道,诸葛亮做事严谨是出了名的,他在布置好一切以前是绝不可能让这么重要的消息外泄的。
杜琼思虑片刻,忽然警觉道:“之前孔明巡视过关中,难道是他那时候告诉赵不舍的,亦或是从相府的哪个僚属那里探听来的,果真如此的话,则这个消息绝不可靠,定是孔明有意为之”。
杜微、尹默等人都觉得杜琼说得有理,纷纷点头赞同。
“不是”,黄权语气笃定说,“是赵不舍自己猜的”。
“啊?!”
黄权娓娓续道:“我本来也不信,但今日看来,赵不舍的猜测恐怕会是真的”。
“孔明让我出使江东,一来一回,即便诸事顺遂怕是也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把我支走呢,无非是想筹备还都时少个添乱的人”。
“如果仅凭这一点还有些牵强的话,诸公可曾留意过孔明的面色?”
诸葛亮的面色?众人纷纷回想诸葛亮今天的样子来,不错,他的面色的确不太好,显得非常苍白,毫无血色,而且双颊深陷,就好似大病初愈一般。
“对,对,孔明看起来的确身体不大好”,尹默点点头表示同意,“孔明本来身材高大,当年也是雄姿勃发、精神奕奕的人,但现在的他实在太瘦了,连袍服都撑不起来了,他与我年岁差不多,如今似乎腰都开始弯了”。
黄权叹了口气,颇为不忍地说:“我离开关中时,赵不舍曾叫我注意留心孔明的饮食起居,我当时不明所以,但还是借机探了一下樊建的口风,唉!”
众人眼光齐聚黄权,只听他叹完后继续讲到:“孔明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之,而所啖之食,每日不过数升,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众人一时默然,都不知该喜该忧,虽说诸葛亮一旦病逝,他们这些早就投靠了赵骥的人肯定会加官进爵,但从良心上来说,为一个忧公忧国的人去世而欢欣鼓舞,这也太不配当人了。
黄权望了一眼在坐的诸人:“孔明自己最清楚他自己的身子,他一定会在阳寿耗尽前还都长安,然后以天子之名剥夺赵不舍的军权”。
刚才还在惋惜的众人立时把对诸葛亮的担忧丢到了一边,齐声问到:“镇东将军可是已经有了破解之策?”
第202章 火砖水泥
河东郡治安邑县,陈祗恭恭敬敬地把赵骥迎进太守府,然后递上厚厚一摞簿册:“河东全郡人口、粮赋、铁坊、煤场、盐场及官市收成皆在此处,请将军查阅,若有疏漏,还望不吝指正”。
赵骥微笑着把簿册接过来,又随手放在一边:“我这趟来不是查账的,你在太守任上做得很好,我都知道,以奉宗之才,又岂在区区一郡”。
陈祗拱拱手作谢问道:“那将军此来是为了……”
赵骥挥挥手屏退左右:“我准备筑城,但差了些材料,所以特地来请奉宗代为筹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