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74节
跳帮?接舷战?恕不奉陪。
当然,汉代水战想要完全避免接舷战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水兵质量仍然不容忽视。
益州地处内陆,不易招募到见惯大风大浪的优质水兵,不过也不是完全就没有优质兵源地。
赵骥为此特意让曾经担任过巴东太守的刘琰给他的门生故吏去信,从当地招募帮忙招募水兵。
巴东郡,大致就是后世的重庆,此地扼守长江出川峡口,当地既有宽阔的江面,也有水流湍急的激流段,沿岸的百姓靠水吃水,不乏惯于操船和熟悉水性的人。
吴军水兵打接舷战厉害不是因为他们的武艺更厉害,而是他们更能在剧烈摇晃的船只上保持住平衡,只要能招募到有经年累月水上生活经验的士兵,赵骥相信王濬是可以训练出一支有战斗力的水师队伍来的。
第205章 揭开真相
成都,皇宫内,诸葛亮正在向皇帝刘禅单独密奏。
“陛下以为镇东将军赵骥如何?”
“赵不舍呀,他不是挺能干的吗,带了一万人就把关中给打下来来了”。
看来天子对赵骥印象不错,难怪之前几次偏帮他,诸葛亮比董允会说话得多,他没有直接反驳刘禅,因为那样做的话即便能压服刘禅,也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刘禅在内心对赵骥的看法。
“陛下可知赵骥出兵关中并未取得臣的同意,而是瞒着臣自作主张、擅自出兵的”。
“喔?”刘禅感觉有些诧异,“朕记得赵叔的遗表里说是他命令赵骥出兵的嘛,哎呀,相父和赵叔都是朕信任的人,你们谁来给他下令他都得听嘛”。
这顿稀泥和得相当有水平,刘禅没有提赵骥,而是搬出了赵云来说事,赵云在蜀汉政权地位特殊,官职虽然不在顶层,但一直是刘备父子两代人的铁杆心腹,他的忠诚毋庸置疑,即便是诸葛亮也无法指责。
诸葛亮已经好几年没见过刘禅了,他突然发觉御座上这位已经成年的天子似乎跟那个当年自己教导读书时言听计从的孩子不一样了,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似乎有些……故意想要违逆自己的意思。
汉代还没有青春期、叛逆期之类的名词,而诸葛亮自己又特别早熟,对刘禅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完全没有将心比心的亲身体会,要知道诸葛亮在差不多刘禅现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已经都在给刘备献隆中对了。
别说在皇宫里成人的刘禅本就比一般人晚熟了,就算是现代社会里接受过现实毒打的年轻人,又有几个能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有诸葛亮那般的才能与见识。
所以,习惯理性思考问题的诸葛亮特别不能理解刘禅为什么要和这顿稀泥。
诸葛亮只感觉胸腔阵阵发闷,忍不住连咳几声,今年入冬以来,他的身体状况似乎更差了,特别是熬夜批阅公文时,常常头晕目眩,甚至还晕厥过一次。
“相父,你无碍吧,来人呀,快,给相父搬个火盆来”。
“多谢陛下,老臣没事”,刘禅的关心让诸葛亮心头腾起一股暖意,这孩子,虽说长大了开始有主意了,但心底里还是关爱自己这个相父的。
诸葛亮老来得子,四十六岁才生下长子诸葛瞻,在这之前,从情感上来说,他一直是把刘禅当儿子来教导的,他花在刘禅身上的精力比花在自己亲生儿子的身上还多,说一句情同父子并不为过。
一个严父和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儿子,即便是亲生的也免不了争执,但彼此间的情感却也是极为真挚的。
看着刘禅叫人拿来放在自己脚边的火盆,诸葛亮下定决心要让刘禅知道赵骥的真实面目。
“陛下可知赵骥曾有意与曹叡联姻,然后借势阻拦陛下还都长安”。
“什么!”刘禅被吓了一跳,就像一个父亲告诉自己的儿子,你最好的朋友其实没拿你当朋友,只是想骗你口袋里的零花钱一样。
赵骥想跟曹魏联姻?!这还是当初那个想方设法瞒着董允给自己送糖送钱送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的那个赵骥吗?
刘禅下意识地不愿意相信诸葛亮说的是真的:“相父,这……赵骥好歹是个镇东将军,妄自猜测是不是…额,是不是不太好”。
“老臣这趟回成都前,专程去巡视了关中,就是为了暗中阻止赵骥与曹魏联姻,老臣本想斩了伪魏清河公主的头带回来作为证据,可惜赵骥早有防范未能得手,不过曹贼之女清河公主现在仍在长安,只不过赵骥因为老臣的介入不敢娶她,而是让参军赵直娶了,陛下派人一查即知”。
“老臣派去斩杀清河公主的霍弋此刻就在宫外,陛下若是不信,大可以召他入宫亲自询问,霍绍先乃是忠良之后,又是陪伴陛下多年的亲近之人,他总不会构陷赵骥吧”。
“不用,不用,朕自然信得过相父”,刘禅当然不会怀疑诸葛亮凭空诬人清白,何况还有霍弋作证。
霍弋的父亲霍峻是刘备时期的大忠臣,在刘备攻打成都时负责留守葭萌(jia,meng)关看住后路,在刘备的主力南下离开后,先是张鲁重金诱降霍峻被拒绝,后来又以数百士兵击败了前来攻关的万余蜀军,深受刘备的信任,以至于霍峻去世时,刘备亲自祭奠流泪,还留宿在他的墓地。
霍弋自己则是刘禅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刘禅还是太子时,霍弋就被封为太子舍人,刘禅登基后又拜霍弋为谒者继续留在身边,要不是诸葛亮北伐时要走了霍弋,刘禅才舍不得放霍弋离开自己身边。
有自己信任的相父和铁哥们儿作证,即便刘禅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心里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狗入的赵骥,居然想背叛朕!
看着刘禅眼中被挑起的怒火,诸葛亮并没有火上浇油,而是以退为进说:“勾通敌国乃是大罪,现今既然没有铁证,老臣以为陛下只需留意观察,对赵骥加以防备即可,或者……陛下可以试一试他?”
“怎么试?相父快讲”,刘禅急于彻底揭开赵骥的真面目。
“关中已经收复四年有余,如今钱粮充沛,加上益州这边还可以运一些过去,也该到了陛下还于旧都的时候了,要是赵骥恪守臣子本分的话,那自然一切无事,要是赵骥胆敢陈兵闭关不放陛下还都的话,老臣愿为陛下除此逆臣”。
“好,朕这就下旨还都”。
“陛下且慢”,诸葛亮悠悠劝道,“赵骥在成都耳目众多,一旦消息走漏反叫他事先有了防备,而且还都长安的相关准备还未就绪,还请陛下暂且隐忍不发,待明年兵马钱粮俱备后,老臣先率朝廷主力进驻汉中,到时陛下再明旨还都”。
“好,就按相父说的办”。
诸葛亮离宫后,刘禅气尤未消地回到后宫,黄皓赶紧笑着跟上去赔个小心:“陛下莫生气,丞相虽然严厉,不顾圣心是怎么想的,但也是为陛下好嘛”。
“你知道什么”,刘禅不爽道,“这次惹朕的是赵骥”。
第206章 赵骥作秀
冬去春来,又到了土地解冻、田亩返浆的时节,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全家生计都指望着田地收成的农人而言,这时多多耙地松土、施肥润苗,便能指望秋天增一分收获,关中平原上的庄稼地里,随处可见弯腰耕作的男女老少,一派繁忙的景象。
相比于刚入手时的民生凋敝,在杨戏、蒋琬、陈震、裴徽等先后四名主政者的精心治理下,经过数年发展的关中大地无论人口、田地还是工商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早已不是当年历经董卓、郭李、马超之乱后的样子。
关中的发展潜力很大,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司马懿之所以敢跟诸葛亮拼消耗,除了蜀汉天然处于不利的补给劣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司马懿特别重视发展地方经济。
司马懿为官的一个特点和诸葛亮是一样的,那就是走到哪里就建设到哪里,他主政雍凉后,把关中的民生发展得很好,这也是后来南北朝时期占据雍州的军阀能供养起大军的原因之一。
因为能够调用河东的盐、铁资源,又打通了与河套、中原地区的商路,赵骥治下的关中比原时空中司马懿的治下发展得更好。
“将军,你已经犁了一亩地了,差不多够了”,裴徽在赵骥身边低声说了一句。
作为主政者,赵骥如今的一言一行就代表着施政的风向,所以按照汉代劝农的传统保留节目,赵骥需要在开春后亲自下田犁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通常来说,主政者都是在自家庄园或者附近扶一扶犁、牵一牵牛就行了,或者出场主持一下春祭仪式,求求老天爷保佑风调雨顺,连地都不用下,作秀嘛,表个姿态就行了。
但来自后世的赵骥比汉代金贵的世家子弟们更懂演戏演全套的道理,他真的挽起裤腿、赤着脚犁起了田来,因为他要行动告诉关中的官员们,我是真的真的非常重视农业收成。
镇东将军都这样了,逼得裴徽、杨戏等一干陪同的官员也不得不脱了鞋子踩进冰冷的烂泥里。
“文季、文然,感觉怎么样,累不累?”赵骥丢开手中的犁抹了一把汗,“这曲辕犁比以前的直犁效率高多了吧?”
赵骥走上田埂席地而坐,倒了两碗水递给裴徽和杨戏:“你俩都是做实事的能臣,但身上依旧还是脱不了世家子弟的那份清高劲儿,你们以为我是在作秀,是装装样子给人看的,对吧?”
裴徽和杨戏虽然冻得双脚都快失去知觉了,但哪敢抱怨半句,杨戏喝着水默不作声,裴徽则连声表示:“将军重视农耕,此乃关中百姓之幸”。
“我的确是在作秀,就是作给你们这些治民的官员看的”。
“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我作这场秀就是想告诉你们,本将军喜欢能深入民间、访民实情、知民疾苦的官员,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你们要是连耕地有多辛苦都不知道,又怎么制定劝农的政策呢,光坐在官衙里想就能想得出来吗?”
“比如文季,你们河东裴家明明有实用的家传制图学问,你却以为是无用的杂学,不愿意费精力去研习,而更愿意穷首苦读经典,我不是说经典无用,而是想告诉你们,相比如通读经典的大儒,本将军更喜欢起用能经世济民的实才”。
“就像陈奉宗,如果他不懂数术、技艺等所谓杂学的话,我能放心把铁坊、兵曹司工坊这些都交给他去打理吗”。
裴徽闻言心中一动,他知道自己如今之所以能成为事实上的雍州民事一把手,更多的是因为赵骥想要拉拢河东世家,京兆太守杨戏、河东太守陈祗才是赵骥真正的心腹,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讨得赵骥欢心,以便当上真正的一州刺史,赵骥如今倒是把路子给亲口讲出来了。
原来镇东将军喜欢这样的官员。
除了给属下的官员树立一个正确的施政观以外,其实赵骥还有一个不便公开宣诸于口的原因,今年的秋收对他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今年是公元234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二年,距离首次北伐已经过去了五年多时间了,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诸葛亮会在这一年发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北伐。
赵骥算过,因为北伐的粮食消耗大同小异,诸葛亮在眼下这个时空中的北伐时间点与原本的轨迹几乎一致。
建兴六年,诸葛亮首次兵出祁山,结果被张郃击退,两个时空的过程都差不多。
建兴七年,诸葛亮出兵收复武都、阴平二郡,只不过与原本的轨迹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没去打陈仓。
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原本的轨迹中,他会因为李严断粮而撤退,但这个时空里有了赵骥的支援,他成功地收复了陇西和凉州。
按照这个规律继续下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应该就会再次有力量北上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对于即将发动一次大规模外线攻势作战的赵骥来说,粮食至关重要。
赵骥对于筹粮可谓不遗余力,除了做好劝农、增丁、推广曲辕犁等基本功课,他还通过向颍川世家出售纸、盐、羊等物资大量换取粮食。
诸葛亮回成都后,益州世家又通过各种渠道,在马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下,往关中大量走私粮食。
裴徽、杨嚣等在赵骥麾下效力的本地士族也纷纷动员宗族献粮,因为熟悉赵骥脾性的他们知道,镇东将军对早早表态的士人一向是不吝升官提拔的,对于最后关头才肯支持自己的,镇东将军也向来不会给什么好脸色。
用经济利益交换政治利益,傻瓜才不换。
在各种资源一律优先向粮食倾斜的情况下,赵骥自信自己是有底气发动一场大仗的。
何况在各种史料中,这几年的关中都没有关于大灾的记载。
原本的轨迹中,诸葛亮是在去年冬天进驻汉中,然后在今年的农历二月兵出五丈原的,虽说这个时空中他此刻还在成都,但赵骥相信,那一天很快就会来的。
第207章 汉嘉叛乱
春耕结束后,汉嘉郡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当地氐人聚众叛乱,规模达到了数万人,声势十分浩大,汉嘉郡兵无力镇压,请求朝廷派大军前往平叛。
丞相诸葛亮闻讯上表天子,请求亲率随他同回成都的汉中军团主力前去平叛。
汉嘉郡是成都西北方向的一个边郡,这里夷多汉少,民族矛盾十分突出,杀官造反对汉嘉当地的氐人来说就是吃饭睡觉一般的常事,如果长时间不出乱子才反倒是件稀奇事。
名留《出师表》的向宠就是战死在汉嘉郡的平叛中,五胡时期占据益州的成汉政权也是由氐人所建立的。
汉嘉郡叛乱没什么好奇怪的,奇怪的是诸葛亮要亲率精锐的汉中军团去平叛。
与五胡时期不同,三国时的汉人军队打氐人就跟大人打小孩差不多,即便这次叛乱的规模比较大,那你派个重将去也就行了嘛,犯得着堂堂丞相亲率主力军团去吗,这不成了牛刀杀鸡了嘛。
从事谯周立即就表达了反对:“臣观天象,见奎星缠于太白之分,盛气在北,不利于益州分野,又有成都百姓夜闻柏树哭泣,恐有碍于……唉,丞相只宜谨守,不可轻出”。
谯周虽未明说,但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满殿大臣都是看在眼里的,柏树夜哭哭的是谁,已经不言而喻。
殿上的不少益州籍大臣都纷纷出言附和谯周。
诸葛亮闻言眉头微皱,他一向不太喜欢谯周,这个所谓的益州名儒通晓经典,却不愿意干实事,总喜欢写些虚无缥缈的文章引导舆论,偏偏相信他那套说辞的人还不少。
什么叫盛气在北,什么叫不利益州,你干脆直接说关中的赵骥才是你心中的天命所在算了,至于柏树夜哭更是无稽之谈,这不就是咒我死嘛。
要论打嘴仗,诸葛亮可没把以善辩知名的谯周放在眼里。
不想放纵谯周蛊惑人心的诸葛亮当即朗声反驳道:“老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能因一些虚妄之象就荒废国家大事”。
诸葛亮说完不理谯周,转身朝着皇帝再拜道:“非臣不自惜,只不过大军屯于成都不过徒耗粮食尔,还不如派往汉嘉尽快平定乱局,好使当地百姓早日复得安宁,若是别遣一将领少量兵去,万一迁延日久反为不美”。
诸葛亮的意见很在理,与外线作战不同,汉嘉平叛是内线作战,几乎不用太多考虑运输补给的中途损耗,那么与其让汉中军团呆在成都没事儿做,还不如到汉嘉去平叛,这样叛乱也能结束得快一点。
谯周说的是天象和异兆,诸葛亮说的却是有理有据的事实,刘禅当场就同意了诸葛亮的请求,同意调动汉中军团前往汉嘉郡。
大军出发当日,诸葛亮进宫辞别天子,考虑到诸葛亮身子不太好,也为了彰显他的劳苦功高,刘禅特许诸葛亮乘车走御道入宫,在单独奏对半晌后,诸葛亮才又乘车出宫离去。
汉中军团出征后,成都再次恢复了往昔的平静。
这天,太常杜琼闲来无事正在家中编修自己所著的《韩诗章句》,门人忽然报说少府孟光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