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84节
蜀汉那边无论诸葛亮抑或赵骥,对世家大族的态度都是又用又打,和曹操非常相似,远不如曹丕代汉以后来得宽容,这也是曹魏治下的世家愿意支持朝廷对抗蜀汉政权的重要原因。
要是不放出权力给那些贪婪的士族,谁还肯替你卖力对抗蜀汉。
另一方面,司马懿虽然这次兵败潼关,还折了张郃这员武皇帝时期的宿将,但主力并未受到太大的伤亡,战绩相比于曹真、曹休、毌丘俭来说好得多。
而且曹叡眼下也实在找不出在大军团指挥能力上可以放心的宗室将领去代替司马懿,相比于收回军权,抵挡住蜀汉的攻势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司马懿看似谦卑的主动请罪,其实更像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无声抗议。
曹叡深吸口气,把胸腔中澎湃的怒火压了下去,换作一副尽量温和的表情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骠骑将军是先帝托孤之臣,岂能稍受挫折便轻易弃朕而去”。
“臣无能”,司马懿免冠再拜道,“臣连自己麾下的将士都制不住,致使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在蜀人函谷新城下拖延日久,使得凉州蜀军能够及时入援,若非如此,大军本可以一举攻克潼关,此皆臣治军无方所致”。
曹叡用力把手中的请罪疏捏成一团,但脸上依旧和颜悦色地安抚道:“此非骠骑将军之过,朕已经下旨免去了张郃之子张雄袭职的资格,永世不再录他为将,此后再有不服从骠骑将军军令者,皆如此例”。
“另外……”曹叡沉吟片刻,“箕关之失,罪在郝昭,朕决定起复令郎司马师为征蜀护军,随你共同出征”。
“陛下如此信臣倚臣,臣惭愧呀,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虽九死而无悔”,司马懿感激涕零地第三次拜了下去,看得曹叡心头阵阵恶心。
目的达到,该到了表决心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时候了。
司马懿抹干净眼泪立起身子说:“臣以为我军屡屡败于蜀人,皆因大略有误”。
曹叡之所以对司马懿做出让步,要的就是他能全心全意替自己谋划:“骠骑将军细细道来”。
“陛下宽仁,又因汉中险峻,是以才在登基之初定下了西守东攻的国策,但这份策划放在今日已经明显不合时宜了”。
“臣细数了与蜀人的历次交战,皆是对方主动进攻,而我军疲于应付,陷入了敌人打一下、我们才动一下的被动局面,此大违兵家致敌而不致于敌的道理,如此焉能不败”。
曹叡深以为然地重重点了点头,他虽然不喜欢司马懿,但又不能不承认司马懿是个眼光卓绝的谋士,刚才这番话可谓是一针见血,指出了曹魏朝廷在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
司马懿继续说道:“如今贼将诸葛亮新丧,赵骥正忙于安定朝堂,正是我军发动攻势作战的良机,况且襄阳一役,蜀吴失和,臣建议陛下效仿武皇帝破关羽故计,联合东吴孙权,竭全国之兵,分多路伐蜀,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克服雍凉二州”。
曹叡眼前一亮,整个人顿时豁然开朗,他有些激动的站了起来:“如何兵分多路?”
“陛下宜遣使交好孙权,承认其帝位,再许以襄阳之地,让他由江陵出兵攻打襄阳,另遣一军出夷陵威胁永安”。
“再令振威将军胡质自宛城攻南乡,护匈将军毌丘俭南攻壶关,臣亲率洛阳主力攻箕关、潼关,威胁河东和关中”。
“最后以厚礼诱动西部鲜卑及羌、氐诸部,令其攻击凉州河西四郡”。
“如此,则赵骥难免顾此失彼,我军只需在一个点上打开突破口,就能满盘皆胜”。
曹叡听得大喜过望,不由发自内心的夸赞道:“骠骑将军不愧是先帝看中的重臣,此计绝妙,非神仙不可解,那朕就有劳骠骑将军总览全局,替朕下好这盘大棋”。
……
还不知山雨欲来的赵骥此刻正在长安叮嘱即将赴任益州刺史的陈祗:“奉宗,你到益州后要以兴商为主要施政方向,以东吴为主要出口对象,加大糖、纸、盐、锦等物资的出口量”。
陈祗闻言一愣,糖、纸、锦好说,出口盐就有点不对了,蜀中倒是产盐,但产量不是很高,比不得河东的天然盐池,自用尚稍嫌不足,如何有富裕的能用于出口?
赵骥见陈祗表情困惑,于是解释道:“蜀南地下数百丈深处有卤水,可以煮盐,而且取之不竭,产量更胜河东”。
河东郡的盐池为赵骥提供了关中军团几乎一半的军费支出,要是蜀南的地下卤水可以产出比河东还多的盐的话,那赵骥可就不会再为钱发愁了。
赵骥所说的就是后世闻名的自贡井盐,其实自东汉以来,益州就已经有了取地下卤水煮盐的产业,但受限于当时的钻井技术,无法汲取地下太深的卤水,要直到明清时期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增产。
抗战时,在全国大部沦陷的情况下,自贡的盐税一度占到了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可以提供270万军队当时一年的军费,日军甚至专门出动飞机来轰炸自贡的盐场,其产量之大可见一斑。
陈祗虽是汝南人,但自幼长于蜀地,作为一名技术型人才,他对益州的产盐方式是有所了解的,于是当场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蜀南地下若有卤水,自然不难找到地方,只是……若卤水真如将军所说藏于地下数百丈的深处,那人力如何取得出来?”
赵骥神神秘秘地取出一套竹制的模型:“这是我设计的钻井、汲卤的机械模型,你去益州后仿制出来,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地下卤水了”。
第232章 魏吴联合
赵骥制作的模型主要是钻井、汲卤两套机械,后世的自贡盐业博物馆中就有相关介绍。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所用的钻井技术在后世被称为“冲击式顿钻凿井法”,也即是利用杠杆原理,把铁锉高高悬吊起来,然后利用铁锉的重力凿穿岩石,在明朝时,这种技术已经可以凿出深达千米的盐井。
汲卤则是把长长的楠竹去节打通,一端用熟牛皮制成单向阀,然后放入井中,卤水就会靠自身浮力顶开牛皮单向阀进入筒内,然后盐工再使用绞盘和高架杠杆把重达数百斤的卤水提上来。
这套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唐宋时期就已经得到大规模运用,陈祗稍经讲解就明白了其中的窍门。
赵骥相信,以陈祗在机械方面的天赋和出色的行政能力,应该很快就能挖到第一桶盐。
陈祗后面,赵骥又召见了新任雍州刺史杨戏:“西域有一种植物,名为油菜,开小黄花,其籽可以榨油,你派人往西域去寻,也可以委托胡商带来,反正谁能把油菜带来,本将军有重赏”。
油菜是唐朝时由中亚传入中国的,赵骥打算提前四百年让植物油进入中国人的食谱。
除了油菜,赵骥还安排了孟琰派族人往中南半岛寻找著名的“占城稻”,这是一种原产于越南中南部的稻种,具有耐旱、高产的特点,在宋初传入中国后,迅速就成为了南方最主要的稻种。
占城稻的引进使得当时的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人口也随着粮食增产而大大增加,宋朝繁荣的商业经济与当时的粮食增产密不可分。
赵骥准备在自己主政后大干一场,一来可以凭借出色的政绩压服那些还心怀叵测的反对势力,二来也可以尽快积累起碾压魏吴的雄厚国力,尽快结束自黄巾以来的战乱时代,让华夏文明避开长达四百余年的五胡乱华、南北分治的黑暗期。
只待占据中原之后,赵骥就打算凭借自己无人可比的巨大战功拥天子还于旧都,实现蜀汉朝堂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就在赵骥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中时,武昌的孙权也接到了曹叡结盟的密信。
对于曹叡的请求,东吴朝堂意见不一,而且争执得异常激烈。
作为主和派代表的诸葛瑾认为,不应该被襄阳一地的得失影响到汉吴合作对抗曹魏的大政方针,因为以东吴的国力是不可能攻下益州的,也就是说冒着与盟友撕破脸的风险,却最多只能得到襄阳一个郡。
这样做风险太大,收益太小,完全不成正比。
主战派代表由刚被蜀汉释放的朱然领头,他认为汉军的水师力量突飞猛进,还具有占据上游的地利优势,对武昌是个巨大的威胁,只有夺下襄阳,才能解除悬在头上的这把刀,为此即便与蜀汉全面开战也是值得的。
孙权被两班人吵得头大,偏偏双方带头的又都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心腹,难以抉择的他只好习惯性的把难题抛给了江陵的陆逊。
陆逊原则上是反对和蜀汉全面开战的,他反对与蜀汉开战的理由很简单,即便赵骥派不出兵力支援襄阳,单靠襄樊现有的驻防汉军,那也不是失去水军优势的东吴能轻易对付得了的。
而且曹魏的襄阳太守吕常已经用实际证明了一件事,即便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刻,别人也不一定就会投降东吴,因为汉魏吴三国中,东吴的孙氏政权是看起来最不可能统一天下的。
但陆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不然当初也不会支持吕蒙背刺关羽了,他给孙权回了一封信,建议孙权在口头上假装答应曹叡,但不要公开,不要把盟约落在纸面上,然后就坐山观虎斗。
如果魏军成功突入关中,或者占领南乡切断襄樊与关中的联系,那就大可以借帮助盟友协守襄阳的名义,强行进入襄阳和樊城。
历史上,东吴在蜀汉灭亡之际就是这样做的,只不过被镇守永安的罗宪击败了。
如果赵骥成功挫败了曹魏的攻势,那就来个打死不认账,继续维持与蜀汉的盟友关系。
孙权对陆逊的建议深表赞同,觉得这个点子简直是出在了他的心坎上,盟友嘛,有利用价值的时候才能称作盟友,否则他可不会顾及什么信义道德。
收到孙权回复的曹叡嗤笑道:“孙权鼠辈,果然不出朕的所料,哼,周瑜之后,江东可谓无人矣”。
司马懿同样对孙权的态度抱无所谓:“孙权秉性一贯如此,以臣之见,只要我军能在攻势中占据优势,孙权就一定会耐不住寂寞的,陛下不用太在意孙权是否给出明确的承诺,他眼中只看得到利益”。
曹叡解下自己的佩剑赐给司马懿:“此战就由骠骑将军全权负责,诸将若有不服军令者,请骠骑将军持天子剑斩之,朕许你先斩后奏、便宜行事之权”。
对于这次攻势作战,曹叡下了很大的决心,这些年来魏军连战连败,不仅丢掉了大片的土地,损失了大量的军队,还掏空了整个国库。
为了尽快凑足战役所需的粮草辎重,以便达成进攻的突然性,曹叡不惜下令向全国调集征粮,给每个郡县都下达了量化的征粮指标,凡是完不成指标的官员,轻则罢官,重则治罪。
司马昭对此非常担心,晚上,他在家中书房找到父亲司马懿说:“朝廷此举,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也,万一父亲不能取胜,怕是祸事不小”。
司马懿是个非常严厉的父亲,司马昭说这话时是犹豫了好几天后鼓足勇气才说出来的。
没想到一直非常在意父子尊卑的司马懿这次并没有生气,他回头反问身边的司马师道:“子元以为如何?”
司马师笑着回答:“子上随军以来,眼界果然见长,未虑胜先虑败,足见子上进益良多”。
“那你的意思是为父不该献此绝户毒计?”司马懿继续抛出问题试探儿子的天资器量。
“不,子上未虑胜先虑败是应该的”,司马师挠挠头答到,“但儿子苦思月余,始终想不到如何才能反制破解父亲的计策,就算我不如赵骥,但他也不至于数日间便能做出准确的应对吧”。
司马师最后做出判断:“父亲此计绝无失败的可能”。
第233章 汉中军团
长安,乃至整个关中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中,因为关嫣刚刚为赵骥诞下了他的继承人。
在得知关嫣生的是个儿子后,守在屋外的关兴长舒了一口气,郑度、赵直、杨嚣等一干幕僚也是喜笑颜开,因为赵骥有了继承人,他们这些人后代子孙的富贵也就有了保障。
初为人母的关嫣疼爱地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舍得撒手,她兴奋地问赵骥:“夫君,快给孩儿赐个名吧”。
两世为人的赵骥也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血脉,他抚摸着孩子的小脸蛋对关嫣说:“你生下孩子那晚月色如水,愿他一生都能如月之恒,就叫做赵恒吧,恒者,常也,小字便唤作思常,如此可好?”
关嫣连连点头,一滴热泪不自觉地顺着脸颊滑下。
赵骥搂住关嫣问:“大好的日子怎么还哭起来了?”
“我只是突然想起父亲了”,关嫣盯着赵恒粉扑扑的小脸儿愈发伤心起来,“可惜父亲看不到这么可爱的外孙了”。
赵骥哈哈一笑安慰道:“我当什么事儿嘞,河东解县已入我手,改天我叫张伯达安排人手去把你们关家的祠堂修葺修葺,等平灭魏吴后,让安国把外父的墓迁回解县老家去,到时候你我带着孩子亲自去祭拜”。
关嫣止住泪倚在赵骥肩上,悠悠道:“也不知这汉家天下何时才能再归一统”。
处理完家事,赵骥走出后宅,却见郑度、赵直、杨嚣守在外面,他心知定是有事要说,便引着他们来到书房。
“主公,曹魏方面有异动,他们正在大量向前线调集粮草,细作营查探得实,曹叡这次是下了死命令,把百姓家中的余粮都征走了”。
曹魏这次征粮的动静太大,根本无法严格保密,潜藏在曹魏境内的汉军细作很快就弄清楚了情况,纷纷把情报传回长安赵直处。
曹魏各郡县的汉军细作报上来的情报出奇的一致,很容易判明魏军的意图,赵直考虑到赵骥新近得子,不敢贸然打扰,于是就先去找了郑度和杨嚣商量。
郑度才不管赵骥是不是刚生了儿子,拉着两人就上门来找。
赵骥狐疑道:“司马懿才刚刚在潼关碰了钉子,怎么会这么快就卷土重来,难不成这老乌龟真的头铁不怕疼,还想拿脑袋来撞我的墙不成”。
郑度拿起情报伸在赵骥面前一抖:“从情报来看,曹魏这次征粮规模极大,怕是动静不会小”。
“那度公以为曹叡打的是什么主意?”
郑度来之前已经思考过了,但饶他人老成精,也琢磨不透魏军为什么会在新败之后马上就又准备搞大动作,他迟疑片刻后说:“曹魏征集这么多粮草,会不会是想要跟我们打消耗战,靠国力优势拖死我们?”
“哼,他攻我守,我们有内线优势,补给消耗比他们小得多,要拖也是他们先死”。
“不管怎样,我军都应该提前做好应战的准备,让全军尽快进入战备状态”,向来喜欢兵行险着的郑度这次也难得的持重起来。
“好,我即刻下令开始囤积粮草、分发兵甲”
赵骥在屋内来回踱步:“关中、并州的险隘关口尽在我手,不怕魏军来犯,倒是南乡郡是我军防御上最薄弱的一环,这样罢,我即刻让柳休然引兵进驻武关,以便随时支援南乡”。
杨嚣不通军事,在商议战事时一直保持沉默没有出声,这时他忽然说到:“主公现今奉皇命统内外军事,既然战事规模可能很大的话,为何不征调益州兵马来援关中”。
杨嚣现在已经不是赵骥初入关中时的少年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近三十的他已经蓄了胡须,人也益发成熟老练起来。
赵骥满意地拍拍杨嚣的肩膀:“弘农杨家百年盛名果非虚致,好,我这就上书天子,请调汉中军团”。
汉中军团作为诸葛亮亲训出来的精锐,在原本的轨迹中,这支精锐军团曾打得强大的魏军不敢出城野战,堪称当时三国步兵战力的天花板。
赵骥征调汉中军团的命令送到成都后,蒋琬拿在手中左右为难。
一方面,成都的情报网也收到了曹魏大量征集粮草的消息,赵骥征调汉中军团确有必要,蒋琬不愿因朝堂之争坏了国家大事,这不是他的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