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行三国 第89节
曹叡把药包展开看了半天,疑惑地问曹瑛派来的家仆:“姑姑送朕的这些药丸是干嘛的?”
曹瑛家仆不敢当众回答,默默递上一份私信,曹叡看过后眉眼一挑,但马上又恢复成面无表情的样子,淡淡说到:“好,退下吧,回去后替我谢谢姑姑”。
当晚回到后宫,曹叡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拿出药包取出一枚药丸交给身边的近侍:“去找条犬儿喂它吃下去,对了,要找公犬”。
近侍不明所以,但还是遵照皇帝的命令去找了条公狗喂下药丸。
一段时间后,曹叡问近侍:“那喂了药的犬儿可有什么异常?”
近侍只当皇帝是要试试药里有没有毒,于是赶紧回答:“犬儿服药后活蹦乱跳的,没有毒”。
“犬儿就没别的反应了?”
近侍一愣,吞吞吐吐扭捏着不知该如何回答:“就是……就是……”
曹叡眼珠一瞪:“快说,就是什么?”
近侍无奈,只好附耳轻语几句,说完就赶紧退到一边偷眼打量皇帝的表情。
“好,没事儿了,去,传何才人侍寝”。
第244章 祸从口出
洛阳,骠骑将军府,司马懿正在后院的花园中与陈群对饮。
饮酒不过是为了烘托氛围,商议国事才是目的。
“唉,长文呀,如今国事糜烂,我实在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仲达何出此言,蜀人虽然一时得志,但我大魏尚有幽、并、冀、青、徐、兖、豫及司隶之地,天下富庶尽在掌中,只要缓过这口气来,区区蜀贼何足挂齿”。
“天下富庶?”司马懿自嘲一笑,“长文可知如今函谷道每日通行的货物量有多大?”
陈群轻咳一声,然后假装润嗓子举起杯子喝了一口,现如今关中每日运往中原的货物至少有八成是卖给颍川世家的,陈群虽不经手具体的生意,但颍川陈家在这条贸易线上大概得获利他还是知道的。
不夸张的说,颍川世家在与关中的走私贸易中获得的利润可能比整个曹魏的国库收入都高。
既然颍川世家都能赚这么多,那垄断了出货渠道的赵骥能获利多少也就不难想象了。
何况赵骥还同时在走水路往东吴贩卖货物。
“再这么下去的话,只怕我大魏的财赋大半都要落进赵骥的口袋,然后变成汉军身上的铁甲、手中的兵器、嘴里的军粮,最后再把我们的军队碾成齑粉”。
司马懿死死盯住陈群:“长文,我想请你出面说服朝中重臣,断了和关中的走私贸易”。
大家都是聪明人,没必要把话说得太明白,所谓说服朝中重臣,其实就是想要陈群这个颍川世家领袖说服荀、钟、辛等同郡的世家大族。
陈群知道司马懿说得在理,他们两人都是曹魏最顶层的重臣,为了维护自己手中的政治权力而放弃部分经济利益也是值得的。
但是……其他人会怎么想呢,会不会甘愿为了曹魏政权而白白放弃已经到手的钱财呢。
陈群垂首叹了口气:“这事儿……涉及的家族和人太多,只怕会非常艰难,一旦处理不好,只怕不仅禁绝不了私下贸易,还会……还会让你我二人成为千夫所指的众矢之的”。
就算颍川各家的族长明面上同意不再走私,但尝到了甜头的族人们也不会严格遵守,暗地里的贸易一样不会停。
就算颍川各家真能彻底断了和关中的贸易,那其余各地的世家大族呢,他们会不会趁机抢夺原本属于颍川世家的垄断销售地位。
要是请天子颁布一道法令禁止与关中的贸易呢,就当真能执行得下去吗,又会不会引发河北、中原等各州世家的离心离德甚至暗中煽动叛乱呢。
向来把世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陈群是不愿意去做这个出头鸟的,而司马懿自己就更不能了,他要是出面请天子下旨惩治走私的人的话,那他就必须在和赵骥交锋之前先跟颍川籍大臣们在朝堂斗上一场。
司马懿是个有野心的人,绝不希望自己成为跟着曹魏政权成为赵骥刀下的陪葬品,但对于其他人或者那些世家大族来说,为谁效忠都是一样的,哪怕蜀汉政权对待世家的态度更苛刻一些,那也比拿着整个身家性命去跟汉军拼命要强。
鼠目寸光,司马懿在心头暗骂一句,但面上仍然客客气气地把陈群礼送出府。
看来只能想办法在战场上击败赵骥了,司马懿暗自寻思,至少……也得让赵骥知道我司马懿的厉害之处才行。
……
成都,尚书仆射李福正在向黄权私下通报:“杨威公前日与蒋琬和我会面时曾扬言道,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他处,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此话当真?”
“当真,当时除了我和蒋琬以外,还有不少杨仪宅中的仆人在场,而且杨仪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跟人说了”。
黄权沉思片刻道:“杨威公以才干显,昔日任丞相长史时,为北伐赞画粮草,多负勤劳,又有奉天子返回成都的大功,区区一个有名无实的大司农实在太委屈他了”。
大司农虽然贵为九卿,但在蜀汉军事尽属赵骥、民事尽属马良的背景下,杨仪这个大司农和刘琰这个司徒着实没有太大区别。
非要说区别的话,那就是刘琰每个月都能从赵骥那里拿到一笔不菲的钱财,而杨仪除了可怜的俸禄以外什么额外收入也没有,权势也远远不如当初担任相府长史时威风。
诸葛丞相已经不在了,我杨仪的委屈还能跟谁说去。
数日后,司徒刘琰领衔上奏,认为尚书令蒋琬功高劳苦,应该晋升三公之一的司空,而大司农杨仪作为前任诸葛丞相托付天子与大军的心腹重臣,应该以中领军的武职兼录尚书事。
刘琰奏疏一上,黄权、杜琼、孟光等大臣纷纷附议。
杨仪顿时就被天上掉下来的这块大馅饼给砸晕了,中领军是干什么的,除了典掌禁军以外,还有选拔、监督武将的权力,在品秩上等同于重号将军,是享有开府的资格的。
兼录尚书事则意味着杨仪拥有可以对蜀汉朝廷所有事务提出建议的权力,约等于后世的政治局常委。
元从系和益州系已经联手提出了这个议题,剩下的就看荆襄系的态度了。
按说杨仪也是资深的老荆州了,马良和蒋琬应该不介意朝堂上多一个位高权重的自己人,但杨仪这个人脾气既臭,心性又高,向来自诩为诸葛亮以下的荆襄系第二把交椅,他上位以后会不会跟马良争权是个谁也说不清楚的事情。
到时候搞不好不用赵骥出手,荆襄系自己就会先内斗起来。
更何况,杨仪的人事建议是元从系和益州系联手提出的,马良不得不猜想杨仪是否已经投靠了赵骥。
无奈之下,马良只好私下找到杨仪商量,希望杨仪能自己主动提出拒绝这项人事建议,为此,马良甚至承诺稍后会上表请求晋升杨仪为右丞相,担任自己的副手。
杨仪为什么和魏延不和,因为他俩都是目高于顶的狂人,所以才会互相看不起对方。
开什么玩笑,我杨仪凭什么要给你马良打下手!
第245章 杨仪降赵
丞相府中,即便马良已经提前掩上了屋子门窗,但仍然压不住屋内杨仪不时响起的高声叫嚷,唬得府中往来的仆人们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嘿,右相,听起来好大的官儿,其实还不是你马季常身边的一个摆设”,杨仪指着屋内陈设的花瓶、书画等物件怒道,“那我和它们有什么区别”。
“威公糊涂啊,刘琰举荐你摆明了就是想挑起我们内斗,以你的才智难道会看不出,何苦为他人手中刀”。
“哼,先帝在世时我就出任尚书,他蒋公琰那时不过是个尚书郎而已,我年宦长于他,才干也高于他,凭什么要当个有名无实的狗屁右相”。
凭什么?马良心头暗怒,你杨仪当尚书时和尚书令刘巴不睦,当丞相长史又和魏延水火不容,现在又跟我当面闹起来,问题是出在谁身上这还不明显吗。
在杨仪的眼中,这一切都是其他人嫉贤妒能造成的,是自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在得到举荐完全是因为自身能力服众,虽然心头也隐隐觉得和自己一直关系不好的刘琰的举荐来得颇为怪异……可谁会甘愿放弃摆在眼前、触手可及的机会呢?
马良和杨仪毫不意外地谈崩了。
杨仪走后,蒋琬从厅后的屏风转出:“季常,威公他……唉!”
“我可算是体会到诸葛丞相当年惩治廖公渊时的心情了”,马良苦笑一下,然后眼神渐渐变得凛冽起来,“公琰,我听说杨威公曾在你面前有过诽谤朝廷之语”。
蒋琬闻言表情惊愕:“不不,季常,威公那不过是一时失言而已,他是我们荆襄人中难得的贤才,岂可轻易废黜”。
“贤才?杨仪之才比廖立如何?”马良回身决然道,“杨仪乱群更甚廖立,我们这些荆襄人都是外来户,如果不能紧紧抱成一团的话,那还怎么跟有地有人的本地世家斗”。
与益州、雍州、凉州的世家相比,荆襄系目前最大的弱点就是他们手中没有掌握土地和人口,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诸葛亮留给他们的行政大权,要是连这个都守不住的话,他们就会变成彻彻底底的政治流浪汉。
借杨仪分裂马良和蒋琬共同把持的朝堂行政大权,这是马良不容触碰的底线红线。
数日后,尚书令蒋琬密表天子,呈明杨仪的怨怼之言,刘禅览表后大怒,狗曰的杨仪,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本来还以为你在相父过世后送我回成都,是个忠臣,哪知道你居然起过反叛的念头,这我能饶得了你?
第二天,天子刘禅直接下旨废杨仪为民,徙居汉嘉。
本以为会一飞冲天的杨仪瞬间从云巅跌落尘埃,他灰心丧气地在兵士的押送下来到汉嘉的徙居地,却猛然发现有人早在那里等候着他。
“向……向巨违?”
向宠毕恭毕敬地朝杨仪行了一礼:“威公先生久别无恙?”
“哼,你小子是来看我笑话的吗?”杨仪冷哼一声自顾自坐下,他虽然失势,但身上的孤傲清高劲儿却是一丁点儿都没减。
“威公先生与我叔父平辈论交,我身为晚辈怎敢奚落先生”,向宠取出一封书信递向杨仪,话中有话道,“何况我们还同是襄阳同郡乡党”。
“这是?”杨仪诧异地接过信不明所以。
“这是威公先生在襄阳的族人写来的,现今襄阳已为骠骑将军光复,我前不久才回乡去看了看,威公先生就不想回去看看家乡的宗族亲人吗?”
杨仪展信看过,不禁泪流涟涟,脑海中重新浮现出自己少年时在家乡的时光,襄阳杨家兄弟俩都是年少成名,是荆州年轻士人中的佼佼者,长兄杨虑名气极大,被时人誉为沔南冠冕,却不幸在十七岁时就早早病逝。
杨仪自己则是以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身份出仕,可谓一入仕途就占据了个很高的起点,前途不可限量,但在傅群降曹后,杨仪毫不犹豫地就背弃了傅群投奔刘备。
也正因为杨仪的缘故,襄阳杨家在曹魏治下时一直备受打压,不仅子弟仕途艰难,田地也不断被有人在曹魏为官的其他家族侵占,家势已呈衰败之态。
好在汉军重新杀回了襄阳,族中来信说襄阳太守邓艾勒令蒯、蔡等大族限期归还之前侵占杨家的田地,字里行间毫不吝啬对邓艾的赞美之词。
站在邓艾背后的是谁,又为什么要维护襄阳杨家的利益,这些都不难猜到。
眼见杨仪已经动容,向宠上前一步说:“骠骑将军欣赏威公先生的才华,想请先生出山主持骠骑将军府的一应庶务,不知先生可有意乎?”
“赵不舍能信得过我?哼,我之前可是和他有过节的”。
杨仪以前没少在诸葛亮面前说赵骥坏话,心高气傲的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转投赵骥后会不受重用,反受后起晚辈的嘲笑羞辱。
“先生看我向家叔侄可是像在骠骑将军麾下受了委屈的样子”,向宠微微一笑,“骠骑将军说了,他不仅希望能得到先生的襄助,若有其他不得志的荆襄乡党,先生可以一并向骠骑将军举荐”。
汉代颇为讲究门生故吏与恩主间的关系绑定,举荐权特别是直接向赵骥这样的重臣举荐人才的权力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
杨仪此刻都混成庶民了,说实话已经没有其他选择,而且赵骥还摆出如此谦卑爱才得姿态照顾他的面子,再不答应的话他就不是心比天高的杨仪了。
“好,既然赵不舍不计前嫌,那我杨仪也不是个不知好歹的人”,杨仪双眼中斗志大燃,“就是不知我如何能离开此地?”
杨仪徙居汉嘉是刘禅亲自下的旨,杨仪一旦擅离就是死罪,而且杨仪的居住地是有士兵专门负责监视看守的。
“先生放心便是,益州刺史陈祗、汉嘉太守李邈都是骠骑将军的人”,向宠指指门外,“就连外面负责看守的也是我任中领军时的旧部”。
“连李邈也是你们的人?”杨仪听得都愣住了,李邈以前可是诸葛亮的参军,他是什么时候投靠赵骥的,难怪相府的很多秘密总是藏不住。
杨仪不由得又对赵骥多了几分信心。
第246章 襄阳罗宪
又到一年春暖时节,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丞相府最忙的时候,因为各州官员都会在春季上报头一年的计簿,向朝廷报告治下的户籍、财政、刑狱以及粮食收成等情况。
马良没有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苦行僧作风,他不会亲自审核细账,只会在下属审结后才过目看一看总的账目。
不审细账不代表马良好忽悠,他很快就从审结的账册中发现了问题:“益州上缴的粮赋怎么这么少?没听说益州去年有遭什么灾呀?”
马良叫人取来益州的细账亲自查阅,陈祗报上来的收成倒是和往些年差不多,但支出却出现了异常的大幅增长,使得剩余可上缴的赋税连以往的三成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