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74节

  “在英军焚烧圆明园前,英法联军已经把圆明园内的珍宝搜刮了一空。”

  “但英国公使得势不饶人,坚持要求把圆明园烧了。”

  “对于英国公使的主张,法国公使和法军总指挥都表示不赞同。”

  “不过他们两人反对的理由截然相反,法国公使认为焚毁圆明园会激怒中国人,继而导致谈判破裂。”

  “法军总指挥表示要烧就烧紫禁城,给中国皇帝一个深刻的教训。”

  “三个人吵来吵去,最后决定先焚烧圆明园,然后再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就这样,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圆明园被英军一把大火烧成了残垣断壁。”

  “英军对圆明园动手时,法军也没有闲着,与英军一起趁火打劫,导致万寿山、青漪园、玉泉山等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0月18日,英军毁掉圆明园后,对清政府下达了最后通牒。”

  “通牒的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如果咸丰皇帝再不同意签订条约,那联军就将于10月20日焚毁紫禁城。”

  雍正:咸丰身为大清皇帝逃跑,朕也就不说什么了,可怎么这个恭亲王也这么愚蠢。

  一想到耗费了他毕生心血的圆明园就这么付之一炬,他无比惋惜痛心的同时,对愚蠢的恭亲王异常气愤。

  敌人都打上门来了,在无法战胜敌人的情况下,居然看不清形势和敌人讨价还价,以至于惹恼敌人使得圆明园遭此劫难。

  如果恭亲王同意了敌人放人的要求,他投入毕生精力的圆明园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10月19日,咸丰皇帝得到消息,立即派人向恭亲王传旨,同意和谈。”

  “当天晚上恭亲王收到圣旨后表示,同意英法的一切要求,并与英法分别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

  “条约的内容是在《天津条约》的基础上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并将赔款由400万两增至800万两。”

  “事后沙俄继续趁火打劫,在此前《瑷珲条约》的基础上,将原本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中俄共管地变为独有。”

  “经此一难,清朝损失了近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至于另一个搅屎棍美国,虽然没有单独与清政府再签订新的条约。”

  “但因为美国在华有片面最惠国待遇,英法俄拿到的各种特权,美国自动享有,所以美国也获利颇多。”

  “签完条约后,英法联军从北京撤军。”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既然都占领了北京,为什么英法不直接灭掉大清呢?”

  “因为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根本就管不了中国人,只能通过扶持傀儡间接控制天津。”

  “联军就来了这么点人,抢劫固然可以,但治理就完全谈不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灭了清朝,其实不利于英法对华开展贸易。”

  “而留着清朝持续割肉,这样才能让英法获利更大。”

  “相比于英法,沙俄由于与清朝接壤,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移民占地盘。”

  “并不会存在无法管理的现象,所以沙俄更热衷于侵占土地。”

  “回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完全可以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翻版。”

  “清政府从头到尾都是稀里糊涂,从皇帝到大臣无一不是昏聩至极。”

  “通过这场战争,清政府的愚昧和落后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

  “由于被打的太惨了,清政府在隔年主动进行了洋务运动。”

  “由于卖国卖得够彻底,清政府也获得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洋务运动加上列强的支持,这为清政府后来消灭太平天国奠定了基础。”

  各朝的老百姓对大清朝廷的愚昧深感痛恨,期待着这混乱的一切早点结束。

  他们身为老百姓,自然清楚深处大清晚期的老百姓生活有多凄苦。

  清朝在接二连三的对外战争中失败,赔偿巨额银子给敌人。

  如此巨额的赔款,最后肯定要老百姓来买单,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他们老百姓。

  只有同为老百姓的他们才能感同身受,深刻明白大清晚期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苦日子。

  各朝的老百姓对清朝晚期的老百姓深表同情,可又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有人能改变这一切。

第240章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政治舞台

  大清王朝接连两次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让各朝古人唏嘘不已。

  大家了解到雍正的事迹后,才明白大清帝国有多么的强大,也难怪主播会说大清帝国是历朝历代中皇权达到顶峰的朝代。

  可就是如此强大的大清帝国,却被外国侵略者按在地上摩擦,想想也是悲哀。

  各朝的统治者倒不是同情清朝的遭遇,而是难免有一种类似兔死狗烹的感觉。

  大清朝尚且如此,要是他们朝代也遭遇到洋人的枪林弹雨,恐怕也会有此下场。

  各朝的统治者从清朝的遭遇中有所感悟,那就是不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如果不和外界接触,迟早有一天也会面临清朝的悲剧。

  但令各朝的统治者好奇的一点,就是清朝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第二年进行了洋务运动。

  按照主播所说的,洋务运动既有清政府大力推动,也有国外列强大力支持,理应会让大清帝国慢慢强大起来。

  可从主播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大清帝国最后还是灭亡了。

  因此他们很好奇,这个洋务运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运动,获得清政府和外国列强大力支持居然也失败了。

  很多人对洋务运动大感兴趣,纷纷在弹幕上询问主播。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第二年,是清政府主动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

  “不过在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之前,大清还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辛酉政变。”

  苏晨思索再三,还是决定给各朝古人重点提一下辛酉政变。

  原因很简单,慈禧正是通过辛酉政变登上了政治舞台,为日后统治大清帝国奠定了基础。

  要说大清晚期时代哪个人名气最大,就不得不提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公元1861年8月20日,偏安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皇帝病危。”

  “估计是自觉时日无多,咸丰令人传旨,连夜召见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商讨继承人和未来大政安排的问题。”

  “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咸丰不用考虑太多。”

  “因为他当时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懿贵妃慈禧生下的载淳,真正困扰咸丰的是未来的大政安排。”

  “载淳只有6岁,按照清朝皇帝12岁亲政的最低标准,载淳即位后起码也有6年的实习期。”

  “在这6年时间里,咸丰要考虑如何才能保证大清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儿子的手里,而不是旁落他人。”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咸丰思考再三,最终做出几个安排。”

  “一是册立载淳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二是任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政务大臣,辅佐载淳,这八人即顾命八大臣。”

  “三是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印章,授予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

  “因载淳年幼,故而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太后掌管。”

  “这两枚印章作为颁布诏书的符信,御赏为印起,同道堂为印祈。”

  “另外咸丰还偷偷给慈安留了一道密旨,在密旨中咸丰明确说道,如果将来慈禧不老实,慈安有权将其诛之。”

  “用一句话来概括咸丰的安排,就是授予顾命八大臣票拟权,授予两宫太后批红权和掌印权。”

  “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形成三角制衡关系,谁也别想一家独大,确保载淳顺利接班。”

  “安排完后事,咸丰陷入昏厥,2天后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

  刘彻:朕要是没有记错,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北京条约》的日子是1860年10月,咸丰皇帝在1861年8月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快一年时间了,咸丰皇帝还没敢回到北京,如此胆小窝囊的皇帝也是少见。

  他清楚的记得在英法联军将要攻打北京时,咸丰就带着老婆孩子逃去了承德避暑山庄。

  结果战争都快结束一年时间了,咸丰还一直留在承德,直到最后病逝。

  咸丰的窝囊,他之前就已经见识了。

  可如今看来,他还是小瞧了咸丰的胆小如鼠,连皇宫都不敢回去。

  愚蠢的咸丰皇帝最后临死前还出了一个昏招,把皇位交给年仅六岁的唯一儿子。

  他就不相信咸丰没有其他的宗亲,同年龄的兄弟肯定是有的。

  要是大清朝稳如泰山,把皇位交给六岁的小儿子也可以。

  可那时的大清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面临着危机。

  在大清江山即将倒下的那一刻,还选择把皇位交给六岁小儿,这不是让大清朝灭亡得更快吗?

  他要是在咸丰的位置,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把皇位交给有能力的亲兄弟。

  唯有如此,大清江山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从国内外的危局中挺过来。

  可把皇位交给六岁小儿,并让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形成三角制衡关系,共同辅佐小皇帝,这么做只能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他身为大汉的皇帝,最是清楚权力的诱惑力有多大。

  他不用猜也知道,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肯定会为了权力斗得你死我活的。

  原本大清江山就已经岌岌可危,现在朝堂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大清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咸丰死后,肃顺深知,拟旨要想通过,必须先批红,再盖上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大印才能生效。”

  “两宫太后只要有一人不同意盖章,自己的决议就没办法生效。”

  “而如果两宫太后有旨意,只要自己盖上印章就可以下发执行了,不需要经过顾命八大臣的同意。”

  “也就是说,论实权,两宫太后比顾命八大臣要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肃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在给两宫太后拟定封号时,故意贬低慈禧,没有将慈禧与慈安一道尊奉为皇太后。”

  “这还不算,他还剥夺了慈禧去咸丰灵前祭酒的资格。”

首节 上一节 274/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