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79节

  他之所以迫切成立招商局,就是为了发展航运业解决漕运的困境。

  中华自古以来,就有上千年这种漕运的历史。

  漕运是指从江南鱼米之乡一带,走水路、走内河、走运河,向朝廷、向北方、京津唐一带,运送朝廷的官粮。

  漕运这种模式到晚清时候就无力继续维持了,一方面由于运河堵塞、泥沙淤积。

  另外一方面,因为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大量的海轮运入到神州大地。

  外国的海轮运力强、速度快,那大清原始的这种木质沙船,是不占优势的。

  也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为了解决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漕粮运输的困难。

  他这才向朝廷提出,要购买外国大型的蒸汽动力的轮船,建立中国近代的商船队,发展民族航运业。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的变革。”

  “以往,清朝对外的管理,按照亲疏尊卑关系,分属于三个不同的部门,礼部、理藩院与鸿胪寺。”

  “它们的主要功能,便是用于安排每年元旦各国使节来北京朝贺的班次与接待礼仪。”

  “由礼部接待的国家显示的是朝廷的优礼,属于友邦。”

  “从开放口岸广州而来的西洋各国,则归广州将军管辖。”

  “随着沉重的国门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不断轰击之下缓慢地开启,越来越多西方人的面孔开始出现在这个古老帝国的各个角落。”

  “这场由汉族官僚们发动的学习西方的运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门之外的世界。”

  “继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以培养外交人才后,上海于1864年设立了广方言馆,其后湖北、新疆、台湾、广州都设立了各种新式学校。”

  “同时,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与天津武备学堂的设立,则成为中华最早培养军事人才的军事院校的前身。”

  “1872年,经过十年的酝酿,清政府决定分四年、每年三十名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由中国第一位留学生、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带领。”

  “这些学生分别在政法、工科、矿学、化学等专业就读,其中詹天佑等人学成。”

  “地方大员中,有船政大臣沈葆桢选派学生赴英、法学习的举动。”

  “沈葆桢调任两江总督后,丁日昌等继任大臣继续了这项事业。”

  “这批留法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日后海军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同文馆、上海机器制造局翻译馆、江南制造局等机构开始大量翻译西方著作。”

  “从此,西方政法、军事、工程、科学、历史等著作进入中国。”

  “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比早期林则徐、魏源时代有了更直接的媒介,也有了更多近距离感知西方的机会。”

  “1875年,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有着深厚的个人关系的郭嵩焘,成为了大清帝国第一任驻英国公使,清政府在处理与外国列强的关系方面貌似终于走上正轨。”

  “但从19世纪起,西方各国已经逐步建立起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法体系,对于刚刚经历了十几年变革之路的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们来说,却依然十分陌生。”

  郭嵩焘郁闷的摇了摇头,一想到大家反对他的著作顿时头疼不已。

  在1860到1880年代,大清能够走向世界的人很少,而他成为最幸运的一个。

  他虽说是大清帝国第一任驻英国公使,但实际上他这个公使驻了好几个欧洲国家。

  大清帝国派往欧洲的公使之所以这么少,倒不是说清政府没有钱。

  而是因为没有事情,清政府和欧洲各国家交流极少,也就没有必要在每一个欧洲国家设立大使馆。

  他作为最早一批出使的公使,清政府每天都要求他写日记,在欧洲见到什么遇到什么都要记下来。

  他在日记里面描写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描写得那么仔细。

  后来他任期结束回到大清帝国,这时候洋务运动都已经搞了二十几年了。

  结果他把日记一出版,一下子遭到了普遍性的反对,满朝文武斥责他崇洋媚外。

  他好心好意的出书,想着让国人多多了解西方的情况,却落得这么一个下场,让他一直郁闷不已。

  “在洋务运动这段时间抑郁而终的清朝官员不只郭嵩焘一人,他们的亡故都多多少少与和西方不可避免的接触与碰撞有着必然的联系。”

  “胡林翼,道光年进士,他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被称为中兴名臣。”

  “从朝廷的角度说,胡林翼有能力、有功绩、有忠心。”

  “即便是这样一个能臣,当他看到洋火轮在长江中逆流飞速前进时,心中仍然会产生对洋人莫可名状的恐惧,很快就在忧惧中病逝了。”

  “而曾国藩却截然不同,他于1862年在安庆制造了一艘新式轮船,但试航的时候却遭到失败。”

  “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气馁,他更加坚定地要求,解开制造舰船和枪炮的秘诀,以求打破洋人对先进火器技术的垄断。”

  “然而,像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当时却凤毛麟角。”

  “在洋务重臣的内部,看待西方文明的态度尚且差异巨大。”

  “而在更多官员心中,不愿学习、不想改变,更成为一种可怕的历史惯性。”

  “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便处于自我体系的溃散中。”

  “调整心态、推进自强的速度,似乎一直都赶不上在与外国文明对抗的失败中而引发的自我崩溃的速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给整个大清国以重创,这使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的洋务运动的努力看起来如镜花水月,收效甚微。”

  李世民:一个落后文明想要学习一个先进文明,肯定不会那么容易,遇到的阻力必然极大。

  大部分清朝官员不愿意学习西方的东西,他身为大唐皇帝很清楚他们的心思。

  即便是他要在大唐内部进行改革,也会遭到很多文武大臣的阻拦,而且这还只是同一种文明内部的改革。

  可想而知,清朝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完全不一样,想要那些墨守成规的清朝大臣接受一种全新文明的难度有多么大。

  清朝和西方的制度差异巨大,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等不尽相同。

  让一群习惯了中华文明一辈子的老臣去接受全新的西方文明,毫无疑问必然会遭到极大的反对。

  况且他看得出来,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没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方面的改革,想要仅凭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洋务运动的成功,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近乎不可能。

  “整个自强运动的实际操作者是洋务派重臣,而在朝廷层面的领导者却是恭亲王奕。”

  “但可悲的是,位高权重的恭亲王依然是一枚可以被拿掉的棋子,因为他头上还有乾纲独断的慈禧太后。”

  “1861年,弥留之际的咸丰皇帝决定,将已经动荡不安的帝国留给自己的长子,年仅六岁的载淳,这一刻也决定了大清王朝的最终归宿。”

  “在以后的近五十年中,载淳和他的继承者并没有成为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

  “因为新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杏贞,就是左右了这个帝国半个世纪的慈禧。”

  “1861年,恭亲王奕帮助慈禧发动政变,将咸丰皇帝去世时安排的顾命大臣一网打尽。”

  “从此,在外廷臣僚面前,奕成为了慈禧太后的一枚棋子,但慈禧又时时警惕着奕势力的发展。”

  “由于成功解决了与英、法两国的谈判,以及顺利设立总理衙门。”

  “恭亲王奕集议政王大臣、首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于一身,成为大清王朝最为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但这也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恭亲王奕所指挥的军机处进退失据。”

  “慈禧太后借口萎靡因循,将恭亲王奕所有的职位一举解除。”

  “从此,清政府中枢再也没有出现过有能力的领导。”

  “恭亲王奕淡出政坛之后,接任中枢领导的是身为主管海军衙门的醇亲王以及领班军机大臣礼亲王。”

  “这两位庸碌之辈,在保守派的非议与阻挠之下,更显无能。”

  “洋务运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大员的经营,而每个决策都会面临来自所谓保守派的攻击。”

  “这些保守派大臣大多是那些饱读诗书的清流人士,他们痛恨列强的侵略,认为任何妥协、谈判的行为都是丧权辱国。”

  “而且任何学习西方的行为都会导致以夷变夏,使得华夏文明遭到玷污。”

  “这种道德上的纯净主义在价值上是可贵的,但在社会实际层面却往往无所作为,甚至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李鸿章:太后在用人策略上,一直是采取平衡的原则。

  洋务运动始终没有很顺利地发展,总是在妥协。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他认为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故意为之的。

  太后既不能说完全不要洋务运动这批人,她知道必须得有这些人,大清才能有希望。

  但又不能让洋务派的力量过大,始终有一批反对者得到太后的支持。

  太后今天支持支持洋务派,明天支持支持反对派,总是在双方之间寻求平衡,不让一方独大。

  所以只能说朝廷的自强运动是由于大清的土壤,当下的朝廷政治体制决定的,注定了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极大。

  “在后鸦片战争时期产生的这场自强运动,或者又名洋务运动,也有人说是同光中兴。”

  “其结局并没有带来清政府所期待的振兴,反而是更彻底的溃败,随后的中华陷入了更大的危机。”

  “用人体制的弊端和体系性腐败,最终断送了这场自强运动,其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吸取与借鉴。”

  “1887年的一天,天津武备学堂模仿西方的制造方法,做了一个小型氢气球。”

  “在试验放飞的时候,不料牵绳断裂,气球随风向西飘去。”

  “当局向周边官民发出通告,倘若有军民等人捡得,即日送还本堂,并记明某日某时捡到。”

  “送到后,除了酌量路途远近给予资助外,并赏银十两。”

  “同年八月,天津武备学堂又举行了一次试飞,邀请海军驻扎沈阳军队的营防统领前往观摩。”

  “这是中华第一次试制、试放自己的载人气球,这次小型氢气球的放飞活动是一次饶有兴味的暗示。”

  “尽管在旧制度的皮囊下开展的近代工业化的努力步履维艰,但华夏仍然没有停止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探索。”

  大清帝国的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各朝古人无不感慨万千。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的自强运动终归成为一滩泡影。

  其实大家也丝毫不意外洋务运动的失败,反而觉得清政府会失败再正常不过。

  毕竟从主播的讲述中,各朝古人只感受到了晚晴的腐败和愚昧。

  在内部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下,在外部虎视眈眈的列强打击下,再加上清政府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一个占据优势,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各朝古人对清政府的溃败毫不在意,只是有些同情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晚晴老百姓。

  大家看得非常明白,清政府的自强运动失败了,老百姓的磨难只会越来越多。

首节 上一节 279/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