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86节

  “他的有些思想也是从别人那里剽窃而来,且他提倡享乐,反对封建禁欲思想,后期拿着华侨捐过来的钱过相当豪华的生活。”

  “其实康有为在当时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政敌评价他傲慢专横、狂妄自负。”

  “然而另一面,康有为是个天才级的宣传家、鼓动家。”

  “他敢说敢为,充满爱国热情,按照自己的理想坚定去实践。”

  “也许很多和康友为同时想到中国需要变法的人,甚至可能比康有为更早。”

  “但是他们的宣传水平有限,不是遭遇抵抗,就是没有引起大的反应。”

  “很多人也没有康有为的狂妄,不惜断送自己的前途来排斥当时占据主流的封建学说。”

  “很多人也没有坚定实践下去的信念,只写写书,并没有如康有为一般出来各方奔走,大声疾呼。”

  “康有为几番上书,力陈改革,虽被人视为张狂,但他没有屈服。”

  “他的学术造诣确实没有很高,好求博,经常一知半解就急于大发议论。”

  “这样他提出的变法主张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内容,比如变卖边疆土地等。”

  “但是说他学术造诣不高,是跟那些顶级的知识分子相比。”

  “他积极学习宣传西方人文科学思想,涉猎甚广,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变法改革方案,能够到达打动光绪和一帮大臣的地步,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是中国这个特殊又动乱的时期,选中了这个狂妄而喜欢自吹自擂的康有为。”

  “狂生康有为的《新学》把当时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宋学汉学毁为基于伪书的思想,在《孔子改制考》考虑把孔子重新塑造为勇于变法创新的人物。”

  “如果作为学术书籍,这些书贡献有限。”

  “但是如果把这些书看作是政治宣传书,则大获成功。”

  “在普遍信仰孔子的时代,他的托古改制减缓了阻力,借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萌发迅速传播。”

  “而保守派的诽谤也随之而起,妖言惑众,毁灭圣教,几次焚毁康有为的书籍。”

  “但是变法改良的历史趋势已经形成,康有为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康有为的书籍屡次遭到焚毁,却又屡屡复印流传。”

  “刚萌芽的改革派借着同样刚萌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正奋力想要突破保守派的言论封锁。”

  “正当此时,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

  张居正:康有为虽说人品方面有些瑕疵,但和他为了拯救中华而鼓吹变法革新相比,这些瑕疵就有些微不足道了。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是他一贯的主张。

  只要为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哪怕个人方面有些缺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他主导大明的改革是如此,如今的康有为也是如此。

  康有为的个人品性先不论,单说他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贡献,就已经足以弥补这些瑕疵。

  在当时顽固派占据主流的时代,康有为冒着断送前程的风险四方奔走变法革新,这样的勇气尤为难得,极少有人可以做到。

  也正是这份难得,才更显得康有为的爱国热情难能可贵。

  老实说,就他所看到的,康有为更像是一个热衷变法改革的热血青年。

  要顶着巨大的阻力变法革新,仅仅凭借这份热血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如此才能应对那些顽固派的阻拦推行变法改革。

  想想他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干了这么长时间,有了足够的政治经验才开始推动大明的改革。

  就这样的情况,他还遇到了反对派的大力阻扰,就更不用说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康有为。

  如果不出他所料的话,康有为要是仅仅只有这些资本,恐怕变法革新也会以失败告终。

  “1895年甲午战败,日方点名要求李鸿章谈判。”

  “李鸿章急电,日方限三日内签订条约,割让台湾与辽东半岛,赔偿两亿两白银。”

  “保守派为代表的大臣坚决不同意,台湾民众更是反应激烈,哭声震天。”

  “然而日本已经占领辽东,威胁不签条约就打到北京。”

  “由于甲午年是慈禧60大寿,该年特别加试举人考试,隔年加试进士会试。”

  “康有为在那次考试中举,并在签订条约的那年和各省举人一起云集北京参加会试。”

  “此时反对签订条约的李鸿章的反对派,悄悄把李鸿章要签订卖国条约的情报泄露给了各种举人,并鼓动他们上书。”

  “各省举人群情激奋,一波一波,摩肩接踵,前仆后继,纷纷联名上书拒签合约,要求严惩李鸿章。”

  “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浩浩荡荡的群众运动,史称公车上书。”

  “虽然后来康有为和梁启超把公车上书宣传成是自己所主导,而骗过了历史学家几十年。”

  “然而近年的研究显示,康有为、梁启超确实也组织上书,但只是众多上书中的一个。”

  “而且由于光绪批准条约已成定局,很多人中途退出,并没有把上书给投递出去。”

  “康有为虽然没有投递,但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完整的改革方案。”

  “设银行、筑铁路、开矿山、建工厂、组商会、译书籍、办新校、开报馆、革官职。”

  “资产阶级改良派借着甲午战败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康有为也得以高中进士,正式进入了官场。”

  康有为:之所以把公车上书宣传成是自己所主导,也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变法革新的队伍,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顽固派的力量太强大,他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

  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力量,推动改革往前迈一步。

  他正苦于自己的名声不够大,吸引不到太多人的目光。

  好在甲午战败的消息给了他千载难逢的机会,让他从中看到了提升名望的机会。

  签订战败条约必然会引得全体国人群情激奋,而他要是可以在这件事情中好好表现,就可以吸引全国民众的目光。

  也正因如此,他才积极的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合约,严惩李鸿章。

  虽说最终没有成功,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上书的一员,把自己宣传成公车上书的主导者也并无不可。

  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决定非常正确,正是靠着这样的名头获得了全体国人极大的关注。

  “此时的清政府是有实权的慈禧,和没有实权的名义上的君主光绪所把持。”

  “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4岁抱入宫,按照继承人的条件悉心栽培。”

  “光绪和慈禧之间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但站在权利中心,个人感情在政治形式面前基本不堪一击。”

  “光绪对慈禧又敬又怕,光绪1889年大婚之后,按照祖制,慈禧让光绪亲政。”

  “但慈禧还是牢牢掌握了军政大权,几乎所有军政要员、封疆大吏都是慈禧太后的人,这些人被称作后党。”

  “明面上是光绪出面治理国家,实际上所有奏章都要抄录到慈禧那里。”

  “光绪对于重要的事情都不敢做主,每每都会请示慈禧。”

  “但在政治场上,有执政者就必然会有反对派。”

  “一些被后党排挤的大臣们,围绕在三朝帝师翁同龢的身边,形成了光绪的心腹帝党。”

  “没有实权的帝党想方设法想要掌权,后党洋务派造成了甲午战败,给了帝党攻击的机会。”

  “帝党顺应民间呼吁,猛攻后党。”

  “而为了夺权,帝党就必须要提出不同于后党洋务派和顽固派的施政方案。”

  “这时康有为代表的改良派,随着民间救亡图存的呼声,闯入了光绪和帝党的眼里。”

  “康有为中进士之后,很快就上书光绪皇帝。”

  “甲午战败,奇耻大辱,中国正面临瓜分危机。”

  “我们失去琉球之后,一下子越南、朝鲜、缅甸、暹罗等属国都在两三年内被夺去。”

  “如今割让台湾,内地不保了。”

  “在这四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前,我们不能再苟安于借款,必须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现在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随后洋洋洒洒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

  “光绪正烦恼救国无门,看到上书后喜出望外,立即副录呈送慈禧,抄发各省督抚将军处讨论。”

  “康有为及其改良派顺应形势,和帝党组成了牢固的联盟。”

  “一个没有实权又没有太多政治经验的年轻皇帝,和一个同样缺乏政治经验的书生鼓吹家康有为,在没有实权的帝党的鼓动下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主导了戊戌变法。”

  刘彻:可惜,这样的变法改革注定要失败。

  像戊戌变法这种由上往下的改革,哪怕是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都很难改革成功。

  要知道改革就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尤其是像戊戌变法这种方方面面都需要大力改革,可想而知遇到反对派的阻力有多么的大。

  实权皇帝都难以做到,就更不用说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了。

  光绪没有实权,康有为没有政治经验,帝党也同样没有实权。

  就这样没有权力的改革团队想要成功,无疑于痴人说梦。

  所以从一开始,戊戌变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别说是没有实权的光绪主导变法,哪怕是掌握实权的慈禧想要戊戌变法,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康有为出名了,大量京城高官争相拜访这个刚获进士称号,还没有正式职务的康有为。”

  “甲午战败,民间改革呼声高涨。”

  “公车上书之后,民间议政风气不再是禁忌。”

  “一时改革呼吁得到了各阶层的广泛支持,成了风尚,洋务派顽固派都聚集到了康有为改革救国的旗号之下。”

  “突然步入舆论中心的康有为摩拳擦掌,开始了其准备已久的宏大的改革计划。”

  “康有为开始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组织学会连接改革人士,培养扩大自己的改革势力,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启蒙中国人。”

  “一时之间,随着康有为及其党羽的奔波倡导,全国各地学会报纸大量涌现,林林总总,蔚然大观,给当时中国思想界刮起了一股飓风。”

  “还是举人的梁启超用其卓越的文笔和思想,深刻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保守。”

  “数月之间,只有24岁的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销售万余份。”

  “戊戌变法后来失败,然而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对今后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是当改革派突飞猛进之时,保守派也觉得时机已到,开始反扑了。”

首节 上一节 286/61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