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01节

  “而北京又是自己地盘,到时候不怕国民党能翻天。”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动身北上组阁,不料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几天后,凶手落网,警察从其家中搜出他与赵秉钧通电的铁证。”

  “国民党人一下子就沸腾了,说这绝对是袁世凯指使的!”

  “见国民党将矛头对准自己,袁世凯公开回应。”

  “自己不知情,就算是北洋系干的,也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张,自己很无辜。”

  “其实宋教仁遇刺这事究竟是袁世凯指使的,还是赵秉钧揣摩上意,自作主张。”

  “亦或许是国民党自己人干的,意在嫁祸给袁世凯,已不可考证。”

  刘彻:不管什么时候,手上有武力才是最重要的。

  他倒是挺疑惑的,没想到支持袁世凯的人远不如支持国民党的。

  按理来说,袁世凯最后推翻了清政府,赢得了万千老百姓的赞赏。

  凭借这么巨大的政治资产,支持袁世凯的人应该更多才是。

  可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他的预料,让他大为不解。

  这只能说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更加深入人心,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他倒是非常好奇,孙中山的革命党究竟是怎样赢得人心的。

  除了对孙中山感到好奇,他同样对责任内阁制这种政体深感兴趣。

  责任内阁制和他大汉的皇权制度完全不一样,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皇权制度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而责任内阁制则完全不同,由少数服从多输。

  不知为什么,他仿佛天生就对责任内阁制度有抵触情绪。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皇权制度,还是责任内阁制度,都必须牢牢控制着兵权。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武力保驾护航,什么政体制度都不管用。

  “但宋教仁之死,却成了清朝灭亡后,国民党不满袁世凯这一年来各种压制异己行为的一个宣泄点。”

  “盛怒之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部分国民党人表现的极不理智,说这事不能再忍了,这次一定要与袁世凯开战。”

  “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有头脑清醒的人,比如黄兴。”

  “黄兴劝孙中山,咱们现在手上没兵,你拿什么跟北洋军打?”

  “去年谈判时,咱们手里还有几条枪,那时候你不打。”

  “现在没枪了你却要打,这不是送死吗?还是老老实实坐下来走司法程序吧。”

  “孙中山被黄兴这么一劝,也冷静了下来,决定走司法程序。”

  “可是就在这时,袁世凯却又干了一件让国民党极为愤慨的事,他拿全国关税、盐税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五国银行团借了2500万英镑。”

  “国民党一看这情况,再次吵得沸沸扬扬。”

  “因为按照临时约法规定,民国政府借款要经国会通过后才能签字。”

  “而国会当时是被国民党控制的,袁世凯为了借钱绕开了国会,这等于是视临时约法如草纸。”

  “并且袁世凯此时借钱意图也很明显,肯定就是想着借到钱后招兵买马收拾国民党。”

  “如此一来,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二次革命就此爆发。”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慢慢回过神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好像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原本在他们看来,袁世凯推翻了清政府,实行了共和制度。

  可现在看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

  说是共和制的中华民国,但更像是袁世凯一个人的独裁统治。

  明明都已经采取了责任内阁制的政体,而且也大张旗鼓的进行了选举。

  按照选举的结果,国民党获得的票数更多,理应控制着国会。

  现在袁世凯向西方列强借钱,本该需要国会的通过,但袁世凯却完全无视了国会的作用,直接绕过国会向列强借钱。

  既然这样的话,那费尽心力的组建内阁还有什么用?

  袁世凯直接无视临时约法,成为一个独裁者,这让他们老百姓对袁世凯的感观直线下降。

  原本他们得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还对袁世凯歌功颂德,毫不吝啬的称赞袁世凯为中华儿女做了一件大好事。

  可如今看来,他们完全看错了袁世凯,其虚伪面目令他们恶心。

  推翻一个独裁者,结果自己上台成为独裁者,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这次战争打响前,国内的形势大致是这样的。”

  “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北洋军控制,国民党控制江西、安徽、广东、云贵、广西、四川这些地方虽然不支持北洋系,但与国民党的关系也一般。”

  “剩下的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地广人稀,远离中央,基本上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国民党仓促之下能拉拢的只有湖南、福建、浙江等省。”

  “双方实力差距如此明显,国民党的战败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913年6月,袁世凯借口国民党叛乱,罢免了江西、广东和安徽三省的国民党都督,紧接着北洋军大举南下。”

  “没招了,国民党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9月,北洋军攻下南京。”

  “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流亡海外。”

  “战后,北洋系控制的民国政府将国民党定为叛党,永久封杀。”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

  “于是,孙中山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亲自拟定入党誓约。”

  “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无论资格多老,皆需重立誓约,加按指印。”

  “黄兴对此很不满,他不同意服从党魁一人。”

  “并且黄兴认为党员在誓约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的做法,既原始又落后,不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当时与黄兴持相同观点的人还有不少,比如李烈钧、胡汉民等。”

  “反对者们多次劝说孙中山,孙中山不听。”

  “由此,本就实力大损的国民党再一次分裂。”

  李世民:国民党的实力原本就比袁世凯弱得多,再加上人心涣散,战败也是情理之中了,孙中山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还不算晚。

  他倒是非常理解孙中山想要集权,把全国各省的国民党拧成一股绳。

  毕竟战败的事实已经说明了,全国各省的国民党各自为政是不可行的,只会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逐个击破。

  要是国民党能够劲往一处使,和北洋军作战说不定还有胜算,也就不会输得如此之惨。

  不过虽说孙中山想要把国民党的权力集于一身,但也不是那么轻松就可以做到的。

  毕竟孙中山独揽大权之后,势必有人的权力被吞噬。

  他非常明白,黄兴之所以如此激烈反对孙中山集权,就是源于这样的考虑。

  要让黄兴交出手中的权力,自然也就会遭到黄兴的反对。

  “没了国民党的制衡,袁世凯随即开始总揽大权。”

  “袁世凯先是宣布修改《临时约法》,把政体由内阁制改回总统制。”

  “接着又颁布新《约法》,两次修改总统任期。”

  “第一次把总统任期改为十年,第二次直接取消总统任期限制,宣布自己为终生总统。”

  “并且,他还强化了总统权力,将原本需要国会批准才能生效的宣战权、签约权等实权一并收入囊中。”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袁世凯与皇帝已经没啥区别了。”

  “不过虽说袁世凯此时的地位和皇帝差不多了,但总统毕竟不是皇帝。”

  “袁世凯作为从旧时代过来的人,他心里对做皇帝多少还是有点想法的。”

  “并且,袁世凯担任总统期间,他干的也不顺心。”

  “一方面,日本为了独霸中国,逼迫他签署二十一条。”

  “另一方面,南方的云贵两广依旧掌握在地方军阀手中。”

  “这些地方势力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政府。”

  “为了强化中央权力,真正统一全国。”

  “袁世凯想了很多办法,然而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做出了一个无比愚蠢的决定,称帝。”

  “想着通过搞君主立宪,借皇帝名号压制地方的实力派。”

  孙中山:枉你袁世凯英明一世,没想到临了干出如此愚蠢之事,注定会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自从袁世凯把他们国民党打败后,他就时刻想着寻找机会反攻袁世凯。

  千算万算,没算到袁世凯自己作死,亲手奉上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全国老百姓的人心就已经慢慢不在清政府这边。

  随着局势的慢慢演变,全天下的老百姓已经完全摒弃了帝制,人人心里想着共和制度。

  封建皇权的帝制已经不合时宜,大家期盼着共和制的到来。

  可袁世凯自己作死,居然妄想着恢复帝制,自己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

  原本天下老百姓还对袁世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抱有一丝好感,现在可倒好,倒行逆施已经彻底惹恼了天下老百姓。

  如此绝好时机,他自然要好好把握,坚定果断的举起反袁的大旗。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将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

  “称帝之前,由于中日二十一条事件,袁世凯饱受诟病。”

首节 上一节 301/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