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02节
他年轻的时候出洋留学,见识过西方的世界,知道西方是什么样子。
欧洲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行共和制度。
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让欧洲的实力远超大清帝国。
在欧洲仔细了解过君主立宪制后,他也有想过在大清国实行这种制度。
因为他知道,唯有大清国改换制度,才有可能让大清国强大起来,不再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
但当他留学完回到大清国,重新成为大清王爷的时候。
看到大清的政局,他又退缩了,绝口不提君主立宪的想法。
因为他非常清楚,想要在大清国施行君主立宪制,必然会遭受到极大的阻拦,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一制度。
他哪怕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也无法改变政体,这一点他是知道的。
一旦他提出君主立宪制的想法,原本支持他的顽固派大臣肯定会纷纷倒戈,不再支持他。
到了那个时候,他连自己的权力都保不住,更不用说改变制度了。
“1912年2月4日,段祺瑞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政府。”
“共和是顺应潮流的好事,北洋军上下都支持共和,谁要是反对共和,北洋军就对他宣战。”
“如果朝廷不同意顺应共和的潮流,那北洋军就要进京以武力相威胁了。”
“此时的大清王朝已基本失去了整个中原汉地,名义上归属大清的也只有东北、西北、西南等少数省份。”
“而绝大多数军队也随着各省的独立脱离了清政府的掌控,地盘可以说是基本没了。”
“算上名义上还效忠清政府的军队也寥寥无几,不要说对付南方的革命党,就是面对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也根本不够。”
“死撑下去被人推翻是必然的,如此的话也自然没有什么好下场。”
“倒不如趁着自己手上还有点筹码的时候主动认输,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得到优厚的退位待遇,这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就是唯一且理智的选择。”
“于是到了1912年2月12日,重压之下的隆裕携六岁的溥仪在养心殿举行了大清的最后一次朝会。”
“朝会期间,隆裕宣布清帝退位,并在逊位诏书上最后一次盖上了皇帝大印,清朝就此灭亡。”
听到清朝灭亡,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晚清时期的老百姓无不欢呼雀跃,激动得跳脚。
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但清朝灭亡的消息还是激励了他们。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清王朝的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他们承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即将结束,马上就要迎来共和。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是苦苦等待,时刻盼望着中华民国取代满清王朝的统治。
得知清政府要灭亡的那一刻,他们老百姓就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
他们如今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是清政府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唯一推翻清政府才能让他们摆脱这一切。
清朝灭亡的消息不仅振奋着晚清时期的老百姓,那些为之努力奋斗的革命党人也是欣喜若狂。
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让中华民族走向共和。
现在得知他们的理想最后实现了,此刻他们的革命斗志十分昂扬,让他们信心百倍。
清朝各时期的皇帝无不脸色复杂,要说不悲痛是不可能的。
他们为了让大清传万世之业,不知道做了多少努力,可如今最后的结果却也没有逃过王朝灭亡的诅咒。
尽管他们很早就知道了清王朝的灭亡无法避免,可如今听到清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依旧让他们心里不好受。
至于其他朝代的皇帝,看到皇权专制达到鼎盛的清王朝最终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无不唏嘘不已。
不过他们也从清王朝的灭亡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时刻铭记着闭关锁国的危害。
他们深深的明白,一个王朝要是故步自封,迟早被强大的外敌覆灭。
第250章 帝王梦的破碎
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族正式进入共和政体。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无数晚清老百姓感到欢呼雀跃,很多人喜极而泣,激动得不能自己。
腐朽的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让他们老百姓深受其害。
在他们眼中,自己之所以生活悲惨,就是因为列强的霸凌,就是因为清政府的无能。
现在清政府被彻底推翻,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中华民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老百姓彻底解放了,不用再承受那些不平等条约带给他们的沉重负担。
尽管中华民国还没有成立,但他们老百姓眼睛中充满了期待,时刻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他们老百姓希望袁世凯带领着北洋军赶紧结束这混乱的中华大地,带领着他们走向共和,迎来全新的生活。
北洋时代的老百姓无不摇头叹息,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痛骂不已。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弹幕上大骂袁世凯的行为感到不解,苏晨很快就为他们解开了答案。
“清朝灭亡后,中国就进入到了北洋时代。”
“北洋总共16年,从1912年算起,到1928年结束,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正好4年。”
“第一个阶段是袁世凯时期,第二个阶段是皖系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直系时期,第四个阶段是奉系时期。”
“1912年2月13日,也就是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
“孙中山按照约定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并邀请袁世凯到南京就任大总统。”
“袁世凯又不傻,到了南方万一被软禁了怎么办?”
“思来想去,袁世凯决定不去。”
“孙中山见袁世凯不来,表示没关系,反正中华民国已经定都南京了,你袁世凯啥时候来南京,我啥时候走?”
“你不来,我不走,你有本事就一辈子都别来,看咱俩谁先让步。”
“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不退步,就这么耗着了。”
“僵持了几天后,袁世凯决定先出招。”
“袁世凯制造舆论说北京是传统政治中心,首善之区,南京偏安江南,各方面都不如北京。”
“伱孙文谋国事者,当规度利弊,顾瞻会势,岂可以意气争也。”
“孙中山见袁世凯造势,也使出杀手锏,派蔡元培组成迎接团到北京请袁世凯到南下就职。”
“南方代表都来了,你袁世凯还好意思窝着不动吗?”
袁世凯:我又不是三岁小孩,怎么可能放弃大好优势跑去南京上任呢?
他的势力范围在北方,尤其是京城是他的根据地。
唯有在京城就任民国大总统,他才能安心,不用担心孙中山搞些小动作。
他要是傻乎乎的跑去南京,在孙中山的大本营,他会受到掣肘。
甚至情况再糟糕一些,他很有可能被孙中山发动的政变赶下台。
到了那个时候,他再后悔也晚了。
倒也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孙中山此举就有这种把他赶下台的意思。
要不然孙中山明明知道都城在北京,为什么还要让他去南京就任大总统呢!
所以面对孙中山的阳谋,他唯有主动出击,要求把中华民国的都城依旧定为北京。
别看孙中山使出了杀手锏,他同样有应对之策。
只要孙中山的人来了北京,他布的局也就可以收网了。
总之就是秉持一个原则,他要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但就在蔡元培与袁世凯会晤的当天晚上,北京爆发了兵变。”
“曹锟指挥的北洋第三镇士兵炸开朝阳门,在北京城内大肆纵火劫掠。”
“有几个士兵甚至还闯入了蔡元培等人的下榻之处,舞刀弄枪进行威胁。”
“南方代表都是文化人,哪见过这阵势,当即吓得头冒冷汗,立刻就想走人。”
“而各国大使馆的驻军一看这阵势也是纷纷戒严,表示袁世凯不能去南京,必须要留在北京镇场子。”
“如若不然,西方各国政府将不承认民国政府的合法性。”
“眼瞅着事情闹大,袁世凯出面弹压。”
“然后,兵变就被袁世凯光速解决,北京街面又恢复安宁。”
“待平息事件后,袁世凯表示,不是我不肯南下,只是目前的局面你们也看到了,实在是没办法。”
“与此同时,北洋将领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如果袁世凯走了,他们无法保证北京不会再有类似兵变发生。”
“关于这场兵变是由谁主使的,目前不得而知。”
“按照革命党人的说法,袁世凯就是幕后主使。”
“但也有革命党人认为不是,比如徐永昌的回忆录中就说,这事与袁世凯无关。”
“不管谁主使的,既然洋人反对,社会媒体反对,地方大员反对,甚至就连派出的特使也打了退堂鼓。”
“孙中山就是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这次又输了。”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大总统。”
嬴政:幕后黑手显而易见,分明就是袁世凯指使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整件事情非常清楚明了,袁世凯和孙中山为了争夺权力,各自施展手段积极应对。
孙中山派遣使者刚一到北京,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军就发动兵变。
幕后黑手的身份清清楚楚,除了袁世凯指使,没有其他人会这么做。
清政府灭亡之后,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孙中山的革命党就进入了激烈的权力角逐。
在他看来,尽管袁世凯在第一轮斗争中取得了上风,也并不意味着权力斗争的结束。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