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13节

  只要心腹大将可以撑到他带着援兵回来,那战争就还有胜利的希望。

  但结果很可惜,他并没有能够带着苏联的援军回来。

  倒也不是苏联不愿意救援他,而是需要打通东北的通道才行,这样苏联才好派兵从东北入境。

  但东北是张作霖的地盘,他哪里有能力打通东北通道,求援一事也就只能作罢。

  没有苏联的援兵,他也知道国民军肯定打不过联盟军。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冯玉祥的运气一向很好。

  快要陷入绝境的时候,局势又转变了,让他得以逃过一劫。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按理说国民党的接班人应该是代理大元帅胡汉民。”

  “但汪精卫不服气,汪精卫认为自己的资历与胡汉民差不多。”

  “况且,先总理北上的时候是他跟着,先总理生病是他在身边陪伴,就连先总理的遗嘱也是由他起草。”

  “胡汉民何德何能,根本没资格跟自己比。”

  “由于汪精卫、胡汉民相互不服对方,一时没人能站出来主持大局,国民党立马就乱了套。”

  “内部不团结的同时,外部又有强敌虎视耽耽。”

  “1925年3月19日,云南王唐继尧在昆明发表通电,宣布就任广东大元帅府大元帅一职。”

  “起因是护法运动时期,国民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虽然唐继尧不愿屈居孙中山之下,并未担任过元帅,且一直拒绝与革命势力合作。”

  “但他认为,既然非常国会选举自己做革命政府的元帅。”

  “现在大元帅去世了,他这个二把手就应该递补大元帅缺位,行大元帅职权,遥领广东国民政府。”

  “革命危急的时候看不着人,现在却又跳出来摘桃子,如此厚颜无耻之举,国民党自然不买账。”

  “很快,胡汉民在广州发表通电谴责唐继尧,说他早就背了先总理遗命,现在根本不配以中山先生衣钵传人自居。”

  孙中山:简直是胡闹,也不看看外界都是什么形势,这时候内部怎么能生乱呢?

  他早就拟定好了接班人,也就是他一直看好的胡汉民。

  至于汪精卫,他从未想过让其领导国民党。

  主要是他对汪精卫的品性不放心,不认为能带领好国民党取得最后的胜利。

  现在看来,他果然没有看错汪精卫。

  他明明留下遗嘱,让胡汉民担任大元帅带领国民党,但汪精卫为了一己私利破坏内部团结。

  天下形势一片大乱,他们国民党实力并不强,外部有强敌虎视眈眈。

  在这种危难时刻,汪精卫执意引发内部动乱,这是置革命伟大事业于不顾。

  思索片刻,他下定决心在临走前解决汪精卫这个麻烦,以免国民党内部乱了套。

  “见国民党不搭理自己,唐继尧怒了,准备以武力吞并广东。”

  “不过,云南与广东并不接壤,滇军要想讨伐广东就得经过广西,而那是桂系的地盘。”

  “所以唐继尧在出兵之前,便先派人到广西通气。”

  “我家唐大帅即日将去广东上任,到时候会和西南各省军政长官商讨北伐大计,麻烦你们借个道,如若不然,我们将踏平广西。”

  “当时广西的旧桂系已经覆灭,取而代之的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

  “而新桂系向来支持革命,看不惯唐继尧之流。”

  “因而当唐继尧的特使来到广西后,新桂系断然拒绝借道要求,并气愤的表示。”

  “姓唐的如果敢来送死,保准让他有来无回。”

  “唐继尧得知新桂系不借道,勃然大怒,派出三路大军七万人马,气势汹汹的杀向百色。”

  “按唐继尧的设想,李宗仁、白崇禧也就两万来人,自己握有三倍兵力优势,吐口唾沫也能淹死新桂系,根本没有输的可能。”

  “然而唐继尧点背,他碰上了如日中天的白崇禧。”

  “7月,桂军在白崇禧的指挥下,采取放进来打各个击破的战术,以少胜多,大败滇军。”

  “经此一役,由名将蔡鄂一手训练,装备精良的滇军元气大伤,不负往日荣光。”

  “而新桂系则一战成名,吸引了广东国民政府的注意。”

  “既然气氛已经烘托到位了,两广统一问题,便提上了日程。”

  白崇禧:口气倒是挺大,我还以为有多厉害,结果不堪一击。

  他早就对唐继尧此人感到厌恶,自然不可能答应对方的借道要求。

  旧桂系因为不支持革命,已经被他彻底推翻了。

  而唐继尧虽然是国民非常会议选举的元帅,地位仅在大元帅孙中山之下。

  但唐继尧一直拒绝和孙中山合作,不愿意和革命势力走近,也从来没有担任过选举出来的元帅。

  对于唐继尧的阳奉阴违,他一向都是看不起的。

  现在孙中山去世了,唐继尧跳出来摘桃子,想要担任广东国民政府的大元帅。

  如此厚颜无耻之举,他唯有对唐继尧深深的鄙视,自然不会惯着此人。

  “1926年1月,白崇禧前往广州传达了李宗仁的意思。”

  “吾省将军队依照广东编制,政治能接受中央策略,财政交中央支配,则一切问题当能与中央合辙,由中央统同筹划,互相调剂。”

  “3月上旬,经过双方讨论和妥协,广西在政治上接受国民政府领导,财政受国民政府监督,党务方面自理。”

  “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李宗仁任军长,白崇禧任参谋长,全军三万余人。”

  “国民政府公布两广统一方案五天后,广州发生中山舰事件。”

  “受事件影响,汪精卫被迫辞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一职,出走法国。”

  “而与汪精卫平起平坐的胡汉民,早在半年前就因为廖仲恺遇刺案也被派去苏联考察了。”

  “随着两位大佬纷纷靠边站,原本只是一介武夫的蒋介石在苏联的支持下,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领导者。”

  “苏联之所以要支持蒋介石,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当时的国民党将领中,蒋介石的思想算是比较先进的,至少他不如国民党右派那样反对联共联苏。”

  “二是苏联早先寄予厚望的两个北方盟友郭松龄和冯玉祥,这时候一个完犊子了,另一个的日子也不好过。”

  “苏联的原计划是南北对进,让国民党打南方的直系军阀,冯玉祥、郭松龄对付北方的奉系。”

  “但现在南北同步的计谋已经没有可能成功了,苏联只好退而求其次,全力支持国民政府北伐。”

  “而北伐的首选军事负责人必然就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时还是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北伐战争也即将展开。”

  时局发展之快,让各时代很多人深感诧异。

  刚才孙中山去世后,大家还在争论胡汉民和汪精卫谁会斗争胜利。

  结果转眼之间,胡汉民因为廖仲恺遇刺案被派去苏联,汪精卫因为中山舰事件出走法国。

  国民革命军的两个大佬相继离开,最终却是名不见经传的蒋介石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这让很多人感慨不已,不到最后永远不知道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很多人隐隐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个蒋介石将会结束北洋时代。

  大家清清楚楚的记得主播所说的,北洋时代的奉系阶段过后,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而中华大地现阶段的局势则是南方有直系军阀,北方有奉系军阀。

  现在苏联支持蒋介石的广东国民政府北伐,那就说明北伐战争最终肯定是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第256章 北伐战争

  冯玉祥面临着吴佩孚和张作霖的联手绞杀,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北伐战争的爆发又让冯玉祥逃过一劫。

  很多人不由得感慨,这个冯玉祥的运气也太好了吧!

  一而再再而三的从绝境中逃离出来,引得众人羡慕不已,感叹冯玉祥的运气爆棚。

  但即将爆发的北伐战争让北洋时期的万千民众脸色凝重,一副心事重重的担忧模样。

  原本年年战乱就已经够让他们受的,现在再过不久又将上演规模更大的北伐战争,这让他们如何能不担忧未来的处境。

  况且光是听主播的描述,就知道北伐战争的规模不小,足可以称得上席卷全国。

  尽管很多人担忧北伐战争对他们带来更大的灾难,但依旧有不少人期盼着北伐战争的到来。

  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北伐战争也就意味着北洋时代即将结束,很快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和平时期。

  北洋时代过后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这代表着军阀混战的北洋时代得以终结。

  身处乱世,他们最期盼的就是和平稳定,不愿意再遭受战乱之苦。

  “1926年6月4日,国民党中央临时全体会议决议出师北伐。”

  “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出征,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虽然北伐军7月9日才正式出动,然而北伐的先头战斗却早在5月份就打响了。”

  “1926年3月初,为报背刺之仇,吴佩孚带着十万大军北上与张作霖一起夹击冯玉祥去了。”

  “吴佩孚走后,湖南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当时的湖南,军阀林立,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兼任湘南善后督办,第三师师长叶开鑫兼任湘西善后督办。”

  “这两位各霸一方,形成国内之国,湖南赵恒惕无权过问。”

  “为了改变这一尾大不掉的形势,赵恒惕仗着吴佩孚支持,准备大举裁军。”

  “但不想,就在赵恒惕裁军期间,吴佩孚带着大军走了。”

  “没了吴佩孚撑腰,赵恒惕随即被唐生智出兵驱逐,逃至湖北随州。”

  “不久后,唐生智领兵进入长沙,就任代理长。”

  “唐生智上任后,第一时间下令解除叶开鑫职务,还取消了湘军第三师番号。”

首节 上一节 313/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