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48节

  董昭建议曹操接受九锡,晋爵魏公,荀彧劝阻。

  曹操心中不平,以致荀彧身死,令人惋惜。

  荀彧辅佐曹操平定中原,消灭群雄,成就帝王之业。

  朝廷内外都认为天下已经属于曹操,虽然不加九锡,曹操也掌握天下。

  荀彧的意思,是希望曹操能等待天下归心之日,再行晋爵称王之事。

  以免因强取横夺而被天下人唾弃,而声名受损。

  可惜曹操志在必得,不愿等待数年。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

  “在建计、密谋、框壁、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而关于荀彧之死,同为正史的三国志和后汉书中记载的却不一样。”

  “三国志中记载荀彧受到曹操冷落,最终忧郁而死,”

  “而后汉书中记载曹操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发现器中空无一物,领会曹操的意思后服毒自尽。”

  “而关于荀彧的身份立场,三国志将荀彧、荀攸、贾诩同传,位列曹氏夏侯氏以外的魏臣之首。”

  “而后汉书中,则将荀彧与郑泰、孔融并列一传,视其为汉臣。”

  “荀彧也成为魏蜀吴三方割据势力中,唯一在此书中有传记的人。”

  “对此,后世学者也各持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荀彧忠于汉室,从迎接汉献帝回许县,令天子得到保护,到后来的不同意曹操称公,都显示了他对汉的忠心。”

  “也有人认为他一辈子都是在为曹操出谋划策,是曹操的谋臣。”

  “无论荀彧是汉臣还是魏臣,他都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张居正: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许荀彧从投效曹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悲惨命运。

  从理性角度考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

  于是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

  但与此同时,荀彧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

  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荀彧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

  不过荀彧尽管有些矛盾,但纵观荀彧的一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个人成就。

  其一,便是辅佐曹操统一北方。

  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首先平定徐州、宛城、淮南,消灭吕布、张绣、袁术等以稳定兖州后方。

  再出兵与袁绍相争,逐步统一北方。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有退兵的打算。

  荀彧极力劝谏,最终一战而胜,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最终消灭袁绍,攻占河北。

  其二,劝谏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

  曹操奉迎汉献帝前,江东的孙策以及河北的袁绍都有奉迎汉献帝的打算。

  荀彧劝谏曹操迅速行动,将汉献帝从洛阳迎接到许昌。

  实际上掌控中央政权,在政治上获得对其他割据军阀的绝对优势,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三,就是向曹操大力举荐北方士人。

  荀彧从袁绍处转投曹操后,先后举荐了荀攸、戏志才、郭嘉等人。

  这些人才全都得到曹操重用,各尽其能,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272章 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国时期众多的谋士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谋士,那就是周瑜。

  有关周瑜的文学作品中,以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最为广泛。

  小说为了塑造刘备阵营的正面形象,凸显诸葛亮的智慧。

  将周瑜描写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反面人物,对许多史实进行了再加工。

  如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等东吴将领的功劳,诸葛亮并未直接参与,小说中却将孔明借东风的情节作为火攻成功的关键。

  草船借箭正史上是孙权的事迹,小说中处理成因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引发。

  正史中刘备眼中的周瑜是心胸开阔,小说中的周瑜却是器量狭小,时刻不忘对刘备的阴谋算计。

  最后周瑜甚至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致使后世流传下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典故。

  实际从赤壁之战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和周瑜并没有什么交集。

  至于周瑜死后,前来吊唁的也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正史中并没有卧龙吊孝一事。

  小说诸如此类的诸多情节,是为了情节和主题需要的艺术加工,与史实不符。

  要说三国中谁被黑得最惨,那必然就是周瑜了。

  硬是从一个伟光正的正面形象,被抹黑成一个善妒的小人形象。

  苏晨对于周瑜被严重诋毁,也是忿忿不平。

  “公元175年,周瑜出生于庐江郡舒县,其家庭为世家大族。”

  “高祖周荣曾任汉章帝、汉和帝两朝尚书令。”

  “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曾官居太尉,父亲周异曾担任洛阳令。”

  “周瑜长大后,身材高大、容貌英俊,且精通乐律。”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后,董卓专权,众多州郡起兵讨伐。”

  “吴郡豪族孙坚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联军,临行前将家眷安置到舒县,周瑜因此结识了孙坚的长子孙策。”

  “周瑜与孙策同年,两人当时都是十四岁,很快就建立起了友谊。”

  “周瑜让出了家里的路南大宅给孙家居住,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之间交往密切。”

  李白:周瑜才华横溢、文武兼备,却被编排成那样,确实有些过分了。

  对于周瑜的为人做事,他是非常钦佩的。

  周瑜少年时期生活在富春江边,喜好文学和音乐。

  周瑜的父亲周景是当地的士族,对其教育非常注重,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最敬佩的,是周瑜年少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擅长诗词和音乐。

  尤其是琴艺超群,常常弹奏《高山流水》等名曲,被誉为江表之虎。

  后来,周瑜跟随父亲周景担任过富春县令的助手,为人正直廉洁,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重。

  还曾经在家乡担任过当地的学官,传授经书和礼仪等知识,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生。

  周瑜的家庭背景比较显赫,是当时的东吴名门望族周氏家族的后代。

  周瑜在军事上的成就让其被称为赤壁上的名将,但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而且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曾经主持编纂过经典文学作品。

  同时还推广了儒家思想和文化,深受民众喜爱。

  后来在东吴军事和政治领域中,也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领袖魅力,为东吴建国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的来说,周瑜的英雄气概让他敬佩,丝毫不弱于三国时期的其他谋士。

  “公元191年,孙坚与刘表作战时身亡,年方十六岁的孙策成为继承人。”

  “公元195年,周瑜前去探望担任丹杨太守的叔父周尚。”

  “此时孙策正决定脱离袁术,借兵三千欲返回故土江东发展,方要进入安徽和县东渡长江。”

  “于是写信给周瑜,邀请他共下江东。”

  “周瑜收到信后,马上带领部下家兵数千人奔赴和县,同时还带去了大批舟船粮草。”

  “孙策大喜过望,对周瑜说,我得到了你相助,大事就顺利了。”

  “于是,周瑜与江东名士程普、张昭等人共同协助孙策。”

  “军事行动进展非常顺利,连续攻克和县东南、和县东、南京江宁秣陵关等地。”

  “打败了笮融、薛礼,进而攻占南京江宁湖熟镇,进入江苏丹阳,扬州刺史因此逃走。”

  “当时孙策的军队已经发展到数万人,在继续东进之前。”

  “孙策认为以当前的军事实力,去平定江苏苏州、浙江绍兴、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已经足够,便请周瑜回去镇守丹杨。”

  李世民:周瑜投奔孙策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东汉末年,诸侯众多,周瑜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

  之所以会看中当时还没有势力的孙策,在他看来,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孙策名气大,因此周瑜就特意去拜访孙策了。

  周瑜虽然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但是却没有什么名气。

  可此时孙策在江淮很有名气,于是周瑜就主动去见孙策了。

  周瑜和孙策两人见面后,犹如亲人。

  孙策虽然名气大,但是居无定所,于是周瑜将自己家的房子让给孙策及其家人居住。

  也正因如此,两人结交为朋友,这为周瑜投奔孙策打下了友谊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就是孙策邀请周瑜一起去江东。

  那时周瑜正在寻找出路,有了事业发展的方向,于是就立即去投奔了孙策。

  不过周瑜和孙策虽然成为朋友,但是他们的前途当时并不明朗。

  孙策在接任他父亲位置后,决定去江东发展。

首节 上一节 348/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谁也不能打扰我的退休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